首页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用]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用]

举报
开通vip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用]第一部分: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 【综合知识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 【90分钟 闭卷、笔试 满分100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第二方面,是否具有同一性。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用]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 【综合知识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 【90分钟 闭卷、笔试 满分100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第二方面,是否具有同一性。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第二方面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现实是在人通过感觉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性:马克思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知形式和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在意识产生和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是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的原因在于,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会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第一,法用普遍联系观点看世界,形用孤立观点看世界。第二,法用变化发展,形用静止不变观点,第三,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否认矛盾的存在。其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大基本属性。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其辩证关系表现在:第一,量变时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得积累就不可能发生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引起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方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辩证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辩证发展的环节,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事物发展是不断的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元的。实践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它包括物质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第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得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有机结合,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的方面,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生产关系得发展和变革,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不断又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得政治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及其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两者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相互运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形成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层次。其中生产关系一身而二任,它既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又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使一切矛盾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使生产方式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家起源、本质和职能: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主权国家,即人类生活共同体。一是指作为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的国家机器。这种国家就其本质来说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本质,即国体,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形式,即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家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  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产生和变化。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影响历史进程。 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对历史起作用。历史的最终结果是从个人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个人的意志目的只能融合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合力”归根结底反映的是经济的必然性,因此不能认为个人的意志等于零。社会历史是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有它的必然性。个人的作用相对于这种必然性来说,是一种偶然性,但它又是这种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人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重大影响与积极作用。 列宁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能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好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杰出人物提出的先进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杰出人物起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即领导者的倡导和组织作用)。此外,一些剥削阶级的代表,一方面是人民的统治者、压迫者和剥削者,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利用既得权力在某些方面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③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以往任何杰出人物都无法比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要求,需要而且必然造就出自己的领袖集团,没有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和领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无产阶级领袖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是领袖集体。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规定了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其他阶级领袖的特点,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善于正确反映和集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当然,无产阶级领袖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④正确理解个人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 反对个人崇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个人崇拜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是旧社会留下来的腐朽遗产,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后,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它的影响。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既是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要坚持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不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彼此既对立又统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包括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个方面,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急办的职能。 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其价值来进行,遵循等价交换、资源让渡的原则。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的运动表现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产生有两种方法: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个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动力。 资本的有机构成: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所以,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过剩。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是唯物史观,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是历史的继承和取代的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之前,彼此又长期并存,相互间是一种共处、竞争的关系。要有效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形成过程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党的十四大报告作出了一次比一次更丰富的概括,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 主题和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一条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它的两大理论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概括,邓小平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江泽民特别强调“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社代替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得必然结果。 {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确立: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于1945党的七大党章中确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战争实际上就是农民战争。1930.1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纲领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半社会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经济政策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简称“四面八方”政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人民民主专政: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力量团结一致。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从建国到改造基本完成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得过度时期。其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得统一,其中工业户是“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 农业合作化的经验是,必须坚持典型示范、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积极领导、稳妥前进的方针。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1957.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相适应相矛盾的观点。 处理:敌我矛盾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方法、说服教育方法解决。“团结——批评——团结” (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时期统战的基本经验: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即联合又斗争;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党的建设的目标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1939.10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工程。 从思想理论方面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其最根本任务是把解决共产党员的世界观问题放在思想建设的核心地位。并创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形式。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干部问题。党风问题是能否保持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得问题。 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共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及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研究,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理论语实际相统一,是我党长期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邓小平理论 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开拓了马克思注意的新境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上,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13大论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即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的强国方针。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行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Add]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 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的崭新文明。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部两大组成部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所以,它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高尚、最进步的精神文明。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发,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伟大实践及其重要意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具体讲,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长期不变。 1997.7.1香港。1999.12.20澳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基于对国际国内大局的清醒认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在进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后,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历史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科学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挹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讲话》揭示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也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文化的统一。 第一,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前者决定后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代表和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利益是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的。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力量,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体现和反映出来,并形成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在“三个代表”中首要的是做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由于生产力的先进性决定着文化的先进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因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实现全国人民的利益才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党作为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性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所谓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刀耕火种的低级社会形态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如同能否代表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样,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和领导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它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而且在于它是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也是亿万群众自己创造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注:选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页。)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离不开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力量,是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没有广大农民的理解、拥护和自觉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将一事无成。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最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造者,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只凭主观愿望或一般的艰苦奋斗,而是要通过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坚持不懈地奋斗。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且要把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要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胡锦涛于2005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作出表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5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3.101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提出。 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提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根本上来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提高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2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当前,法治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4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统一的,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于民。 构建社义和谐社会,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构建是一项战略任务,要求全党提高构建能力。 建设社义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创新型国家:06,1,9胡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20年建成! 树立社义荣辱观:06,3,4胡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05,9,15胡,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上《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是党成为执政党后的根本性建设。 首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成为执政党后的根本性建设。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证党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即便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注重研究和提高自身执政素质,难免导致执政体系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最终丧失执政地位。我们党一向重视执政能力建设。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个紧迫课题。 其次,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坚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上一贯重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这就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系。一句话,党的各方面建设都要落脚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上。 另外,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内在地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统一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动力。党的执政能力靠什么来提高、执政地位靠什么来巩固?关键是靠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成果,必然会直接推动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目标。在执政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成果来体现、来考察、来检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05年初起,一年半时间在全党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 {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 第二部分: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一}法律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含义: 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全体人民整体意志的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其基本要求十六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和条件:标志: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可以分为制度条件和思想条件两个方面。   (1)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   (2)其次,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具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力运行的法律机制。   (3)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   (4)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健全的律师制度。 条件:一、积极培育发展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先决条件 二、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三、健全法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保障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四个条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也才能进而从根本上推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我国目前应从各方面下大气力,做积极的努力,创造这些条件并使其不断成熟,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以新的姿态迈向二十一世纪,为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现行宪法是1982年五届人大五届会议通过,88、93、99、04进行了修订。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中有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以及监督权利。基本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以及依法纳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特征。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工作联系关系和一定的指导关系。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宪法序言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我国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即崩的经济制度。非公有制境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我国的文化制度: 宪法第19、20、22、24条作了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 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宪法19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同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律地位:宪法22条规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广播影视法律体系构成: 包括宪法、法律(全国人大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较大的市)、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代会)。 基本形成了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为龙头,以其他广播电视专项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为骨干的广播电视法规体系框架。 广播电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政法规7件:《进口影片管理办法》《卫星地面接受设施接受外国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管理办法》《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受设施管理规定》《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1997年)《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2000年)。部门规章有42个。 广播电视法规规章的主要调整范围:略 {二}相关法律法规 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法律规范的总称。现行《刑法》于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97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修订。 主要罪行如下: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本罪名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补充规定》中所设立的罪名。刑法学界有的主张定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但倾向性的意见以及司法实践中则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此罪名为选择性罪名。可根据犯罪事实具体选择确定。 一、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均可构成,外国人、无国籍人不构成本罪主体。2.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故意的内容,一是明知是国家秘密或具有情报价值而故意窃取、刺探、收买。二是明知是境外的机构、 组织、人员而故意向其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3.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保密制度和国家政权的安全。犯罪对象是国家秘密或者情报。是否为国家秘密或情报,须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作出鉴定。 4.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保密法规,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 二、要注意区别本罪与泄露国家秘密罪的区别。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犯罪特征是将秘密泄露给不应当知道的人,主要是一种职务犯罪,其犯罪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犯罪的主观方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而本罪的提供对象是境外的,性质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而非职务犯罪、行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指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一、本罪是刑法修改后,新增设的罪名,它是对1979年《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破坏通讯设备罪有关规定的扩大。 二、本罪的构成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客体为通讯设施方面的公共安全。侵犯对象是与广播电视、公用电信相关的,正在运行、使用中的各种设施。客观方面表现为用各种手段破坏通讯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盗窃通讯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如数额不大,但危害公共安全后果严重的,参照两高关于破坏通讯设备罪的司法解释(详见本罪名法律依据部分),可定本罪。数额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应定盗窃罪。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罪侵犯对象不包括国防用的通讯设备,因为刑法已增设了危害国防利益罪及相关分罪名,用于惩处相关的犯罪行为。因此,原破坏通讯设备罪中有关上述问题的司法解释,对本罪不再适用。 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指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 二、本罪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三、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既侵害国家有关证券、期货交易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扰乱证券市场,同时还会侵害守法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四、本罪为结果犯,造成严重后果才构成犯罪。 五、要正确区分“故意编造”和“预测失误”的界限,不可客观归罪。主要看主观有无明知不实而故意进行编造。 侵犯著作权罪,即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明知是侵犯他人著作权、邻接权的复制品而予以销售,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以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的方式,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情节严重或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一、本罪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 二、本罪主观方面必须是出自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如果仅是散布失实的情况,而无损害他人商誉的故意,则不构成本罪。 三、本罪是结果犯和情节犯,只有造成他人重大损失,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才构成本罪。此为区分一般商业诽谤行为和本罪的界限。重大损失的标准,尚未明确规定,可参照侵犯商业秘密罪等罪名。  虚假广告罪: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才能构成,包括个人和单位。 二、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明知是虚假广告而为之宣传。“情节严重”是构成本罪的条件。 三、本罪是新设立的罪名,1979年《刑法》和相关法律无此规定。 诬告陷害罪:指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包括犯人)受刑事处分的行为。 一、诬告陷害罪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 在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诬陷的目的,至于被诬陷的人 实际上是否受到刑事处分,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二、1979年《刑法》规定的诬告陷害罪只规定了量刑原则,而未明确相应的刑种和量刑幅度,新《刑法》对此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侮辱罪: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侮辱,必须针对特定的人进行,侮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3 种:1.暴力行为侮辱,但如果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则 应以伤害罪论处。2.言语侮辱。3.文字侮辱。无论哪种方式的侮辱, 都必须公然进行,主观方面还必须是直接故意,否则,不构成本罪。 本罪中“情节严重”是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影响很坏的情形。 二、本条相对于原刑法145条,现去除了侮辱方式表述“包括用大字 报、小字报”,同时增加了“管制刑”。 三、本罪与诽谤罪的区别:(1)侮辱不捏造事实,诽谤则是捏造事实;(2)侮辱有暴力可能,诽谤不使用暴力;(3)侮辱一般当面进行,诽谤则往往在公众场合进行或向第三者散布。 诽谤罪: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些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诽谤必须针对特定的人实施,但不一定非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中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本罪,但是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直接故意所致,而且情节必须严重,否则,不构成本罪。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影响很坏的情形。 二、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这两种犯罪在客观方面,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但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诬陷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巾E谤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第二,行为方式不同。诬陷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第三,主观意图不同。诬陷是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三、本罪一般告诉才处理。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才由司法机关公诉。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是指行为人故意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汉族人,也可以是少数民族人。 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有挑起民族仇恨和歧视的目的。客观方面,有 煽动的具体行动。侵害的客体,是兄弟民族全体人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同时也侵害了我国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二、本罪同煽动分裂国家罪不同,主要是侵犯民族个体成员之间的和 睦相处,不以民族分裂为目的。如目的转移为全局性的分裂,则应以 分裂国家罪定罪处刑。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 一、窃取、刺探、收买是非法获取秘密的三种不同手段。其中窃取是秘密进行的,而刺探和收买则既可秘密进行,也可公然进行。 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保密制度。直接对象是国家秘密。主观上行为人只能是出于故意。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窃取、刺探、收买手段,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窃取、刺探、收买三种方法既可同时使用,也可采用其中二至2种。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三、本罪同泄露国家秘密罪的区别:后者是特殊主体国家工作人员, 是故意或过失“泄露”,而本罪则是故意去刺探获取。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指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或者擅自明占用频率,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干扰了无线电通讯正常 进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单位也可构成此罪。主观上是故意的。客 观方面具体表现为:1.违反规定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或者占用频率;2.经责令停止使用后仍继续使用;3.客观上干扰了合法 无线电通讯的正常进行并造成了严重后果。 二、此罪系修改后的刑法设立的新罪名。单位犯本罪的,适用双罚制。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指不以牟利为目的,在社会上传播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本罪名是选择性罪名,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其中任何一种行为,即应以该行为定罪,如果行为人实施多种行为的,应将所实施行为并列为一个罪名,不实行数罪并罚。 二、本罪的犯罪构成: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犯罪,且必须以牟利为目的;犯罪客体是文化市场的管理秩序以及社会主义社会 风尚;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 三、犯罪对象是否属于淫秽物品,是区分本罪与非罪的主要界限,因此,认定本罪应严格把握淫秽物品的范围。关于淫秽物品的范围,参见法律依据。 传播淫秽物品罪:指不以牟利为目的,在社会上传播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对象是淫秽物品;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社会上传播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主体除自然人外,还包括单位。本罪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淫秽物品而故意予以传播,过失不构成本罪,另外本罪在主观方面还必须不以营利为目的,如果传播淫秽物品,以牟利为目的测不构成本罪,而以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罪定罪。 二、本罪和与其相近似的其他罪的区别: 与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区别,一是犯罪目的不同,本罪不以牟利为目的,后者以牟利为目的;二是情节要求不同,“情节严重”是本罪的构成条件,而对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来说,“情
本文档为【广播电视综合知识[编辑记者证考试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604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5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0-12-17
浏览量: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