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

举报
开通vip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null新课改实验与素质教育 新课改实验与素质教育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林淑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王湛2000年)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王湛2000年) 这次课程改革工作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整体规划、精心组织。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 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 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 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
null新课改实验与素质教育 新课改实验与素质教育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林淑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王湛2000年)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王湛2000年) 这次课程改革工作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整体规划、精心组织。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 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 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 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 教育的全面改革。null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null 从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出发,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现代课程体系,以达成“四个学会”的目标,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新课程推进过程新课程推进过程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 2002年秋季,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 null 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 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的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实验)》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2004年9月山东、广东、宁夏、海南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5年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6年福建、浙江、天津、辽宁、安徽等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用素质教育理论审视 课改实践 用素质教育理论审视 课改实践 关注素质教育法律地位的确定 1983年,北京八中校长陶祖伟提出“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的教育目标,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改实验。 80年代末,《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各出人才,出好人才”。null 1993年,中共中央、国向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null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并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 从全局来说,实施素质教育已处在国家推进的过程中,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null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其理论内核应该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这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null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课程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全新的话语系统规划了我国新世纪课改的蓝图,反映了当代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进步趋势。它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利”的高度,提出了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方略:推出“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强化品德教育;关注人文素养;强调课程的整体效应;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关注课程回归生活;确定两种课程等。新课改六大改革目标新课改六大改革目标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与科技发展相联系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彰显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null○表述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特色◎特色 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特别重视道德教育。 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 3.把基本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4.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 null⊙最终目的:倡导全人教育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正确处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倾向。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关于课程目标及其结构 关于课程目标及其结构 (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苏联)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目标” (日本)尾木的“新学力观” 尚凤祥的“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 素质教育目标结构的探讨 人生发展的“四大支拄”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结构 教育部文件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的认识 布鲁姆课程目标结构布鲁姆课程目标结构 一、 认 知 领 域 二、 情 感 领 域 三、 动 作 技 能 领 域 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层级图示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层级图示 评价 综合 分析 应用 理解 知识 例:课堂提问的六个层次目标 例:课堂提问的六个层次目标 认知水平 问题范例 知识(记忆) 太阳有多少颗行星 理解 用自己的话归纳故事 应用 怎样用勾股定理测量一 棵树的高度 分析(推理)上述文字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 综合 所有这些画有什么共同点 评价(判断) 指出故事的高潮并说明理由赞可夫“一般发展目标” 赞可夫“一般发展目标”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 新学力观 新学力观 知识 理解 技能 思考力 兴趣 判断力 表现力 动机 态度 日本小学学科评价指标 日本小学学科评价指标   1、   关心、意欲与态度 2、   思考与判断    3、   技能与表现 4、 知识与理解 null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劳厄) 尚凤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 尚凤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 品格 能力 方法 知识null 态度比天资,努力比能力,品格比才能更具价值。 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伪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和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有才气而不诚实,智力过人而不关心他人,高创造性而缺乏责任心,那么国家就不能强大。“三维目标”是一个整合的结构,是对人的整体关注,不是一个学科的知识问题。学习函数,就不仅仅是公式和曲线,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思想;研究历史,就不仅仅是记住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打开我们已古鉴今的视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全人”培养的过程。“三维目标”是一个整合的结构,是对人的整体关注,不是一个学科的知识问题。学习函数,就不仅仅是公式和曲线,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思想;研究历史,就不仅仅是记住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打开我们已古鉴今的视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全人”培养的过程。数学课程的目标有: 数学课程的目标有: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 态度 音乐课程目标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音乐课程目标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英语课程目标英语课程目标 核心:综合语言运用 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 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 文化意识 语文教学(阶段)目标 语文教学(阶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话(习作、作文) 4、口语 交际 5、综合性 学习学校如何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如何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的含义 一、为了学校 二、在学校中 三、基于学校“校本”的含义 一、为了学校 二、在学校中 三、基于学校“校本”的体现方式“校本”的体现方式 一、校本研究 (起点) 二、校本培训 (中介) 三、校本课程 (落脚点) 四、校本管理 (保障)何谓“课程”?何谓“课程”?1、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 的总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 2、课业的进展; 3、课程即学科;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5、课程即学习经验;null 课程是一种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经验。从本质上说,它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因此,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null 综合课程必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分科课程 选修课程学术课程实践课程两维课程结构类型null 探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立体课程结构类型null何谓“校本课程”? 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及其它力量合作等方式而开发出来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null国家课程管理框架 校本课程的广义理解校本课程的广义理解 校本课程不仅包括完全自我开发、自我管理的“校定课程”,还包括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与实施。 开发方式有5种:(1)课程引入;(2)课程选择;(3)课程改编;(4)课程整合;(5)课程创新null学校课程的结构国家一级课程管理地方一级课程管理学校一级课程管理null三级权利主体的权责分配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 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 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null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null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null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 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null 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  以学生需求为前提  倡导民主原则  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让所有的学校都“动起来”  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  让各方面人员彼此“沟通起来”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 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 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 有助于学生个性形成  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 基础性课程 2 .丰富性课程 3 .发展性课程1.必修课程 2.选修课程1.单科课程 2.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一)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 (二)对学校现有课程结构的分析 (三)对学生发展需求的评估研究 (四)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调查 (五)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六)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null。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内容包括: 1.需求评估:办学宗旨、学生需求、学校发展需要、课程资源与保证条件等。 2.课程目标的确定:包括总目标及分目标 3.课程内容体系及其框架 4.课程实施要求及建议 5.课程管理与保障措施 null《ХХХ课程纲要》内容包括: 1.课程名称 2.课程性质与特点 3.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 4.课程内容及其结构 5.课时安排与师资配备 6.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教师培训与提高方式 8.课程实施建议与管理 9.课程评价建议 leni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定位的评价 2·、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3、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的评价 4、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1.合作开发模式 2.专家——学校合作模式 3.研究机构——学校联合模式 4.教育机构与学校联合模式 5.领导——教师合作模式新课程实施中的 ——亮点、难点、切入点新课程实施中的 ——亮点、难点、切入点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理念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理念与实施亮点--------亮点--------新课程的结构性突破 三级课程的融合 课程实施的创生性取向 课程资源的解读与开发 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确立 发展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使用 难点——难点——外部因素:领导认识,评价体系,社会支持 内部因素:学校缺乏整体规划 教师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知识水平不适应 教师课程能力欠缺 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立足于实践,回归生活世界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有机统一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 null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实践增加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6.8null*新一轮高中课程8大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null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一种理念 两类课程 学科课程: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 关系;间接经验;基于教 科书; 综合实:人的心理经验与生活世界 践活动 (现实世界)的关系;非 逻辑性;直接经验;基于 教学资源;null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活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1.综合性(整合性) 我们需要整体化的求知方式 专门人才=高级人才? 懂得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实践性2.实践性有知性的活动与有理性的实践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 回归生活世界 立足实践3.探究性3.探究性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 着眼创新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null学习方式的应用4.自主性尊重学生兴趣与爱好 留给学生发展空间 尊重差异 让学生学会学习4.自主性null面向儿童生活世界 关注学习体验 多样化学习方式5.开放性null关注过程 注重参与 注重亲历和体验 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6.生成性null※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 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具有严肃性与正统性; 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 充分体现生成性与适应性; 与学科并列不从属学科,与其它 课程具有等价性;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角色转变不仅是 课程的实施者 任务的提出者 活动的指导者 活动的管理者 活动的评价者而且是 课程的设计者 活动的组织者 活动的促进者 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 活动成果的分享者教师作用教师作用自发的实践 盲目的实践 有指导的实践 有效的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以实践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指导如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如何设计活动方案 如何开展小组活动 如何搜索与处理信息 如何进行调查与访谈 如何进行实验、手工设计与制作 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 怎样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回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回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从课程门类归属上不属于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学校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当作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与社区的特色,创造性地进行开发。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规划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规划目的——使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学校特色 充分体现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学校特色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社区特色 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注意:统筹规划并不限制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的影响发展趋势——发展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但并非“课堂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但并非“本校化” null 课程实施 是课改实验的重要环节null 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 动态的过程; 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复杂关系; 课程改革只能在实施中检验、纠正与调控; 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统一与整合;课程意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课程意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整体意识;     主体意识;   资源意识;    生成意识;课程实施中三个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平衡课程实施中三个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平衡 精确或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或调适取向 参与或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落差”的课程实施中“落差”的“落差”为什么会产生? 如何有效控制”落差”? 如何利用”落差”?课程实验实施中方法论的检讨课程实验实施中方法论的检讨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怪圈” 系统方法的实际应用 有效使用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的反思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 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滥用电教手段,为“包装”而创设教学情景 “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 把“自主”当成“自流”,有活动无体验 误解“用教材” “探究学习”的泛化 帖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错把“满堂问”当成“启发式” 怎样观察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的 课堂教学?怎样观察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的 课堂教学?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 关于对教材的使用与课程资源的利用 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与优化 关于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运用 关于“以学论教” 观察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特征观察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特征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与因材施教 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 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创新性的关注 民主与平等的人际关系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特点 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的发展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什么?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什么?特殊的认识过程 一般发展过程 儿童生长过程 自我建构过程 师生生命历程 交往过程 创新过程 趋势——趋势——知识本位 智力本位 人本位 社会标准 个体需求 外 烁 内 化 儿童适应教育 教育适应儿童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死书”与死“读书” 关注知识还是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材的再创造 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思考关于“过程与方法”关于“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的内涵是什么? 提出“过程与方法”的意义 展开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 认识展开过程的艰巨性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的标准?例1: 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②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③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④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⑤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⑥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二: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例二: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有意义_____扎实 有效率_____充实 有生成性_____丰实 常态性_____平实 有待完善的课_____真实null 改革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事件。null “不要假设你所要进行的改革是应该实施的和可以实施的。相反应该假设实施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施者与有关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转变你对应该做什么的认识”。 ( 迈克.富兰) null 谢 谢 各 位 ! 联系电话: 83359270 13392628970
本文档为【素质教育与新课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54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0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2-13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