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

举报
开通vip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年第2期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试析‘ 乔梁 (中国文物研究所) 杨晶 (故宫博物院) 大兴安岭深处嘎仙洞北魏祭祖祝文的发 现,为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说提供 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表明至少在北魏时期拓 跋鲜卑所能追溯的发源地就在这一区域,因 而呼伦贝尔地区的有关发现,在早期拓跋鲜 卑的研究中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早在嘎仙洞发现之前,研究者就已推定 在满洲里附近发现的扎费诺尔墓群等遗存当 属拓跋鲜卑的遗迹。而历年来的发现表明, 类似扎资诺尔古墓群...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年第2期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试析‘ 乔梁 (中国文物研究所) 杨晶 (故宫博物院) 大兴安岭深处嘎仙洞北魏祭祖祝文的发 现,为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说提供 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至少在北魏时期拓 跋鲜卑所能追溯的发源地就在这一区域,因 而呼伦贝尔地区的有关发现,在早期拓跋鲜 卑的研究中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早在嘎仙洞发现之前,研究者就已推定 在满洲里附近发现的扎费诺尔墓群等遗存当 属拓跋鲜卑的遗迹。而历年来的发现表明, 类似扎资诺尔古墓群的遗存在呼伦贝尔并非 孤立的存在。目前被确定为早期拓跋鲜卑的 遗存,主要有以下发现。 满洲里扎妾诺尔墓群 位于木图那雅河 东岸坡地上,在大约500米长的范围内分布 着约30。余座墓葬,经多次工作,共清理、发 掘53座。均土坑竖穴,墓穴一般呈前宽后窄 的梯形,个别有二层台。绝大多数为单人葬, 成人和儿童均有,还有男女或母子合葬。葬 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偏西北或东北。一般都 有木质葬具,可分为棺、撑两类,部分木棺有 盖无底。殉牲比较普遍,多殉以牛、马、羊的 蹄骨,也有用头骨者。随葬品一般比较简单, 除随身的装饰品外,有陶器、骨器、铜器、铁 器、木器、漆器、桦树皮器等,还发现用羊距骨 和蚌壳的现象,随葬的器类主要是大口罐、束 颈罐、双耳罐或壶、铜蝮、铜带扣、铜饰牌、铜 耳饰、铜镜、铁予、铁刀、铁剑、铁链、骨弓弹. 骨链、玉串珠等。其中在随葬的夹砂罐内多 发现有类似谷壳的痕迹①。 额尔古纳右旗拉布达林墓群 位于根河 南岸拉布达林镇小西山的东南坡上,前后清 理、发掘了27座墓葬。均土坑竖穴,一般呈 前宽后窄的梯形,部分有二层台。绝大多数 为单人葬,儿童采取和成人相同的葬法,偶有 成人合葬或成人与儿童的合葬。葬式多为仰 身直肢,仅见一例屈肢者,头向北或略偏西北 或东北。一般都有葬具,为木棺或桦树皮棺, 部分木棺有盖无底,也有在二层台下铺木棚 盖或盖石板者。殉牲比较普遍,其中有10座 殉以牛、马、羊以及野猪的头骨和蹄骨,一般 牛是必备的,其它则或有或无,其它墓葬虽未 见动物头骨,但往往发现蹄骨。除牛、马、羊、 野猪以外,还有抱、鹿等野生动物的蹄骨。随 葬品一般比较简单,除随身的装饰品外,主要 4J;4器、桦树皮器、骨器、铜器、铁器和石锨 等。陶器器形有罐、壶、尊、碗,除一件敞口壶 为轮制泥质陶外,均为手制夹砂陶,其中又以 大口罐占绝大多数。骨器中以骨傲、弓弹为 主,也有钻孔骨片和一种顶端钻孔的喇叭状 角饰。铜器除铃、泡、环镯等饰物外,还发现 了2件残铜镜和5枚“大泉五十”铜钱。铁器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资助。 万方数据 以甲片为大宗,其它还有棺钉、环、链、刀等。 金器均为耳饰,用金丝盘成环形或螺旋形。 石器有压制的石傲等②。 新巴尔虎左旗伊和乌拉墓群 位于海拉 尔河北岸台地上,清理了两座已遭破坏的墓 葬。均土坑竖穴,墓扩前宽后窄,单人仰身直 肢葬,头向西北,用牛或马的头蹄为殉牲,出 土有陶罐、陶壶、铁刀、铁马衔和弓形金饰。 其中陶器中有3件为手制夹砂大口罐,1件 轮制泥质束颈壶③。 额尔古纳右旗七卡墓群 位于额尔古纳 河西岸,前后清理了5座墓葬。均土坑竖穴, 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未发现葬具。能看 出墓扩形制的M3,系前宽后窄,并有用马蹄 骨殉葬的现象。随葬品有陶器、骨器、铁器、 铜器和桦树皮器等。陶器均手制夹砂陶,有 罐、杯等,罐为大口,口沿外侧多有按压纹。 骨器有骨链、鸣摘、骨扣等。铁器有马衔、带 扣和刀等。铜器仅发现1件耳环④。 哪温克自治旗孟根楚每孟北一号墓 位 于伊敏河右岸。为土坑竖穴,墓穴前宽后窄, 方向北偏西,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桦树皮葬 具,有殉牲,为牛、马的头和蹄。出土有大口 罐、小口罐、金耳饰、弓形金饰以及铁甲、铁 予、环首铁刀、铁链、骨链等⑤。 那温克自治旗孟根楚每白云乌拉墓群 位于伊敏河右岸,共清理了5座墓葬。均为 土坑墓,墓穴前宽后窄,有些有木棺,均为单 人葬,多仰身直肢葬,只有一例屈肢葬。头向 西北,有殉牲,为牛、马或羊的头蹄。出土有 大口罐、金耳饰、铁甲片、铁链、串珠等⑥。 那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 位于大兴安 岭北段东侧、甘河上源,系天然形成的洞穴。 洞内堆积不尽相同,其中GPT3第2层含大 量陶片、兽骨及细石器等;GKT2保护沟)第 2层为凿石刻铭时形成的堆积,第 3层含陶 片、骨器、细石器和兽骨等,第3层出土木炭 标本的碳14年代为距今245。士80年。洞内 一 52 一 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细石器、骨器等,也见 有北魏时期的铁刀和更晚一些的铜饰。陶器 主要出自探沟第2层,均为手制夹砂陶,多为 黑褐色,少数为红褐色,以侈口罐为主,还有 筒形罐等,口沿外侧多施以戳印纹的附加堆 纹,流行假圈足,另有由内向外戳印乳钉纹的 器口和可能为陶高的残片。细石器主要为石 叶和石链,骨器有骨嫉和钻孔骨片等⑦。 以上几处发现除嘎仙洞外均为墓葬遗 存,从发现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墓群的 规模不等,遗存保存的状况也有所差异,但它 们仍具有很多的共性。即按照一定规则将死 者埋葬在公共墓地中,成人与儿童往往采取 相同的葬制,均采用土坑竖穴的墓葬形制,墓 扩或葬具往往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以单人葬 为主流形式,也有成人合葬或成人与儿童的 合葬,比较流行木棺或桦树皮葬具,偶有以铺 木或盖石形成撑室的现象,葬式一般为仰身 直肢,偶见屈肢葬者,头多向西北,少数偏向 东北,殉牲十分普遍,多以头蹄象征整畜,以 牛为主,马、羊为辅,偶见野猪、鹿等野生动 物,随葬品不十分丰富,多是随身的饰品和日 常用具,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金器 和桦树皮器等,陶器绝大多数为手制夹砂,以 大口的罐为主,流行假圈足和在口沿下按压 或戳印纹饰的作风,铜器除铜腹外,基本都 是装饰品,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原的铜镜和 货币,铁器主要是武器和马具,骨器中以链和 弓弹数量最多,另外钻孔骨片也较有特点,石 器除各种珠饰外,主要是细石器系统的石嫉, 金器均为饰品,其中金丝盘成的耳饰和弓形 的项饰较具特色,桦树皮器主要为容器,由出 土的情况分析,其在一定时期曾是日常生活 中最主要的器皿(图一)。通过体质人类学研 究,扎来诺尔墓群的死者在人种学上可分为 两组其中占主体的A组系西伯利亚蒙古人 种,数量较少的B组则系西伯利亚蒙古人种 和北极蒙古人种的混血类型⑧。 万方数据 图一 早期拓跋鲜卑的典型遗物 1-8,10,13.扎责诺尔墓群出土 9,11.拉布达林墓群出土 12.伊和乌拉墓群出土 上述内容就应是早期拓跋鲜卑的基本特征, 从遗存所表现的情况分析,当时拓跋鲜卑以 狩猎和畜牧为主要经济,牛、羊是他们畜养的 主要对象,马已被驯服和使役。可能也有采 集或小规模的种植。弓箭是最主要的武器。 制陶工艺还比较粗糙,金属冶炼技术虽已得 到应用,但工艺和规模均尚在比较初级的阶 段。社会分工已经形成,男女社会地位有所 差异。集团内部产生分化,财富占有虽然不 均但尚未形成严重的对立。同外界的交往或 贸易成为获取精美物品的主要途径。 在呼伦贝尔地区,以往发现在完工等地 的墓葬,也多被研究者视为早期拓跋鲜卑的 遗存。但按照前面分析与归纳的早期拓跋鲜 卑的文化特征,似乎同完工等遗存尚存在一 定的距离。 完工墓群位于海拉尔河南岸,距河约4 公里,距扎责诺尔约40公里。受取土影响屡 有墓葬被破坏,先后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6座墓葬的资料。 均为土坑竖穴墓,南北或北偏西向,有木撑或 在墓底铺板和桦树皮,多人丛葬,分一次和二 次葬,有殉牲,以牛、马为主,还有较少的犬, 随葬品较丰富,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 器、蚌器及金银器等⑨。 与完工墓群性质相近的遗存可能还有分 布在伊敏河西岸的伊敏车站西北墓群中的 M4,该墓出土的夹砂红陶横耳壶不见于扎贵 诺尔等遗存,而同完工MlB e 72的红衣横耳 壶作风接近⑩。 同扎费诺尔遗存做一下对比。可以看到 两者间确有较多的共性,如流行土坑竖穴墓, 有殉牲,骨器发达且多是骨链和弓饵,石器中 多细石器,流行以各种珠饰为装饰等。但更 应看到,两者在一些基本特征上表现出很大 区别,如多人丛葬和单人葬,流行棺还是撑I 一 53 一 万方数据 殉牲中有无犬,陶器以罐还是壶为主等,都反 映出两者在文化特征上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特别是表现葬俗的观念和反映文化特质的陶 器等因素,更为可能暗示着两者在文化属性 方面的不同。 根据已有发现,海拉尔附近地区在汉代 之前可能曾是汉书二期文化系统的分布范 围,海拉尔西山发现的陶b已经提供了明确 的线索(图二,1)",而完工等遗存与属于汉 书二期文化系统的平洋墓群的联系则可能提 供更详实的证据。 在平洋发现了多座多人丛葬墓,人数最 多者达45人,而且也有分层埋葬的现象;平 洋墓群殉牲习俗相当普通,又以狗和牛的数 量最多;平洋墓群陶器以壶为主,基本不见 罐,陶器多有红陶衣,也有鸭形壶和陶高. o 如果考虑到平洋墓群与完工一类遗存间还存 在着一定的年代距离,则这种相同或相似的 因素更显示出两者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体 质人类学的研究也支持着关于文化关系的判 断,根据分析:“在北方草原地区各古代组群 中,平洋组与完工组最接近,⋯⋯反映了两者 可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类型”。。 残片,表明该文化或文化的影响曾达到更北 的区域。 虽然完工一类遗存不应属于早期拓跋鲜 卑,但在早期拓跋鲜卑的遗存中确实能看到 来自完工一类遗存的影响。表明拓跋鲜卑在 呼伦贝尔最初的南向扩展中,不可避免地要 同当地的原住民发生联系,有可能还吸纳了 部分属于完工一类遗存所代表的人群,扎资 诺尔墓群可以划分为体质特征不同的两组人 群可能就同这种联系或融合有关。早期拓跋 鲜卑在呼伦贝尔取代完工一类遗存所代表的 集团后,更进一步将影响扩展到大兴安岭东 侧的嫩江沿岸,以往在呐河二克浅出土的双 耳陶罐很可能就是在早期拓跋鲜卑影响下的 产物。。 图二 相关遗址出土陶离 1.海拉尔西山 2.小乌里斯塔河口 汉书二期系统文化的年代要早于扎贵诺 尔墓群等早期拓跋鲜卑遗存,虽然目前所见 其多分布在海拉尔以东偏南的区域,但通过 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小乌里斯塔河口发现的陶 ig(图二,2).,以及嘎仙洞堆积层中出土的 由内向外戳印乳钉纹的器口和可能为陶高的 一 54 一 早期拓跋鲜卑的遗存是拓跋鲜卑在大兴 安岭北段和呼伦贝尔草原活动的产物,而按 照文献的追述,拓跋鲜卑在这一区域的活动 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因此遗存的年代也当 有所区别。 扎贵诺尔墓群出土的由中原传人的规矩 镜、如意锦和漆器等,年代比较明确,一般认 为不会早于公元一世纪,即东汉前期。而 1959年、1982年征集和 1996年发掘的 M3002出土的透雕三鹿纹青铜饰牌则有可 能年代稍晚,类似的饰牌以往在察右后旗二 兰虎沟墓地⑩、三道湾墓地0、山西右玉善家 堡墓地等地均有发现⑩,而在这些地点三鹿 纹饰牌的年代大多在东汉晚期至魏晋阶 段⑩,因此扎费诺尔墓群的年代当有一定跨 度,可能至少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而按照 文献的记述,拓跋鲜卑在南迁大泽后,历七世 才进一步南迁。这应当同墓地分布范围很 大,可能划分为若干墓区,墓位可能有标识并 据以定位并穴叠葬的现象相吻合。 万方数据 ? ? ? ? ? ? ? ? 图三 早期拓跋鲜卑陶器排序 1一3.嘎仙洞探沟第2层 4,5.拉布达林墓群 8-12.扎资诺尔墓群 嘎仙洞的发掘,利用在GKT2第3层出土的 木炭标本测得的碳十四年代为距今2450士 80年,但依据发表的资料,并不能确认哪些 遗存同这个年代相关。,因此仍只能利用陶 器等遗存的分析对比来探讨。据介绍嘎仙洞 的陶片主要出自探沟第2层中,在这些陶片 中包含着由内向外戳印乳钉纹的器口和可能 为陶r%的残片,而根据其它地区的发现,这两 种因素,前者最晚见于春秋— 战国阶段的 平洋墓群,后者的年代下限则不会晚于西汉。 因此,如果嘎仙洞陶片的共存关系可以确定, 则表明嘎仙洞早期拓跋鲜卑遗存的年代当早 于扎来诺尔墓群。 拉布达林墓群的M24出土了“大泉五 十”铜钱,年代当不早于新莽,M5出土的“重 圈铭文镜”是主要流行于西汉的因素,而M6 出土的“规矩镜”则多见于东汉。中原传入物 品提供了遗存年代的上限,而陶器形态变化 则可能更准确地指示遗存的相对年代。参照 嘎仙洞与扎资诺尔的年代关系,对比拉布达 林墓群的资料,可以发现该地出土陶器的形 态往往居于前述两地同类陶器形态变化的中 间环节,将三地相关陶器作一对比则可对已 知早期拓跋鲜卑的遗存排定相对顺序,由排 定的年代序列来看,早期拓跋鲜卑的陶器大 体存在着鼓腹的程度由不显向明显的转变 (图三)。 拓跋鲜卑是以游牧为主体经济的草原民 族,但由他们认同的起源地一大兴安岭北段 来看,显然并不适合放牧而更宜于射猎。嘎 仙洞文化层出土的大量兽骨均为野生动物, 也说明当时确实以狩猎为主要经济活动。在 拉布达林墓群虽然以牛为主要殉牲,但野猎 也占一定的比例,而且可能还有狗、鹿等野生 动物,表明射猎活动仍居比较重要的地位。 到了扎贵诺尔墓群阶段,殉牲全部使用家畜, 一 55 一 万方数据 野生动物已难觅其踪了。从野生动物所占比 例变化,反映了早期拓跋鲜卑的经济生产由 狩猎向游牧转化的轨迹,同时也从一个侧面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了陶器形态变化所揭示的遗存间的相对 年代序列。 按照三处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可以了 解到早期拓跋鲜卑由北向南分布的大致趋 势,这也同文献记述的早期拓跋鲜卑的迁徙 过程相符。但这并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分布在 北侧的遗存就一定比南部的早,因为从现有 发现分析,早期拓跋鲜卑的分布更可能是一 种扩张,而并非单线条的迁徙,俄罗斯一侧的 发现也许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分布着一种被 奥克拉德尼科夫命名为“布尔霍图伊文化”的 遗存,据俄罗斯学者研究,该文化的绝对年代 为公元第一世纪@。虽然就目前所见到资料 分析,该文化可能包含了若干个不同的文化 群体,内涵复杂、年代跨度过大。但由陶器所 表现的情况看,该文化的主体显然应同中国 一侧的早期拓跋鲜卑遗存密切相关(图四)。 图四 外贝加尔布尔祖图伊文化墓葬出土陶器 .乌兰一萨尔3号墓 2.奥诺赫特恰4号墓 .乌兰— 萨尔墓地 按照文献记载,鲜卑本东胡的一支。西 汉初,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退保鲜卑山 的一支被称为鲜卑。鲜卑山今已不能确指, 一般以为在今科尔沁草原一带。通过前面的 分析,在战国至西汉较早阶段,呼伦贝尔草原 主要属于汉书二期系统文化的分布区域。空 间的距离和文化的阻隔似乎都表明退保鲜卑 山的东胡难以和最初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的 早期拓跋鲜卑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拓跋鲜卑 在起源之初同退保鲜卑山的鲜卑可能并无联 系。 关于东胡,按照文献的记述,大体活跃在 战国时期,分布在胡(匈奴)和赵国之东,燕国 之北,以游牧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史载: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 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在击败东胡 后,燕筑长城,置五郡,大大扩张了在东北地 区的疆土。秦开破东胡一事,《史记》明确记 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同时又说与 荆柯同去刺秦王的秦舞阳为秦开的孙子,故 大致可知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文献记载的 时空框架为探索东胡的遗存提供了线索,因 此在秦开破东胡之前的燕境之北、战国燕长 城之内或附近,年代在战国中后期、含有游牧 色彩的土著文化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对象。 虽然有研究者将夏家店上层文化视作东 胡的遗存,但就年代下限而言,夏家店上层文 化显然无法与秦开大破的东胡相联系。从考 古发现来看符合文献记载时空范围内的考古 学文化,至少有如下几类,即以敖汉旗乌兰宝 拉格战国墓群所代表的遗存。,以敖汉水泉 墓地北区墓葬所代表的遗存。,以凌源五道 河子墓群所代表的遗存等@。在这几种遗存 中,乌兰宝拉格战国墓群属主要分布在大、小 凌河流域、含有曲刃青铜短剑的所谓凌河类 型的晚期遗存④;水泉北区墓群一类遗存则 主要分布在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流域,已有 研究者命名为水泉文化;五道河子墓群所代 表的遗存主要分布在热河山地,由出土的直 刃短剑来看可能与被视作“山戎”或“白狄 (代)”的北辛堡文化联系密切。。从各遗存 的年代看,具有一定的共性,即上限多在夏家 万方数据 店上层文化结束之后,而下限又均在燕文化 进人之前,同时不同文化之间也表现着一定 的联系。虽然还不能确指上述遗存的哪一支 属于东胡,抑或东胡本来就是包含着不同考 古学文化集团的集合体,但从多年的工作来 看,属于东胡的遗存很可能就已包括在上述 文化类型之中。 综观上述几种有可能属于东胡的遗存, 不难发现它们同早期拓跋鲜卑遗存均有很大 的差别。当然两者间还有一定的年代距离, 但由埋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器用习俗等所表现的情况分 析,两者区别的形式,年代距离当不是主要因 素,而文化谱系的变化才是决定性的,即早期 拓跋鲜卑并非战国后期被燕将秦开所破东胡 的后裔。 科尔沁一带,战国后期至西汉较早阶段 的文化面貌尚不清楚,到了稍晚阶段,这里分 布着舍根文化。舍根文化的墓葬多东向,流 行饰暗纹的夹砂罐和所谓舌状唇的大口束颈 陶壶,同时还流行压印纹饰。。由于其同发 现于朝阳地区以慕容鲜卑为主体的“三燕文 化”表现出一定的联系,所以一般认为其应是 东部鲜卑的一支。从文化面貌看,早期拓跋 鲜卑遗存同舍根文化区别明显,表明两者在 谱系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拓跋鲜卑尚在呼伦 贝尔草原之时便已同舍根文化发生了联系, 伊和乌拉M2出土的侈口舌状唇壶就是舍根 文化的典型因素,而扎来诺尔等地所见到的 三鹿纹饰牌、金丝扭成的耳饰等也多见于东 部鲜卑的相关遗存。 按照文献记载拓跋鲜卑为鲜卑父胡母, 虽然这可能有中原史家的贬损成份,但也说 明拓跋鲜卑与匈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马长 寿先生更指出,只有从大泽西迁与匈奴相融 合后,拓跋鲜卑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拓 跋鲜卑⑧。 从考古发现分析,除去铜蝮等有可能来 自匈奴的因素外,在早期拓跋鲜卑遗存中很 少能看到匈奴的影响。进人漠南后拓跋鲜卑 的面貌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较少匈奴 文化的踪影。已知属于立国后的拓跋鲜卑遗 存,就陶器而言,口沿下戳印或刻划纹饰的大 口罐仍在流行,而新出现了一种小口长颈的 壶或瓶。在此后,这两种因素作为主要陶器 几乎贯穿于北朝始终.。然而这种小口长颈 的壶或瓶也并非匈奴文化的因素,在大漠南 北的匈奴遗存中都难觅到踪迹。在北方草原 地带,与这种小口长颈壶有关的器形,年代最 早的见于科右中旗的北玛尼吐墓群,在这里 小口长颈的壶同颈部戳印纹饰的大口罐共 存。,后者又见于内蒙古中部的东汉至曹魏 阶段的鲜卑遗存和巴林左旗的南杨家营子墓 群气 尽管北玛尼吐墓群的发掘者认为该墓 群年代的上限可能在东汉初期,但由陶器所 表现的特征以及同相关遗存的对比来看应该 不会早于东汉晚期。北玛尼吐墓群在舍根文 化分区的西北,从文化分布的趋势分析,这类 遗存有可能以大兴安岭南麓的西坡为分布重 心,而拓跋鲜卑在南迁过程中很可能就吸纳 了部分以北玛尼吐墓群所代表集团的因素。 北玛尼吐墓群从文化面貌上看,同已知的东 部鲜卑有较多共性,因此应当属于鲜卑而并 非匈奴。如此则拓跋鲜卑真正成规模地同匈 奴的结合,大概应当在其西迁至匈奴故地之 后,但即使在那一阶段之后,我们仍难于由拓 跋鲜卑的遗存中找到更多的匈奴文化因素。 注 释 ①a.郑隆:《内蒙古扎资诺尔古墓群调查记》,《文物》 1961年9期;b.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扎 资诺尔古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12期; 王成:《扎责诺尔圈河古墓清理简报》,《北方文 物》,1987年3期;d.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 责诺尔古墓群1986年清理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内蒙古文 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 万方数据 ②a.赵越:《内蒙古额右旗拉布达林发现鲜卑墓》, 《考古》1990年10期;b.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额尔古纳右旗拉布达林鲜卑墓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出版 社,1994年。 ③呼伦贝尔盟刃物管理站:《新巴尔虎左旗伊和乌拉 鲜卑墓》,《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 百科出版社,1997年。 ④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等:《额尔古纳右旗七卡鲜 卑墓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 ⑤⑥⑩程道宏:《伊敏海地区的鲜卑墓》,《内蒙古文 物考古》第2期。 ⑦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 址1980年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 二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 ⑧朱MI:《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北方文 物》1994年2期。 ⑨ a.潘行荣:《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索木发现古墓 葬》,《考古》1962年11期;b.内蒙古文物工作队: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古墓清理简报》,《考古》 1965年6期。 ⑥王成:《内蒙古海拉尔西山发现大型陶属)) ,《北方 文物》1998年2期。 ⑩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洋墓葬》,文物出版 社,1990年。 ⑩潘其风:《平洋墓葬人骨的研究》,《平洋墓葬》附录 一,文物出版社,199。年。 ⑧冯恩学:《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长城地带对外 贝加尔地区的文化影响》,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 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1年,长 春。 ⑩安路等:《黑龙江呐河二克浅墓地及其问题探讨》, 《北方文物》1986年2期。 ⑩郑隆等:《察右后旗二兰虎沟的古墓群》,《内蒙古 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 ⑩乌兰察布博物馆:《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内蒙 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1994年。 ⑩大克林等:《山西省右玉县善家堡墓地》,《文物季 刊》1992年4期。 ⑩乔梁:《内蒙古中部的早期鲜卑遗存》,《青果 集— 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知 识出版社,1998年。 ⑩据介绍嘎仙洞的陶片主要出自探沟第2层中,但 在介绍层位情况时也提到在GKT2保护沟)第3 层内含陶片等,而发表的器物又均无标本号,所以 很难明确遗物间的关系。目前只能姑且以多数陶 片均属于探沟2层为是。 )a"s·阿谢耶夫等著、王德厚等译:《中世纪外贝 加尔的游牧民族》,《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 俄罗期专号》,北方文物杂志社编辑出版,1996 年。 ④《史记 ·匈奴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Q召R国田:《敖汉旗乌兰宝拉格战国地调查》,《内蒙 古文物考古》1996年1,2合刊。 @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 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 1999年西陵国际 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县五道河子战 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2期。 ④朱永刚:《大、小凌河流域含曲刃短剑遗存的考古 学文化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 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 墓》,《考古》1966年5期。 ④张柏忠:《哲里木盟发现的鲜卑遗存》,《文物》1981 年 2期。 ⑩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2期。 ④乔梁:《北朝墓葬研究》,《纪念宿白先生八秩华诞 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④钱玉成等:《科右中旗北玛尼吐鲜卑墓群》,《内蒙 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1994年。 .a.同⑩;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 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的遗址和墓 葬》,《考古》1964年1期。 58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早期拓跋鲜卑遗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97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4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13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