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心得: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重读《商君书》

读书心得: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重读《商君书》

举报
开通vip

读书心得: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重读《商君书》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 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 ——重读《商君书》   提起商鞅这个人,我们自然而然地能够想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伟大的改革家。然而,在我此前的读书印象中,商鞅留给我的整体形象一直比较模糊,似乎只是一个背影。当我今天重读《商君书》,再次凝视历史深处这个巨大的背影,在跨越千年、穿越时空的对话中,一个令人敬重的形象终于变得清晰起来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这位勇于变法,使秦国强大,一跃成为七雄之首的功臣,是与“徙木赏金”和“车裂示众”两件事连在一起的。《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商鞅在颁布变法令之前,恐人不...

读书心得: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重读《商君书》
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 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 ——重读《商君书》   提起商鞅这个人,我们自然而然地能够想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伟大的改革家。然而,在我此前的读书印象中,商鞅留给我的整体形象一直比较模糊,似乎只是一个背影。当我今天重读《商君书》,再次凝视历史深处这个巨大的背影,在跨越千年、穿越时空的对话中,一个令人敬重的形象终于变得清晰起来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这位勇于变法,使秦国强大,一跃成为七雄之首的功臣,是与“徙木赏金”和“车裂示众”两件事连在一起的。《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商鞅在颁布变法令之前,恐人不信,曾在国都南门立起一根三丈多长的圆木,悬赏有能把此木搬运到北门者,赏给十金。一时观者如潮,议论纷纷,但谁也不相信会有如此好事,无一人动手。见此情景,他又悬赏说,有能搬运此木者赏五十金。面对高额诱惑,终于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那根圆木扛到了北门。就在他喘息擦汗,将信将疑之际,商鞅赶到,当众把五十金赏给了他。这件事很快传遍全国,人们都知道商鞅真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商鞅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人皆遵守。变法深受百姓拥护,但也触动了王公贵族的既得利益,商鞅最终被杀死在彤地(今陕西华县西南),随后又被车裂示众,灭了他的全家。   二千三百多年前秦国都城南门高高竖起的那根圆木,还有商鞅被车裂的血肉四溅的尸骸,永远留在了历史的伤口里。今天,透过商鞅留给我们的《商君书》,透过这部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完全的变革宣言书”的著作,我们看到了当时变革的风险和内幕,并且从书中展示的改革之艰难,以及寻求对策的胆略中,再次体味了历史与现实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   对于商鞅其人,梁启超说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这已成为公论;当今也有人说,读懂了商鞅,也就读懂了中国的事情,读懂了治国理政的艰难。对于《商君书》,同样被称为“伟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说:“革变之道,济世之方,兼驭民之术,求其源,《商君书》始作矣。”清代曾国藩也曾谈到:“余生平略涉圣贤之书,论国策民事,仕阶求进,取法乎上者,《商君书》不可不察也。”可见,其人其书,早已成为历代从政的一面镜子、一个标杆。   离我们最近的两个例子,很值得一提。一例是,一生遍览群书、喜欢评点古人古籍的毛泽东,晚年对《商君书》读之再三,却未加任何评点。另一例是,中国前总理朱镕基看话剧《商鞅》,曾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政治人物的心思,我们无法了解,但我敢这样说,毛泽东的不加评点,实际上是一种最好的“评点”;朱镕基的滚烫泪水,实际上是一种深切的体悟。思接千载,心有灵犀,今之政治领袖与古代伟大跨越千年的无声对话,岂是我等庸常之辈所能猜得?!   凝视历史深处的商鞅,凝视商鞅留给我们的高大而冷峻的背影,在神圣的思想之光照耀之下,一曲强国富民的慷慨悲歌,由远而近,由弱而强。历史告诉我们:商鞅虽然被杀害了,但“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韩非子·定法》),商鞅在秦二十年,改变了秦国的落后局面,为秦国强盛奠定了基础。秦国在战国中期以后的迅速崛起及后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都建基于商鞅变法之上。商鞅变法不仅是秦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后整个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历史面貌和发展道路。因而,商鞅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泯灭的。《商君书》在商鞅远去的背影中,永远闪烁着灿烂的思想光辉!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徙木赏金”的故事。这件事在《史记》、《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偶尔翻阅《纲鉴易知录》卷五,也看到这样的叙说: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变法令“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而《韩非子·内储说上》和《吕氏春秋·慎小篇》中却说,吴起在魏国变法时,也有类似的情节。吴起曾经把一根车辕放置在国都北门,悬赏有能搬到南门者赐给上好的田宅,后来有人搬了,果然得到了好田好宅。面对这些记载,我们不禁要问:吴起、商鞅,到底谁是故事的主角?至于“立”的是“木”还是“辕”,赏赐的是金银还是田宅,是从南门到北门还是从北门到南门,已经是不太重要的细节问题了,关键是“立木”者为“谁”。我没有考据癖,也不曾考证《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尿罐应该放在床头还是床尾”这类让人甚感无聊的问题,所以,在“立木”者是谁这个问题上,更觉得也不必太钻死牛角。我认为,也许是一事多传、张冠李戴,也许是商鞅效法吴起,故事有多个版本,无非是说吴起、商鞅等改革者为推行新法,曾采用各种方法取信于民,结果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徙木赏金”的故事,重在说明“信”在变法中的重要性,说明“信”与“令”的关系。这里的“信”,当取“诚信”、“不欺”、“信服”等义,这里的“令”,当然是指“法令”、“命令”、“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贞观政要》中说:“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意思是讲,说出的话人们不相信,是因为说话的人早已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下达的命令人们不遵从,是因为下达的命令根本就没有诚意。没有信用的话,没有诚意的法令制度,对国君来说,就会败坏自身的品德;对臣下来说,则会危及身家性命。对于德行高尚的人来说,即使在世道衰落的情况下,也不会做出失信的事情。因此,宋代王安石对“徙木立信”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折:“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而晚年毛泽东对《商君书》未曾评点一言半语,这并不能说明他对商鞅这个人物不感兴趣。相反地,早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对商鞅变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篇据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手稿”中,这样写道:“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可见,年轻的毛泽东对商鞅是极其推崇的。但是,毛泽东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做法是不赞赏的。在这篇写于1912年6月的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手稿中,毛泽东发出了深深的感叹:既然是“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法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毛泽东的感叹是沉重的,纵有一个立志变法的政府和政治家,有一套完备的法令制度,但如果民智不开,民心不信,那又能有多少作用呢?很显然,毛泽东对“信”与“令”的思考,比古人不知要深刻多少倍,并且也更切合中国社会的实际。   “令”有“诚”与“不诚”之分,“民”也有“智”与“愚”之别,透过“徙木立信”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看到,有一套好的法令固然重要,但民智的开发与思想观念的改造,更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好的法令,一个推行好的法令的政府,一个有法纪观念的国民群体,三者互动,才能真正变革社会现实,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但不知,二千三百多年前,当商鞅在国都南门立起那根高大的圆木时,是否能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想到这一点呢?   历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正的。身前身后事,自有人评说。但所谓“盖棺定论”,也不尽然。对于商鞅,自古至今,历来褒贬不一。对这位改革闯将的功过是非,要给出历史的、合理的“定论”,的确也不容易。但是,至少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价是公认的。   首先,商鞅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与改革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商鞅变法,是一场以法治全面取代礼治、以军功取代世禄、以君主集权取代贵族分治的政治革命。应该承认,商鞅的改革实践和政治实绩直接促成了时代的进步,不但改变了秦的国运,也影响了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格局。有人说,中国漫长而强劲的封建专制,是由商鞅一手开启的;还有人称商鞅是“法学之钜子”、“政治家之雄”,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他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生前制订的政策法律仍为秦国所奉行。   其次,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治实践家,是中国古代法治理论的奠基人。他推行严格的法治,赏罚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国君的儿子犯了法,他也不顾后患而割掉其鼻子。这种“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第一》)的做法,大胆否定了“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即使在当今时代,也是难得的。商鞅的法治治理念和实践,无疑应当在中国法律史上大写一笔。他不仅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更可贵的是,他又是中国法家学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商鞅之前,齐有管仲推行“富国强兵”;晋有赵宣子“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郑有子产铸刑书;魏有李悝制《法经》;楚有吴起推行变法令,等等。但是,真正全面地实行法治,又以其较为系统的法治理论而使法家成为一个学派的,则首推商鞅。从商鞅开始,法家才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且凭显赫的政绩令人刮目相看;也是从商鞅开始,法家才真正参与“争鸣”而同儒、道、墨等众学派比肩而立,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学派。商鞅的思想对韩非以及后代其他法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再次,商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多次率兵征战并大获全胜。虽然他以欺诈的手段俘虏旧友魏公子而攻破魏国,因此受到后人的非议,甚至荀子贬他为“盗兵”,但从战争角度讲,兵不厌诈是兵家常规,似乎也不必对此作太多的指责。至于《商君书》中所阐明的“以战去战”的战争以及“兵生于治”、奖励农战、全民皆兵、以法治军、重视战略决策和军事部署等思想,应该成为我国军事思想宝库中的一笔财富。当然,商鞅与纯粹的兵家如孙武、孙膑等有所不同,他是以一个政治家、法家兼具兵家的身份来谈论军事问题的。   总之,商鞅以他改革的实践和实绩,为自己树起了“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政治家、法家和军事家的形象。综合起来看,他的功绩是巨大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商鞅,其思其言其行从根本上是代表着封建统治集团利益的。他的思想是有严重缺陷的。他只注重法治而忽视了道德教化与思想统治,只迷信以力以刑服人而忽视用思德去感化人,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去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等文化典籍,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实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商鞅的变法,虽然触动了一部分贵族势力的利益,但从根本上来说,更多的法令都是针对民众的。对待民众,他推行的是愚民政策,是立足于镇压的。所以,《战国策》上说,他死于贵族集团的报复而“秦人不怜”,也就不足为怪了。他的改革措施能使秦国国富兵强而统一天下,却不能使秦王朝长治久安,其原因也不言而明了。   一个时代离我们久远了,一个人物离我们久远了,我们此时看到的只是商鞅的背影。这个“背影”,还来不及思考一下如何正确对待人民、如何善待民生的问题,就这样越走越远了。历史把这个课题留给了我们。这个课题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应该在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   商鞅走远了,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但他“不法古,不循今”的思想仍然闪烁着光辉,照耀着我们这些“历史的后人”前进的道路。
本文档为【读书心得:凝视历史深处商鞅的背影—重读《商君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90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2-04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