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流行的偈颂帙号法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流行的偈颂帙号法

举报
开通vip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流行的偈颂帙号法 教煌学辑刊 �� 年第 ! 期 ∀ 总第� #期 ∃ 吐 蕃 统 治 时 期 敦 煌 流 行 的 渴 颂 峡 号 法 方 广 倡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 〔按 〕 这是作者博士论 文中的一令。 在本节前 , 作者依据传世经 录及软煌资 料时汉 文大藏经伙号的渊 源作 了若干探索 。 指 出大藏经合性后 , 首先经现的是经名 标志法 , 然后 由经名标志法演化为经名伙号法 。 这 两种方法 又是与定格贮存法 ∀ 详 见道 宣 《大唐 内典录 · 入藏 录 》 ∃ 相配 合 而使用的 。 本节则论述吐蕃统治时期软...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流行的偈颂帙号法
教煌学辑刊 �� 年第 ! 期 ∀ 总第� #期 ∃ 吐 蕃 统 治 时 期 敦 煌 流 行 的 渴 颂 峡 号 法 方 广 倡 北京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善本部 〔按 〕 这是作者博士论 文中的一令。 在本节前 , 作者依据传世经 录及软煌资 料时汉 文大藏经伙号的渊 源作 了若干探索 。 指 出大藏经合性后 , 首先经现的是经名 标志法 , 然后 由经名标志法演化为经名伙号法 。 这 两种方法 又是与定格贮存法 ∀ 详 见道 宣 《大唐 内典录 · 入藏 录 》 ∃ 相配 合 而使用的 。 本节则论述吐蕃统治时期软嫂 流行的渴 项恢号法 。 渴颂恢号介绍 经名标志法发展为经名轶号法 , 虽然较为简便 , 但由于各轶号相互独立 , 没有关系 , 故 经名峡号既不能反映出汉文大藏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也 不能反映出本轶在大 藏 经 中 的位 置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 人们采用格贮存法来存放 、 管理大藏经 。 定格贮存法虽在一定程度 上弥补了上述第一个缺点 , 但本身也有不足 。 首先 ,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条件 , 如一定规格 的藏经橱 。 其次 , 按道宣设计的定格贮存法 , 每一隔 中一般均有十来轶经 , 右间第二隔多达 % &轶右间第四隔甚至多达∋( 饮 。 这么多的经堆放在同一隔 中 , 查阅起来仍是很不方便的 。 为 此 , 道宣特意把右间的第二隔与第四隔各分作二格 。 但这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 再次 , 按定 格贮存法存放的藏经 , 虽然从整体上看已能显示出它的结构体系 , 但每一隔中的各轶仍然是 无序的 。 再说 , 仅凭经名峡号无法确定该铁在大藏经中的位置这一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 。 由于上述这些具体的现实问题 。 也由于经名标志法演化为经名峡号 , 轶号原有的实际含 义虚化 , 与轶中佛典的内容完义聪节 。 这就提示人们可以改用另一种有序的轶号来代替经名 轶号 。 这种新轶号本身虽与峡中佛典的内容无关 , 但是 , 由于它是有序的 , 故可以反映出大 藏经本身的结构 , 可以反映该恢在整部大藏经的位置 , 从而提示了轶中佛经的内容 。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有序轶号 , 是利用佛教揭颂改制而成的 , 它就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在伯∗ � 号的第四 部分戍年 ∀ + �+年 ∃ 、 第五部分寅年 ∀ + % %年 ∃ 、 第六部分卯年 ∀ + % ∗年 ∃ 的配补藏 经录 中。 关于它的具体著录方式及所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佛典 , 请参看附录 《伯 ∗ � 号录文 》 , 在此 , 我先把这些 轶号按年代顺序抄录如下 , 为便于下文叙述方便 , 特按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逐一编号 。 ∀ 一 ∃ 第四部分戌年 ∀ + � +年 ∃ 铁号 , − 、 诸 % 、 行 ∗ 、 无 ∋ 、 常 & 、 是 ( 、 生 # 、 灭 + 、 法 � 、 虚 � 、 空 � � 、 莲 � % 、 处 不 �& 、 世 �( 、 著 心 � � 、 清 % 、 净 朴 % ∋ 、 彼 % ∋ 、 指 口 � � 、 上 �! 、 您 香 ∀# 、 汤 ∀�、 沐 口 ∃ ∀% 、 如 ∀& 、 澡 月任。∋(曰八)��月皿�,二,立,自,山 几」超首华水茸垢浴、、、、、、!,自月了∀∀∀卜#八沙八∃%了二∀∀, &二∋‘‘勺,山八 (% ) 二 ∗ 第五 部分亥年 ) +, ,年 ∗ 恢号 足般脱同‘&一匕−.曰∋−乙�/任通�公叹具充解生∋0−性 自−任月,−叹公哎身分团群融%口,−∃1刁&一口二∋−三皿0月啥口公叹只法五若满会 ,自八 ∋234,%月任−53卜口−任 ) 三 ∗ 第六部分卯年 ) + , 6年 ∗ 恢号 7 8 毗 7 9 婆 7 + 弃 由于伯6 ∀ & 而配补藏经的记录 , 所配补的既是藏经 中缺失的某些经 , 故出现的轶号自 然不可能完整号是且有的前后错落有的还明显跳跃 。 但是 , 戍年著录 的第一部经 《摩诃般若 经 》 , 四十卷 , 分作四峡 , 用连续峡号四个 : 诸 、法 、无 、常 。 说明这些峡号的确来源于佛教渴 颂 。 那么 , 它们到底来源于哪一段或哪几段渴颂 ; 又是怎样被用作大截经轶号的呢 ; 作为大 藏经的轶号 , 最起码的一个条件是必须互不重复 , 佛教渴烦又是怎样被纳入这一框限中的呢 ; 能够被作为大藏经轶号的渴烦 , 必定是僧人们日常习见 , 非常熟悉且能背诵的 。 根据这 一原则 , 我在敦煌遗书 《七阶佛名经 》中发现两段倡颂 , 落实了戍年大部分铁号的出处 。 这 两段偏颂是 《无常倡 》与 《梵叹文 》 。 ) 一 ∗ 无常倡 : “诸行无常 , 是生灭法 , 生灭灭 已 , 寂灭为乐 。 如来证涅 架 , 永断赞生 死 , 如 能 至 心 听 。 常得无量乐 。 ” 戍年著录的前八个恢号 , 正是这无常倡中时前八个字 。 在此 , 有几个问题 : 第一 , “诸行无常 , 是生灭法 , 生灭灭 已寂灭为东” ,忿一偏颂最早 出现于 《阿含经 》 , 在佛教中十分普遍 , 为什么说戍年的威个轶号一定取自于 《七阶佛名 经 》的 《无常倡 》 ; 那是因为 《七阶佛名经 》是三阶教的经典 , 从有关资料可知三阶教在教 煌长期流传 。 《七阶佛名经 》则是人们早晚六次礼忏时都要念诵的经典 。 故而人们也它十分 熟悉 , 它具备作轶号的条件 。 又如下文 《梵叹文 》也是 《七阶佛名经 》中的渴 己 , 它确实被 用作轶号 。 第二 , 《无常渴 》共 68 字 , 为什么只有 + 个字被用作峡号 ; 我想 “生 灭 灭 已 , 寂灭为乐 ” 一句显然不宜于用作铁号 , 因为它重复的字太多 。 至于后, 。个字 , 绝大部分都夜复 , 也具备作峡号的条件 , 究竟是否也用作轶号 , 尚有待证实 。 从 《无常倡 》与戍年轶号的对照 , 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 由于恢号本身的特点不允 许 出现重复的字 , 而一般的渴颂又难免有重复的字 , 因此 , 在采用倡颂当铁号时 , 必须进行 选择与改制 。 如第六个铁号为 “生 ” , 出于 “是生灭法” , 第 7, 个恢号又是 “生” 重复了 。 为此 , 伯 ∗ � 号的作者在第六个峡号 “生 ” 旁加注了一个 “先” 。 ∀参见录文 ∃ 这是否意味 着作者认为应把这个 “生” 改作 “先” 呢 . ∗ + 二 , 梵叹文 “处世界 , 如虚空 , 如莲花 , 不著水。 心清净 , 超放彼 , 稽首礼 , 无上尊” 。 这段偏烦共 �− 字 , 其中�� 个被戍年配补录用作峡号 , 情况如下表所示 。 数 目表示前述恢 号之编码 , “ . ” 表示因重复而删去者 , “ + , ” 表示经考订而确认者 , 详见下文说明 / 揭 颂 峡号编码 界 , + ∀− , 如 虚 空 , ∀% ( #∋ 世0%处0� 超�0清 洁 , #( �∋ 心#!水 , # 著#&莲00如 花 , 不 #∀ #− 尊�(上� 无 + �& , 11<舟个首,7稽,=么,6于,, 说明 : 一 、 《梵叹文 》中 “如” 字二见 , 那么第67 个轶号 “如” 应是 “如虚空 ” 、 “如莲花 ” 中的那一个 “如 ” 呢 ; 我意应是前者 。 在戍年配补录 中 , “如 ” 字是 《出暇经 》第二峡的铁 号 , 而 《出暇经 》第一峡的峡号因下半字被抹去 , 只剩上半字 “田 ” , 无法辨认 。 现 “如虚 空 ” 之 “如 ” 的前一字是 “处世界 ” 的 “界” , 上半字正是 “ 田” 。 因此 , 67 个轶号 “如 ” 应是 “如虚空” 之 “如” , 第6= 个峡号原不清 , 现可肯定为 “界” 。 而 “如莲花 ” 之 “如 ” 想必 因重复而删除 。 二 、 同理 ,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一峡号的峡号 ) 第 , 8号 ∗ 原文缺漏 , 但据其第二轶的 轶号 ” 上 , ) 第, 9号 ∗ 在 《梵叹文 》中的位置 , 可以肯定第一轶的峡号应是 “无” 。 这样 , 《梵叹文 》的, =个字中 , 一个 “如” 字重复 , 一个 “礼” 字未在戍年 目录 中 出 现 , 「其余,, 个宇均被用作恢号 。 由此看来 , “礼” 字亦应被用作峡号 , 只是该恢佛典在戍年 未被配补而已 , 《七阶佛名经 》的 《无常渴 》与 《梵唤文 》提供 了6 个峡号的出处 。 那 么其它轶号的出 处何在呢; 敦煌遗书斯 = , ∀ +号记录了在受五戒仪式上使用的几首揭颂 : 《受触水 》 、 《受净水 》 、 《受筹 》 、 《还筹 》 。 其中 《受净水 》云 : 香汤沐浴澡诸垢 , 法身具足 五分充 , 般着圆照解脱门 , 群生同共法界融。 敦煌遗书中另有 《菩萨布萨文 》一件 。 可见斯 , + 7 号 、 斯 7 > ∀+号 、 斯8 6 8 7号 、 伯 6 , , ∀号 尤北龙, +号 ) 缩微胶卷 8 9 + 8号 ∗ 。 该文共包括 《入布萨堂说倡文 》 、 《受水偏文 》 、 《浴筹 说倡文 》、 《受香汤说倡文 》 、 《唱行香说渴文 》 、 《受筹说倡文 》 、 《还 筹 说 偏 文 》 、 《清静妙偏文 》 、 《布萨竞说倡文 》等九首倡烦 。 其中 《受香汤说偏文 》与前述 《受净水 》 争琪& 大同小异 , 香水勋 ∀ 熏 ∃ 沐澡诸垢 , 法 身具足 五分充 , 般若圆照解脱满 , 群生同会法界融 。 对照两首倡烦 , 共有三处不同 , 第一句 , 一作 “香汤沐浴” , 作作 “香水熏沐” , 第三 句 , 一作 “解脱门” , 一作 “解脱满” ) 第四句 , 一作 “群生同共 ” , 一作 “群生同会” 。 再与前述伯∗ � 号的恢号相比较 , 可以发现戍年的后半部分及寅年的轶号几乎全都出于该偏 颂 , 但文字上却系会融前后两首而成 。 香汤沐浴澡诸垢 , ∀ 同第一句 ∃ 法身具足五分充 , ∀ 与两者 同 ∃ 般若画照解脱满 , ∀ 同第二首 ∃ 群生同会法界融 。 ∀ 同第二首 ∃ 现仿前例 , 把这首揭颂与铁号的配比情况列表如下 。 振∗#诸!澡∗(� 仔/ /钾 香 汤 沐 浴0 恢码兮编 ∗ ∗ � ∗ % ∗ ∗ 允∋∋分∋∗五∋%足∋�具∋ 身∗�法∗+ 志& 脱∋�解∋+圆∋#若∋(般∋& 界 融 。 ! & & 法!会&∋同&∗生&%群&� 这首倡颂共%+ 字 , 其中 “诸” 、 “法” 、 “界” 三字因与前此的轶号重 复 。 故删 而 不 用 。 “照 ” 字亦未用 , 情况当与 《梵观文 》中的 “礼” 字同 。 这样便有%∋ 字被伯 ∗ �’ 号用作 铁号 。 戍年 、 寅年配补录共 出现 && 个峡号 , 出处在上述三首揭颂 中的是 &∋ 个 , 只有第%+ 号 “念” 字尚无着落 。 那么 , 卯年配补录中的 “毗” 、 “婆” 、 “弃 ” 三个轶号又 出于何处呢 . 我推测 , 它大 约出于过去七佛名号。 据 《长阿含 · 大本经 》 , “佛告诸比丘 , 过去九十一劫时 , 世有佛 , 名毗 婆尸 如 来 至 真 , 出现于世 。 复次比丘 , 过去三十一劫 , 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 , 出现于世 。 复次比丘 , 即 彼三十一劫中 , 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 , 出现于世 。 复次比丘 , 此贤劫中有佛 , 名拘楼孙 , 又名拘那舍 , 又名边叶 。 我今亦放贤劫中成就最正觉” 。 “毗” 、 “婆” 、 “弃 ” 三字很可能源于 “毗婆尸 ” 、 “尸弃 ” 这二 个如 来至 真 的名 号 。 在 《七阶佛名经 》 中 , 有 “南无毗婆施如来过去七佛等一切诸佛 ” 之语 , 但没有出现全 部过去七佛的名号 , 因此 , 卯年的三峡号不会源于 《七阶佛名经 》 。 我认为 , 它想必也源于 某段经常诵读的渴颂 , 但具体的出处待查 。 上面考证了伯∗ � 号 中轶号的出处 。 现除了第%+ 个恢号 “悲” 字外 , 其它所有的轶号 , 包括一个原件难辨的帆号及一个原件未载的轶号 , 都找到了出处 。 从上面的考证 , 可以看出 这种轶号是利用人们习诵的揭颂 , 去掉其中重复的字而组成。 至于尚未找 到 出处 的 “悲” 字 , 下面再谈 。 二 、 渴颂峡号研究 在此先探讨一下这种褐颂轶号产生的年代 , 流行的地区及在当时大藏经管理中的实际地 位 。 ∀ 一 ∃ 产生的年代 伯∗ � 号的第一部分写于 + +年 , 第四部分写于 � 年后的+ �+ 年 , 故中间干支年号残缺的 第三部分必然写于+ + 年与+ �+ 年之间 。 由于第一部分墨色较淡 , 内容也与后几部分不同 , 而 第三部分墨色 、 笔迹 、 内容均与后几部分相同 , 故此可以肯定第三部分的抄写年 代只 比+� + 年略早几年 。 既然第三部分 尚用经名峡号法 , 而第四部分即出现渴颂峡号法 , 故此 , 可大体 确定这种渴颂峡号法约出现于 + �+ 年或前此一 、 二年左右 。 ∀ 二 ∃ 流行地区 揭颂轶号出现于敦煌遗书 , 那么 , 它是仅流行于敦煌呢 . 还是先产生于中原 , 后传入敦 煌 , 即曾流行于更广大的地区呢 . 我的意见倾向于前者 。 首先 , 这一渴烦峡号 出现在敦煌的年代正是敦煌被吐蕃统治时期 , 此时敦煌与内地虽非 绝不相通 , 但交通隔绝是 比较严重的 。 因此 , 由内地传入的可能性不大 。 其次 , 这一渴颂峡号所依据的渴颂是当时敦煌僧人习用的 。 如 《七阶佛名经 》属三阶教 经典 , 是教徒晨昏六时礼拜的必用的基本典籍 。 三阶教在敦煌较为流行 , 这可从现存遗书得 知 。 而 《菩萨布萨文 》是 当时僧众初一 、 十五举行布萨仪式时必念的渴颂 。 如北龙(+ 号就是 敦煌金光明寺于巳年十二月十五 日依该 《菩萨布萨文 》进行布萨活动的实录 。 既然这些褐颂 具有较鲜明的地方色彩 , 这不就侧面说明这一渴颂主要流行于敦煌地区吗 . 再次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从前面对该揭颂峡号的著录可知 , 这一恢号的形态还 比较质 朴幼稚 。 这表明在如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作为大藏经吹号 , 一个最起码的条件是不能重复 。 但伯∗ � 号 中的这些褐颂峨号却有两对重复。 一对是第 ( 号与第&% 号 , 均为 “生 ” 字。 再一 对是第 + 号与第 ∗+ 号 , 均为 “法” 字 。 看来伯∗ � 号的作者也发现 “生 ” 字重复 , 故在第 ( 号 “生 ” 字旁注了一个 “先 ” 字 。 如果说这样做的意图是想把 “生 ” 字改作 “先 ” 字 , 则改 动后褐颂就不通了 。 如果说原峡皮上写的就是 “先 ” 字 , 抄写者嗅写为 “生” 字 , 现在又改 回来 。 则似应把先写的那个 “生 ” 字涂去 。 且 , 如原吹皮上就是 “生 ” 字的话 , 说明原轶上 所用倡颂就不通 2 。 再看 “法” 字 , 在《菩萨布萨文 · 受香汤说褐文》中先后出现两个 “法 ” 字。 伯 ∀∋ # ∋号的作者删去了后一个 , 保留了前一个 + 即第∀! 号 , , 即忽略了它与 《无常揭 》 中的 “法” + 第 ! 号 , 重复了 。 第二 , 删去重复的字后 , 原渴顷已失去了渴颂所 固 有 的 形 态。 但从伯 ∀∋ #∋号中似乎看不 出有什么将其重新改制成新渴颂的迹象 , 以寅年配补录为例 , 它完全是依照原渴颂的顺序写下来的 。 第三 , 前面谈到 , 第�! 个峡号 “悲 ” 尚未找到 出处 , 该轶的内容是 “ 《悲花经 》一部十卷” 。因此 , 颇令人怀疑它根本就不是渴颂恢号 , 而是依经 名轶号法所取的铁号 , 凡此种种 , 都说明这种揭颂峡号法还处于刚刚萌芽的初期阶段 。因此 , 它不可能是外地传入 , 只能是敦煌本地的 “土特产” 。 ∀ 三 ∃ 实际地位 在教煌僧众管理大藏经的各种实际活动中 , 这种倡烦轶号的地位如何 . 它到底是值∗ 功 号的作者在接受 、 清点已配补好的藏经时 , 为了方便 , 一时心血来潮 , 顺手创制, 随后就废 弃了的一种铁号呢 . 还是当时确实存在一套长达几百字的倡颂轶号 , 并实际运用于敦煌的佛 经管理呢 . 在此 , 我先把在伯∗ � 号上出现的揭颂恢号及所代表的经典 , 按渴颂所示的先后顺序重 新排列如下 。 为节省篇幅 , 每轶只录第一部经名及恢内的部数、 卷数 。 以此考 查 截 经 的结 构 。 《摩诃般若经 》一 部四十卷。 《光赞般若》等二部二 十一卷 。 《思益经 》等三部九卷 。 《宝星陀罗尼经 》一 部十卷。 1 1 《金光明经 》一 部十卷 。 《佛顶经 》一 部十卷 。 《 出暇经 》一 部二 十卷 。 《宝云经 》等二部十卷 。 《禅秘要经 》等三部十卷 。 《胜天王般若 》等二 部十卷 。 《海龙王经 》等四部十卷 。 《密迹金 刚力士经 》等五部十卷 。 《 大集贤护菩萨经 》等四部十卷 。 《阿差末经 》等三部十卷。 《大方便报恩经 》等三部十卷。 《虚空藏经 》等三部十卷。 《解深密经 》等三部十卷。 《佛本行经》等四部十卷 。 《大明度无 极经 》 等五部十卷 。 《十住经 》等三部十卷 。 《小品般着》 三部十卷 。 《十住断结》 一部十卷 。 缺 《大威德陀罗尼经 》一 部二 十卷 。 《苦萨要洛经 》等二 部十四卷。 1 2 !快铁恢恢铁快峡快恢铁峡铁峡快快快铁恢铁铁铁1 一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一处世界虚空莲华不著水心清净超聆彼称首礼无尊 《大哀经 》等三部十卷 。 《大萨遮尼轮子经 》等四部十卷。 《菩萨善戒经 》等二 部十卷。 《佛说楼炭经 》等十三部十三卷 。 《无量门微密持经 》等二 十六部二 十六卷2 。 《闻城十二 因缘经 》等二 十四部二十四卷。 快快快峡恢快一一一一一一 身足 香汤沐浴垢澡法具 七快 《正法念处经 》一部七十卷 。 五 、 分 充 般 一铁 《贤愚经 》一部十三卷 。 若 一快 《广严净经 》等二 部十卷 。 圆 一快 《度世经 》等二部十卷。 照 一铁 缺 解 一恢 《杂宝藏经 》等三部十卷。 脱 一快 《持人菩萨所间经 》等四部十二卷叻 。 满 一快 《天悲经 》等三部十卷 。 群 一铁 《五千五百佛名经 》等二 十部十卷 。 生 一快 《立世阿毗县 经 》一 部十卷 。 同 一 快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等十部十卷 。 会 一峡 《百喻经 》等八 经十一卷 。 触 一峡 《善住天子 问经 》等六经十一卷。 3 3 3 毗 一峡 《优婆塞五戒相经》等九部九卷 。 婆 一快 《金刚经论 》等三 部九卷 。 弃 一铁 《佛地经论 》等二 部九卷 。 又 3 3 悲 一铁 《悲花经 》一部九卷。 按渴颂将峡号重新排列后 , 这部藏经诸经的先后次序 , 与我们现知的传世诸经录 , 包括 《法经录 》 、 《房录 》 、 《仁寿录 》 、 《静泰录 》 、 《内典录 》 、 《大周录 》 、 《开元录 》 、 《贞元录 》均不相符 。 与伯∀ ! ∋ 号 、 斯� ∋ (号所示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龙兴寺藏经目录 》也 不合 。 不仅如此 ,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结构十分混乱 , 大小乘经律论 、 贤圣集传前后常杂 , 奄 无规律 。 根本不象是一部藏经的模样 。 那么 , 是否这部藏经的峡号不是按我们已知的渴颁顺序排列 4 而是, 新组合过呢 4 我们 知道 , 陷蕃时期敦煌的汉文大藏经都是依据 《内典录 · 入藏录 》为基础组织的 , 那么 , 如果 我们依据 《内典录 · 入藏录 》及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龙兴寺藏经目录 》来把这些 佛 典 重 新 排列一遍 , 然后考察峡号的排列顺序 , 尽量恢复那一重新组合了揭颂 的原貌 。 又如何呢4 仔细考察可知 , 伯∀。王。号这几年的配补录中, 有好些峡的合铁情 况 与 《内 典 录 · 入藏 录 》及前述 《龙兴寺藏经 目录 》完全不同 , 甚至有同一轶中兼含大乘单译 、 重译经 , 或同一 峡中兼含大乘经与贤圣集传的 。 因此 , 我们无法按照上述要求将这些经典重新排列 , 从而也 就无法考察这些轶号是否还有另一种组合形式 。 除了 一上述情况外 , 在寅年的配补录中 , 还有一部经不用揭颂峡号法 , 而用经名标志法 3 “ 四分律 ” , 六十卷 , 第一铁 , 一 , 第二 快 , 二 , 第三铁 , 三 , 第 四恢 , 四 , 第五恢, 五 ) 第六恢, 六 , 上述种种说明了什么呢 . 是否说明这一偏颂轶号实际上并未真正用于大藏经的管理 , 而 只是在配补藏经时 , 管理者在清点已配补好的经典时 , 为了方便 , 临时创 用 的一种 工作 轶 号 , 此后就被废置了 。 但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 , 如果揭颂恢号只是管理者在接受 、 清点配补完毕的佛经时 自己所创 的记录方法 , 那么 , 一般来说 , 它应当顺序写在登录账 ∀ 即伯∗ �。号 ∃ 上 。 但现在看来 , 出于受 《受香汤 说揭文 》上 的诸轶号虽是顺序写在伯∗ �。号上的 , 但出于 《梵唤文 》上的诸峡号却未按顺序 著录 。 这说 明这些峡号原来是著录在峡皮上的 , 管理者顺手抓过一峡 , 著录一轶 , 这才出现 轶号不按先后顺序登录的情况 。 既然峡皮上亦写有揭颂峡号 , 不是进而说明除了登录配补佛 经的管理者外 , 还有其他人 , 例如配补者 , 也使用这种轶号呢 . 这不说明这种铁号在相当的 范围内却一批人使用吗 . 其次 , 前面提到 , 《梵叹文 》中的 “礼字 ” 与 《受香汤说渴文 》的 “照” 字均未出现在 伯∗ � 中。 这两个字未与其它字重复 , 完全具备充当峨号的资格。 如果说 , 渴颂峡号是管理 者在登录配补好的藏经时随手所用的一种登录法 , 则按理说不会放弃这两个 字 。 如 说 是 琉 漏 , 似亦说不通 。 因此 , 很可能这两个字也被用作峡号 , 只是这两峡不需配补 , 所以他们没 有出现在伯∗ � 中。 如果这种推断能够成立 , 不是说明敦煌某寺的确存在这么一部以倡颂为 吹号的藏经吗 . 再次 , 这种轶号连续出现在从戍年到卯年的三次记载中 , 前后跨过了六个年头 。 既然如 此 , 似乎就不能说它只是一时创用 , 然后就弃置了的东西了 。 尤其值 得注 意的 是 , 戍 年据 《梵哑文 》 , 用了 “法” 、 “界” 两字作峡号 ) 五年之后 , 寅年据 《受香汤说倡文 》作轶号 时 , 特意避开了 “法 ” 、 “界 ” 两字。 如果说这种倡颂轶号只是配补藏经时的一种工作用轶 号 , 则配补工作一旦结束 , 配补完的经典一旦补充入藏 , 这种恢号也就失去效用 , 不必再保 留。 因此 , 后一批配补的经典 , 完全可以套用前一批配补经典曾用过的铁号。 但在这里不但 不套用 , 而且特意避开 , 不是说明五年前的那批峡号还在起作用吗 . 上面三条理由 , 似乎又证明倡烦峡号曾实际用于敦煌某寺的经典管理 。 或许这部大藏本 身的确比较混乱 , 未按照传世的标准 目录来组织. 如果是这样 , 又怎样解释 “法 ” 、 “生” 这两个重复的峡号呢 . 总之 , 关于倡颂恢号在敦煌佛藏管理中的实际地位问题 , 现在还无法得出一个比较明确 的结论 。 在此只好暂且放下 , 有待新材料的发现后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 从我个人的印象来说 , 我倾向于这一峡号大约仅用于配补藏经活动。 因为以揭烦来作一 部大藏的铁号 , 确实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 一部大藏 , 好几百铁 , 但我们很难找到一 首由好几百个字组成 , 其中一个重复字也没有的现存渴烦 。 既然没有现存的倡颂可供利用 , 那就只好选择一些渴颂删掉重复字后用作峡号 。 但这样一删节 , 揭颂也就不成其为偏颂了 。 而并这样一来 , 究竟那些字被删了 , 那些字没删 , 恐怕连创制者本人都记不清。前述 “法” 、 “生 ” 就是例证 。 那么 , 剩下的唯一办法是将这删节过的偏领重新串连改制 , 编 成 新 的俩 颂 , 但这样又出现新的问题 ) 我们前面说过 , 揭颂峡号的优点是这些揭颂大家都熟悉 , 个个 背得滚瓜烂熟 。 现在如进行改制 , 则它原有的优点也就丧失了 , 就需要每一个企图利用藏经 的人个个都去背诵这新褐颂 , 这恐怕不是一件人人都能接受的事 。 但是 , 不管这种渴颂峡号是用于全部佛经的管理 , 还是仅用于某些局部工作 , 它的出现 说明原来的佛藏标志方式已不再适合新的形势的需要 。 佛藏的铁号正在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 〔说明 〕 敦煌遗书伯∗ � 号是敦煌某寺历年配补寺内藏经记录 。 正 面 共 �∋# 行 , 可分 为六个部分 。 后三部分记载了吐蕃统治时期流传于敦煌的倡颂峡号 , 有较高研究价值 , 为节 省篇幅 , 略去伯 ∗ � 号录文 , 如需要进一步研究者 , 请阅原卷即可 。 注释 , � 《大盛德陀罗尼经 》 , 二十卷 。 按常规应分作二轶 。 伯∀∋ #∋ 号著录为 / “ 《大成德陀 罗尼 经 》 , 第一轶 , 全欠 , 第二恢 , 上” , 由此可知该经第一轶的铁号漏缺, 故在此以 “口 , 哲炸 之 。 关 于 这一轶号的考证 , 请见下 文。 ∃ 《出暇经 》 , 二十卷 , 分作二轶 。 该轶号注于第一轶之下 , 但是 , 下半个字被里笔涂抹 , 无 法 辩 认 。 仅剩上半个字 “田” , 故在此暂以 “口” 代之。 关于这一轶号的考证 , 请见下文。 ∗ 这个间题 比较复杂 , 把 “生 ” 改作 “先” , 则 “是 先灭 法” 句 不 通 。 又 “生 ” 、 “先 万 宇 形 相 近 , 是否伯∀∋ #∋号的作者因字形相近而误抄呢4 这又涉及到所配补佛典轶皮上轶号的 书写 间, , 见下文 。 5 《大正藏》 , 第 # 卷第 6 页下。 7 攀 & 个轶号 “生 ” 宇号 中共二部十一卷经 / 《光赞 般若》第## 8 #% 卷 共 五 卷 , 《无 垢 称 》 , 六 卷。 而 《光赞般若 》前#∋ 卷编作 “是 ” 字号 。 因此 , 这儿只能用 “生” 字 , 不可能用 “先” 宇。 2 原件注为二十七卷 , 但中间抹去一卷 , 故实为二十六卷。 9 原件注为 “三经同铁” 但实际录有四部经典 。
本文档为【吐蕃统治时期敦煌流行的偈颂帙号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74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6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03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