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3291 人际关系学

03291 人际关系学

举报
开通vip

03291 人际关系学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述 人际关系学 上编:理论篇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 √识记: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领会:1.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人的本性的要求。而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客观需要的同时,相应的人际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也随之建立起来了。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利益是人际关系...

03291 人际关系学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述 人际关系学 上编:理论篇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 √识记: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领会:1.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人的本性的要求。而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客观需要的同时,相应的人际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也随之建立起来了。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1.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 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3. 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2.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 3.人际关系的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3.客观性;4.情感性;5.复杂性;6.变动性;7.网际关系新特点); 4.人际关系的社会性(1.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赖关系;2.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3.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得更明显、更强化); 5.人际关系的客观性(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a.人际关系的确立条件具有客观性b.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客观性c.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①“人”的生产不仅产生了人际关系的主体,而且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物质生产也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决定性条件;③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d.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6.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人际交往的层次纵横交错;人际交往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丰富多彩;人际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二) 人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识记: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领会:1.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1.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2.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1.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3.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4.人际关系的类型;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6.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7.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试技法;8.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协调人际关系的技法;9.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方法) (三)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原则与方法 √识记:1.文献法(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2.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 4.社会调查法(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5.社会测量法(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6.统计法(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领会:1.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理论目的(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限); 2.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实践目的(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3.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a.理论与实践的统一;b.历史与逻辑的统一;c.多学科方法论的统一]); 4.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1.文献法;2.观察法;3.实验法;4.社会调查法;5.社会测量法;6.统计法7.人际关系评估法); 5.人际关系评估法(1.社会测量法;2.参照测量法;3.人物推定法;4.自然观察评估法;5.心理测评法)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领会: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P33); 2.人际交往与生产力(由于交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随着人类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走向新的阶段。交往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P34); 3.交往的发展趋势(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把人际交往看成社会系统的要素,并把它放在人类整个发展过程中去考察,从而展示了人际交往的发展趋势。P35) (二) 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 √识记:1.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它是于20实际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40至50年代达到兴盛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P36);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石是他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人的动机原动力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人的本性); 3.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舒兹假设每个人都有三种人际需要:沟通的需要{即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即控制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即情感的需要}) ○领会:1.霍桑试验的过程和内容(P36); 2.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2.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4.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适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和训练); 3.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1933年梅奥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罗特利斯的专著和与人合著的《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气》对人际关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为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人群关系理论的四个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蒺激励的问题;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4.如何看待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在管理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研究改进人际关系技能,改变领导方式,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等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因素。但也应当看到,人群关系理论也有其片面性。如:其创始人往往不恰当地夸大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将人群关系理论同其他管理科学对立的倾向;将人际关系状况看成是实现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等); 5.需要层次论的内容(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7.追求完美的需要); 6.对需要层次论的评述(1.马斯洛设想,每一种需要都在前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使前一种需要得到百分之百地满足后,后一种需要才出现。2.马斯洛认为,以上七种需要按重要程度渐次展开,就大多数人而言,这可能是正确的3.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并且层次分明,这种划分方法也明显地存在弊端。P42); 7.人际需要的基本内容(1.人际沟通需要;2.人际支配需要;3.相爱的需要); 8.对人际需要理论的评述(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个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即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影响;也夸大了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人际行为的影响作用) (三) 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识记:1.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2.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4.角色冲突(是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 5.角色实现(是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6.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 7.前台和后台(前台特指进行表演的场所;后台相对于前台而言,是指非表演场所); 8.不协调角色(1.告密者;2.表演者的同谋;3.职业侦探;4.中介人或调解人;5.雇员或仆人。不协调角色既不属于表演者,又不属于观众,或者只是冒充的表演者和冒充的观众); 9.角色外沟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 ○领会:1.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奠定基础,后经由罗伯特·帕克、雅各布•莫雷诺、拉尔夫•林顿等多位学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20实际20年代和3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互动理论。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内容:1.角色扮演: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2.角色期望: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3.角色冲突: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4.角色实现: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总之,角色理论认为:由于一个人同时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因此他就肩负着不同的角色期望;不同的角色期望要求他遵循不同的角色规范。) 2.戏剧交往理论(戏剧交往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中一种颇有特色和影响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内容:1.剧班;2.前台和后台;3.不协调角色;4.角色外沟通); 3.对戏剧交往理论的评述(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从独特的角度对人际互动做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其中某些具体技术,对现实总的人际交往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一理论仅仅从微观层次上对人际互动做了生动仔细描述,却没有把人际互动放在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虑。此外,戈夫曼完全使用戏剧中的一些概念来阐释人际交往,把人际交往与表演同等看待,在某些方面难免牵强附会); 4.人际交换理论(P50); 5.人际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1.成功原则;2.刺激原则;3.价值原则;4.剥夺-满足原则;5.攻击-赞同原则;6.理性原则); 6.对人际交换理论的评述(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规律,为认为人们了解人际交往、人际吸引的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从本质方面考察,人际交换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只是抓住了市场交换形成的双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便概括出人际交往的原则,或者说完全以商品交换的经济利益原则来解释人际行为,这具有片面性) (四) 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识记:1.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由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提出。P53); 2.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人们都倾向于选择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包括人们的希望、性格,也包括人们的信仰、思想认识和情感等。这一理论认为,尽管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说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都不尽一致,但不一致总是趋于向一致性方面转化,人们在不一致时总会不断地引起冲突、紧张和焦虑,直到获得某种一致为止。) ○领会:1.三种不同的心态(1.每个人身上都好象保留着儿童时代的特征,即三岁时的自己;2.每个人身上又都好象存在着自己父母的特征,即大脑皮层对于耳闻目睹父母亲行为及外部刺激的真实记录;3.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具有的客观、冷静理智的心态); 2.十种交往行为分析(1.“父母”对“父母”{PP对PP}的交往;2.“成人”对“成人”{AA对AA}的交往;3.“儿童”对“儿童”{CC对CC}的交往;4.“父母”对“儿童”{PC对CP}的交往;5.“成人”对“儿童”{CA对AC}的交往;6.“成人”对“父母”{AP对PA}的交往;7.AA对CP的交往;8.AA对PC的交往;9.CP对PC的交往;10.PC对PC的交往); 3.对平衡理论的评述(平衡理论以微观的人际交往,说明人与人之间具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表面为追求和谐、喜欢和同化等方面。这一点对于人际交往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平衡理论只考虑到了两个人和一个物体这样简单的系统,忽略可这个系统中的其他大量因素,对平衡模式的讨论显得有些简单,由此得出的结论也难免片面。) 第三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识记:宗法关系(是以宗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 ○领会:1.猿猴社会内部的“亲缘”与“朋友”关系(亲缘关系产生于家庭,“家庭”是猿猴相互关系中最为稳定的纽带.P62); 2.猿猴社会内部的“斗争”与“等级”关系(P62); 3.猿猴群体的交际工具(猿猴的信号系统主要由以下两类构成:一类是听觉信号,就是猿猴的各种叫声。另一类是视觉信号,也就是猿猴的各种表情-姿势和动作); 4.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1.机体的进化和器官的完善;2.心理的发展和意识的形成;3.关系的人化和人类的出现); 5.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2.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3.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4.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5.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关系); 6.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庭是人类的第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群进入了原始社会。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中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人际关系); 7.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1.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2.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8.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宗法制度发端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形成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日臻完备。宗法制度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依据划分并确定人的等级;为家族世袭制度服务。宗法关系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9.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2.以等级差别为准则;3.以土地占有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10.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P70); 11.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关系的表现(1.经济上的平等;2.政治上的平等;3.生活中的平等); 12.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关系的建立(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与思想;2.要重视并应用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改善人际关系的结构和状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和谐度、吸引力、凝聚力;3.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 形成人际关系的条件 √识记:1.先决条件(是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普遍促进作用的决定性条件); 2.具体条件(是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条件); 3.悦纳(即喜欢,相互悦纳即相互喜欢); 4.时间条件(是指对于发展人际关系来说需要经历的过程); 5.冷淡(是在漠不关心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态度和行为) ○领会:1.人的生产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人的生产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有家庭关系、亲属关系、社会关系); 2.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人口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P75); 3.物质生产对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1.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2.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3.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4.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4.精神生产对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影响(1.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P80); 5.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相同的思想观念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2.思想意识是否正确,决定着人际交往是否恰当;3.思想认识的深浅程度,影响结交人际关系的速度); 6.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一般来说,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多;科学文化水平悬殊,知识层次不同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少。知识层次相近的人之间具有共同语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越来越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际交往的层次也将随之提高); 7.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P81); 8.形成人际关系的具体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近似;3.互相补充;4.相互悦纳); 9.建立人际关系的时间条件(1.注意阶段;2.吸引阶段;3.适应阶段;4.融合阶段;5.依附阶段); 10.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1.漠视阶段;2.冷淡阶段;3.疏远阶段;4.分离阶段) (三) 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识记:网际关系(是指以电脑联网和数字符号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领会:1.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P88); 2.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P89); 3.依赖性的具体表现(1.子女依赖父母;2.女人依赖男人;3.本人依赖他人;4.下级依赖上级); 4.自主性的具体表现(1.自主建立人际关系;2.主动处理人际关系;3.独立意识普遍增强); 5.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P91); 6.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P93); 7.封闭性的表现(P93); 8.开放性的表现(P93); 9.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P94); 10.合作性增强的原因(P94); 11.合作性增强的趋势(P95); 12.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P95); 13.网际关系的特征(1.多维性;2.虚拟性;3.不确定性;4.非中心化) △简单应用:应用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现象 第四章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一) 人际关系的结构 √识记:1.人际关系的结构(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交往主体(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者); 3.交往对象(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交往主体活动的指向者或接收者); 4.交往手段(是交往主体为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 5.语言手段(语言泛指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具有意义的符号,包括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辅助语言。语言是最主要的交往手段); 6.物质手段(是指用以进行人际交往的各种具有价值的物质); 7.交往情境(通常表现为交往双方的内在心情,如愉快心情、尴尬局面、和谐气氛、紧张气氛、友好意向、矛盾冲突等); 8.交往目的(是指通过交往使参与者达到的目标); 9.交往过程(是指交往起点到交往结果之间的发展过程); 10.单线式交往(是指交往目的、交往对象、交往结果单一的交往); 11.多线式交往(多线式交往程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放射式交往,即交往主体出于同一交往目的经过不同的交往路线而达到同一交往结果。另一种是凝聚式交往,即若干交往主体出于不同的交往目的与同一个交往对象进行交往,从而实现不同的交往结果); 12.交往内容(是指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内容,它包括信息交流和影响作用) ○领会:1.构成人际关系的显性要素(1.交往主体和交往对象;2.交往手段;3.交往环境;4.交往目的;5.交往过程); 2.主体与对象的相对性(P103); 3.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1.利益因素;2.情感因素;3.尊严因素); 4.交往条件(人际关系的条件主要包括: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时间、交往的频率、交往的距离等。 交往条件是人际交往环境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5.利益因素(1.这里所说的利益泛指金钱、财产、权利、声誉、信息、知识、时间、空间、感情、友谊等。在特定的情况下以上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利益;2.以自然性为主要特点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朋友关系这些以社会性为主要特点的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断增强;3.现代管理学非常重视满足被管理者的个人利益。只有将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为实现集体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因此,利益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如果利益关系处理得好,人际关系就会和谐友好;就会成为事业的推动力量,就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6.情感因素(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对于周围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一种内在感受;是人们对于环境和条件,对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P111); 7.尊严因素(1.尊严或者说“自尊”和“受尊”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精神需要;2.人的行为受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人格力量是一种道德力量,是任何物质力量所无法取代的;3.所谓做人,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立身;二是如何待人。立身和待人就需要自尊和尊人) △简单应用:应用人际关系结构的相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二) 人际关系的功能 √识记:1.人际关系的功能(是指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和社会所显示出来的作用); 2.社会化(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由单纯的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的过程); 3.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的反映); 4.整体效应(是指组成群体的所有个体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作用或效果); 5.“合力”(是指若干个体能力的结合所产生的总体作用); 6.互补(是指群体内部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互相学习或取长补短,从而增强或提高能力的行为) ○领会:1.社会化及其必要性(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其成熟度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对于社会化程度高的人来说,社会可以令其施展才华;对于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来说,社会则可能令其生畏); 2.社会化是任何个人的必经之路(1.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创造物质财富;要创造物质财富,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本领和条件;而这些本领和条件都是社会性的,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获得;2.人在生活中不仅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具有精神需要,如需要文化、娱乐、消遣等。这些需要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得以满足;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繁衍后代,需要有人继承。因此,必须一代一代地接续培养新人,不间断地完成社会化过程); 3.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人际交往是传递社会化信息的重要渠道;2.人际交往是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过程,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个体学习、掌握并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接受并履行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类。法律规范的推行主要依靠强制手段。非法律规范的推行主要是:促进其社会化和强化社会压力); 4.人际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1.消除孤独,交流情感{任何人都有合群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空虚感};2.减轻痛苦,增加快乐;3.减少疾病,延年益寿{人际交往既然能够消除孤独、交流情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那么就必然具有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5.人际交往有利于自我完善(1.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个性{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系统由动力系统、自我调节系统和特征结构三个子系统构成。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及世界观等。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包括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情感(自信感、自尊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检查、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特征结构包括能力特征和性格特征。 健康的个性是指其内部各个系统和谐发展,具有高效能和创造性,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个性。以亲子关系为例。发现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可区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专制型。其二是放任型。其三是支配型。其四是民主型} 2.有利于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的反映。 健全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自我与他人的接触、沟通和互动中进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识需要在交往中进行。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客观的自我评价来源于人际交往。其一,自我评价需要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也就是说,个人总是通过他人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其二,自我评价的或高或低需要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他人进行比较。 (2)自我体验来自于人际交往。 (3)自我调节受人际关系影响}); 6.人际交往有利于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维护尊严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以真、善、美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又对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协调人际关系、优化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际交往有利于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整体效应是指组成群体的所有个体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作用或效果。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构能够优化并增强群体的整体效应。这是因为:(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形成互补。互补是指群体内部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互相学习或取长补短,从而增强或提高能力的行为。只有通过取长补短才能增强和提高能力。互补行为主要体现为知识互补和性格互补两个方面: (1)知识互补。  (2)性格互补。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产生合力。“合力”是指若干个体能力的结合所产生的总体作用。人多,团结一致,协作得好,结合密切,力量才大。为了避免群体的“内耗力”、“负合力”,而增强整体效应,就必须认真研究并注重优化人际关系的结构。第一,增强整体效应必须加强内部的人际沟通,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的力量大小,并非完全取决于人员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第二,增强整体效应必须在群体内部明确并统一奋斗目标。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是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创造最佳合力效果的前提条件。 (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激发潜能。人际交往之所以会激发个体的潜在能力,是因为其中存在着相互激励的因素。相互激励的因素主要有; (1)群体压力。 (2)人际比较。 (3)参与竞争。竞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际交往之中。人们在竞争状态下,其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竞争能够增强整体效应。这是因为在竞争条件下,人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动机强烈。 其二,效率提高); 8.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激发潜能(人际交往之所以会激发个体的潜在能力,是因为其中存在着相互激励的因素。相互激励的因素主要有; (1)群体压力。 (2)人际比较。 (3)参与竞争。竞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际交往之中。人们在竞争状态下,其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竞争能够增强整体效应。这是因为在竞争条件下,人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动机强烈。 其二,效率提高) △简单应用:通过人际交往具体案例的分析说明人际关系的功能。 第五章 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 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内容划分) √识记:1.经济关系(即个人与个人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发生或结成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在互动中结成的关系); 3.交换关系(是交往双方各以自己所拥有的商品或货币与对方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需求的关系); 4.消费关系(是人们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一种关系); 5.政治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6.道德关系(是指人们在属于道德规范调整的范围内所发生和结成的关系); 7.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8.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9.法律关系(是人们依据法律规范而结成的关系); 10.宗教关系(是指人们在参与宗教活动中形成的关系) ○领会:1.经济关系包括的内容(1.生产关系;2.分配关系;3.交换关系;4.消费关系); 2.政治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1.原始社会的政治关系:平等;2.阶级社会的政治关系:压迫与被压迫;3.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平等的同志式关系); 3.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专门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实施纲要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了重点阐释:1.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3.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自觉提高道德素质,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行为准则,与他人建立良好的道德关系,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 4.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区别:1.规定方式不同:法律关系有文字规定,有条款依据;道德关系有的有文字规定,有的没有是口头流传的;2.产生的时间不同:法律关系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道德关系是随人类产生而产生的;3.作用不同:法律关系注重惩罚;道德关系注重说服教育;4.执行机构不同:法律关系由国家机构、执法部门执行;道德关系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传统、习俗等来维持与约束;5.强制程度不同:法律关系带有硬性和强制性;道德关系带有软性及非强制性 ); 6.宗教的门类(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新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孔教、印度教、波斯教、神道教等); 7.中国的宗教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其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8.宗教关系的处理(处理宗教关系要慎重。P137) (二) 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纽带划分) √识记:1.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2.地缘关系(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住地域而结成的关系); 3.业缘关系(是以人们的职业生活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4.趣缘关系(是以人们的专业技术特长或兴趣爱好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 5.代际关系(是指上下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泛指青年人与老年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领会:1.血缘关系的特点(1.血缘关系是先赋的,与生俱来的,是个人无法选择的;2.血缘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是交往频率最高的,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关系;3.血缘关系的基础是血缘和情感); 2.确立婚姻家庭夫妻关系的原则(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制;3.男女平等;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5.计划生育;6.夫妻之间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之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3.代际关系的类型(一类属于民主型,一类属于专制型) (三) 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其他形式划分) √识记:1.对抗关系(主要指相互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如敌我关系); 2.非对抗关系(主要指有矛盾但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可以调和的关系,如人民内部的关系); 3.平等型关系(指的是交往双方或多方地位是平等的,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的平等以及人格的平等); 4.不平等型关系(指的是交往双方或多方所处的地位不平等,划分出一定等级); 5.对立型关系(指的是交往双方或多方处于对立的地位,在人际关系上形成对抗关系); 6.合作型关系(就合作的定义而言,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整个世界在日益地相互依赖,合作关系跨越了行业、地区的障碍,也跨越了国界、民族及文化差异的障碍); 7.竞争型关系(竞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没有竞争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竞争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是竞争型人际关系); 8.应酬型关系(多指一般性的交际往来关系); 9.亲密型人际关系(是指交往双方存在的极强的,以血缘、亲缘或情感维系的,相互依存的,最亲密的关系); 10.冲突型人际关系(是指矛盾表面化、公开化,已发生激烈吵闹、争斗,不能维系正常联系的关系) ○领会:1.政治地位平等的内容(凡中国合法公民在政治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上,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宗教信仰,大家都是平等的,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如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监督权、有宗教信仰自由、有人身自由权。公民还有财产权、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其中人身自由权包括: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住宅不受侵犯;4.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2.法律平等的内容(平等权首先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体内容有:1.权利无差别;2.平等地对待3.不允许存在特权等); 3.公民有履行同等义务的责任(公民既有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要覆行同等的义务。具体内容如:1.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4.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5.依法服兵役的义务;6.依法纳税的义务;7.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其他义务); 4.不平等关系的类型(不平等型人际关系指的是交往双方或多方所处的地位不平等,划分出一定等级。虽然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我国公民都享有平等权,但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许多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平等;2.政治权利的不平等;3.经济生活的不平等;4.文化水平的不平等 ); 5.建立合作型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1.双方的总目标是一致的;2.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3.双方都富有诚意;4.双方能互相配合;5.双方能互相理解,共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6.合作结果最终能达到互惠互利); 6.混合型人际关系表现出的四种情况(1.合作中含有竞争;2.竞争中含有合作;3.应酬调节合作与竞争;4.合作、竞争、应酬交叉混合,主次轮换); 7.亲密型人际关系表现出的特点(1.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的双方交往频繁,经常在一起,甚至形影不离;2.相互依存。交往双方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互关爱;3.追求共享。关系密切的双方交往动机发生转变,不再是只关注个人一时的得失,而是关注双方的利益。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追求共享;4.互相接纳。亲密的关系使双方互不设防,可以倾心交谈,互相理解、互相接纳对方;5.心理相容。关系密切的双方情感融洽、相互认同、相互信任。更亲密者把对方看成自己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荣辱与共,甚至生死相依); 8.维持型人际关系的特点(1.双方互不认同。双方对某一问题的立场、观点、看法不一致,存在矛盾,或有对立情绪;2.双方互不谅解;3.双方关系没有激化。虽然双方关系出现恶化,但恶化的关系并没有升级,没有激化。 这种不良的关系停留在思想上、情绪上、心理上或语言上。双方均保持着一般的关系;4.双方关系的不稳定性。维持型的人际关系只是维持表面上的关系,而且只能维持在一定时期,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维持型关系具有不稳定性,一旦遇到内外因素的触激或变化.使矛盾冲突严重化、明朗化,维持型关系就会向疏离型、决裂型转化。当然,也有可能通过调解、沟通、交流、引导,向团结和睦型转化) 第六章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 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 √识记:1.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指关系主体本身所具有的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 2.生理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对水、空气、食物、性、休息、运动等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际交往活动最原始、最根本的动机); 3.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4.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5.需要(是人的主观状态,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在头脑中的反映); 6.动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驱动力); 7.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人的个性倾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8.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9.信念(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比较高级的倾向形式,它表现在一个人对他所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坚信不移并力求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信念可以分为政治信念、道德信念、科学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10.价值观(又称为人生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作用、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看法); 11.世界观(是个性倾向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心理动力因素中的最高层次。世界观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以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的阶级的世界观;二是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个人的世界观); 12.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力、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影响人际交往效率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心理因素); 13.性格(是通过比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14.自我概念(是指自己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 15.社会地位(指关系主体所处的社会地); 16.职业类别(指的是关系主体所从事工作的类型,也就是做什么工作); 17.知识层次(指的是关系主体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在社会人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 ○领会:1.年龄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本能型交往是人际交往的最原始、最低级形式,这种形式往往出于人的本能,不用学习。超越本能型交往后进入规范型交往。所谓规范型交往就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掌握的那些行为规范,这种以遵从规范为指导的交往形式就是规范型交往。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规范型交往模式,人们就会赞扬他“有修养、懂礼数、有出息”,但这也不是最高层次,只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层次。 原则型交往是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在原则型交往中,人们不再以某种特殊群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以自由、平等的普遍规则作为交往的指南。); 2.性别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既要看到社会的变化而带来的变化,又要注意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P160); 3.仪表风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仪表因素在短期的、表层的人际关系中有相当影响,而对长期的、深层的人际关系来讲,其他因素则要比仪表因素重要得多); 4.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1.人的需要;2.人的动机;3.需要、动机与交往行为;4.兴趣;5.理想和信念;6.价值观和世界观); 5.需要、动机与交往行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促成人际交往行为出现和持续进行,以实现需要的满足。其中,需要是交往的导火线,是前提。动机由需要引起,又是交往行为的推动力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需要和动机得到满足与实现,个体能从中享受愉悦或得到利益,人际交往就能得以维持,否则就会因出现障碍而终止); 6.信念和理想(1.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2.信念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比较高级的倾向形式,它表现在一个人对他所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坚信不移并力求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信念可以分为政治信念、道德信念、科学信念和生活信念等;3.信念和理想密切相连,理想总是以一定的信念为基础,同时理想又促进信念的形成。); 7.价值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又称为人生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作用、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看法。 世界观是个性倾向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心理动力因素中的最高层次。世界观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以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的阶级的世界观;二是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个人的世界观。); 8.自我概念的构成(1.反映评价;2.社会比较;3.自我感觉); 9.自我概念的特征(1.自我概念的基础是其所处环境的文化和团体的价值观;2.自我概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3.自我概念具有自行增强的能力;4.自我概念具有缓慢的变化性); 10.优化自我概念的途径(1.具有改变自我概念的需求;2.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3.制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4.改变自我概念的方法:一是直接观察自我和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基础。二是求助你所在的环境(如相关的书籍、师长、同事、亲友或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取得相关的资料和建议,从而改进自我意识。三是模仿他人改进自我概念的方法。四是正确处理心理安全与心理风险的关系,创造和抓住改进自我概念的机会。 / 自我概念是自我沟通的基础,是人际沟通的前提条件。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正面的自我概念作基础。); 11.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的制约(1.社会地位制约或影响人们的交往对象和人际关系状况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按沟通形式一般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三种情况;2.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着关系主体的交往热情和交往需要 ;3.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着人的交往动机和诸多的交往心理 ); 12.职业类别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1.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着人际交往对象;2.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人际关系的类型。发现下列三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都与职业类别有关:(1)逊顺型。其特点是朝向他人。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多是社会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2)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多是从事商业、金融、法律方面工作的;(3)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别人。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多是艺术创造者或科研工作者;3.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广度、深度或亲密度 ) △简单应用:分别应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能力、性格心理动力因素分析相关案例。 ☆综合应用:☆综合应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分析相关案例。 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 √识记:1.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指的是关系主体之外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 2.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量保证其施行的一种行为规范); 4.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形态。二是指具体的社会制度。三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的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 5.交往的频率(是指人们互相接触次数的多少); 6.群体的概念(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结合起来的人们的联合体) ○领会:1.自然环境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共同的自然环境威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使人感到他人存在的价值,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强烈的吸引力;2.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强化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的积极情感,促进交往的顺利进行,增进人际吸引;3自然环境影响人际行为的模式); 2.空间距离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不同的空间距离代表不同的人际关系;2.居住距离远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空间距离对交往频率的影响); 3.空间距离对交往频率的影响(P180); 4.习俗礼仪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这是一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对人际交往产生影响的因素。它主要体现为待人接物的礼节或风俗习惯,这些礼节和风俗习惯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态度和行为。P180); 5.道德规范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平等待人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也是人际交往必须遵守的原则。P181); 6.价值观念因素(P183); 7.价值观的类型(1.理性价值观;2.美的价值观;3.政治性价值观;4.社会性价值观;5.经济性价值观;6.宗教性价值观 ); 8.法律法规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量保证其施行的一种行为规范。法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用性法律。另一种是专一性法律,它专门规范某一方面的行为规范。首先,法律对人际关系具有保护性。其次,法律对人际行为具有强制性。 法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法律本身是否健全,即是否有法可依,这是法律的制定状况。二是法律能否落实,这是法律的实施状况。); 9.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影响(P187); 10.不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共性(1.影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类型;2.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3.影响人际关系的范围;4.影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1.群体的特点(1.同属一群体的各成员,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具有相互认知与同属一群人的感受;2.同属一群体的各成员,在行为上相互依赖、交互作用、彼此影响,并且具有互补性;3.同属一群体的各成员,在目标上是共同的;4.同属一群体的各成员,共同遵守该群体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12.群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群体内成员最容易具有相似形;2.群体内成员最容易接近;3.群体不仅有利于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利于内部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的建立); 13.群体的规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规模越大,人际关系越不容易以群体中的领导者为中心。群体规模越大,人际关系越复杂;规模越小的群体,成员间越容易形成凝聚力); 14.群体的结构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的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人员搭配得当,人际关系融洽;人员搭配不当,会出现人际冲突); 15.群体规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准则,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生存、巩固和发展的支柱。超出规范,会受到群体谴责); 16.群体压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成员的意见有分歧时,在心理上感到的一种压力。群体压力容易使群体内成员形成从众心理。群体压力容易使群体产生从众心理。具有积极意义为人们和谐相处拉近心理距离,也由消极意义减弱了创造性、差异性、不利于人际吸引); △简单应用:分别应用自然环境因素、空间距离因素、习俗礼仪因素、道德规范因素、价值观因素、法律法规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社会群体因素的相关知识分析相关案例。 ☆综合应用:☆综合应用外在因素分析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下编:实践篇 第七章 协调入际关系的原则 (一)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概述 √识记:原则(一般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是人们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的行为准则) ○领会:学习和掌握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1.解除困惑;2.有据可依;3.增强自信;4.缓解抑郁;5.改善关系) (二)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识记:1.平等原则(是指人与人交往中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 2.诚信原则(是指诚实信用原则,即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诚实、守诺、讲信用); 3.礼貌原则(指交往双方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谦虚、恭敬、相互尊重的原则); 4.互利原则(指交往双方通过对物质、精神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原则); 5.人道原则(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原则); 6.择善原则(指人际交往的选择性原则,即择善而交,择善而从的原则); 7.择善而交(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与何人交往要慎重、要有所选择,坚持择善去恶的价值取向); 8.择善而从(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互相学习对方好的方面); 9.适度原则(指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态度、表情及行为等程度适当,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原则); 10.态度适度(表现在交往者对交往对象相对稳
本文档为【03291 人际关系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182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3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28
浏览量: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