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越国的起源(网)200908

越国的起源(网)200908

举报
开通vip

越国的起源(网)200908越国国都的起源 越国国都的起源 http://www.19lou.com/forum-1293-thread-13972408-1-7.html 绍兴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它起源于公元前490年的勾践小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勾践是春秋越国的一位著名君王。越国是越部族所建立的春秋列国之一。这个部族原来活动于会稽山、四明山以及浙东的其他丘陵山地,过着象《吴越春秋》一书中所描述的“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狩猎业和迁徙农业的生活。它们北部的宁绍平原,有着丰富的水土资源。但是,由于这个地区是一片潮汐出没的沼...

越国的起源(网)200908
越国国都的起源 越国国都的起源 http://www.19lou.com/forum-1293-thread-13972408-1-7.html 绍兴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它起源于公元前490年的勾践小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勾践是春秋越国的一位著名君王。越国是越部族所建立的春秋列国之一。这个部族原来活动于会稽山、四明山以及浙东的其他丘陵山地,过着象《吴越春秋》一书中所描述的“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狩猎业和迁徙农业的生活。它们北部的宁绍平原,有着丰富的水土资源。但是,由于这个地区是一片潮汐出没的沼泽地,土地泥泞而斥卤,要到那里定居垦殖,不仅需要解决当时力所不及的农田水利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饮水和燃料也都存在困难。因此,除了崛起于平原深厚冲积层上的许多孤立丘阜周围,已经建立了若干聚落以外,整个平原还处于一片洪荒的状态。   越王勾践即位于公元前496年。他即位后,随即把他的国都从会稽山内部的岘大城,迁移到山麓冲积扇的平阳,作为他进入平原的第一步。可惜他的强邻吴国,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就侵入他的国境,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迫到吴国首都即今苏州去作人质,直到公元前490年才获得释放。返国后,他没有再进入会稽山区,而于当年在今绍兴城区建立了他的新都小城。   越王勾践择地建都的战略思想,可以从他的谋士大夫范蠡的一句话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范蠡说:“今大王欲国树都,并敌国之境,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这就是他决心要把国都从闭塞的会稽山移往广阔的宁绍平原的理由。   宁绍平原以曹娥江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今绍兴城位于这片平原的西部,北滨杭州湾,南接会稽山,具有负山面海的形势。城东西两侧,各有曹娥江和浦阳江作为屏障。今绍兴城恰恰座落在这片平原的中心,地理位置是十分优越的。当然,地理位置是一个大前提,建立都城的条件还必须考虑当地的具体自然环境。前面已经提到,宁绍平原是一片潮汐出没的沼泽平原。在这里,即使建立一个普通的聚落,也必须利用平原上的孤丘地形,更何况建立一座都城,考虑当然更须全面。今绍兴城地区,在东西约二点五公里、南北约三点五公里的范围内,冲积层上崛起的大小孤丘达九处之多。其中较高的是海拔七十六米的种山、海拔五十二米的蕺山和海拔三十二米的怪山三座,构成三足鼎峙的形势。在这样一片平易四达的平原中心,竟存在着这样一处孤丘罗列的胜境,这当然是立城建都的理想地址。   由于吴国的大军随时可以入侵,勾践必须抓紧时间,建筑一座足以抵抗吴军入侵的堡垒。因此,他选择了在九处孤丘中最高的一处,即种山的东南麓兴建。种山,以后又称卧龙山、龙山或府山,是一座略呈西南、东北走向的孤丘。山的北麓陡峭,南麓缓倾,从西南到东北有六个高阜。其中第四高阜最高,而第五高阜南麓坡地最广,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建立宫室,并从事垦殖。这一带又富于泉水,使都城的饮水不虞匮乏。都城西北以种山为屏障,不仅具有有利的小气候条件,而满山林木,提供了燃料的来源。范蠡又在最高的第四高阜上建造了一座飞翼楼,即今望海亭,其实就是了望台。当时,钱塘江口从南大门入海,从飞翼楼可以北眺江滨,对吴国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   就这样,越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建成了这座周围只有一公里稍多的国都兼军事堡垒,使整个部族有了一个新的、坚强的政治中心。于是,紧接着小城的建成,范蠡又在小城的外围建筑了城周大于小城十倍的大城,把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孤丘都包围在内。可以设想,在范围广阔的大城之中,除了街衢、河渠、屋宇、工场等以外,还有许多牧场和耕地。小城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大城则是越国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小城的迅速建成,为大城的兴筑赢得了时间;而大城的兴筑,又为小城保证了给养,进一步巩固了小城的基础。从此,小城和大城就结成为一体,称为大越。这就是越国的国都。而越王勾践以此为基地,实行了他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终于覆没了吴国;并且北上称霸,成为一个大国。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越国? http://www.yndaily.com/html/20070619/news_94_50181.html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越国,也就是现在的绍兴!纪念屈原是后人依附上去的。”今天是端午节,绍兴市社科院副院长周幼涛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端午起源观点,挑战多年以来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的说法。     昨天,周幼涛介绍他的观点时很自信,研究端午节起源说多年的他给记者举出了很多论据。     周幼涛观点源于越文化史载。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又载:“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掩。’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原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就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流行。但楚、吴、越三地在此节日中所纪念的人物却各不相同,他们分别是屈原、伍子胥和文种。而文种就是越国人。”周幼涛表示。     “很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就提出端午节的前身是吴越民族的图腾节这个观点。吴越民族的图腾是龙。赛龙舟与包粽子这两个端午节的最主要风俗,都与祭龙有关。越人的图腾是龙,而屈原所在的楚地图腾是凤,两者从不混淆。因此,端午节起源于古代越国是情理之中的事……”周幼涛告诉记者,根据他的研究,端午节是通过当时的文化交流才从越国传到楚国。     据周幼涛分析,通常情况下,人们纪念某一历史名人,往往会将其依附于某个民间节日,纪念屈原当然也不例外。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本身有种时间选择,意在端午节自尽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也就是说,屈原自尽之前已有端午节。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在端午节之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致有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之说。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之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一定要加强保护。”周幼涛表示,自己提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越国”这个观点,主要目的是希望人们能提高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 越国 http://wapedia.mobi/zh/%E8%B6%8A%E5%9C%8B (又稱作「於越」[1]),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位于中国東南方的諸侯國。 目录: 1. 起源 2. 地理位置 3. 崛起 4. 稱霸 5. 衰退 6. 灭亡 7. 越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8. 注釋 周代诸侯国 越 国姓 姒姓 爵位 子 国都 1.会稽 浙江省绍兴 2.琅琊 山东胶南 3.吴 江苏苏州 4. 会稽 浙江省绍兴 始封此國者 不详 始祖 不详 兴亡年代 不详 至 前306年 灭亡原因 为楚国所灭 史书记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越春秋》 《越绝书》 1. 起源 史書稱越國為夏朝少康庶子於越的後裔,國君為姒姓。但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越国可能更是继承自太湖地区的马桥文化[2],是古代越族人所建立的国家。 2. 地理位置 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省紹興、诸暨及周边地区,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北达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东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 3. 崛起 另見:卧薪尝胆 4. 稱霸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句践,称他为“伯”。句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 衰退 越國傳位至無彊時,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后楚国越国和齐国联军,杀死無彊,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 七代后君位传到闽君摇,他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又恢复摇做了越王,继续越国的奉祀。东越、闽越都是越国的后代。 6. 灭亡 前312年,在秦国、韩国、魏国与楚国、齐国对峙的时候,楚国派遣大批军队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越王在这个时候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以支持魏国。[3]这些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运输到魏都大梁,一定要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推断出当时邗沟和淮水仍然在越国的势力范围之内。此时越王原要伐齐国,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 因此楚国图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这样做,也能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在这时,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攻打越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到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的时候,攻占越国位于原吴国故地的国都,并设江东为郡,越国灭亡。原越国王族后裔南逃,分散于现在中国南部一带,被分而治之。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灭楚后继续南下攻陷会稽,占领全部越地。 7. 越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代 稱號 國君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出身与関係 資料出處 1 越侯無餘 無餘 夏少康之庶子 《史記.越世家》 中有十世不明 11 越侯無壬 無壬 《吳越春秋》 12 越侯無瞫 無瞫 《吳越春秋》 中有二十世不明 33 越侯夫譚 夫譚 《史記.越世家》 34 越王允常 允常 ? - 前497年 夫譚之子 《史記.越世家》 35 越王勾踐 勾踐 33 前496年 - 前464年 允常之子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36 越王鹿郢 與夷 一名鹿郢 又名於賜 6 前463年 - 前458年 勾踐之子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37 越王不壽 不壽 10 前457年 - 前448年 鹿郢之子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38 越王朱勾 翁 別名州勾 或作朱勾 37 前447年 - 前411年 不壽之子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39 越王翳 翳 一名授 又名不光 36 前410年 - 前375年 朱勾之子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40 越王錯枝 錯枝,一名搜 2 前374年 - 前373年 越王翳之孫、諸咎之子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41 越王無余 無余 莽安 又名之侯 12 前372年 - 前361年 越王錯枝族人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42 越王無顓 無顓 《紀年》稱菼蠋卯 18 前360年 - 前343年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43 越王無彊 無彊 37 前342年 - 前306年 《史記索隱》稱無顓之弟 《史記.越世家》 《戰國史》 越国于前306年被楚国灭亡后,原越王无疆之子之侯逃至江南称君,又经余复、孙开等,最终秦国于前222年占领全部越地。 序列 称号 名字 在位时间 都城 00 越袓 于越(姒姓) 定都:会稽 01 越侯 無余 定都:秦余望南(绍兴花街) 02 越侯 丕诚 03 越侯 宗元 04 越侯 绍圣 05 越侯 毅正 06 越侯 子诚 07 越侯 娄 08 越侯 迁都:埤中(诸暨店口) 09 越侯 10 越侯 11 越侯 12 越侯 13 越侯 14 越侯 15 越侯 16 越侯 17 越侯 18 越侯 19 越侯 20 越侯 迁都:大部(诸暨枫桥) 21 越子 22 越子 23 越子 24 越子 25 越子 26 越子 27 越子 28 越子 29 越子 30 越子 迁都:山南(东阳六石) 31 越子 32 越子 33 越子 34 越子 35 越侯 無壬 前621—前591 前621迁都:嶕岘(义乌稠城) 36 越侯 無译 前591—前565 37 越侯 夫谭 前565—前538 38 越侯 允常 前538—前496 前538迁都:勾嵊(诸暨牌头) 39 越王 勾践 前496—前464 (越國全盛時期,前494-前491年失国附于吴国 前490年迁都平阳,或称绍兴平水) 前489迁都:会稽(绍兴越城) 前468迁都:琅邪(山东诸城) 40 越王 鹿郢 前464—前459 (越國全盛時期的结束) 41 越王 不壽 前459—前449 42 越王 翁(州句) 前449—前412 43 越王 翳 前412—前376 前379迁都:姑苏(江苏苏州) 44 越王 諸咎 前376 45 越王 錯枝 前376—前375 46 越王 無余(之侯) 前375—前363 47 越王 無顓 前363—前355 48 越王 無彊 前355—前334 49 越君 玉 前334—前306 前333迁都:会稽(绍兴越城) 50 越君 尊 前306—前266 51 越君 亲 前266—前232 52 闽越王 無诸 前232—前220 前232迁都:东冶(福建武夷山) 53 东瓯王 摇 前232—前220 前232迁都:东瓯(温州鹿城) 52 闽越王 無诸 前202(復)—前192 前202定都:东冶(福建武夷山) 53 东瓯(東海)王 摇 前192(復)—前185 前192定都:东瓯(温州鹿城) 54 闽越王 甲 前185—前155 55 东瓯(東海)王 贞复 前185—前138 56 东瓯(東海)王 望 前138 57 闽越王 郢 前155—前135 58 闽越(越繇)王 丑 前135—前120 59 东越武帝 余善 前135—前110 60 闽越(越繇)王 居股 前120—前110 [來源請求] 8. 注釋 1.​ ^ 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張守節「正義」引賀循《會稽記》:「少康,其少子號曰於越,越國之稱始此。」(見《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ISBN 7101003044。)另外,據《春秋經·定公五年》「於越入吳」條,杜預注解說:「於,發聲也」,亦即是說「於」字是用作發聲的字而已。(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ISBN 7101002625。) 2.​ ^ 毛颖、张敏,《长江下游的徐舒与吴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 ^ 参见《水经·河水注》引《纪年》
本文档为【越国的起源(网)20090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44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26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