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善导大师语录

善导大师语录

举报
开通vip

善导大师语录善导大师语录 【导读】 目录: 一、本愿篇--本愿释(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 (一)对文增减    五则     (二)总显其义    十一则 二、法语篇 (一)净宗大纲     四五则          (二)要义集粹     五五则 三、偈语篇 (一)念佛胜易     二三则          (二)极乐超胜     四七则          (三)慈悲劝诫     五三则 四、就行立信文 五、二河白道文    一、本愿篇--本愿释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

善导大师语录
善导大师语录 【导读】 目录: 一、本愿篇--本愿释(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 (一)对文增减    五则     (二)总显其义    十一则 二、法语篇 (一)净宗大纲     四五则          (二)要义集粹     五五则 三、偈语篇 (一)念佛胜易     二三则          (二)极乐超胜     四七则          (三)慈悲劝诫     五三则 四、就行立信文 五、二河白道文    一、本愿篇--本愿释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对文增减 1.《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51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31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3.《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51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54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39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二)总显其义 1.《观经疏》「六字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0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2.《观经疏》「唯明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6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观经疏》「弘愿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2页):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4.《观经疏》「要弘废立」(念观废立)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17页):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5.《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79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6.《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44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7.《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1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8.《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60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9.《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0页):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10.《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40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11.《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63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二、法语篇 (一)净宗大纲 1.《观经疏》「依教开宗」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页): 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2.《观经疏》「要弘二门判」(依宗判教)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2页):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3.《观经疏》「要弘废立」(念观废立)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17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4.《观经疏》「一一愿言」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1页):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 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5.《观经疏》「凡夫入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5页):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6.《观念法门》「皆乘佛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54页): 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7.《观经疏》「溺水偏救」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8页):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8.《法事赞》「逆谤得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83页):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9.《观念法门》「凡夫得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57页): 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10.《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83页):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1.《观念法门》「何况圣人」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60页):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12.《法事赞》「凡圣齐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76页):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3.《观经疏》「三定死」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5页):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 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14.《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6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15.《观经疏》「愿往生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7页): 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16.《观经疏》「不顾水火」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8页):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舍命以后,得生西方,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17.《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9页):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18.《往生礼赞》「专杂得失」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97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19.《观经疏》「虽可回向」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2页): 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20.《往生礼赞》「唯摄念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82页):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21.《观念法门》「唯摄念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3页):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22.《观经疏》「光摄三缘」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5页):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23.《观经疏》「三经唯明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5、206页):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24.《观念法门》「三辈唯在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54页):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25.《观念法门》「诸佛舒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60页): 十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26.《往生礼赞》「诸佛护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40页): 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27.《观念法门》「护念经意」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4页):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28.《观经疏》「二圣影护」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16页): 专念弥陀名号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29.《观念法门》「廿五菩萨影护」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4页): 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往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30.《观念法门》「诸天影护」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5页): 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31.《观念法门》「延年转寿」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0页): 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32.《观经疏》「全非比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11页): 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 33.《观经疏》「极乐胜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12页): 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 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 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 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 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 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34.《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50页): 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明净之义,即「无漏为体」也。 35.《观经疏》「依正一体、无漏涅盘」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61页): 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 36.《观经疏》「无生之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62页): 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37.《法事赞》「弥陀妙果」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65页):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盘; 国土则广大庄严,遍满自然众宝。 38.《观经疏》「皆说妙法」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0页): 一切庄严,皆能说于妙法。 39.《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24页): 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40.《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7页):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41.《般舟赞》「净土常居」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92页):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 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 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42.《观经疏》「见十方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9页): 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 43.《观经疏》「佛心者」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7页): 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悲,普摄一切也。 44.《般舟赞》「慈悲父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43页):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45.《般舟赞》「常怀惭愧」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93页): 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二)要义集粹 1.《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3页): 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2.《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7页): 「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3.《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8页): 辨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 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言教之大小者: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4.《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30页): 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5.《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1页):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6.《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3页): 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7.《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3页):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章,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8.《观经疏》〈序分义〉(《善导大师全集》第85页):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刀不厌利,日不厌明, 人不厌善,罪不厌除,贤不厌德,佛不厌圣。 9.《观经疏》〈序分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07页): 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 10.《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1页): 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 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 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 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 11.《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9页): 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 ;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12.《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7页):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13.《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0页):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14.《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1页): 弥陀在空,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15.《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1页):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16.《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2页):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17.《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93页): 言「法界」者,有三义: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18.《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95页):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19.《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31页): 言「如意」者有二种: 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20.《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2页):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21.《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4、245页):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22.《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6页): 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23.《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2页): 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24.《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4页):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25.《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5、256页):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26.《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8页):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27.《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9页):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28.《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71页): 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 此间径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29.《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73页): 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 30.《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74页): 以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31.《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75页): 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圣众同声告言:「我来迎汝。」 32.《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81页): 弥陀与比丘众来,无有菩萨。由是小乘根性,还感小根之众。 33.《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96页): 问曰: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善人虽说多经,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轻。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34.《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97页): 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35.《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97页):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 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36.《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2页): 善人为说,弥陀功德。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 37.《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5页): 非业不受其报,非因不受其果;因业既非是乐,果报焉能不苦也。 造恶之因既具,酬报之劫未穷。 38.《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5页):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 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 39.《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8页): 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40.《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8页): 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 41.《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10页):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 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 42.《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15页): 但闻三身之号,尚灭多劫罪愆,何况正念归依,而不获证也。 43.《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16页):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44.《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19页):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 45.《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20页):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46.《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22页): 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着一如经法。应知。 47.《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42页): 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名十声,于声声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48.《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61页): 释迦出现,为度五浊凡夫,即以慈悲,开示十恶之因,报果三涂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弥陀佛国。 49.《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64页): 过去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未来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 50.《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383页): 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剎,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51.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74页):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52.《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74页):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53.《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79页):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54.《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79、480页):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忏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广,如下具说,随意用皆得。)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55.《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38页):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三、偈语篇 (一)念佛胜易 1.《法事赞》「念佛最亲」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398页):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2.《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7页):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3.《往生礼赞》「念佛光摄」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28页):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4.《般舟赞》「唯觅念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6页):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5.《般舟赞》「照觅念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47页):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6.《法事赞》「无过念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50页):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7.《般舟赞》「不如专念」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0页):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8.《般舟赞》「念佛最尊」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6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9.《法事赞》「直入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378页): 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 佛使二十五菩萨,一切时来常护念; 毕命直入涅盘城,直心实行佛迎来。 10.《法事赞》「念佛佛现」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22页): 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 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将。 11.《法事赞》「终时正意」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9页):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12.《法事赞》「殷勤呼唤」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63页): 四十八愿殷懃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13.《法事赞》「愿力平等」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46页): 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 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14.《般舟赞》「至死为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4页): 一切时中相续作,至死为期专复专; 一到弥陀赡养国,毕竟消遥即涅盘。 15.《般舟赞》「但使回心」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5页): 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16.《般舟赞》「利剑名号」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47、589页):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17.《般舟赞》「普劝众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5页): 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 18.《般舟赞》「普劝有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92页):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19.《般舟赞》「人人有份」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65页): 忽尔思量彼快乐,人人有份不须疑。 20.《法事赞》「乘佛愿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377页): 三界火宅难居止,乘佛愿力往西方。 21.《法事赞》「同至菩提」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2页): 有识含灵皆普化,同因同行至菩提。 22.《法事赞》「入涅盘门」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00页): 念念回心生净土,毕命入彼涅盘门。 23.《般舟赞》「念佛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84页): 念佛即是涅盘门。 (二)极乐超胜 1.《法事赞》「果得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1页): 果得涅盘常住世,寿命延长难可量; 千劫万劫恒沙劫,兆载永劫亦无央。 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后际放身光; 灵仪相好真金色,巍巍独坐度众生。 十方凡圣专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 一念乘空入佛会,身色寿命尽皆平。 2.《观经疏》「西方寂静」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149页): 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 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 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 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 3.《往生礼赞》「超诸佛剎」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23页):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 4.《法事赞》「净土湛然」之偈(《善导大师全集》422页): 历劫已来未闻见,西方净土宝庄严; 此是弥陀悲愿力,无衰无变湛然常。 5.《往生礼赞》「十地自然」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29页):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6.《法事赞》「真净报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29页): 弥陀佛国真严净,三恶六道永无名; 事事庄严难可识,种种妙微甚为精。 7.《法事赞》「证得法身」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27页): 既见华台心踊跃,从佛逍遥归自然;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8.《法事赞》「生即不退」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5页): 娑婆极苦非生处,极乐无为实是精; 九品俱回得不退,阿鞞跋致即无生。 9.《法事赞》「六识自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5页):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10.《法事赞》「无明自亡」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3页): 到彼华开入大会,无明烦恼自然亡; 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 11.《法事赞》「明通皆具」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64页): 直入弥陀大会中,见佛庄严无数亿; 三明六通皆具足,忆我阎浮同行人。 12.《法事赞》「唯佛独闲」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50页): 九十五种皆污世,唯佛一道独清闲; 出到菩提心无尽,还来火宅度人天。 13.《法事赞》「誓到赡养」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19页): 誓到弥陀赡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14.《般舟赞》「自庆今身」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1页): 自庆今身闻净土,不惜身命往西方; 西方快乐无为处,天上人间无比量。 六天相胜亿万倍,不及西方人一相; 三十二相通自在,身光遍照十方界。 15.《般舟赞》「身紫金色」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2页): 新往化生紫金色,与诸大众无殊异; 或入宝楼众中坐,大众见者皆欢喜。 种种庄严不可识,内外相看无障碍; 停足须臾受法乐,三昧无生自然悟。 16.《般舟赞》「相好同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60页): 佛与圣众身金色,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17.《般舟赞》「身心皆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90页): 身心毛孔皆得悟,菩萨圣众皆充满; 自作神通入彼会,忆本娑婆知识恩。 18.《般舟赞》「忽忆地狱」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5页):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19.《般舟赞》「独超三界」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7页): 普教众生常念佛,自他功德并须回; 安心定意生安乐,独超三界出烦笼。 20.《般舟赞》「我法王家」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60页): 普愿有缘同行者,专心直入不须疑; 一到弥陀赡养国,原来是我法王家。 21.《般舟赞》「不出三昧」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8页): 四种威仪常在定,不出三昧作神通; 一一神通到佛会,会会听法证无生。 22.《般舟赞》「一入即证」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46页):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23.《般舟赞》「毕竟逍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4页): 一到弥陀赡养国,毕竟逍遥即涅盘。 涅盘庄严处处满,见色闻香罪障除。 24.《般舟赞》「毕竟不退」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49页): 一念之间入佛会,三界六道永除名; 三明六通皆自在,毕竟不退证无为。 25.《般舟赞》「念念证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91页): 一入涅盘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26.《般舟赞》「一到即受」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68页): 一到即受清虚乐,清虚即是涅盘因。 27.《般舟赞》「超证常伦」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9页): 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 28.《般舟赞》「如此逍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8页): 如此逍遥快乐地,更贪何事不求生。 29.《观经疏》「劝众发愿」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19页): 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30.《观经疏》「归去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150页):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盘城。 31.《往生礼赞》「唯须十念心」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14页): 浊世难还入,净土愿逾深; 莫谓西方远,唯须十念心。 32.《往生礼赞》「欲得无生果」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14页): 欲得无生果,彼土必须依; 愿生何意切,正为乐无穷。 33.《往生礼赞》「系念必往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17页): 于彼心能系,当必往非赊。 净国无衰变,一立古今然。 34.《往生礼赞》「发心功已至」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19页): 发心功已至,系念罪便消; 但欣行道易,宁愁圣果遥。 35.《往生礼赞》「乐多无废道」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20页): 乐多无废道,声远不妨闻; 如何贪五浊,安然火自焚。 36.《往生礼赞》「疑多边地久」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21页): 疑多边地久,德少上生难; 且莫论余愿,西方已心安。 37.《往生礼赞》「六根常合道」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21页): 六根常合道,三涂永绝名; 寄言有心辈,共出一苦城。 38.《往生礼赞》「弥陀智愿海」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1页):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 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39.《往生礼赞》「至彼严净国」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5页): 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 必至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40.《往生礼赞》「若人无善本」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5页):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佛名; 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41.《往生礼赞》「宿世见诸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6页): 宿世见诸佛,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42.《往生礼赞》「其有得闻彼」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6页):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43.《往生礼赞》「设满大千火」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6页):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44.《往生礼赞》「万年三宝灭」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7页):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45.《往生礼赞》「佛世甚难值」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7页): 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 遇闻稀有法,此复最为难。 46.《往生礼赞》「自信教人信」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97页):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47.《观经疏》「净宗回向偈」(《善导大师全集》第20页):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三)慈悲劝诫 1.《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388页): 久住娑婆常没没,三恶四趣尽皆停; 披毛戴角受众苦,未曾闻见圣人名。 忆此疲劳长劫事,誓愿舍命见弥陀; 众等身心皆踊跃,手执香华常供养。 2.《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398页): 惭愧释迦大悲主,十方恒沙诸世尊; 不舍慈悲巧方便,共赞弥陀弘誓门。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一切回心向安乐,即见真金功德身; 净土庄严诸圣众,笼笼常在行人前。 行者见已心欢喜,终时从佛坐金莲; 一念乘华到佛会,即证不退入三贤。 3.《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01页): 旷劫以来居生死,三涂常没苦皆径; 始服人身闻正法,由如渴者得清泉。 念念思闻净土教,文文句句誓当勤; 忆想当时流浪苦,专心听法入真门。 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 4.《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20页): 人天大众皆围绕,倾心合掌愿闻经; 佛知凡圣机时悟,即告舍利用心听。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 七宝庄严最为胜,圣众人天寿命长; 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 5.《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22页): 三界众生无智慧,惛惛六道内安身; 诸佛慈心为说法,聋盲抵突伴不闻。 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 万事家生皆舍离,专心发愿向西方。 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 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将。 6.《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28页): 极乐庄严出三界,人天杂类等无为; 法藏行因广弘愿,设我得佛现稀奇。 或使鸟身能说法,或现无请能应机; 或使微波出妙响,或使林树赞慈悲; 或使风光相应动,或令罗网说音辞。 一切庄严声遍满,恒沙天乐自依时; 为引他方凡圣类,故佛现此不思议。 我等闻之身毛竖,碎骨惭谢阿弥师; 一受专精不惜命,须臾即到岂为迟。 7.《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34页): 释迦如来告身子,即是普告苦众生, 娑婆六道非安处,冥冥长夜闇中行。 圣化同居不相识,动生瞋毒斗无明; 为此无明系六道,爱憎高下何时平。 既无善业排生死,由贪造罪未心惊; 犯此人皮裹驴骨,三涂自入不须争。 我等闻之心髓痛,誓愿顿舍世间荣。 8.《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37页):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9.《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46页): 十恶五逆多疑谤,信邪事鬼馁神魔; 妄想求恩谓有福,灾障祸横转弥多。 连年卧病于床枕,聋盲脚折手挛橛; 承事神明得此报,如何不舍念弥陀。 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 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10.《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51页):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懃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11.《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60页): 劫欲尽时五浊盛,众生邪见甚难信; 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 旷劫已来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 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 今日今时闻要法,毕命为期誓坚固; 坚固持心不惜身,惭愧释迦诸佛恩。 12.《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87页): 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 愿睹弥陀大悲主,观音势至十方尊, 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13.《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88页):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14.《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04页): 自从无始受身来,恒以十恶加众生; 不孝父母谤三宝,造作五逆不善业。 以是众罪因缘故,妄想颠倒生缠缚; 应受无量生死苦,顶礼忏悔愿灭除。 15.《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05页): 历劫以来怀嫉妒,我慢放逸由痴生, 恒以瞋恚毒害火,焚烧智慧慈善根。 今日思惟始惺悟,发大精进随喜心。 16.《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45、546页): 般舟三昧乐,三界六道苦难停, 旷劫以来常没没,到处唯闻生死声。 释迦如来真报土,清净庄严无胜是; 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众生。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盘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万劫修功实难续,一时烦恼百千间, 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 贪瞋即是轮回业,烦恼岂是无生因, 验此贪瞋火烧苦,不如走入弥陀国。 弥陀因地发心时,顿舍王位求菩提, 饶王佛所落发须,出家修道名法藏, 四十八愿因兹发,一一誓愿为众生。 17.《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47页): 一切如来设方便,亦同今日释迦尊, 随机说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真门;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18.《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48页): 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 欲觅安身常住处,先求要行入真门。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 一食之时尚有间,如何万劫不贪瞋, 贪瞋障受人天路,三恶四趣内安身。 19.《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0页):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如此逍遥快乐处,更贪何事不求生。 纵使千年受五欲,增长地狱苦因缘; 贪瞋十恶相续起,岂是解脱涅盘因。 不畏三涂造众罪,破灭三宝永沉沦; 不孝父母骂眷属,地狱安身无出期。 20.《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0页): 旷劫已来沈苦海,西方要法未曾闻; 虽得人身多有障,不受佛化反生疑。 六方如来慈悲极,同心同劝往西方; 长病远行不计日,念佛即道无功夫, 如此之人难化度,无明被底且长眠。 21.《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1页): 得此无生宝国地,皆是弥陀愿力恩; 大众同心厌此界,乘佛愿力见弥陀。 忽尔思量心髓痛,无穷之劫枉疲劳; 自庆今身闻净土,不惜身命往西方。 22.《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5页): 道里虽遥不足到,弹指之间入宝池; 唯恨众生疑不疑,净土对面不相忤。 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23.《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7页): 菩萨声闻将见佛,礼佛一拜得无生; 弥陀告言诸佛子,极乐何如彼三界。 新往化生俱欲报,合掌悲咽不能言; 得免娑婆长劫苦,今日见佛释迦恩。 24.《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58页): 普劝同生知识等,同行相亲莫相离。 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 或在猪羊六畜内,披毛戴角何时了。 庆得人身闻要法,顿舍他乡归本国, 父子相见非常喜,菩萨声闻亦复然。 25.《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63页): 十方如来舒舌证,定判九品得还归。 父子相迎入大会,即问六道苦辛事, 或有所得人天报,饥饿困苦体生疮, 尔时弥陀及大众,闻子说苦皆伤叹; 弥陀告言诸佛子,自作自受莫怨他。 26.《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74页): 不孝父母骂三宝,终时狱火自相迎; 毁辱六亲破净戒,亦堕如是泥犁中。 杀害众生食他肉,直入泥犁火聚中; 见闻方便处分杀,如前受苦未何央。 劫盗三宝众生物,一堕泥犁无出期; 偷劫父母六亲物,亦入如是泥犁中。 27.《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75页): 欺诳三宝众生类,死入泥犁无出期; 恶口两舌贪瞋慢,八万地狱皆周遍; 论说他人三宝过,死入拔舌泥犁中。 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 忽忆地狱长时苦,不舍须臾忘安乐, 安乐佛国无为地,毕竟安身实是精。 28.《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
本文档为【善导大师语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416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8K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26
浏览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