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原_客家人的根

中原_客家人的根

举报
开通vip

中原_客家人的根 →14 2003年10月,第十八届世界客属 恳亲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举行,分 布于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客家游子来到了 母亲河——黄河之滨,踏上了魂牵梦绕 的一方热土,实现了寻根谒祖的夙愿。 客家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 的山区,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分 布于南方诸省的诸多民系之一,近代以 来播迁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人 口约有1亿。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迁的 中原汉人,又融合了当地一些土著的 畲、越族人。客家人保留了较多中原汉 人的文化习俗,与中原汉人有着浓厚的 亲缘关系。 一 ...

中原_客家人的根
→14 2003年10月,第十八届世界客属 恳亲大会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举行,分 布于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客家游子来到了 母亲河——黄河之滨,踏上了魂牵梦绕 的一方热土,实现了寻根谒祖的夙愿。 客家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 的山区,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分 布于南方诸省的诸多民系之一,近代以 来播迁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人 口约有1亿。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迁的 中原汉人,又融合了当地一些土著的 畲、越族人。客家人保留了较多中原汉 人的文化习俗,与中原汉人有着浓厚的 亲缘关系。 一 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 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 这是清代广东梅州客家学人黄遵宪 《送女弟》中的诗句。黄遵宪是探讨客家 源流的先驱者。他从研究民俗入手,提 出客家人“来自河洛”,是“中原旧族”, “三代遗民”。近代学者广东兴宁人罗香 林著有《客家研究导论》,探讨了客家先 民的源流和组成,并绘制了客家先民的 迁徙图。他也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源自 中原汉人的南迁。 中原人民的南迁,早在秦汉时已开 其先河。秦朝曾将六国贵族豪富迁至蜀 郡,并派士兵戍守岭南。东汉末年董卓 之乱时,中原士人南迁荆州者也为数不 少。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徙规模最大 的,应首推“永嘉南渡”。 西晋末永嘉年间(307~313年),北 方少数民族军队进入中原,三次进攻西 晋都城洛阳,汉族士兵与百姓死伤无 数。史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记载:“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 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 沟壑。”洛阳失陷后,“中州士女避乱江 左者十六七”。 永嘉之乱中南渡的中原汉族流民大 体分为三支:一是秦、雍流人,就是关 □程有为 中原, 客家人的根 15← 中地区的流民,流向是出武关、经河南 南阳,进入湖北、四川;二是司、豫流 人及并州流人,就是今河南与山西省的 流民,主要是沿淮河诸支流南下,到达 今安徽省境内;三是青、徐流人,就是 今山东和苏北流民,南迁至江都及长江 南岸的镇江、武进一带。这种迁徙并未 因永嘉之乱的结束而停止。东晋成帝初 年(326年),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及 原侨居于淮南的中原士人纷纷渡江南 迁。此后的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频仍, 又有汉人南迁汉水流域及巴蜀地区。南 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泰始年 间(465~471年),由于宋朝收复的中 原地区再度失陷,淮河以北诸州被北魏 占领,也有大量人口渡淮南迁。东起今 安徽当涂,西达江西九江,南至赣南吉 安以至南康,遍布中原流民的足迹。东 晋南朝诸政权设置了不少侨州、郡、县, 安置南来的中原流民。而与客家先民关 系最密切的,主要是司、豫及并州流人。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中国北方 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中 原地区破坏严重。东都洛阳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都畿内人口“不满千户,井 邑榛棘,豺狼所嗥”。整个中原地区“人 烟断绝,千里萧条”。而江淮地区却相对 安定。因此在长安、洛阳两京遭胡骑蹂 躏之后,“天下衣冠,避地东吴,永嘉南 迁,未盛于此”。“襄邓百姓,两京衣冠, 尽移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这次 中原汉人的大迁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 游、下游地区,也有迁居岭南的。“中原 人士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 唐代中原百姓除安史之乱期间的大 规模南迁外,还有唐初高宗时期陈政、 陈元光父子和唐末王审知的南迁闽越。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州、 潮州的少数民族发生啸乱,有司请求朝 廷派人平靖祸难。由于光州固始(今属 河南 )人陈政“刚果敢为,而谋猷克 慎”,被朝廷委任为“统岭南行军总管, 罗香林教授绘制的第一批客家迁徙路线图 第一次迁移 第二次迁移 第三次迁移 →16 镇绥安”。于是陈政率领府兵3600人、将 吏120人,“前往七闽百粤交界⋯⋯开屯 建堡,靖寇患于炎方,奠皇恩于绝域”。 稍后又有固始58姓将校携家眷增援。陈 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以鹰扬将军承继父 业,平定啸乱,屯垦云霄山下。武则天 时陈元光任漳州刺史,率领中原移民烧 荒垦殖,兴修水利,务农积粟,惠工通 商。于是漳州一带“方数千里无烽火之 警,号称乐土”。陈元光获得了“开漳圣 王”的美名。 唐末,黄巢起义爆发,王绪乘机起 兵中原,攻克光州固始。当地人王潮、王 审知兄弟于咸通十五年(874年)参与 其军。后来王绪率部辗转南下,到达闽 地,自称刺史。不久王绪被杀,部众推 王潮为主。其兵众与先期赴闽的中原移 民汇合,统一了闽、岭五州地,并进行 了大规模的治理与开发。王潮死后,王 审知继任。李唐王朝赐给王审知福建监 察使的官职,后梁时又封他为“闽王”, 其辖地成为“十国”之一。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开封沦陷,北 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战祸几乎遍 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宋朝都城开封所在 的河南地区更是首当其冲,破坏十分严 重:“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 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战事平 息后,金统治者又强迫中原汉人“剃发 易服,从其风俗”,不服从者处死。为了 躲避兵燹和虐杀,在金灭北宋的十年战 争和金人统治中原的数十年间,中原汉 人不断南逃,主要流散到闽、赣、粤地 区。这是中原汉人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7← 南迁的中原人民主要居住在长江中 下游地区,其中一部分人迁居江西、福 建、广东三省交界处的山区,他们在那 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立新家园。 南宋后期金兵屡犯江南,迫使业已定居 浙、赣、苏、湘等地的中原移民再度迁 徙,到达汀州(今福建长汀)等地。中 原移民的大批迁入,改变了当地的经济 状况和文化风貌,使“汀俗颇类中州”。 这些移民后来为避元军兵燹,又由汀 州、赣州迁居梅州等地,由于他们由外 地迁入,与当地土著居民有明显区别, 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二 中原人民千里迢迢地南迁,不可能 是个人单独行动,而是以家族为单位进 行的。家族中的平民百姓多追随本族的 族长或担任官职的士人一起迁徙。因而 见于史册的多为世家大族。 西晋末永嘉之乱时,“中原冠带随 晋渡江者百家”。这些侨姓士族后来成 为东晋政权的骨 干。其中由今河南 地区南迁的士族有 30余家。主要来自 陈郡、颍川、陈留、 荥阳、南阳、汝南、 河内诸郡。陈郡有 袁、谢、王、陈、殷、 邓六姓;颍川有 庾、钟、荀、韩四 姓;陈留有蔡、江、 范、阮四姓;荥阳 有郑、毛二姓;汝 南有周、应、李三姓;南阳有范、乐、刘、 张、庾、宗六姓;新蔡有干、毕二姓;河 内有郭、王、山三姓;义阳有朱氏一姓; 河南有褚氏一姓;濮阳有吴氏一姓。基 本上包括了今河南地区的大部分士族。 进入福建的则有八姓,据史书记载:“永 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所 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 也。” 唐高宗总章二年,陈政奉命前往 泉、潮二州镇抚少数民族骚乱,朝廷又 派陈敏、陈敷率固始一带58姓军校增 援。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又有30余姓。 这两次迁徙人群的姓氏当然会有相同, 但是唐代至少有五六十个姓氏从光州固 始一带南迁福建,则不容置疑。 南宋末年,为避战火逃至粤北的中 原百姓中的33个姓氏97户居民,在南 雄珠玑巷相约一同南迁,并立誓言:“富 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餐,万代永不 相忘也。”魏晋至宋元时期南迁的中原 汉人姓族,后来大多成为客家姓族。 石壁客家祖地玉屏堂(摄影 朱清河) →18 据有关专家统计,客家姓氏约有 173个。经过著名客家人中转站福建宁 化而播迁到海内外各地的客家姓氏约有 160个。而宁化100个姓的祖籍地,属 于今河南的有32姓,山西18姓,河北 11姓,山东10姓,陕西9姓。可见,宁 化的客家百姓中,中原地区共占80姓, 达80%,而河南就占到1/3。广东梅州 客家人有77姓,全部来自中原,其中源 于河南的有42姓。 郡望就是古代某地的大姓望族,堂 号则是姓族的祠堂号,祠堂也有以原住 郡为号的。客家姓氏郡望在河南省的, 就有28个。其中河南郡(今洛阳)有4 姓,南阳郡有3姓,汝南郡有6姓,颍 川郡(今许昌)有5姓,淮阳、荥阳、弘 农(今灵宝)各有2姓,陈留(今开封) 有4姓。与郡望堂号相关的堂联,一般 也表明本家族的郡望或发祥地,并炫耀 祖德宗功。客家姓氏的堂联也是如此。 如郑氏堂联有“荥阳世泽,诗礼家声”, 赖氏堂联有“松阳世德,颍水家声”,陈 氏堂联有“东山世德,颍水家声”、“汝 南世德,御史家声”,钟氏堂联有“颍川 世泽,太傅家声”、“荥阳世泽,花县家 声”,邓氏堂联有“南阳世泽,高密家 声”,不一而足。其中的荥阳、颍水、汝 南、颍川、南阳,都表明他们的先祖来 源于河南地区。 从对中原南迁姓氏与客家姓氏的关 系以及客家的郡望堂号的考察,证明客 家人来自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客 家人与中原人有着割不断的亲缘关系。 三 筚路桃弧辗转迁, 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 礼俗犹存三代前。 这是黄遵宪《己亥杂诗》中的句子。 他认为客家人是由中原南迁的,他们仍 保留着中原汉人的语言和习俗。 客家人的语言称 “客家话”,和我国南 方其他方言有明显区 别。唐代诗人张籍的 《永嘉行》诗写道:“黄 头鲜卑入洛阳,胡儿 执戟升明堂。”“北人 避胡多在南,南人至 今能晋语。”诗句说明 东晋南北朝时期避乱 南迁的中原汉人,到 了唐代仍保留着自己 的语言。客家人恪守 着“宁卖祖宗田,不忘 客家擂茶 19← 祖宗言”的古训,他们又在一个相对封 闭的社区中生活,因而语言中保留着较 多的中原古音韵。客家语多数有6个声 调,保留了较多的单音词和相当一部分 古词语。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有独唱、对唱、 合唱、表演唱和比赛。客家山歌原本是 客家山民、挑夫在耕地种田、挑担运输 时,在山野田畴抒发心情的歌。内容多 是倾诉劳动生产的艰辛,表达男女真挚 的爱情,讽喻劝进等。歌词多每首四句, 每句7字,押韵严格,较注意平仄,明 显受中原诗歌、尤其是《诗经》和唐代 诗歌的影响。而这种唱山歌的习俗,在 唐宋时期中原山区已经出现。北宋诗人 苏东坡曾由光州(今河南潢川)静居寺 去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看到当地人唱 山歌,他说:“光、黄人,二、三月聚群 讴歌。不中音律,宛如鸡鸣耳⋯⋯今土 人谓之山歌。”可见客家人唱山歌的习 俗也来自中原地区。 客家节庆日的文娱活动,如舞龙、 狮子、旱船、木偶戏等;客家的礼俗,如 结婚六礼和行丧安葬仪式,也都与中原 地区相同。 客家民居,包括赣南的围屋、闽西 的土楼和粤东的围龙屋,屹立在青山绿 水之中,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面。 客家人客居异乡,面临着许多凶 险。为了自卫,他们修建了许多圆形或 方形的民居建筑。龙南的关西围,占地 一万多平方米,内有九栋十八厅,结构 精巧,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既有广阔 的生存空间,又具有安全防御功能;闽 西土楼有圆形、方形、府第式、交椅式, 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窗户小,如同 城堡要塞,令人叹为观止;广东丰顺、始 兴的土围屋也颇具特色,土围楼是客家 先民在两晋、唐末两次大规模由中原南 迁闽、粤、赣的早期屋式,它来源于中 原地区的坞壁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 仍,为了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维持生 产生活,人们多组织起来结坞壁自保。 坞壁在史书中有坞、壁、堡、垒等多种 名称。从汉末至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 地区坞壁林立。西晋末永嘉年间,石勒 等进攻魏郡、汲郡、顿丘,“陷五十余 壁”。刘粲等率军“周旋梁、陈、汝、颍 间,陷垒壁百余”。可见在战乱期间,中 原地区普遍建立过坞壁。 坞壁多建在山林险阻处。如一合坞 “在川北平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 厢,天险峭绝,唯筑西边”。崖口坞“翼 岸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 其下”。修筑坞壁是为了防守。因而要 “峻险恶,杜蹊径,修坞壁,树蕃障”,完 备防御设施。坞壁不仅是一种建筑样 式,也是战乱年代的一种社会组织和生 产生活方式,它使人们聚族而居,共同 生产,共同防卫。 客家人的民居,无论是土楼、围屋 还是围龙屋,在建筑样式上都继承了中 原地区的坞壁而有新的发展,在功能上 与坞壁相同。 “唯唯客家,系出中原。”客家人与 中原人民有着浓厚的血缘亲情,客家文 化与中原文化难分难割。中原人民不忘 分布世界各地的客家游子,客家人士也 心系中原,一往情深。
本文档为【中原_客家人的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22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