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___服饰风俗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___服饰风俗之一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___服饰风俗之一nullnull第二章 服饰风俗null概述:中国古代的服饰,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明、礼仪制度、生活习俗、文化风尚乃至政治变迁等重要信息,在服饰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null周代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化的时期,在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周代的服饰,古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尤以《周礼》、《仪礼》、《礼记》所载为详。三礼记载的服饰制度,许多是在西周时期形成的。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___服饰风俗之一
nullnull第二章 服饰风俗null概述:中国古代的服饰,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明、礼仪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生活习俗、文化风尚乃至政治变迁等重要信息,在服饰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null周代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化的时期,在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周代的服饰,古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尤以《周礼》、《仪礼》、《礼记》所载为详。三礼记载的服饰制度,许多是在西周时期形成的。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如青铜器铭文中。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null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null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衫。null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袄、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靴等等。null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null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带帽笠为主,男子多带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衣,带皮帽。一般则用羊皮和毳毡作衣冠材料。当时的袍式宽大而长,常作礼服之用。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丽男子女子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丽式样null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文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如崇祯年间,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装扮成老百姓样子出面活动,然也印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衣饰。明代妇女服饰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代的衣衫已出现用钮扣的样式。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宫人则着刺上小金花的云样鞋。null清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由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向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转变。清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满族妇女穿长可及足的旗服)。 上古商周服饰上古商周服饰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null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为蔽膝。 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null原始服饰 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 null商周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商周时期的染织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商代的冠饰 商代的冠饰 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ji)。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null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null(西周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弗格美术馆)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的贵族男子。 null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null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卫,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虞铜人。 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浪形,领缘有几何形花边。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裙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 东周男子服饰null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die xie)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null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null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战国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null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null左图为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战国铜人,传世实物,原件现在美国华府弗里尔美术馆)。 中图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 右图为戴冠、穿齐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铜人)。 null曲裾袍服展示图,参考出土帛画复原绘制。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null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茧,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yun)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服饰 秦汉服饰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祚僅 15年,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朝創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耳簪白筆(上朝時用於記事)。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 null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 漢初承秦制,即用“袀jūn玄,长冠”。东汉明帝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朝服服制,冠冕、衣裳、鞋履、佩绶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确立下来。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 男子服饰男子服饰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帝王帝王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冕冠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冠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九、赤舄,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衣为深衣制。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汉代皇帝冕服汉代皇帝冕服冕服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null所谓冕服,即由冕冠和礼服组成的整套服装。夏代称冕冠为“收”,周代名为“爵弁”,夏代的冕冠是泛着红光的黑色,形状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世发白的黑色,形状前大后小;周代的冕冠是泛红的黑色,形状前小后大。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 null null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②兖yǎn冕(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null③鷩bì冕(王祭先公与飨射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④毳cuì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⑤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⑥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赤舄等相配,并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纹等方面加以区别。null冕冠的形式,商周时期尚缺少直接资料,儒家经典《礼记·玉藻》记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说明天子的冕冠有玉藻十二旒,悬于延板前后,衣服上有卷龙纹为饰。进一步具体的描述,见于汉唐儒家著述,至唐代更有帝王图的形象留传至今,就更加明白了。大体上说,冕冠的基本款式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冕板(称为延或綖),冕板的尺寸有说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的,也有说广七寸,长一尺二寸或长六寸八寸的,以前一说法较多。null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 冕冠:《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统纩。” 延 又写作綎,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冕板装在帽卷上。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冕板以木为体,上涂玄色象征天,下涂纁色以象征地。冕板前圆后方,也是天地的象征。     null旒 liu ,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用五彩丝绳为藻,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称“玉藻”,象征着五行生克及岁月运转。后来玉藻也有用白珠来做的。 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null帽卷,即帽身。帽卷以木作中干,即胎架,后来改用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外裱黑纱,里衬红绢,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孔纽,用来穿插玉笄,使冕冠能与发髻相插结。 玉笄,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null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纩(kuàng), 是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两块黄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天子玉瑱,诸后以石。 紞(dǎn),是垂在延的两侧用以悬纩的彩绦。有人认为其发展为天河带。 天河带,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带多出现在隋唐以后的画中,(比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宋代才有明确的定制;而本图原本是汉代冕冠示意图,自然没有天河带。null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 公之服只能用9旒,每旒贯玉9颗; 侯伯只能用7旒,每旒贯玉7颗; 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 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官吏袍服官吏袍服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衣袖由宽大的袖身袂(mèi音媚)和往上收的袖口袪(qū音驱)组成,由袖身下垂逐渐上收连接袖口,成一条弓弧线,即所谓“胡状”。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为祛(qu),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显然与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当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系于腰间。后因内衣改进,曲裾绕膝,深衣制已为多余,到东汉,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深衣。 null曲裾袍,承接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交领,领口较低,以便露出里衣,袖有宽窄二式,袖口饰有花边,通身紧窄,下长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时不露足。 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null直裾袍 图为印花敷彩黄纱直裾袍,衣长132cm,袖通长228cm,袖宽38cm,袖口宽28cm ,腰宽54cm,下摆宽74cm,领缘宽20cm,袖缘宽37cm。湖南省博物馆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null曲裾袍 图为西汉时期的朱红罗曲裾长袍。衣长140cm,袖通长245cm,袖宽36cm,袖口宽25cm,腰宽52cm,下摆宽58cm,领缘宽21cm,袖缘宽35cm,摆缘宽29cm。湖南省博物馆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null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戴帽穿曲裾的男子 null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 (陕西咸阳出土汉代彩绘陶俑)null西汉彩绘陶仪卫俑,穿右衽交领袍(深衣), 1986年江苏徐州西汉墓出土null灰地菱纹袍服图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本图为汉代观看百戏的戴冕冠的官员(山东济南出土加彩陶俑)。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节目十分丰富,山东济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个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上,展示了乐舞杂技的热闹场面。右侧观看演出的,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员。 禅衣禅衣 禅衣是官员平日所穿之服,禅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略同,是一种单层的薄长袍,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也可以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 图是西汉时期的素纱禅衣。衣长128cm,袖通长190cm,袖宽27cm 腰宽48cm, 下摆宽49cm, 领颈缘宽7cm, 袖颈缘宽5cm, 重48g。 湖南省博物馆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此素纱面料为超薄型平纹纱,缫丝织造技术难度极大 平民男子平民男子 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穿交领,衣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或赤足。裤角卷起或扎裹腿,以便劳作,总体仍较宽松,也有外罩短袍者。夏天也可赤裸上身,下身穿犊鼻裈,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舞百戏之人。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服饰也是秦汉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于东南地区的百越人穿左衽衣服,剪发纹身,以丝绸、麻布、纱衣、织锦为布料,额头臂上刻纹,发式为“被发”、“椎髻”等,主要以玉器为装饰品;岭南一带的越人穿筒裙;匈奴人衣皮革,被毡裘,与林胡、楼烦的服装式样相近,裤腿较瘦,帽子呈尖顶或椭圆形,帽带护耳,以貂皮贴边,以革筒(皮制铠甲)或铁甲为护具,匈奴人爱用金、银、铜、琉璃、玉石做饰品。滇人的男性衣左衽,长至膝部,头裹巾,前额有圆形饰物,女奴耳坠大环,髻后垂作银锭式,对襟袍服,腕间戴有多箍金镯。 首服 首服冠:朝臣职官品第的区别主要在冠式,主要有: 冕冠 通天冠 长冠,又名齐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 委貌冠 进贤冠,为文吏儒士所戴。冠体用铁丝、细纱制成。冠上缀梁(梁即冠上的竖脊) ,梁柱前倾后直,以梁数多少区分等级贵贱(如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二梁,博士以下一梁)。 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 null戴进贤冠的文吏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null法冠,又称獬(xiè音械)豸(Zhì音质)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羊,能分辨是非曲直。它头顶生有一个犄角,见人争斗,就用犄角抵触理屈者,故为执法者所戴。又因为它通常用铁作冠柱,隐喻戴冠者坚定不移,威武不屈,也称“铁冠” 武冠,又名“鹖冠”。又称武弁大冠,诸武官所戴,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纹,后饰貂尾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null通天冠,皇帝戴的一种帽子。是级位最高的冠帽 。 《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通天冠自秦至明(除元代外),历代皆有,清代废除,亦名“卷云冠”。 null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为此冠。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本图为戴长冠,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袍服及绛色裤袜。 汉代长冠 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 null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木俑) null委貌冠,亦称玄冠。玄冠,以玄色帛为冠衣,《仪礼·士冠礼》谓夏称“毋追”,殷称“章甫”,周称“委貌”。 委貌冠后发展为诸侯朝服之冠,委,即安定,貌,即正容。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所服。null武冠,又名“鹖冠”。鹖,俗名野鸡,性好争斗,至死不退,用作冠名,以表示英武,为各级武官朝会时所戴礼冠。又因为它的形状像簸箕,造型高大,也称“武弁大冠”。皇帝侍从与宦官,也戴插着貂尾、饰有蝉纹金珰的武冠。null据记载,秦汉以前,庶民或卑贱执事者束巾而不戴冠。秦时,巾帕只限于军士使用,至汉代,王莽因头凸才裹巾,巾于是被上层士大夫家居所用,后逐渐普遍,汉末文人与武士则以戴巾为雅尚。帻类似于巾,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起初戴帻皆需覆冠,后才单独戴帻,秦汉武将喜戴红帻,文官穿便服常戴帻,它更为居士老叟所好用。幅巾主要用丝绸或葛布制作,上层人士的头巾为黑。汉代,白色头巾为官员免职后或平民的标志,官府中的小吏和仆役们也戴白头巾。帻至汉代被改进成帽子,为头顶上方可盖住发髻的高顶,四周的围沿整齐,颇似近代的无檐帽,有长、短耳之分,帻上加发冠,也有将头巾和帻合戴,因此出现了平巾帻、介帻(顶端隆起,形状象尖角屋顶)、平顶帻、冠帻等。东汉末,王公大臣头裹幅巾更是习以为常。 鞋袜鞋袜秦汉时期的鞋子,单底的叫履,复底的叫舄、屐(屐是用木头制成的,下面装有两个齿,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 ),面涂黑漆或红漆,形式有方头、圆头、双尖头等。鞋袜的式样已非常丰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丝履等多种。北方少数民族穿的高统皮靴,当时叫“络鞮(di)”,除胡人外,汉人士兵及北方人也穿用。 西汉初年提倡节俭的汉文帝穿革履,富人在皮鞋上包绸缎的鞋面,在鞋口沿上丝带,制成极为美观精致的革履。 鞋袜鞋袜上图是西汉时期的岐头丝履。长26cm,头宽7cm,后跟深5cm。湖南省博物馆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下图上部分为西汉时期的素绢夹袜。袜筒长22.5cm,底长23.4cm,开口长8.7cm,头宽8cm,口宽12cm。湖南省博物馆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下部分为东汉时期刺绣袜带。长22.2cm。宽8c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1959年新疆民丰北大沙漠精绝遗址1号墓出土。 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佩绶制度佩绶制度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组是用丝带编织的装饰品,可以用来束腰;绶是官印上的绦带,用来系玉佩或印钮,故称印绶。以绶的颜色标示身份的高低。组绶由朝廷统一发放,为汉朝官员权力的象征。 皇帝和各级官员所挂的佩绶,在尺寸、颜色及织法上有明显的区别。皇帝黄赤绶四彩,黄赤绀缥,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诸侯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长二丈一尺,三百首。长公主,天子贵人同。公侯将军金印紫绶二彩。紫白,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九卿银印青绶三彩,青白红,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这里的首是经丝密度的单位,单根丝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绶广六寸,首多者丝细密,首少者粗。 汉朝制度规定:官员平时在外,须将官印封装在腰间的鞶囊里,并将绶带垂于外。绶带一端打双结,一端垂于身后。秦汉女子服饰秦汉女子服饰皇后、命妇 普通妇女 歌舞艺人 发髻 直裾女服 曲裾女服 皇后、命妇皇后、命妇 秦汉妇女以深衣为尚,其礼服为曲裾绕膝式和直裾式,衣襟绕转层数比战国时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摆部也有所增大。但是凡穿深衣的妇女,腰身都裹得很紧,另缀一根绸带系扎,或系于腰间,或束在臀部,由衣襟末端的地位而定。曲裾绕膝深衣分为窄袖和宽袖二式。普通妇女普通妇女 由深衣发展而来的“袿guī衣”为妇女的另一种常用服,其制与深衣大致相似,惟有服装底部由衣襟曲绕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 此外,妇女还有穿襦裙,上襦为斜领、窄袖,长仅及腰际,裙子是由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下垂至地,裙腰两端缝有绢条,以便系结。襦裙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因循不改,用作妇女的常服,它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东汉以后,穿此服者曾一度减少,至魏晋南北朝,又重新得以流行,从此盛行不衰,直到清代,基本形状仍然保持最初的原样,只是每个朝代根据时代的特点将襦裙的长短、宽窄加以改动。 妇女的下裳还有袴,起初大多只有两个裤管,上端以戴系住,后出现前后有裆的缚带袴,叫“穷袴”,它为宫廷妇女所穿,后传到民间。null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 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 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null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直裾女服直裾女服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裤子的形式得到改进,出现了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null上图是穿直裾袍服的妇女(汉代加彩陶俑)及汉代直裾女服展示图。曲裾深衣曲裾深衣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汉代曲裾的衣领部门很有特色,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null图是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汉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代平民百姓的服饰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null左图穿窄袖袍服的秦代妇女(陕西临潼近郊出土陶俑)。右图穿窄袖袍服的秦代男子(陕西临潼出土陶俑)。从这两件陶俑的服饰来看,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歌舞艺人歌舞艺人 秦汉时期,我国的舞乐表演艺术在前代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出现了专职歌舞艺人。以供封建贵族阶层观赏。艺人头梳高大的发髻,髻上插满珠翠花饰,身穿曳地长袍,衣襟左掩,袖端接上一段窄而细长的假袖,后世戏曲服装上的水袖或许由此而来。null左图为头梳盛髻、身穿长袖袍服的舞女,广州汉墓出土陶俑。 中图为穿袍服的歌女与舞女,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画像砖拓片。 右图为梳分髾髻、穿长袖袍服的舞女,四川彭县出土东汉画像砖发髻发髻秦汉妇女的发式以挽髻为主。妇女的髻式很多,有堆在头上的,有分向两边的,有抛在脑后的。发髻的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一束,再从下朝上反搭,缩成各种式样。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椎髻和堕马髻。椎髻因为形状与洗衣用木椎十分相似而得名。堕马髻相传为东汉贵戚梁冀的妻子孙寿所创造。它下垂至背,侧在一边,看似从马上刚刚堕下,因而得名。此外,汉代妇女还有把发髻盘成各种式样,并在髻后垂一绺头发,名“垂髾shāo ”或“分髾”。贵妇还常在头上插步摇作装饰。这是一种附在簪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因行走时随着步履摇动,故名。也有头戴珠翠花钗,耳垂上插腰鼓形耳珰的。秦汉时,一般以平髻为多,以梳高髻为美。奴婢则多用巾子裹头。 汉代妇女画眉施黛已成风气。眉上施黛,以求艳丽;面上敷粉,以求白皙;颊上涂朱,以求红润。当时的男子也有“胡粉饰貌,搔头弄姿”(《后汉书·李杜列传·李固》),以女性化为美的。这种风气蔓延至魏晋时期尤甚。 null椎髻 分髾髻: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 汉代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 汉代女子垂髻发式 null梳椎髻的滇族妇女 (云南晋宁石寨山甲区一号墓出土青铜储贝器盖饰人物)null堕马髻是一种稍带倾斜的发髻,似刚从马上摔下,似堕非堕 梳倭堕髻的妇女 null堕马髻null图为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妇女,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镀金长信宫灯铜人。长信宫为刘胜母窦太后所住,此灯有“阳信家”铭文六处,因为阳信侯家所有,后归长信宫。宫女头发中分,垂脑后作髻,发尖垂梢,半臂襦,内衬领和袖镶有宽边的大袖袍。 null“信期绣”绢手套 菱纹“阳”字锦袜妇女服饰null耳饰 我国穿耳戴环的风俗古已有之。秦汉时期汉族地区耳环出土不多.考古发现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戴耳环。 耳坠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西汉匈奴墓出土金玉耳坠,金珰上饰兽纹,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黄金与白玉交辉,极其精美。玉坠长6.5cm,宽5cm,厚0.4cm。 null颈饰 :项链,广西合浦西汉墓曾出土玛瑙珠的项链 臂饰:手镯,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出土的有铜嵌绿松石手镯 指环 :长沙五里牌出土金指环 带钩:两汉时期,汉式带钩多为封建贵族所专用,材质珍贵,工艺更趋精巧. 1984年广州市南越王赵眜墓(西汉早期)出土玉龙虎带钩。长19.5厘米,宽4.1厘米,通体琢浮雕变体龙虎纹。 戎服戎服秦朝士兵的铠甲,多用整片皮革或厚实的织棉等材料制成。上面缀有金属或犀牛皮做的甲片。甲片是活动的,主要用于双肩、腹前、腰后和领口,上面并绘有彩色花纹。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另一种是用正方(或长方)形甲片编缀起来,甲片是固定的,主要是用于胸前和背后,穿时从上套下,再用带钩扣住,里面衬上战袍。前一种为指挥人员所穿,后一种为普通士兵所穿。甲衣的样式因穿着者所属兵种和身份不同,结构繁简也不一样。 null陕西临潼秦始皇陵1号坑出土的将军俑 null陕西临潼秦始皇陵2号俑坑出土的蹲跪俑 null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复原图 null西汉将帅军戎服饰复原图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null概述: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汉、胡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 裤褶、裲裆、半袖衫的流行 男服男服衫、裤褶、裲裆的流行 这个时期,人们改变了古人服袍外罩衣下裳的习惯,去掉衣裳直接以袍衫作为外服。服装朝着宽松、舒适的方向发展。汉族男子的主要服装为衫。衫分单、夹两种式样。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贵族,下及平民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按照鲁迅的说法:当时的名士西汉服一种“五石散”的药有关,据说这种药强身健体,但药中含有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等,所以有剧毒,吃下后产生巨大的热。另:魏晋玄学,道教重虚无、放达)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施有缘边。 null戴巾穿宽衫的士人 南朝服饰南朝服饰null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其基本款式是褶衣缚裤。 褶衣紧而窄小,长仅至膝。样式有多种:衣袖有宽、窄、长、短之别。大都对襟。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也有锦缎、兽皮。西汉每年赐匈奴酋长大量丝织品缯帛,但匈奴人在游骑中易于被草棘刮破,不如毛布结实。骑马奔驰穿较短的上衣,自然也更方便。 null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缚住,称为缚裤。此时,汉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脚踏长靿(yao)靴或短靿靴。南朝的裤褶,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装款式 null裤褶展示图 穿裤褶的男子null裲裆: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起初是山军戎服中的裲裆甲演变而来。这种衣服不用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后来称为“背心”或“坎肩”。裲裆可保身躯温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这种衣可穿于内,也可穿于外,可棉可夹。也是男女都用的服式。 裤褶、裲裆、半袖衫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异族文化,经过群众生活实践的优选,由于它们具有功能的优越性而为汉族人民所吸收,从而使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更加丰富。 女服女服魏晋时期汉族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但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样式以宽博为主,衣衫用对襟为多,领、袖均缘边,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著条纹间色裙,腰用帛带系扎,衣裙之间还有一条围裳,以便束腰。 null还有的穿“杂裾垂髾”,这是深衣的一种变式,其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纖髾”,髾是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层层相叠,叫做“髾”。纖,是从围裳里伸出的飘带,这种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将尖角的“燕尾”大大加长。 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null北方少数民族的妇女,除了穿衫和裙外,也穿裤褶、裲裆,只是妇女和男子不同,裲裆最初多穿在里面,后来才罩在衫袄之上。穿裤褶的妇女,多戴笼冠,有的也同时穿裲裆,与当时男子的服装一样。发髻发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 魏晋贵族妇女中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其髻上镶有金银首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 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假髻很高,如竖不起来,刚好搭在眉鬓两旁,与蓬松的鬓发相配,有雍容华贵的效果,时称“缓鬓倾髻”。 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null左为束髻、穿窄袖襦裙的农民。中为戴小冠、穿窄袖服、缚裤的男子。右为梳环髻、穿对襟衣的侍女。 null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领袍服的士人(《北齐校书图》局部) 帽形制的变迁 帽形制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的冠冕制度,虽然承袭汉代遗制,但具体形制还是有一些变化。首先是巾帻的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头顶上,称为平上帻或小冠,小冠非常流行。在小冠上加以笼巾(平顶,两边有耳下垂,下面用丝带系扎),称为笼冠,因用黑漆细纱制成,故也称漆纱笼冠。当时还有叫作高顶帽的。后世的乌纱帽就是它演变来的,这种冠男女通用,是当时主要的冠式。还有“卷荷帽”、“突骑帽”、“白高帽”等形制,大多来自北方. 左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 中为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 右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null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鞋履鞋履魏晋时期的鞋履跟汉代的大抵相同,但质料更加考究,制作更加精良,形制更丰富。它的一特点是加了纹彩,或在鞋面上绣上花纹,或将金箔剪成花样,粘在或缝在鞋帮上;另一特点是履头样式多样,或圆头或方头或岐头或笏头。 草鞋在当时一般劳动者中流行。草鞋有的用产于南方的蒲草或其他植物编织,称蒲履。null脚穿木屐也是当时流行的,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庶人都穿着。在妇女中也有穿木屐的。有连齿木屐,前后各有一齿。还有一种木屐,配有两只活络木齿,穿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比较适合于爬山。谢灵运“谢公屐”。 null履是魏晋南北朝比较正规的鞋子。这一时期,履的名目和式样很多,晋有凤头履、聚云履、五朵履、鸠头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凤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这些履既有男性穿着的,也有专供女性穿用的。如皮履和丝履多为宫女所穿着 ,一般履多以麻、丝两种材料制作。有不少履装饰华丽,为贵族所着,非一般妇女所穿。厚底的重台履为男子穿,王华飞头、远游等履为妇女穿着。履上都绣以装饰纹样。履的形制一般均为高头大履,走起路来虽不甚方便,但却颇有逍遥之致。履的颜色有一定制度:士卒百工无过绿、青、白;奴婢侍从无过红、青。在重要场合均须穿履,不得穿屐。null织纹锦履戎服戎服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铠甲主要有筩袖铠、裲裆铠和明光铠。 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 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null裲裆铠: “两裆铠”与裲裆衫,两者的外形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质料上。裲裆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间纳有丝棉,取其保暖。而裲裆铠的材料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则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以便于俯仰活动。为了防止金属甲片磨损肌肤,武士在穿着两裆铠时,里面还常衬有一件厚实的裲裆衫。 明光铠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 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隋唐五代服饰隋唐五代服饰 隋朝的服饰制度 隋朝的服饰制度 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隋炀帝崇尚侈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它们放回到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null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隋炀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颗珠子(琪)装饰(古时用玉琪,隋炀帝改用珠),并根据珠子的多少表示级位高下,天子皮弁十二琪,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减一琪,六品以下无琪。所戴进贤冠,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谒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隶等戴獬豸冠。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null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袆huī衣(古代王后的祭服)、朝衣、青服、朱服。大业间(公元605年至617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 null南北朝时期的袴褶到隋朝依然流行,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以从驾,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裤入朝,但到贞元十五年(公元699年)因裤褶非古礼而被禁止。 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腰带下垂,肩披披帛。居住到北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裤。null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null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 隋代瓷俑实物唐代服饰文化的背景唐代服饰文化的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只有三十多年,由于隋炀帝荒淫无道,被唐代所推翻。唐初推行“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和“租庸调”的租赋劳役制度,经贞观(公元627年至648年)、开元(公元713年至741年)两个阶段,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的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唐诗、书法、洞窟艺术、工艺美术、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null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方和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人民充满着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是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缘由。 唐代的冠服制度 唐代的冠服制度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null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null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车服志》null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燕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半臂、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yào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襴,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直袖式窄紧便于活动;宽袖式则表现一种潇洒华贵的风度,上自帝王、下至厮役都可以穿。null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隋时天子用赭黄袍,唐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和皇室亲臣、贵臣才可服用,他人服用则为犯 罪,因此黄色为皇权的特殊象征。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 唐高宗李治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null唐皇帝常服 官服 官服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14种。 大裘冕是皇帝祭把天地时穿的礼帽和礼服。礼帽,外表黑色,里面浅红,帽缨为丝织,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皮镶边,里为浅红色,领子、袖口为黑色。朱袜赤舃。身带鹿卢剑,白玉双佩。 衮冕是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临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衮冕中的礼帽,垂白珠12旒,大红丝组带为缨。上衣深青,下裳大红,绣有12章纹。null通天冠(形似卷云,又叫卷云冠)是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它比以往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24梁,附蝉12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饰物),以黑介帻承冠。用玉、犀簪导。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开始戴翼善冠。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在元日、冬至、朔、望视朝时,皇帝戴翼善冠,穿白练裙襦。在讲武、出征、狩猎时,戴武弁。有大臣去世,则服白帢,即着白纱单衣,乌皮履。null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null隋唐时期群臣服饰有衮冕(入朝、祭、亲迎等服之)、氅冕(侯八旒、伯七旒、服七章,受册、入朝、祭、迎亲服之)、毳冕(子六旒、男五旒,服五章)、弁服(自天子以下,内外九品以上,朱衣裳,素革带,穿皮履,为公服)、裤褶(五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下为绛,宿卫及仗内加两裆,为文官副职)、礼服(承袭隋朝旧: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等等。null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低级官吏穿青袍,也叫青衫)。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故叫“襕衫”,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品,等级的方法从隋开始, 到唐成定制。 武则天时期流行一种服饰,即在不同职别的官员的袍服上绣有不同图案,文官绣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绣走兽,呈现勇猛气势。 null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null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___服饰风俗之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17
浏览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