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概念与内涵 一、农业的基本概念 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二、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1、农业的内涵 (1)狭义的农业是指生产业即种植业和畜牧业等; (2)中义的农业是指农业生产化,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商业。 (3)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产业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金融等 2、农业的外延 (1)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 (2)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生物学和...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概念与内涵 一、农业的基本概念 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二、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1、农业的内涵 (1)狭义的农业是指生产业即种植业和畜牧业等; (2)中义的农业是指农业生产化,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商业。 (3)广义的农业是指农业产业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金融等 2、农业的外延 (1)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 (2)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生物学和技术经济问题; (3)农民和农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3、农业的八个部门 (1)农业生产业 (2)农业工业 (3)农业商业 (4)农业金融 (5)农业科技 (6)农业教育 (7)农村建设 (8)农村行政管理与政策 4、农业发展的规律 (1)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2)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3)自然的营养平衡和社会的供求平衡是农业发展围绕的中心 (4)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是人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5)农业的绝对增长和相对下降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特点 (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1、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 1)、气候周期性 ( 2)、市场周期性 2、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 (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 (3)、农业技术措施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的波动 (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的波动 3、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1)、温室效应 (2)、酸雨 ( 3)、臭氧层空间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1、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自然气候条件有明显的地域性 (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  ( 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 (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等8个部门的综合组成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4)、农业生产由产业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综合组成。 (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水、土、人力等资源的有限性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 大部分农产品是鲜活产品,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是连续不断的。 第三节 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产业间联系是指: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间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加以量化,以此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该国在这一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性。 第二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发展简史 世界农业发展史,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就是农业与非农产业联合、分离、再联合,并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的发展史。 一、原始农业(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道路和速度,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1、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   原始农业的进程可以概括如下 2、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 刀耕火种 3、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 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干预少,土壤营养平衡完全依靠自然恢复,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水平都很低。 但也存在着缺点:粗放、土壤肥力下降快、易发生水土流失、生产力低 二、 古代农业(铁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 古代农业是指原始农业和近代农业中间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时期的农业,通常所讲的“传统农业”与“古代农业”的涵义相近 1、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行必然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 (1)灌溉施肥方法 (2)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而不断更新的。 (3)耕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2、对古代农业的简单分析 特点:精耕细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目的。 —主要措施: 精耕细作,利用连作、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充分利用土地,和太阳能; 采用粮豆轮作、粮肥轮作和施用粪肥等实现养地,维护地力常新; 以人力、畜力为动力,农牧结合,很少使用商业能。 东方农业:间套作方式、地力维持靠耕作、施肥、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论) 西方农业:三圃式农业(林、牧、作轮换),后来发展为草田轮作,地力维持靠休闲。 特点:规模小、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人口需求压力大、收入低 三、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近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分期我们倾向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近代农业也可以看作是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时间约为100年。 在近代农业阶段,由于国情各不相同,所以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其中美国的农机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 1、近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近代农业阶段正处于人类社会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且大量渗入农业领域,从而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开始形成。 3、对近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4、近代农业的主要贡献 5、近代农业的主要缺陷 替代农业 回归型:自然农业、有机农业 替代型: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立体农业 持续性农业:低投入持续农业、高效率持续农业、精久农业 替代农业的特点 : 都有独特的哲理和世界观基础; 重视环境与生活质量; 强调利用自然过程,减少人类不必要的干预。 四、现代农业 (20世纪中叶—) 人类享受着近代农业的成果时,他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农业的矛盾和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人类又开始了新的研究与探索。从此,世界农业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至今尚未结束。 2、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在现代农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内部的分工也在不断提高。 正是共同经济利益的形成和稳定,使农业和与之有关的工商业联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是以形色不同的农工商公司或农工商联合体为主。 现代农业阶段从开始至今尚不足50年,其内部矛盾还没有充分显示。只能对它的特征和积极作用加以初步概括 。 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和机械化——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农工商联合生产经营的组织形成。 4、现代农业的突出贡献 有限地化缓解了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和由城乡对立,工农对立而引起的经济危机。 第三章农业结构 第一节农业产业结构 一、农村产业结构概念 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划分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 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 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相统一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 五、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城乡市场需求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国家经济政策 六、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各产业协调发展 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七、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实事求是,逐步调整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面向市场,灵活应变 统筹兼顾,综合发展 第二节农业生产的结构 一、 农业生产结构的内涵 1、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系统内部各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特点 (1)农业生产结构的多层次性 多层次、多级别的结构复合体 水稻 粮食作物 玉米 种植业 经济作物 小麦 饲料作物 农业生产结构 畜牧业 大牲畜 禽类 林业: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 渔业:养殖业、捕捞业 (2)农业生产结构的地域性 (3)农业生产结构的稳定性 二、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 1、主要特征: (1)种植业比重大,其他各业相对小; (2)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的比重大,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 (3)在畜牧业中,以生猪为主,其他畜产品少 (3)在林业中重采轻造,在渔业中重捕轻养 2、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 (1)对整个土地利用不充分; (2)对人财物的利用不充分; (3)从生态环境来看,布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低、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等问题; (4)当前生产结构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程度低。 三、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趋势 1、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畜牧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种植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畜牧业和种植业内部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在畜牧业中,低脂肪、高蛋白畜产品的比重增加 在种植业中,越来越多的粮田用以生产饲料粮;经济作物、水果、蔬菜、观赏植物、花卉盆景等发展速度加快 2、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必将改变落后的、封闭的、自给的、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起商品性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 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方向 1、农业的增长不能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要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 2、农业专业化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基本途径。 3、增加高产值的农产品比重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与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相结合。 5、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 6、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 7、要发展信息产业。 8、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五、农业生产结构的地区类型 1、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名特优畜产品和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2、大城市郊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3、粮棉油主产区—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饲料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4、西部生态脆弱区—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等传统优势产品 5、牧区--推动围栏限牧,发展草食性畜牧业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顺序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只有合理的结构才能产生高效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1、物种结构:生物物种是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主体。 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关系的格局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A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生物群落的组成指群落是由哪些生物所构成以及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种类的基本特征。 B.生态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一个群落中存在着成百成千的生物体,常常只有比较少数的几个种或类群的数量多、生产力高、影响大。 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生态优势种。 生态优势种通常可作为群落的命名依据。 C.亚优势种(subdominant)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D.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E.偶见种或稀见种(rare species) 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种群数量稀少。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伴随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以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对待。 2、时间结构:指在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随着环境条件日、月、年周期的变化,群落结构显示出相应的时间序列及不同的外貌表现,故也常常把群落的时间结构称为时相或季相。 环境因素都有周期性的变化,因而,生物群落结构亦显示出相应的时间序列。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周期性是群落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的表现形式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人为的栽培、饲养技术,调节作物畜禽的组合匹配使其机能节律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最大限度地吻合和协调,是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所必需的,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 3、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构成空间三维结构格局。 (1)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 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规则性在自然群落中是罕见的,物种的组成和个体数量的多少往往出现明显的片状分布或斑块状镶嵌。 造成生态系统不同水平分布型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系统所处地段的环境因子分布的不均匀、物种的生殖特点、种间相互关系作用及种的分工合作程度等。 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种群分布形式,这些分布形式又以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环境和其它物种的分布形式相关联,从而形成了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 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渔以及各业内部的面积比例及其格局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 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的种植密度和饲养量,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 (2)垂直结构: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 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即形成了群落的成层现象,保证了群落中各物种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成层现象,从陆生植物群落来说,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成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群落垂直方向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生活型决定了该种处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 尽管动物的活动性较大,其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分层,主要是由于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乔木层: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 灌木层:野兔、各种鼠类及昆虫; 草本层:蜘蛛、蜗牛、青蛙、鼠类及相应的昆虫; 地被层:在枯枝落叶中有大量无脊椎动物。 地表以下,由于植物根系入土深度不同,各种类型的微生物和穴居动物呈现若干层次。 农田生物群落,也因作物的种类、栽培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农业生物的垂直结构有多种形式。合理的垂直结构能更充分的利用资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性。间种套作是组建陆地农业生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形式。 在配置农业生物垂直结构时,应注意到同一生境中各种生物个体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群落总效应。可以通过物种选择、空间排布、时间相错和增加水肥供应等措施来避免或减少群落内的有害竞争。 4、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A、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不断传递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 B、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C、食物网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 1、生物适应环境 2、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 3、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 4、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第 四 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景观 一)农业景观的概念 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 (二)农田景观是环境的镜子 1、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 2、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 二、农业区位论 1、区位概念 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个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实质: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一)、自然区位 自然条件差异为农作物与牲畜结构安排的重要因素。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 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Ⅱ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概要 1、前提条件 (1)孤立国中唯一的大城市位于沃野平原的中央,周围为其农业腹地,平原被未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完全与外界隔绝; (2)城市是腹地产品的唯一市场,并且不同其它区域获得产品供应; (3)孤立国内的交通手段固定为马车; (4)腹地具有均质性; (5)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腹地经营者是追求最大利润,并且有能力按照市场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的农民;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农民承担;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4、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5、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6、杜能理论的缺陷 (1)假设是完全均一的平原,这在现实中很难找到;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三)、生态经济区位 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自然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能力上升。 第四章 农业自然资源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分类与基本特征 1.资源与农业资源 (1)资源——又称财源,即资财的来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有价值的物质。包括人类需要的一切物质、能量、技术、信息、资金等 包括: 自然界所赋予的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矿产、土壤、动植物等 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提供的资源:如人、财、物、技术等 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 (2)农业资源 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即指能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的所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广义的农业资源是指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 狭义的农业资源仅指农业自生资源和自然条件。 ——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2.农业资源的分类 (1)根据资源与人的关系可分为: 自然资源:土地、气候、水、生物等 社会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交通等 (2)根据资源再生与增长机理,可进一步将自然资源细分为: 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太阳辐射、水力、风力、地热、生物等 不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燃料、金属矿产等 3.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正确处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成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1)系统性与整体性 (2)地域性 (3)持续性 (4)动态性 (5)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6)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二、农业资源的调查与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1、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意义 农业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目的,在于查清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及其生产潜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关系,保持和增进农业生产中生物系统为人类需要提供资源的能力,以提高资源的生产力和生产率,促进农业的扩大再生产,使生产的发展与环境协调,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意义: (1)为研究农业结构和布局奠定基础。 (2)为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①摸清资源“家底”,查明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质量特征和潜力; ②评价各种资源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探索农业生态规律及各种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③综合分析各种资源条件在地域上的不同组合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④探讨各地区合理开发、利润、改造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向、方式和途径,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农业资源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一)自然资利用和保护 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取任何自然因素,用于生存、生活、生产的一切方式和实践,即是自然资源利用。 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的整个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是自然资源保护。 所谓合理利用,当然不是片面地直接摄取经济效益的利用,而是具有一切直接和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利用。 Ⅰ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和替代 1.开发利用过程 三个阶段: (1)受技术制约阶段 (2)正反馈时期 (3)资源制约阶段 资源危机 2.解决不可更新资源枯竭问题的对策——开源节流 (1)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 (2)节约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金属类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Ⅱ.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殖 1.利用与危机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与地质变化有关,受人类影响较小。 森林、草原、动植物、土壤等与生物学过程有关,受人类影响较大。 利用速度大于更新速度,导致资源枯竭:森林过伐、草原过牧、鱼类过捕(近海)、秸秆焚烧、物种减少 2.再生资源的保护 核心:把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控制在资源再生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 最大持续收获量(MSY,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是指与资源再生能力相应的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最大收获量。 最适持续收获量(OSY,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由于生物资源的更新受环境影响而波动,稳妥的资源收获量应略低于MSY,这个量称为最适持续收获量。 3、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 (1)直接限制收获量 (2)限制开发能力 (3)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或使用权 (4)经济杠杆调节 (5)人口政策 (6)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4.再生资源的增殖 (1)森林:封山育林、培植速生丰产林、残林更新和扩建新林 (2)草原:草种改良、人工种植、施肥灌溉、防鼠灭虫等 (3)渔业资源:对捕鱼季节、地点和捕鱼工具的限制,放置鱼苗、人工鱼礁等 (4)野生动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繁殖等 (5)环境净化: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废弃物再利用、绿化造林等 (二)自然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 自然资源保护工作涉及多种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桥梁的生态学和生态学原理已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体和环境系统两者构成的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结构实体。 在保护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注意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只有在不影响其整体功能的条件下,考虑该系统或组成成分的可利用程度(可利用率)。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有限的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能恢复到稳定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在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在生态系统整体动态平衡中增加了干扰因素。如果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和生态流程急剧变化,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失去相互调节适应的潜能,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调。 3.生态系统的负荷力 在特定的条件下,生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阻力的限制。这种环境阻力在具体的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的表现即为生态系统的负荷力。 自然资源的负荷力不仅是决定环境为物种群体提供的自然资源可利用的重要因子,而又是保持自然资源稳定性,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各层次结构负荷阔值的制约。如采伐森林、捕鱼狩猎、采集药材时不应超过能使各种资源永续利用的产量,排污时必须使排污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4.生态经济原则 只有把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解决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也即是自然资源的整体经营管理和保护问题 第五章 生态环境 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 从字面上讲是环绕全境的意思。从生态学角度讲,环境是指存在生物有机体周围,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界物理化学条件(如光温水气土)及其他有机体的总和,即生态环境或自然生态环境。 环境因子: 构成环境所有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 对生物产生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境: 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环境因子的总和。 人工环境: 人工因素作用下,变化自然的某些因素建立起来的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环境因子的分类 (1)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 包括光、温、降水、空气等; (2)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指土壤肥力、土壤结构、pH、盐渍化等; (3)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包括各种地面特征,如坡度、坡向、海拔高度; (4)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环境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环境因子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配合,作为一个整体对生物发挥作用,且一个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2)动态性:构成环境系统的各生态因子由于存在时间上呈有规律的变异,从而形成环境系统的动态特征,作到不违农时,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地域性: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使生态因子不仅在时间上表现动态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不一致性,即存在梯度变化,形成地域性,决定作物的分布,生产上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作。 (4)层次性:环境是个大系统可分为不同性质的亚系统。 但生态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程度并不是等同的,在众多生态因子中,日光,热量,水分,养分和空气是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作物就无法生存。这些因子是作物的生活因子或基本条件。 一、光 (一)、光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活动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但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光的特性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光有三大特性即光质、光量和光照时间。这三个特性都和作物生产有关。 1、光质 (1)、生理的影响 ( 2)、作物成分受光的影响 光谱成分除了对生理作用外,业已证明对作物的成分也有影响。 (3)、应用 2、光量即光的强度 (1)、勒克斯的定义(LX) 表示1支蜡烛在离光源1米处的一个表面上产生的照明强度。 (2)、光补偿点 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实际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平衡,表观的光合强度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 (3)、光饱和点 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光合强度也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后,光合强度便不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而趋于稳定。此时,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 (4)、光强度对作物的影响 ①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分为喜阴作物和喜阳作物。 ②不论喜光作物或喜阴作物,其种间和品种间的光饱和点是不同的 ③作物群体不同部位光饱和点也不同 (5)、应用 3、光周期现象 (1)光周期: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 光周期现象:是指作物生长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需要一定的日照长度或黑暗长度,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这种生殖发育对昼夜交替的日照长度的感应. 也就是植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或每天昼夜长短影响植物开花的现象。 各种植物成花所需要的日照条件是不同的,但都有一个临界日长。根据植物对临界日长的要求和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 长日植物:在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要求日照长度必须大于某一时数,否则植株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 短日植物:日照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延长光照时间则不能开化. 日中性植物:这类作物的花芽分化对日照长度不敏感,只有其它条件适宜,一年四季都能开花. 定日照植物:只有在某一特定长度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技持营养生长状态. 在理解作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时,应注意几点: 第一,作物在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时才能接受光引变。 第二,对长日照作物来说,绝非日照越长越好,对短日照作物亦然。 (2)、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纬度调节 播种期调节 控制花期----调整温度光照(菊花四季开) 二、温度 1、植物生长对温度的要求 生物学零度----植物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 活动积温----某一时期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 均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某一时期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 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 2、温度的周期性变化 一年四季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春播、秋收、冬藏就是这种变化的一般生产反映。 (1)日夜温度的周期性变化 (2)节律变温: (3)极端温度: 3、作物的温度三基点 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通常称为温度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4、温度与作物生育进程 (1)作物感温性与积温 作物的感温性指作物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特性。 作物生育期长短可以用生育期间每天平均温度的累加即积温来表示。 作物生产上所谓的积温有两种含义: 一是表示某一地区的热量资源,如福建多数地区一年中≧10℃的活动积温可达5000-7700℃,能够满足双季稻生产的要求; 二是表示某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如福建早稻品种一般要求活动积温2500℃左右,中稻要求3000-3400℃。 (2)低温春化作用 温度对作物生育进程的影响还表现在低温对花芽分化的诱导作用。 一些耐寒作物如麦类、油菜等生育前期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才能获得花芽分化能力,否则就会较长时间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这就是所谓的春化现象。 生产上作物春化现象的研究和实践一般不涉及喜温作物。 具有春化现象的作物通常依据其不同品种对低温春化的不同感应而分为三种类型:春性型、半冬性型、冬性型。 5、温度与干物质积累 作物干物质积累主要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两大生理代谢过程的结果。 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影响的相对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水稻、玉米、大豆等研究结表明,在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内(约14-37℃),作物光合作用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但呼吸作用受温度影响很大。 高温易导致呼吸大幅增强,降低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效果;适当较低的温度,能够明显减少物质消耗,增加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有利于作物的产量形成。 6、极端温度的危害 极端温度指作物生育期间出现的过高或过低温度,往往对作物造成危害。 低温危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类型。 (二)、土壤温度 1、土壤温度与农业生产 A、土壤温度对种子发芽与出苗的影响 B、土壤温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C、土壤温度对块茎和块根形成的影响 D、土壤温度对水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三、水分 1、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1)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适应性有很大差异。 一般前期(苗期)需水少,相对比较耐旱; 中期(旺长期)需水多,对水分也较敏感; 后期(结实期或衰退期)需水适中,耐旱能力比旺长期有所增强。 2、作物的需水量 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表示。 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克数。 影响作物需水的环境因素: 一是气象条件,包括大气湿度、气温、风速等; 二是土壤条件,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结构等,土壤条件不利,都会导致作物蒸腾系数上升。 3、作物需水临界期 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缺水,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最大。 作物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出现在生殖生长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至开花期这段时间。 4、土壤水分的调节 A、改良土壤质地 增施有机肥料 壤土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抗旱。 B、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促进土壤蓄水保墒 梯田,平整土地,条田,台田,排水系统。 C、发展农田水利 排灌结合 水库,渠系配套,抽水站,井,蓄水池,喷灌,滴灌。 D、合理耕作 秋蓄春保相结合 秋天深翻地,耙地;春天耙耱保墒,镇压提墒;深松;植树造林;种肥种草;改良土壤。 四、养分 (一)、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维持植物正常生理活动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溶液中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的作用。 离子间的协调作用:溶液中一种离子的存在促进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的作用。 (四)、作物各生育期的营养特性 植物营养的特点: 植物营养连续性--植物不间断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特性。 植物营养阶段性--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的要求不同。 营养吸收规律:低-高-低。 作物营养关键期:作物营养临界期--对某种养分缺乏敏感且受损害,即使实 施也很难纠正的时期。 营养最大效率期--植物对营养的需要最多、吸收最快、增产效率最高的时期。 注意:不同植物、不同营养元素的营养关键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不同。 (五)、 肥 料 肥料:生产上把凡施入土壤或通过其它途径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成份或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为植物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物质系统。 (六)、 施肥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和氮素,为了保持土壤肥沃,就必须把作物收获物所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肥料的形式归还给土壤,才不致使土壤贫瘠。(施 肥) 最小养分率----植物为了生长必须吸收各种养分,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一定限度内产量随这个因素的增减变化,无视这个因素,即使再增加其它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作物产量。(施什么肥) 米采利希(德国化学家): 报酬递减率----从一定的土壤所获得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力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量却在逐渐减少。(施多少肥) 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影响生物的规律 综合性作用规律 主次性规律(主导作用和辅助作用规律) 同等重要性、不可替 代性和互补性规律 直间接性规律 阶段性规律 (二)环境的限制因子原理 最小因子定律 耐性定律 最适因子律 报酬递减律 (三)、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adaptation or adaption 指生物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生理或遗传的反应。这种反应使生物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第六章绿色产业的基础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一、作物的概念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广义:人类栽培的所有绿色植物。粮、棉、油、麻、糖、烟、茶、桑、果、菜、药、杂。 狭义:一般称大田作物,俗称庄稼。主要是指粮、棉、油、麻、糖、烟。我国常见的农作物有50余种。 二、作物的分类 ⑴作物用途与植物学系统相结合 为主要分类方式,分4个部门,9个类别。 粮食作物(food crops): 禾谷类作物 (cereal)、豆类作物(legume)、薯类作物(tuberous) 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又称工业原料作物: 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其它作物 饲料及绿肥作物(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 药用作物(medicinal crops) 上述作物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 三、作物起源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元素 分子 二.严整有序的结构 生物大分子—亚细胞结构—细胞—组织 —器官—系统—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1、基本方式: 同化作用——合成代谢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2、基本类型 自养型和异养型 需氧型和厌氧型 四.稳态 细胞、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没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总有某些机制使内环境的性质维持不变,以保证自身动态的稳定。 五.应激性和运动 应激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能够随环境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种能力称为应激性。 六.适应 生物体通过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上的主动变化,提高自身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称为适应性 七.生长发育 生长:细胞体积、重量、数目增加。 发育:幼体、成体、衰老、死亡。 生长发育是一个遗传决定的稳定的过程。 八.繁殖和遗传 繁殖:当有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大小和一定程度时,就能产 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延续,这种现象叫 做繁殖。 遗传: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把它们的特性传给后代,使得子 代与亲代相似,这就是遗传。 变异:子代和亲代不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 进化:遗传和变异这一对矛盾,相反相成,相互转变,成为 生物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遗传、变异、加上自然选择 的长期作用,导致了整个生物界的向上发展,即由低等 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变,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二、遗传的基本定律 1、分离定律 (1)生物的每种遗传性状都是由一对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一个遗传因子来自父本的雄性生殖细胞,另一个遗传因子来自母本的雌性生殖细胞。 (2)在生殖细胞成熟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配到配子中。 (3)每一个生殖细胞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后产生的合子中遗传因子又变为成对形式存在。 (4)生殖细胞的结合,即形成合子是随机的 (5)遗传因子具有显隐性的区别,受精后产生的合子的遗传因子相互独立,互不干扰,隐性的遗传因子虽然不表现出任何遗传性状,但仍独立存在。 2、自由组合定律 (1)生殖细胞在形成包含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合子时,每对相对性状之间分别独立地发生自由组合。 (2)每对遗传因子在自由组合形成合子时,互不干扰,互不融合。遗传因子在合子中仍保持其完整性 3、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 (1)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在一起,可视为基因的连锁律。 (2)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进行交换,称为基因的交换律或互换律。一般两对等位基因距离越远,交换的概率越高;距离越低,交换的概率越低。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 (二)作物的生长进程 “S”形生长进程 作物的群体、个体或器官的量的增长均经历前期缓慢、中期加速、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这些过程的动态曲线呈现S形,故称S形生长进程,也称为逻辑生长或自然生长,表明这是生命机体量的增长的普遍规律。 (三)“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首先,各种栽培的促、控措施,都应在生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例如要促进或控制禾谷类作物某个叶片的生长,就要在这张叶片抽出之前或尚未进入快速伸长期时采取措施,过早或过迟促控都不易获得满意的效果。 其次,在应用栽培促控措施,调控某种器官的生育时,应考虑由于不同器官之间生长的相关性,可能对其他器官的生育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水稻生育中期试图在颖花分化过程施用促花肥,就要注意在促进颖花分化形成大穗的情况下,会不会导致此时正在循序生长的顶部2-3张叶片的过度伸长对群体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 (四)、器官的同伸关系 作物各个器官的分化和形成是有一定程序的,同时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各个器官的建成呈一定的对应关系。 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叫做器官同伸关系。同伸关系即表现在同名器官之间,如不同叶位的叶生长,也表现在异名器官之间如叶与茎,叶一根,叶与结实器官的生育。 二、 作物的器官建成 (一)种子及种子萌发 1、种子的概念 作物生产上的种子泛指播种材料,包括三类器官: 一是植物学上真正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如大豆、花生、油菜等作物种子; 二是植物学上的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如禾谷类作物的颖果以及向日葵的瘦果; 三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各种无性繁殖作物的繁殖器官,如薯类作物的块根、块茎,甘蔗的蔗茎。 2、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萌发分为吸胀、萌动、发芽三个阶段。 (二)根的生长 作物的根系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单子叶作物的根,二类双子叶作物的根。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扩展范围是相当大的,从几十厘米至几米深。 2、变态根 A、贮藏根 贮藏根可分为肉质直根和块根二类,其内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左图为肉质直根,右图为块根。 B、气生根 气生根可分为支持根、呼吸根和攀缘根三种。 C、寄生根 寄生根伸入寄主茎内,从寄主体内摄取营养物质。 (三)茎的生长 1、单子叶作物的茎 禾谷类作物的茎多数为圆形,大多中空,如稻,麦等。有些作物的茎秆为髓所充实,如玉米,高梁,甘蔗。 茎秆由许多节和节间组成。茎上着生叶片的部位叫节,相邻两个节之间的部分为节间。 茎的高度和茎的节数因作物种类和品种而异,一般早熟品种矮,节数少,晚熟品种高,节数多。 (2)单子叶植物分蘖 禾本科植物地面节上的腋芽生出分枝,基部产生不定根的现象为分蘖。 禾谷类作物基部的节间很短,茎节密集,是分蘖发生的部位,故称分蘖节。分蘖节上的腋芽萌发长成分枝,植物学上称分蘖。 一般只有低节位较早发生的分蘖能够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迟发生的高节位分蘖往往成为无效分蘖。分蘖是稻麦等作物重要的生长和产量形成特性,分蘖长消动态特征成为这些作物高产栽培和群体调控的主要依据。 2、双子叶作物的茎 (1)、双子叶作物茎的生长方式 A、单轴分枝 特点:主轴生长迅速明显、侧枝较不发达。侧枝又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次级分枝。 B、合轴分枝 特点:到一定时期,顶芽生长缓慢、停止甚至死亡,由腋芽代替顶芽继续生长形成侧枝。新枝又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次级分枝。 C、假二叉分枝 特点:顶芽生长一段枝条后,停止发育,而由其两侧对生之侧芽同时发育为新枝,新枝又以同样的方式分枝。 (2)茎上枝的分枝习性,因作物种类而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 分枝性强的 如棉花,花生,豆类。其分枝对产量的构成作用很大,栽培上要促进分枝早生,多发。 分枝弱的 如烟草,麻,向日葵。出现分枝对茎,叶,果的产量和品质不利,栽培上要抑制其发生。 (四)叶的生长 作物的叶子是主要的光合作用的器官,在作物栽培上一向重视叶片的建成和叶面积的增大,借以形成更多的光合产物。 1、单子叶作物的叶 主要由叶片,叶鞘,叶舌,叶耳这个器官组成。 2、双子叶作物的叶 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 3、叶片的大小,数目和功能期 ①叶片的大小决定于作物种类和品种,同时也受肥水,气温,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②数目每一种作物的主茎叶片数是比较稳定的,在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同一播期很少发生变化。 ③功能期:叶片长成后至1/2叶片发黄这一期间为叶片的功能期。 (五)、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 对于以生殖器官为收获对象的作物来说,花器的分化和发育与产量的关系极大。 1、开 花 开花:花粉粒或胚囊成熟,花萼、花冠开放,露出雄蕊和雌蕊的现象。 开花方式: 先叶后花 先花后叶 花叶同放 三、作物不同器官之间的相关 (一)主茎与侧枝的生长关系 1.顶端优势 (apical dominance) : 由于植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 2.顶端优势的应用 利用和保持顶端优势 如麻类、向日葵、玉米、高粱等作物以及用材树木,需控制其侧枝生长,而使主茎强壮,挺直。 消除顶端优势,以促进分枝生长 如水肥充足,植株生长健壮,则有利于侧芽发枝、分蘖成穗; 棉花打顶和整枝、瓜类摘蔓、果树修剪等可调节营养生长,合理分配养分; 花卉打顶去蕾,可控制花的数量和大小; 茶树栽培中弯下主枝可长出更多侧枝,从而增加茶叶产量; 绿篱修剪可促进侧芽生长,而形成密集灌丛状; 苗木移栽时的伤根或断根,则可促进侧根生长; 使用三碘苯甲酸可抑制大豆顶端优势,促进腋芽成花,提高结荚率; B9对多种果树有克服顶端优势、促进侧芽萌发的效果。 (二)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关系 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的比值。 2.影响根冠比的因素 (1)土壤水分 (2)矿质营养 (3)温度 (4)生长调节剂 (5)修剪与整枝 (6)中耕与移栽 (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营养生长指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生殖生长指作物生殖器官花、果、种子的生长。  花芽开始分化为界限,大致分为两大阶段。花芽分化(穗分化)之前为营养生长期,之后为生殖生长期。但花芽分化开始后,往往营养器官生长还在继续,而且生长趋于旺盛,因此有相当一段时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并进阶段。 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依赖关系) 作物的生殖生长是建立在一定营养生长基础之上的;有足够的营养生长基础,就能有满意的生殖生长表现。  作物生产上十分强调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良好苗架,以提高增产潜力。 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竞争(对立关系) (1)营养器官生长过旺,影响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 (2)生殖生长抑制营养生长。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调控 -1 收获生殖器官的作物:前期要求培育壮苗,搭好丰产苗架,为生殖生长打下营养基础。但要注意防止茎叶徒长,影响群体质量。 如水稻分蘖后期的适时晒田措施,是控制前期营养体徒长的有效办法。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茎叶早衰,以免影响对生殖器官的营养物质供应,使产量降低。 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 (1)在生产周期中少有生殖生长过程(如甘薯、甘蔗等),一般不存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其栽培偏向于促进整个过程的营养生长,但要注意调节好收获器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2)有些作物收获的是营养器官,但生殖器官也将正常发育(如烟草),必然对营养器官的物质积累不利,因此往往要采取措施,适时摘除生殖器官,减少物质消耗,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温度:适当偏低的温度,往往有利于延长营养生长期,在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形成更好的营养生长基础。 光周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程转变的时间早晚明显受到光周期的调节。因此,栽培上可以通过调整播种季节,改变生育过程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提早或延迟发育转变时间,从而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养分:氮素相对有利于营养生长,磷、钾素相对有利于生殖生长。 生长调节剂:促进或延迟开花,调节坐果率,也可以有效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决定作物的生长发育习性与过程的因素一方面是先天的遗传密码—基因型,另一方面是后天的自然与人工环境。 为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方面要选择、培育生产力高品质好的良种,另一方面要有与遗传密码相适应的农业环境的配合。
本文档为【农业概论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69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7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1-17
浏览量: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