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谈《草房子》的悲美情怀

浅谈《草房子》的悲美情怀

举报
开通vip

浅谈《草房子》的悲美情怀学 年 论 文 题目:浅谈《草房子》的悲剧美 姓 名: 专业班级: 学 院: 学 号: 浅谈《草房子》的悲剧美 摘要:曹文轩的《草房子》具有一种悲剧色彩。本文从《草房子》的基本内容出发,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剖析,认为草房子具有人性的悲剧的美、苦难的美。悲悯往往是与文学创作紧密相连的,往往传达出作者的一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作者用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这种悲和美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草房子》的悲剧美。 关键词:《草房子》 悲悯 美 “曹文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儿童小说家。”[1]他的儿童文学创...

浅谈《草房子》的悲美情怀
学 年 论 文 题目:浅谈《草房子》的悲剧美 姓 名: 专业班级: 学 院: 学 号: 浅谈《草房子》的悲剧美 摘要:曹文轩的《草房子》具有一种悲剧色彩。本文从《草房子》的基本内容出发,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剖析,认为草房子具有人性的悲剧的美、苦难的美。悲悯往往是与文学创作紧密相连的,往往传达出作者的一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作者用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这种悲和美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草房子》的悲剧美。 关键词:《草房子》 悲悯 美 “曹文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儿童小说家。”[1]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格局里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他的成长小说《草房子》深受读者的喜爱。每当我欣赏《草房子》这部弹奏着少年成长的美丽哀伤赞歌时,内心那种纯洁平静而又略带感伤的情愫便会油然而生,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童年那些种种类似的美好画面便会在眼前来回浮动。 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文学,其基调是悲剧性的。[2]悲悯情怀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沉淀下来的一种优秀品质,将其带入儿童文学创作的母体中,应该说是真正体现了儿童文学所应有的品质,对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草房子》流露出来的悲悯情怀恰好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观念,[3]作者也一向提倡中国文学应有悲剧观念、悲剧精神。他认为:“中国有悲剧,却无悲剧精神。中国悲剧并非是在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下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而常常出于一种本能,出于情感需要的宣泄。较多的是生活的悲苦,较少的是精神的痛苦。中国悲剧缺少西方悲剧的高贵和古典式的宁静。西方悲剧最终产生的是震撼灵魂的力量,而中国悲剧仅仅流于悲苦感情的倾诉,最终缺乏崇高之美感。”[4]悲剧精神的觉醒,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觉醒,也是中国历史的觉醒。[5]悲,并非悲痛、悲惨,而是指慈悲,即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 悯,指怜恤,是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6]由此可见,悲悯之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感情,是人类情感的初级阶段,虽朴实无华,却又无比美丽。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桑桑等无一不是悲剧的主角,但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让我们在悲苦的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的崇高之美。 曹文轩说:“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草房子》的美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悲剧精神这一与文学休戚相关的情愫带入了我们这个情感逐渐枯萎的年代,对于文学而言,这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在《草房子》中,作者将人物置于种种矛盾对抗当中,聚与散、爱与恨、生与死等,用一种平等的态度直面生命的本真,体现出对人生命运的一种终极式关怀,产生出一种悲而动心的悲剧感,一缕感人而又悠远的悲美情怀便飘散而出,萦绕在读者的心间,从而将悲剧精神之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得淋漓尽致。 秃鹤天生一副光头形象,帽子是他用来遮盖人性的弱点的。桑桑和他的同学却把这顶象征着尊严的帽子当成手中的玩物。秃鹤最终在舞台灯光的照耀下找回了自己的尊严。文艺会演的大获成功,让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秃鹤咬着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抑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从不轻易地落泪让一种理性的把握上升到情感,将理性淹没。文章结尾:“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人格的高贵是这篇小说的终结点,秃鹤得到了别人的认可。生活的悲苦和大团圆的结局俨然符合中国古典的悲剧精神,高贵的人性和古典的宁静则体现了现代西方的悲剧观。还有秦大奶奶,她守护着艾地,坚定而执著, 宁可与油麻地小学为敌而孤独的生活也决不妥协。 然而,让人感动的是当小女孩乔乔掉入河里时,秦大奶奶不顾一切跳入河里救起了她,而她醒来后的所作所为也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大奶奶与油麻地的人们互相感动着,她在艾地与大家和谐相处。友谊与友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 读来是一种感动、 一种悲伤、一种心疼。在这种感动、悲伤、心疼之余,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则是爱,由悲到爱,小说的主题便得到了升华,升华地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这也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之处。 在《草房子》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蒋一轮与白雀的美好恋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以浪漫与温馨为开端的。蒋一轮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长得好,笛子吹得好,篮球打得好,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课讲得好。在桑桑眼里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白雀是被蒋一轮悠长的笛声打动的。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白雀在田野上走总会把很多目光吸引过去。她就那么不显山不露水地走在人们的眼里,却有说不明白的耐看。她往那儿一站,像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依然很耐看。一出《红菱船》将蒋一轮与白雀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于是便有了荷塘边草地上那动人的一幕。微风翻卷着荷叶,微微绽放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帅气的蒋一轮用迷人的姿势倚在柳树上,奏出悠扬的笛音。白雀在朦胧的月光笼罩下,动作格外的柔和。这一切如梦如幻,正有如两人之间的恋情。而桑桑一直在为蒋老师和白雀姐传递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信。他由于好奇心驱使在一次偷看时不小心丢失了一封白雀姐的回信。热恋中的双方都因为等不到对方的回音而彼此产生了误会,可桑桑一直没敢说出事情的真相。他们之间因此而猜忌,距离越来越远,终于白雀被迫嫁给了别人。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在生活的压力与诱惑面前,却显现得那么脆弱与无奈,悲剧由此而产生,这种无声无息的悲剧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也是作品的精华所在。 红门里的杜小康因为家境一落千丈而被迫辍学。他将自己关在红门里,孤独困扰着他,他想尽办法克服这种孤独。可是当他跟父亲去芦苇荡放鸭时,他才发现他们最大的敌人——满世界的孤独深深困绕着他们。与这种孤独相比,红门里的那点孤独就算不得孤独了。他只能与父亲说话,但是他们各自创造了许多消解孤独的办法。在这里,作者将人物放置在直面自己心灵的境地——空阔的大地,直面心灵的孤独。他是恐慌了,但是他依然想出很多办法战胜了孤独,人与自我间的矛盾对抗在这里彰显到极致,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杜小康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内心的孤独与恐慌,他用前所未有的勇气面对孤苦之境对他内心巨大的考验。苦难一次次地袭击,内心一次次地挣扎。可以说在这场与自己的战斗中,杜小康胜利了。透过苦难人生的成长经历我们看到了人物背后那个顽强而又美丽的灵魂。丹纳说:“一个无论如何完美的躯体必须有完美的灵魂才算完备。”的确,作者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显示出一种生命的张力。生者的艰难、顽强的意志——悲悯情怀的抒写在人物与自我之间的斗争中进一步加深。[7] 《草房子》里一直回荡着悲悯的情怀。比如温幼菊长期与药罐为伴;桑桑得了绝症,只是到了最后的时刻才复生;邱二爷无后代,住房被淹没,又得绝症死去;纸月不知生父为谁,孤苦伶仃地与奶奶为伴,最后不知道下落……这些情节有一种沉重的东西,会压在读者心头。也许这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悲悯的感觉也会让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俯视和亲近的力量。[8]无论是人性美、人情美、悲剧美在曹文轩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他说过:“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还有审美,这两者都很重要。我一惯认为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9] 小说在种种困境的展示中渗透出感人至深的悲悯情怀,但这悲悯并不是使人悲观、失望或者仅仅停留在怜悯的阶段,而是上升到了一种悲剧性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这就肯定了《草房子》中所蕴涵的这种悲悯的情感在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也肯定了它在社会发展意义上的价值。 鲁迅曾说:;“童年的情况,便是将来的命运。”也正如作者经常强调的那样,儿童文学担负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重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会使少年儿童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同时也使他们的人格精神在对生命、对现实的体悟中日臻完善。在走向“社会人”时保持着“自然人”的张力,达到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平衡状态,在“劳绩”中“诗意”地栖居。[10] 曹文轩说过:“我喜欢在温暖的忧伤中荡漾,决不到悲痛欲绝的境地里去把玩。我甚至想把苦难和痛苦看成是美丽的东西。正是它们的存在,才锻炼和强化了人的生命。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人领略到了生活的情趣和一种彻头彻尾的幸福感。”[11]曹文轩胸怀悲悯之心,坚持对“悲苦”的诠释和思考,肯定“悲苦”对于人生的价值,礼赞人心在面对“苦难”时所散发的光芒。他的创作目的是要少年读者在所谓的悲情伤痛和苦难辛酸中,领略到由此而带来的深厚内容,学会如何执着快乐,懂得如何面对生活 ,少年儿童打下人性的底子。[12] 《草房子》就是从悲悯情怀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类最原始的那种善良与高尚的情感之美。用这种美感动了读者,感动着今天的孩子。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感动人的那些东西是千古不变的。 注释: 1、​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2、​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 胡适.文学的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4、​ 曹文轩.第二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5、​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6、​ 王莹芝.论《草房子》的悲悯之美[A].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7、​ 王莹芝.论《草房子》的悲悯之美[A].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8、​ 许军娥.对美的厚实追求——《草房子》[A].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8 9、​ 曹文轩.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N].文艺报,2005-6-2 10、王莹芝.论《草房子》的悲悯之美[A].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11、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M].21世纪出版社,1998 12、杨士荣.走进《草房子》
本文档为【浅谈《草房子》的悲美情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053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10
浏览量: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