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经》痹证

《内经》痹证

举报
开通vip

《内经》痹证null《内经》痹证研究《内经》痹证研究王国柱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null 痹,《汉语大辞典》解释为: (1)中医指由风、寒、湿等侵蚀肢体引起的疼痛或麻木的症状。谭嗣同:“惟病麻木痿痹,则不知之。” (2)气郁闷。如刘禹锡:“厩(jiu)枥也,上痹而下蒸。” (3)麻木。如嵇康:“危坐一时,痹不得摇。”《说文》则指出:“痹,湿病也。”《中藏经·论痹》记载:“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null 痹作为病证的名称, 首见于《内经》, 经文对其阐述, 较其它病证为多。《内经》...

《内经》痹证
null《内经》痹证研究《内经》痹证研究王国柱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null 痹,《汉语大辞典》解释为: (1)中医指由风、寒、湿等侵蚀肢体引起的疼痛或麻木的症状。谭嗣同:“惟病麻木痿痹,则不知之。” (2)气郁闷。如刘禹锡:“厩(jiu)枥也,上痹而下蒸。” (3)麻木。如嵇康:“危坐一时,痹不得摇。”《说文》则指出:“痹,湿病也。”《中藏经·论痹》记载:“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null 痹作为病证的名称, 首见于《内经》, 经文对其阐述, 较其它病证为多。《内经》中的痹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而是作为疾病的一个类别。 《内经》涉及痹证的成因、证治、预后的记载共达45 篇, 其中《素问》23 篇,《灵枢》22 篇。尤其是《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分别对痹证作了较详细的专论。 null一、《内经》论痹篇目 《内经》原文涉及“痹”的内容,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共有184处, 《素问》有98处: 金匮真言论2,阴阳别论1,五藏生成篇6,异法方宜论1,移精变气论1,玉版论1, 诊要经终论1,脉要精微论2,痹论37, 平人气象论2,玉机真藏论3,逆调论2, 宣明五气篇1,咳论1,痿论1,,厥论1, null长刺节论3,皮部论1,气穴论2,缪刺论2, 四时刺逆从论13,气交变大论1,本病论5, 六元正纪大论2,至真要大论6 , 等24个篇章。 null《灵枢》86处: 九针十二原2,邪额2,阴阳二十五人3, 五禁1,五色1,禁服1,贼风1,本藏2, 五变4,血络论1,周痹9,杂病1,厥病1,热病1,寒热病2,五邪2,经筋12,经脉7,官针12,寿夭刚柔9,邪气藏府病形5,论疾诊尺1,刺节真邪3,九针论3等共24个篇章。 null二、“痹”的病证命名 以“痹”命名的病证,《内经》中痹的名称共达52 种之多, 其命名形式多样。 以病变的部位命: 肌痹、肉痹、皮痹、脉痹、血痹、筋痹、骨痹、足痹、喉痹、胸痹、肝痹、肺痹、心痹、脾痹、肾痹、肠痹、胞痹等; 以病变部位的深浅命名: 如深痹、远痹、浮痹等; null以临床特征命名: 行痹、痛痹、着痹、周痹、众痹、阴痹、痹热(热痹)、痹厥、厥痹、食痹、痛痹、痿痹等; 以起病方式和病程久暂命名: 暴痹、留痹、痼痹、大痹、久痹等; null以发病季节命名: 仲春痹、孟春痹、季春痹、仲夏痹、孟夏痹、季夏痹、仲秋痹、孟秋痹、季秋痹、仲冬痹、孟冬痹、季冬痹;此外尚有五痹等。 对一个病证有如此名目繁多的命名,在 《内经》中也是唯一的。 简述如下: null(1)挛痹,语出《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挛为曲而不伸之状,常与拘、急并称,多指筋脉拘挛、疼痛、麻木不仁。 (2)食痹,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即指胃气上逆而不降所致呕吐的病证。null(3)痹气,语出《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指气血痹闭而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气虚少,阴寒内盛,以致气滞血涩,而阻不通。可见身冷或身痛等症。 (4)喉痹,语出《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即指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的病证。null(5)阴痹,语出《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①指发于阴分的痹证,如骨痹之类。 ②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痹之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 (6)阴痹,语出《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面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又名痛痹、骨痹。null(7)大痹,语出《灵枢·厥病》:“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泛指邪在筋骨或五脏较重的痹证。 (8)风痹,语出《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志,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又名行痹。null(9)周痹,语出《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又:“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指因虚而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肉之中所致的周身掣痛、麻木的病证。 (10)留痹,语出《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指日久而留着不去的痹证。(9)周痹,语出《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null(11)胸痹,语出《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即指胸膺部闷窒疼痛的一种病证。 (12)深痹,语出《灵枢·九针论》:“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指病在人体较深部位的痹证。 (13)远痹,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指日久不愈的痹证。null(14)筋痹,语出《素问·痹论》:“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涩为瘛(chi)挛筋痹。”指风寒湿邪入侵于筋所致的痹证。 (15)骨痹,语出《素问·痹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即指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证。多由骨髓空虚,邪气乘隙侵袭所致,症见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难举,有麻冷感。null(16)脉痹,语出《素问·痹论》:“以夏遇此者为脉痹。”即指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证。症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 (17)热痹,语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即指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证。 (18)皮痹,语出《素问·痹论》:“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即指风寒湿邪外袭皮毛所致的痹证。证见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null(19)肌痹,语出《素问·痹论》:“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即指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证。又名着痹、湿痹。症见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等。 (20)心痹,语出《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溢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即指由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不行而致心胸憋闷,脉涩(或结代),心悸,短气而喘,咽喉干燥或干哕暖气,逆气上冲,恐惧的病证。null(21)肝痹,语出《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即是指由于肝主要疏泄的功能不行所致的夜不安卧、惊悸,多饮、小便频数,少腹急,腹胀,胁痛的病证。null(22)脾痹,语出《素问·痹论》:“脾痹者,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症见四肢倦怠无力,吐涎沫,胸腹痞满等。 (23)肺痹,语出《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即指气上逆,烦闷喘息而呕的病证。 (24)肾痹,语出《素问·痹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症见浑身肿胀,躯体佝偻,坐而不能行,用尾着地,颈骨下倾,脊骨上耸等。null(25)胞痹,语出《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又名膀胱痹。因风寒湿邪久客膀胱,使膀胱虚寒,气化失常所致。症见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等。 (26)肠痹,语出《素问·痹论》:“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即指大、小肠的气机痹阻,导致多饮而小便不利或飧泄的病证。 null(27)行痹,语出《素问·痹论》:“寒气胜者为痛痹。”即指肌肉关节疼痛游走无定处的病证。 (28)痛痹,语出《素问·痹论》:“寒气胜者为痛痹。”即指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的病证。 (29)著痹,语出《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即指肌肉关节疼痛重着的病证。null(30)痹隔,语出《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痹隔,指牙齿发冷,隔间闭塞的病证。 (31)偏痹,语出《素问·本病论》:“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腹满。”即指半身麻木不仁的病证。null三、“痹”的病因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内经》原文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外感六淫,即风、寒、湿邪气是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语出《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null(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 起居失度, 寒温不时, 跌伤血瘀, 情志刺激, 嗜酒纵欲。 《素问·五脏生成》有心痹“得之外疾, 思虑而心虚”, 肺痹“寒热, 得之醉而使内也”, 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等论述。《灵枢·贼风》也有记载。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痹,“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null(3)脏气虚 正气不足 《素问·逆调论》指出:“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素问·痹论》指出:“大经空虚, 发为肌痹”;《灵枢·五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喜病痹”;《灵枢·二十五人》指出:“血气皆少而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上述经文中的“荣卫俱虚”、“大经空虚”、“粗理肉不肾”、“血气皆少”, 均属正气不足。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null(4)瘀血 《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涩),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不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脉涩曰痹。” (5)水饮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null(6)脏腑、经络、阴阳失调, 功能障碍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足病热痹”,“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不足病肺痹”,“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 不足病肾痹”等论述。null四、“痹”的病机 关于“痹”病的病机,分析《内经》原文,其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null(1)气逆: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 又云:“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灵枢·本藏》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null(2)气结: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素问·缪刺论篇》云:“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null(3)气闭: 《素问·本病论》云:“是故卯酉之年,……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灵枢·官针》云:“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 (4)气血虚: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null(5)气血凝滞: 《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素问·五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涩),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null(6)阴阳不调:如《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素问·痹论》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7)营卫不和:如《素问·痹论》云:“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8)水停气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null五、“痹”的主要临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内经》对痹的证候描述极为复杂, 有累及肢节肌肉的关节疼痛, 筋挛节缩, 屈伸不利, 肌肤尽痛, 肌肤不仁, 麻木不用, 身热, 身寒, 骨重不举等症, 又有脏腑失调的心悸, 暴气喘逆, 胁痛出食, 夜卧则惊, 飧泄, 小便涩等症。 从其错综复杂的见证描述来看, 是很难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或一种病机加以解释的。 null(1)疼痛、拘挛: 《素问·痹论》:“寒气胜者为痛痹。”《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2)肿胀: 《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null(3)麻木、不仁: 《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荣,故为不仁。”《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为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或痹不仁肿痛。”《灵枢·寿夭刚柔》:“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素问·本病论》:“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遂,腹满。”null(4)胸闷、呕吐: 《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null(5)皮肤色黑: 《素问·皮部论》云:“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灵枢·经脉》云:“凡诊络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6)二便不调: 《素问·痹论》云:“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灵枢·五邪》:“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null六、“痹”的治疗 《内经》在论述“痹”病的治疗时,主要侧重于针刺、灸法。 《素问·痹论》:“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灵枢·五邪》:“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面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灵枢·官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null七.《内经》“痹”病的内涵 如前所述,《内经》所论“痹”病,是一组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宽泛的病证,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或某一个系统的病变。null气血的病变:气痹、痹气、周痹、寒痹、偏痹等; 脏腑的病变:如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胸痹、肾痹、肠痹、胞痹、食痹、喉痹等; 经络病变:如挛痹、筋痹等; 皮肤病变:皮痹、脉痹等; 骨骼病变:如骨痹等; 肌肉病变:如骨痹、肌痹等; 津液代谢失常:如瘕痹等; null正气虚损:如大痹、久痹、深痹、远痹、留痹、痼痹等; 病在阴分:如阴痹、深痹等; 病在阳分:如皮痹、热痹等; 病在官窍:如痹隔等; 从现代医学理论看,是既有运动系统的病变(如筋痹、骨痹等);既有呼吸系统病变(如肺痹、喉痹等),又有消化系统病变(如肝痹、脾痹、肠痹、痹隔等);还有泌尿系统病变(如胞痹等)。 null从现代医学理论看, 运动系统的病变(如筋痹、骨痹等) 呼吸系统病变(如肺痹、喉痹等); 消化系统病变(如肝痹、脾痹、肠痹、痹隔等); 心血管病变(如心痹等) 泌尿系统病变(如胞痹等)。 null可归纳为: 1、痹有痹痛之义, 指肢体、关节痹痛。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云:“病痹气痛而不去者, 取以毫针。”说明痹即痛。 null 2、痹有麻痹之义, 指肢体麻木不仁, 感觉减退, 甚至消失。 《素问·痹论》曰:“痹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灵枢·刺节真邪》云:“搏于皮肤之间, ⋯⋯留而不去则痹, 卫气不行, 则为不仁。”《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内为骨痹, 外为不仁”。这些痹均有麻木不仁之义。null 3、痹有闭阻之义, 指经脉、脏腑、营卫气血闭阻不通以及邪气闭塞肌表的病理。如《素问·痹论》的“心痹者, 脉不通”,“痹在脉则血凝而不流”,“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为中医学领域广为应用。 除上述三种主要词义外,《内经》中的痹尚有沉重、萎弱不用、感觉异常等多种含义。 《内经》中一痹多义、一痹多用的例子颇多, 兹不一一赘述。null 谢 谢!nullnullnull
本文档为【《内经》痹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153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62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08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