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

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

举报
开通vip

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 1期 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 刘恒武 (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副教授 )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以琮、璧、钺、冠状器和 三叉器等为标志性器种 , 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玉器系统之一。良渚 文化玉器研究也是一个长期受到广泛关注的考古 学课题 , 先前的玉器研究主要集中于玉器的加工 制作、形制纹饰、功能用途以及单个器种系谱等 专题 , 而关于良渚玉器系统整体的形成、发展和 变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从环太湖地区史前玉器 的变迁过程来看 ,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形...

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 1期 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 刘恒武 (宁波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副教授 )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以琮、璧、钺、冠状器和 三叉器等为标志性器种 , 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玉器系统之一。良渚 文化玉器研究也是一个长期受到广泛关注的考古 学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先前的玉器研究主要集中于玉器的加工 制作、形制纹饰、功能用途以及单个器种系谱等 专题 , 而关于良渚玉器系统整体的形成、发展和 变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从环太湖地区史前玉器 的变迁过程来看 ,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形成 , 意 味着环太湖地区独立玉器系统的出现 , 这在环太 湖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无疑具有重要意 义。本文试图通过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 环太湖地区玉器体系变迁的考察 , 探明良渚文化 玉器系统的萌芽过程。 一、崧泽文化晚期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诞生之前   考察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诞生过程 , 首先必 须弄清良渚文化之前的崧泽文化晚期玉器的存在 形态。目前发现的崧泽文化晚期玉器出土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遗址包括 : 青浦崧泽遗址中层崧泽文化第 3期 墓葬①、青浦福泉山遗址灰黑土层墓葬②、吴县 张陵山遗址下层墓葬③、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晚 期墓葬④。其他诸如吴县草鞋山遗址崧泽文化 层⑤、武进潘家塘⑥也发现了崧泽文化玉器 , 由 于资料公布不详 , 无法作细致分期 , 其中亦应包 含有崧泽文化晚期玉器。 根据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张陵山遗址的 资料可知 , 崧泽文化晚期的玉器以装饰类器物为 主体 , 器种包括璜、镯、环、珠、玦、管、璧形 器、斧以及其他小型坠饰 , 其中 , 马家浜文化常 见的玉玦在该时期并不多见 , 以下就各种玉器的 状况作一介绍。 环太湖地区的玉璜最早出现于马家浜文化和 河姆渡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晚期常见的玉璜有两 种形制 , 一式玉质部分较宽 , 两端开有小孔 , 形 态上呈半璧状或断璧状 (图一 , 1 )。另一式玉 质部分较狭 , 两端有孔 , 呈半环状或断环状 (图一 , 2)。该两式玉璜在环太湖地区附近的南 京地区以及安徽薛家岗文化分布区的同时期遗址 也有发现⑦。 崧泽文化晚期的 “环 ”或者被称为 “镯 ” 的玉器 , 均是玉质部分狭小的环状玉器。崧泽遗 址崧泽文化中期墓 M92出土的 “环 ”时代较早 , 简报将其定为石制品 (图一 , 3 )。这种环镯类 玉器在长江下游薛家岗文化也有出土⑧。 该时期包括小型璧、圆形带孔 “玉琀 ”在 内的璧形器 , 一般尺寸较小 , 不能称为真正意义 上的玉璧 , 林华东认为它应是良渚文化玉璧的前 身 ⑨ , 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崧泽文化晚期玉质璧 形器有崧泽遗址 M59和福泉山遗址 M24的出土 品 , 其中 M24∶5, 直径 415、孔径 1195厘米 (图 一 , 4) , 崧泽 M82∶4 “玉琀 ”也属璧形器 , 其 直径约 317厘米。如果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到邻近 地区 , 与崧泽文化晚期时代大致相当的安徽含山 凌家滩遗址的璧形玉器 M28∶6也值得注意。这 件器物直径 8、孔径 116、厚约 016厘米 , 是同 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大的璧形玉器⑩。此 外 , 崧泽文化时期发现有石质璧形器 , 例如崧泽 遗址 61T3∶4, 在报告中被称为 “纺轮 ”, 直径约 618、厚约 1厘米 (图一 , 5) , 尺寸大于同地区 的玉质璧形器 。 珠、管类的小型装饰玉器出土数量较多 , 玉 珠为圆球状 , 开有一、两个小孔 , 管为圆管状或 壶形 , 短者居多 (图一 , 6)。 ·92· 图一 崧泽文化晚期玉器 (比例尺单位 : 厘米 )   斧、钺类玉器是环太湖地区最早的玉礼器 , 在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目前为止 , 这类玉器 的发现地点包括张陵山下层墓、南河浜墓地以及 潘家塘遗址等等。但是 , 该时期玉钺的数量极 少 , 其形制特征是刃部左右两端略外张 (图一 , 7)。基本属同时期的器例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 遗址大量发现 λϖ 。 在环太湖地区尚未发现崧泽文化时期的玉器 制作遗址 , 而且 , 从整个长江下游地区来看 , 崧 泽文化时期的环太湖地区出土玉器总数较少 , 并 不处于当时长江下游大区域玉器生产与流通的中 心。我们推测 , 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 , 相当 一部分应是来自周边地区的输入品。理由如下 : 首先 , 在崧泽文化分布区尚未发现玉器制作 遗址 , 而在邻近的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分布 区 , 发现有丹徒磨盘墩和镇江戴家山等玉、石器 制作遗址。磨盘墩出土了大量燧石锥、玉器以及 玉器的半成品 (图一 , 8) λω , 戴家山则发现有燧 石锥和一些其他石制品 λξ 。其中 , 磨盘墩的年代 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晩期 —良渚文化早期。根据 调査 , 在磨盘墩所在的大港镇周围 , 与磨盘墩遗 址性质和年代近似的遗址还有 7、8处。另外 , 关于玉材产地 , 近年在溧阳附近山区发现了软玉 矿床λψ , 那里位于宁镇地区之南 , 距磨盘墩等遗 址很近。因此 , 磨盘墩及其周边地区在崧泽文化 晚期前后应是长江下游玉器、石器的一大生产地 , 同时很可能是崧泽文化区玉器最大的来源地。 其次 , 从长江下游各地区玉器形制和数量的 比较中 , 可以看出崧泽文化晚期环太湖地区玉器 在整个长江下游玉器流通圈中所处地位。在形制 方面 , 环太湖地区崧泽文化各遗址、宁镇地区北 阴阳营文化、安徽南部薛家岗文化各遗址以及安 徽中部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 , 显示出较大 的相似性。就各种形制玉器的数量而言 , 半环状 和断环状玉璜出土最多的遗址是北阴阳营墓地 , 在北阴阳营墓地 , 玉璜数量达到 100余件 , 多为 半环状和断环状。半璧状璜出土较多的遗址是南 京营盘山 λζ和潜山薛家岗 , 其中 , 南京营盘山的 出土数量尚未报告 , 薛家岗出土 16件。此外 , 环镯类玉器和斧钺类玉器的主要出土地点是薛家 岗和凌家滩 , 薛家岗墓地发现玉环 18件、玉钺 11件。反观崧泽文化分布区内玉器的出土状况 , 崧泽墓地随葬玉器总数为 24件 , 福泉山崧泽文 化墓地玉器总数仅为 10件 , 张陵山下层个体墓 葬的玉器出土件数最多 , M01、M05合计 17件 , 各遗址不同形制的玉器大多只有一、两件。因 此 , 崧泽文化分布区在长江下游玉器流通圈是玉 器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和制品的输入区 , 其玉器文化在很大程度 上依附或从属于以北阴阳营、薛家岗、凌家滩等 遗址为代表的周边各种玉器文化。 就崧泽文化时期玉器随葬状况而言 , 首先需 要指出的是 , 各玉器随葬墓的随葬玉器 , 除张陵 山 M05之外都是 1~3件 , 普遍数量较少 , 差异 很小。其次 , 玉器随葬墓之墓葬规格不一 , 随葬 品总数多寡不均。崧泽墓地随葬玉器的 M59、 M93、M97有 10件以上的随葬品 , 随葬品相对 丰富 , 但是 , 同墓地 M47、M48、M79、M82等 玉器随葬墓的随葬品总数仅 5件左右 , 属随葬品 数量一般的墓葬。崧泽墓地的墓葬埋葬方式 , 普 遍采用平地掩埋 , 仅 4座墓葬较为特殊 , M33 (中期 ) 和 M46 (晚期 ) 两墓为土坑埋葬 , 并有 木质葬具痕迹 , M66 (晚期 ) 和 M69 (晚期 ) 的人骨架下发现有草类编织物痕迹 , 但是这 4座 墓葬均无玉器随葬。由此可知 , 在崧泽墓地玉器 随葬并非区别墓葬规格的绝对指标。张陵山遗址 ·03· 下层已报告的两座玉器随葬墓 M01、M05分别有 13件、31件随葬品 , 件数较多 , 两墓还发现有 木质葬具痕迹 , 这一点也与其他墓葬不同 , 此 外 , 所有墓葬均无墓圹。因此 , M01和 M05无 疑属规格较高的墓葬。在福泉山的玉器随葬墓 中 , M24以外的 3座墓都只有 5件左右的随葬 品 , 属随葬品数量一般的墓葬 , M24出土了 10 件随葬品 , 而且发现有土圹和葬具 , 但是 , 同墓 地另外 3座有土圹和葬具的墓葬 —M15、M147、 M148却无玉器随葬。南河浜遗址的崧泽文化墓 葬均为竖穴土坑墓 , 但玉器随葬墓的墓圹尺寸和 随葬品数量各不相同 , 例如 , M15、M29规格一 般 , 而 M27、M61则规格较高。综上所述 , 崧泽 文化晚期的玉器随葬墓并不等同于高规格墓葬 , 当时玉器随葬的等级色彩尚不明显。 二、良渚文化早期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的出土地点较崧泽文化晚 期明显增加。就年代比较确定的遗迹单位而言 , 太湖以东的上海地区有青浦福泉山遗址黄土层墓 葬 λ{ 、松江广富林 M9和 M23λ| 等 , 同在太湖东 侧的苏州地区有吴江龙南 88M11λ} 、昆山少卿山 良渚早期墓葬 λ∼ 、吴县草鞋山 T802M1和张陵山 上层墓葬等 , 太湖东南嘉兴 —海宁一带有海宁达 泽庙第 2期墓葬 M10µυ 、海宁徐步桥 M14µϖ 等 , 太湖南侧余杭地区有余杭吴家埠第 2 文化层 M8µω、良渚庙前遗址 M24和 M25µξ等 , 太湖北侧 常州 -常熟一带有常熟罗墩遗址 M8µψ。 首先 , 考察一下该时期的环太湖各地区的玉 器器种。 上海 —苏州一带在崧泽文化时期是环太湖地 区玉器的主要分布区 , 进入良渚文化早期 , 该区 域在玉器种类和数量上仍然保持着优势。各遗址 所见器种包括璜、瑗、锥形器、环镯类玉器、冠 状器、琀、管、珠以及各种小型饰玉 , 其主体是 璜、瑗、环、管、珠等装饰类玉器 , 基本上沿袭 了崧泽文化以来的传统 , 而锥形器、冠状器、圆 筒状镯、镯状琮以及动物形象的饰玉 , 是该时期 器种构成中出现的新要素。 在太湖以北的常州 —常熟一带 , 目前仅有罗 墩一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管、珠、镯、龙首牌 饰、璧形器等玉器。其中 , 所谓 “龙首牌饰 ” 特异器种引人注目。 太湖东南嘉兴 —海宁地区良渚文化早期墓葬 以小型墓为主 , 大多数无玉器随葬。迄今发现的 少量的玉器都是管、珠、徽状饰等尺寸较小的饰 玉 , 其中 , 达泽庙遗址出土的兽面纹徽状玉饰十 分独特 , 不见于崧泽文化时期。 位于太湖南的余杭良渚地区很少出土崧泽文 化玉器 , 进入良渚文化早期 , 在这里发现了管、 珠、璜、小型璧、冠状器等玉器以及其他各种小 型饰玉 , 其中 , 冠状器属新出器种。 总之 , 该时期玉器器种依然以装饰类玉器为 主体 , 管、珠、璜、镯等玉器件数最多 , 这种状 况与崧泽文化晚期基本一致。但是 , 同时应该注 意到良渚文化早期玉器器种构成中出现的新因 素 , 镯状琮、冠状器、龙首牌饰和锥形器等均不 见于崧泽文化时期 , 属于这个时期的新出器种 , 但是这些器物数量很少 , 仅占现已出土的良渚文 化早期玉器总数的 4%弱 , 其中 , 锥形器 3件、 冠状器 2件 , 其余为单件。 再来看各类玉器的具体状况。璜、瑗、环、 管、珠、璧形器等玉器 , 形制与前期同类玉器相 比变化不大 , 其中 , 长玉管数量明显增多 (图 二 , 1)。此外 , 璧形器的尺寸增大的趋势亦值 得注意 , 例如 , 吴家埠第 2文化层 M8出土的 3 件小玉璧中 , M8∶8直径 419、孔径 115、厚 015 厘米 , M8∶9直径 511、孔径 114、厚 014厘米 , 尺寸均超过了崧泽文化时期尺寸最大的玉质璧形 器 , 与含山凌家滩 M18∶9和 M9∶13尺寸接近 µζ 。 玉镯除了前期的既有器形之外 , 还出现了浅 圆筒状的器形 (图二 , 2 )。这种筒状玉镯在福 泉山遗址黄土层良渚文化早期墓发现 2件 , 在张 陵山遗址上层发现 2件 , 同样器形的象牙制品在 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 , 例如 , 福泉山遗址崧泽 文化中期墓 M11的 2件象牙镯就呈筒状。考察 长江下游全域 , 相同器形的玉制品在相当于崧泽 文化期~良渚文化早期前段的安徽潜山薛家岗文 化第 3期遗址发现 7件 µ{ 。故关于这种玉镯的起 源地或者输出源 , 仅凭现在的资料尚无法判明。 张陵山上层发现的 “琮 ”, 实际上具有与筒 状镯相同的形态。但是 , 在圆筒的外侧雕出 4处 ·13· 图二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 (比例尺单位 : 厘米 ) 方形高起的部分 , 刻有兽面纹 (图二 , 3 ) , 该 器被认为是最古的玉琮 µ| 。玉琮是良渚文化标志 性的器物 , 玉琮出现于良渚文化早期 , 在环太湖 地区玉器系统演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锥形器也是良渚文化早期的新出器种 , 数量 不多。福泉山 M139∶1一例长 417厘米 , 断面呈 楕圆形 (图二 , 6)。张陵山上层一例长约 15厘 米 , 断面为圆形 (图二 , 8 )。蒋卫东认为 , 锥 形器的祖型是骨簪或骨镞 µ} , 这种看法是妥当 的。然而 , 我们目前尚不能断言玉质锥形器一定 起源于太湖周边地区 , 因为 , 在同时期或者更早 时期的其他地区 , 也发现不少玉质锥形器。冈村 秀典曾经论及辽东半岛和山东地区史前时代锥形 器的分布 µ∼ , 在其论文中提出了锥形器起源于大 汶口文化的可能性 , 栾丰实也指出大汶口文化锥 形器始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 (距今 5500—5000 年前后 ) νυ 。此外 , 安徽凌家滩墓地 M4∶36玉笄 在形态上也与锥形器相似 , 仅见一例 , 其接近尖 端的部分较粗 , 器形与良渚文化的锥形器略有不 同 νϖ , 该器物很可能早于良渚文化早期锥形器。 冠状器是良渚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关于冠 状器的变迁脉络 , 根据先前的研究 , 器身的横宽 逐渐变窄 , 同时 , 下缘开孔部位的横宽相比于器 身的横宽逐渐缩短 νω。该类玉器始现于良渚文化 早期。但是 , 良渚文化早期的出土例非常少 , 至 今仅有张陵山上层所谓的 “垂幛形佩饰 ” (图 二 , 9) 和吴家埠 M8∶3的 “玉冠状饰 ” (图二 , 10) 两例。此外 , 在福泉山 M139还发现了骨制 冠状器。张陵山器例和吴家埠器例在器形上呈逆 梯形 , 下缘略薄 , 开有 3孔。前者的上缘中央下 凹部分为圆弧状 , 后者的近 “人字形 ”, 均素面 无纹。冠状器不见于比良渚文化早期更早或者与 之同期的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 , 可以肯定 , 这种 玉器起源于环太湖地区。关于其用途 , 梳柄说已 经被最近的考古发现所证明 νξ 。 龙首牌饰是出现于良渚文化早期的一种特殊 玉器 , 目前良渚文化早期的同类器仅有罗墩遗址 M8∶14一件 , 形状为带孔圆饼状 , 直径 314、厚 1厘米 (图二 , 5) , 外缘以浅浮雕手法雕出两个 相对的龙首 (兽首 )。同类器亦见于良渚文化中 期的反山墓地和瑶山墓地 , 反山 M22所出 6件 龙首牌饰的形制与罗墩 M8∶14基本一致 , 在外 缘一端有两个相对的浅浮雕龙首 νψ , 瑶山墓地 M2和 M11分别出土 1件 , 其外缘均雕有 3个龙 ·23· 首 νζ 。与反山、瑶山的器例相比 , 罗墩出土龙首 牌饰的龙首纹雕刻尚显简素、朴拙。这种龙首牌 饰仅见于环太湖地区 , 也是良渚文化的独特器种。 在玉器纹饰方面 , 良渚文化早期兽面纹的出 现值得重视 , 兽面纹未见于同时期其他地区 , 可 以说是良渚文化特有的图腾性的玉器纹饰 , 其表 现对象应该是当时环太湖地区宗教崇拜物。迄今 发现的良渚文化早期施兽面纹的玉器极少 , 除张 陵山玉琮之外 , 还有达泽庙 M10∶4徽状饰 (图 二 , 4)。此外 , 上述罗墩 M8∶14龙首牌饰的所 谓 “龙首纹 ”的图像结构也与兽面纹相似 , 张 陵山玉琮、达泽庙徽状饰以及罗墩龙首牌饰这 3 件器物的纹饰虽然在细部有些差异 , 但是均为圆 目、粗眉 (角 ) , 表现的应该是同一对象。 总体上看 , 进入良渚文化早期以后 , 相比于 崧泽文化晚期 , 玉器的分布范围明显扩大 , 玉器 数量大幅度增加。玉器的主体构成基本同于崧泽 文化期 , 仍然与宁镇地区以及薛家岗文化分布区 的玉器拥有共通之处。然而 , 琮、冠状器、锥形 器和龙首牌饰等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种以及良渚文 化特有的兽面纹 , 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 尽 管数量尚少 , 所占比例很小 , 但是它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在良渚 文化早期环太湖地区独自的玉器文化系统已经开 始萌芽。这时期出现的琮、冠状器、锥形器和龙 首牌饰在以后都成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重要器 种 , 而良渚文化中期以后出现的饰有各种兽面纹 的三叉器、半圆形牌饰以及玉璜 , 实际上是前期 半璧形、半环状玉璜器形演变与兽面纹表现形式 多样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 , 在良渚文化早 期 ,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基本要素均已出现。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的制作和流通是一个有待 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工作中 , 我 们还没有在环太湖地区发现良渚文化早期的玉器 制作地点。如果将视野扩大到环太湖地区的邻近 区域 , 上文提及的丹徒磨盘墩玉石器制作遗址值 得关注 , 该遗址年代下限相当于良渚文化早 期 ν{ , 根据器形特征可以推测 , 一部分良渚文化 早期的璜、瑗、环、管、珠应该是来自该地的输 入品 , 进一步说 , 良渚文化早期的玉器系统 , 可 能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存于以北阴阳营文化宁镇 地区为中心的玉器流通圈。然而 , 环太湖地区特 有的琮、冠状器等器物的出现 , 同时昭示着良渚 文化分布区拥有独自的制玉工场的可能。有关良 渚文化早期玉器制作的线索很少 , 值得重视的是 福泉山遗址出土的两件玉芯、即玉器制作后的残 余物。这两件玉芯分别出自福泉山良渚文化早期 墓 M151和 M139, 其中 M151∶1, 玉芯呈圆盘状 , 其侧面留有加工痕迹 , 应该是管钻穿孔后所剩的 芯材 (图二 , 11) ν| 。福泉山遗址所处的上海— 苏州地区自崧泽文化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玉器流 通区 , 到了良渚文化早期 , 福泉山、广富林及位 于其西侧的草鞋山、张陵山、少卿山等遗址 , 构 成了出土良渚文化早期玉器的主要遗址群。此 外 , 在福泉山附近的崧泽遗址曾经发现了年代属 崧泽文化晚期的石器制作场地 ν} , 可见这一带的 石器制作传统由来已久。因此 , 从玉器加工遗物 以及玉、石器流通和制作的条件来看 , 上海 —苏 州地区很可能存在着良渚文化早期制玉作坊。如 果这一推测正确 , 那么就可以断定环太湖地区在 良渚文化早期已经拥有了独立制作玉器的能力 , 伴随于此的是该地区玉器文化对于周围地区玉器 工艺以及制品的依存度的减弱。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随葬墓大多属于厚葬墓 , 根据笔者的统计 ,将近 70%的玉器随葬墓的随葬 品数目在 10件以上 ,将近 1 /4的玉器随葬墓的随 葬品总数在 40件以上 ,各遗址良渚文化早期墓葬 中随葬品数量最多者基本上都是玉器随葬墓。而 且 , 10件以下随葬品的玉器随葬墓也大多位于高 地或人工土台。此外 ,玉器随葬墓之间葬玉数量 的级差也明显扩大 ,吴家埠 M8、罗墩 M8的随葬 玉器分别多达 45件、39件 ,这两座墓也是两遗址 中随葬品最多的。因此 ,良渚文化早期的随葬玉 器明显集中于高规格墓葬 ,可以推测 ,该时期玉器 的占有与使用已经成为阶层区分的重要标识。 三、结  语 综上所述 , 环太湖地区的玉器文化在崧泽文 化晚期对宁镇地区和薛家岗文化分布区的玉器文 化有很大的依附性 , 而且 , 玉器的社会分配与利 用的阶层色彩并不浓厚。到良渚文化早期 , 尽管 环太湖地区的玉器文化依然保留了大量崧泽文化 时期的传统 , 仍然受到周围玉器文化的很大影 响 , 但是出现了以玉琮、冠状器、龙首牌饰和兽 ·33· 面纹为代表的新因素 , 这些器物和纹饰不见于同 时期其他地区 , 而且在以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良 渚玉器文化的核心要素 , 它们的出现意味着环太 湖地区玉器系统主体性的萌发。另外 , 我们认 为 , 良渚文化早期环太湖地区在玉器生产上已经 相对独立 , 能够制作一些特殊器形和纹饰的器 物。还有 , 罗墩、张陵山、达泽庙等 3个不同区 域遗址中兽面 (龙首 ) 纹的出现 , 一方面表明 环太湖地区独自的玉器流通圈的形成 , 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某种环太湖地区共有的宗教观念在良渚 文化早期已经形成。值得注意的是 , 伴随着良渚 文化玉器系统的萌生 , 玉器随葬开始显示出明显 的阶层性 , 可以说 ,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形成过 程与环太湖地区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是并行的。 本文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5年专 项课题 [编号 : 05N102 ] 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 释 ①ν}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 《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 告》壹 - 拾 , 第 1 - 141页 , 文物出版社 , 1987年。 ②λ{ ν|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 《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报告》第 3章 , 第 11 - 42页 , 文物出版社 , 2000年。 ③南京博物院 : 《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简报 》, 《文物资料 丛刊》6期 , 1982年。 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 》 第 4章 , 第 187 - 191页 , 文物出版社 , 2005年。 ⑤南京博物院 :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 《文物资料丛刊 》3 期 , 1980年。 ⑥武进县文化馆等 : 《江苏武进潘家塘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査与试 掘》, 《考古》1979年 5期。 ⑦南京博物院 : 《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 告》第 73 - 78页 , 文物出版社 , 1993年 ; 安徽省文物工作 队 : 《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 《考古学报 》1982年 3 期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安徽潜山县天宁寨新石器时代 遗址》, 《考古》1987年 11期。 ⑧µ{安徽省文物工作队 : 《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 《考 古学报》1982年 3期。 ⑨林华东 : 《良渚文化研究》第 393 - 396页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8年。 ⑩µ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 发掘简报》, 《考古》1999年 11期。λ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 掘简报》, 《文物》1989年 4期 ; 张敬国 : 《安徽含山凌家滩 遗址第二次发掘主要收获 》, 《文物研究 》第 7辑 , 1991年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 掘简报》, 《考古》1999年 11期。λω南京博物院等 : 《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发掘报告 》, 《史前研 究》1985年 2期。λξ镇江博物馆等 : 《江苏镇江市戴家山遗址清理报告 》, 《考古 与文物》1990年 1期。λψ钟华邦 : 《江苏省溧阳县透闪石岩研究》, 《岩石矿物学杂志 》 第 9卷第 2号 , 1990年。λζ魏正瑾 : 《南京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考古学年鉴 》 第 103页 , 文物出版社 , 1984年。λ|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 : 《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 1999 - 2000年发掘简报》, 《考古》2002年 10期。λ}苏州博物馆等 : 《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一、二 次发掘简报》, 《文物》1990年 7期。λ∼苏州博物馆等 : 《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 》, 《考古 》 2000年 4期。µ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 《海宁达泽庙遗址的发掘 》, 《浙 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 长征出版社 , 1997年。µ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浙江北部地区良渚文化墓葬的发 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 1980 - 1990》, 科学出版社 , 1993年。µ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 1980 - 1990》, 科学出版社 , 1993年。µ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余杭良渚庙前遗址的主要收获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 1980 - 1990》, 科学出版社 , 1993年。µψ苏州博物馆等 : 《江苏常熟罗墩遗址发掘简报 》, 《文物 》 1999年 7期。µ|王巍 : 《良渚文化玉琮刍议》, 《考古》1986年第 11期 ; 中村 慎一 : 《中国新石器時代 の玉琮 》, 《東京大学文学部考古学 研究室研究紀要》8号 , 1989年。µ}蒋卫东 : 《试论良渚文化的锥形玉器》, 《文物》1997年 7期。µ∼岡村秀典 : 《中国先史時代玉器の生産と流通》, 《東 ‚ ˜ ‚ に おける生産と流通の歴史社会学的研究》, 中国書店 , 1993年。νυ栾丰实 : 《论大汶口文化和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 》, 《中国 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 1997年。ν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 掘简报》, 《文物》1989年 4期。νω方向明 : 《良渚文化 の冠状玉器 》, 《日中文化研究 》11号 , 1996年。νξ杨晶 : 《良渚文化玉质梳背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 《文物 》 2002年 11期。ν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反山 》第 281 - 287页 , 文物出版 社 , 2005年。ν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瑶山》第 44 - 46页 , 第 155 - 158 页 , 文物出版社 , 2003年。ν{田名利 : 《江苏考古五十年 》貳第 115页 ,南京出版社 , 2000 年 ;张弛 :《大溪、北阴阳营和薛家岗的石、玉器工业》,北京大学 考古学系编 :《考古学研究》四 ,科学出版社 , 2000年。 (责任编辑  宋远茹 ) ·43·
本文档为【论良渚文化玉器系统的萌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59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1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06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