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文阅读备考系列讲座

现代文阅读备考系列讲座

举报
开通vip

现代文阅读备考系列讲座null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备考讲座系列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备考讲座系列保定二中 雁南飞(李凤珠)注重思维方法概括阐释的原则和方法培养阅读意识一、现代文阅读的含义一、现代文阅读的含义传统阅读  主要指阅读文学作品 现代阅读   获取信息 掌握知识 鉴赏评价 ①社会科学类文章 ②自然科学类文章③文学作品类二、高考要求二、高考要求能力层次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 理解文中重...

现代文阅读备考系列讲座
null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备考讲座系列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备考讲座系列保定二中 雁南飞(李凤珠)注重思维方法概括阐释的原则和方法培养阅读意识一、现代文阅读的含义一、现代文阅读的含义传统阅读  主要指阅读文学作品 现代阅读   获取信息 掌握知识 鉴赏评价 ①社会科学类文章 ②自然科学类文章③文学作品类二、高考要求二、高考要求能力层次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现代文命题的特点及趋向三、现代文命题的特点及趋向命题特点命题趋向主观题比重增加多少 个标 性准 思答 考案命题的整体性 材料的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041474258_0性考点的全面性能力的综合性题目的稳定性 鉴赏题评价题比重增加四、现代文阅读的备考思路四、现代文阅读的备考思路着眼两个层面怎么能读懂狠抓三个环节培养阅读意识怎么能得分注重思维方法遵循概括阐释的原则方法null1 整体意识含义:立足整体,整体感知目的:增强语意理解的清晰度步骤梳理段意,简要陈述根据段意,确定段间关系根据关系,确定文章思路null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005年高考)                        一日的春光  冰心     (1)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2)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3)天下事都是如此——     (4)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null (5)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 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null (6)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7)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8)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null (9)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10)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11)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null (12)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13)春在眼前了!   (14)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15)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16)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null (17)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18)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19)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null分析:null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答案:null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 (1)作者以为“若是香的不妙,宁可无香”,海棠无香.(2)海棠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答案:null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⑴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⑵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1)“一日的春光”烂漫、娇艳,使作者感受到了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2)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苦。 答案nullnull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3)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4)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null(5)“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6)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7)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8)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null分析:①      细柔 ②③     温暖、金黄④⑤⑥⑦⑧  净土(纯净)null2.整合意识含义:并非简单的整理合并,而是根据文章的暗示或思路层       次进行抽取、组合、概括表达目的:抽取组合,凸显语意的清晰度步骤:确立整合的依据大的方面:文章思路小的方面:语篇指示语、行文暗示语确立 整合的要 点要注意分值的暗示 使朦胧的一片变为清晰的几点 要有数量观念nullnull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null (3)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陈陈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null (4)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null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5)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null⑤ ①② ③ ④分析:null2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1)知音越多越好,余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   (2)千心万苦学得的记忆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坚持下去。 答案:null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null转换意识含义:把握作者行文的转换,注意自我转换注意两点:①转换位置②转换 内容作答文本的自我转换 阅读文本的行文转换 观点 观点  观点 材料  观点 景物   A陈述对象 B作答角度 C句式选取null例4 2002年高考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null19.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4分) 答案:余伯牙的琴声变化无穷,神秘莫测;种子期却能准确感应他的琴声, 领悟他的情思。 null4 审题意识②注意因果思维提示着答题范围原因的充分性①明其所问,确我答案规定着答题角度提供着答题思路隐含着答题内容原因的充足性null例5.2002年高考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 ( 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答案:null(二)注重思维方法微观思考方向: 理解语句意义构成的复杂性 思考方法: 运用理解方法null1.思考方向:理解语句意义构成的复杂性复杂性主体意义前提意义特殊意义指代意义情态意义基本义语境义null例6.空气很新鲜. 分析:主体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7:妇女们带着浑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这句话的主体意义______,前提意义________ 例8:阅读下文, 天气愈来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1) ……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它二十三人己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null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2) (1)处的主体意义______前提意义___________ (2)处的主体意义___前提意义____情态意义___ 例9:分析下列划线语句的意义 ①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 ②这个人的肚子没多少墨水 ③……头上形成一座富士山.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null例10: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父亲,你的刀把金子碰掉一点,我就用这刀结果我的性命。你已经把母亲害到只剩一口气,你还要杀死你的女儿。好吧,大家拼掉算了J” 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 “你敢吗,欧也妮?”他说。 “她会的,老爷。”母亲说。 “她说得到做得到,”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 箍桶匠看看金子,看看女儿,愣了一会。葛朗台太太晕过去了。 A.     这个语句中的“讲理”就是一般的讲道理,有理走遍天下 B.     是说葛朗台不能够,也没有道理.没有理由去动女儿的梳妆匣 C.     就是说,葛朗台从来没讲过理 D. 此句既有对葛朗台的请求,同时还含有对葛朗台一种很强烈的责备. null例11.2006年高考湖南卷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方令孺《在山阴道上》,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null例12.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 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 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 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了。”(林清玄《阳光的香味》,)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null例13.06江西卷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秋光里的黄金树》) 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null(1)以文解文例14.阅读下面的文字(2007全国卷) 海南杂忆 矛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null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null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null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null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案: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 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null2.思考方法:运用理解的方法(1)以文解文(2)以事解文 (3)以理解文(4)以情解文 null例15: 88年高考考题,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辨识下面判断的正误 旧诗里原有叙述民间疾苦的诗,可是新诗人的立场不同,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苦的人站在同一层而代他们说话。 判断:新诗叙述了民间疾苦( ) (1)以文解文null例16.89年高考考题 “古史不是片段的杂记,便是顺按年月的纂录, 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也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 试题问:“这段话里‘整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null(2)以事解文例17.1991年全国高考考题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null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的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地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注]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 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问: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曰子? 答: 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null例18:89年高考 “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抒发意 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道路。” 问:这里为什么把“身败名裂”的“败”换成“废”字? null(3)以理解文例19:1992年高考《中国竹画艺术的发展》中有一段文字说: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 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 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null 根据这一段,命题者就出一道题,给了若干选项,问这些选项的说法是不是和原文的意思相符。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 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 B.他画的竹子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C. 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D.他笔法独特,虚实结合,所画雪竹自有本色 null(4)以情解文例20.阅读《贝多芬之谜(1996年高考试题)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null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还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null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100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人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很不舒服,说:“我爱听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人静一会儿的时候,你说怕听他的音乐。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null5.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个字) 8.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null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 法否认他的成就 E.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null例21.2007年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 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 往null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处之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null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 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出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null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文章有删节) null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20.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21.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文章有删节) null(三)遵循概括的阐释原则(1)学会概括①遵循概括的原则A概括性和规范性的统一null例23.(1992年高考题)简要概括出下段的内容 宋代涌现了许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箫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宇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竹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①宋元明竹画发展的概况②宋元明画家的独特风格③苏东坡的竹画气魄大,倪云林的竹画意境萧疏,王绂技艺高超,徐文长所画精绝④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画家⑤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null例24  (2007湖南卷)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 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 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 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 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 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 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答:(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2)鲁迅认为刘半家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错误答案(1)鲁迅先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刘半农的“浅”(2)刘半农是“浅”,但可以原谅(3)对它的浅,鲁迅先生的肯定多于否定 null 例25、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5题 材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于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到“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问:这一段在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 (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答(1)第一种弊端是: (2)第二种弊端是: (3)第三种弊端是:错误答案(1)一口吃一个胖子(2)教条主义(3)功名权利双丰收B.科学性和倾向性的统一null例26.(2007 上海卷)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null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null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答案:(1)西湖环境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错误答案:①西湖的水美,早晨、白天、夜色景色各异②有狠多名人到过西湖,留下了很多名人的足迹③西湖人有雄傲世界的野心null 例27.(2007天津卷)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 C 知识性和规范性的统一null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null 例28。(2007全国卷)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null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null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null例29(2006辽宁卷)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null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null (2).注意概括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从语境本身来概括要点 1).抽取要点: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通过提取来完成概括 null例30.(1999年广州高三摸拟) 另一些现代派画家们有一种说法,似乎这绘画的表现不是出自画家的·主观要求,而是由于物象本身存在着一种超越物体表面形式的本质的自我表现,高胡的画家只是透物体表象发现了它,挖掘了它,并使之呈现于画面。从道理上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不管哪一画派、哪一画家,同画一个物体.只要是能找到它的本质,就该画得完全—样。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只要有两个以上的画家画它,其所表现出来的面貌就不一样。即使是“自动”构成的,也由于不同画家选择不同的创作方式,而使画面的“表现”有所不同。其实,不同创作方式的选择,就是画家对渲泄自己感情的方式的选择。所以;绘画的表现就不可能是出自自在的客观,而是出自主观对客观的体验。所谓事物的本质的自我表现,只不过是一种误解。 22.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派画家们的绘画表现的是他们面对对象时的主观感受。 B.认为绘画只是表现画家主观要求的看法是错误的。 C. 不同创作方式的选择是画家对表达自己感情方式的选择。 D. 画面不可能呈现物象的自我表现。 null例31.2003年全国卷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解,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null2).抽象说明: 如果说提取要点,基本上借助于原文中的语句对有关内容以简驭繁,那么抽象说明,则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属性.特点从高一层次或另一角度所做的揭示.这种概括的方法就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的方法.例32.(1992三南考题) 近代文明是在野蛮阶段的各种发明.发现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大量吸取了野蛮阶段的种种成就.不管文明人的成就多么卓越伟大,都不能使我们低估或无视人类在野蛮阶段所完成的事业.要知道,野蛮阶段的人类己经创造并享有了文明的一切要素,只有使用文字一项是一个例外.文字的使用是文明阶段开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的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null问:划线的两句话,作者所提到的只是野蛮阶段和近代文明的联系,却没有提到蒙昧阶段,是因为( ) A.近代文明的发展与蒙昧阶段的文化并没有联系 B.蒙昧阶段并没有文化成就可善 C野蛮阶段的文化成就比蒙昧阶段更重要 D.近代文明与野蛮阶段有直接继承关糸 null3)综合归纳:“x十y十Z=W ”式,看看语段或全文共说了 几个要点,几个层次,几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相加,便 完成了概括.例33.(2006山东卷)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是给他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null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 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 null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null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答: 主观情绪: 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 “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null例34. 随着发明和发现的产生,随着制度的发展,人类的心灵也必然因之而愈来愈开豁,人类的脑子也在逐渐变大,尤其是大脑部分。在蒙昧阶段,人们要从一无所有的环境里想出最简单的发明是极其困难的;在这样一种原始的生活条件下要发现任何可资利用的物质或自然力量; 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当时人类心智发展之迟缓是不可避免的。要把这样一些蒙昧初开、野犷难驯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社会,当然也是十分困难的。毫无疑问,最早的发明项目、最早的社会组织,是难于产生的,因此从蒙昧阶段过渡到野蛮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长的。 null20.这一段的意思是( ) A.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是野蛮阶段的开始,而在蒙昧阶段,这一切都是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 B.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开始于蒙昧阶段,但由于从无到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 C.在蒙昧阶段,人类无发明、发现和制度可言,而这三者是野蛮社会开始的必要条件, 因此二者间有一段相当长的间隔时间。 D.通过蒙昧阶段的发明、发现和建立制度的困难.说明原始人智力发展迟缓的原因。 null ①范围恰当 ②用语确切 ③角度适当 特别提示: 概括语意应该注意以下三点null第二.从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入手来概括文章内容例35.(2000年全国高考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长 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苹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呤,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1)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null “春闺梦
本文档为【现代文阅读备考系列讲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045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90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0-11-04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