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

举报
开通vip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本章将在学习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生产方法以及剩余价值规律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阶级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资本总公式 ●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在任何社会形态,生产资料都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本章将在学习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生产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以及剩余价值规律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阶级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资本总公式 ●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在任何社会形态,生产资料都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拥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及其规模是由商品生产者的货币拥有量所决定的。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首先用其拥有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区别 这种区别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上: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即W-G-W;资本流通形式是 :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二者的形式、内容和目的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从形式上看先买后卖,从内容上看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从交换目的上看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后者从形式上看是先买后卖,从内容上看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其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增殖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也可称之为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另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价值的增值。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形成条件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显然,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因为资本家买进、卖出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即使有的资本家贱卖贵卖,或者会因为其它资本家运用同样权利而失去意义,或者只是改变了价值增值部分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比例而已。剩余价值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如果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既不买也不卖,是绝对不会产生价值增值的。价值增值的发生是以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为前提条件的。但就资本购买商品(货币转化为商品),再卖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两个相联系的价值转换行为本身来看不会发生价值增值。价值增值显然与货币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其中生产资料作为生产手段,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只转移原有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就是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体力与脑力总和,即劳动能力。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出卖劳动力与否是自主行为,而且出卖的只是劳动力一定期的使用权,不放弃劳动力所有权。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因而没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只能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与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上述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也为在全社会范围内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生产要素,以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创造了条件。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是劳动者活的劳动能力。所以,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满足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 养活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这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一般商品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或转换形态,其价值或者随之消失,或随之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正是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购买,从而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运用,才使得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实现价值增值。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过程的一般与特殊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经济剩余按有利于资本家的原则进行分配,即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已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的新价值。例如,某纺纱厂,假定它们纺纱机和纱锭只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在实物形态上全部损耗掉,其价值亦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 (1) 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为12元 价值等于24小时劳动量,其中, 10斤棉花为10元 价值等于20小时劳动量;纺纱机及纱绽支出为2元 价值等于4小时劳动量; (2)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价值支付3元,价值等于6小时劳动量,在纺纱过程中,工人劳动6小时,用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用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结果生产出10斤棉纱。10斤棉纱(假定单价1.5元)的价值=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价值12元+工人创造新价值3元。 原来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本为15元,现在如果出售棉纱收回的货币也恰好是15元。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过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显然,如果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资本家必然要超过资本价值补偿点,使其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可以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比如延长为12小时。因为他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虽然工人6小时就可以把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但并不能阻止资本家迫使工人再劳动6小时。在12小时的劳动中,工人生产20斤棉纱,其中消耗棉花20公斤,价值20元;纺纱机与纱淀消耗价值4元,创造新价值6元。20斤棉纱价值中, 生产资料价值转移24元和新价值6元,共30元。资本家为生产棉纱的预付资本为27元,两者之差3元就是剩余价值。所谓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通过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应当指出,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分并非只对资本主义是有意义的,而是适用于一切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 。不同的是,由于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劳动成果占有和支配状况有很大不同,从而劳动者对剩余劳动成果的索取权利有很大的不同。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 通过对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发现,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有很大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的概念 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在工人劳动的作用下其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态 ,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的概念 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由于被工人的活劳动所代替,凝结在产品中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不是贬低或不承认不变资本作为劳动的客观条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而在于进一步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问题 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马克思曾预见到:“通过传动机由一个中央自动机推动的工作机的有组织的体系,是机器生产的最发达的形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生产机械化向生产自动化过渡的趋势。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所谓“无人工厂”或 “无人车间”,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利润)却急剧增加。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借机否认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如原西德法兰克福学派的哈伯尔梅斯认为:“技术科学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越来越不重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不存在了。”科学技术对创造使用价值和促进财富增长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要把创造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区分开来。其实,再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也是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殖。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自动化设备不过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更有利于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而已。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雇佣工人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即不仅包括直接操纵机器的普通工人,也包括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其内涵也变化了,即复杂劳动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从而能够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本文档为【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32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1-01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