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汉礼学论略

西汉礼学论略

举报
开通vip

西汉礼学论略 ■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 2003年第 5期 西汉礼学论略 林 存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北京 100732) 【摘 要 】 经 由先秦时期对礼的探讨 和理论阐发。至西汉之世 ,随着统治者由对“无为而治”黄老之术 的偏 爱转 向 “罢础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取 向,以及 与此时 势相应思想界 由黄老之学 向儒家经典转 向的张 扬,礼学思想 因社会 转型的需要,在政治和思想交互作用取 向下应运 而兴。在此思潮之 下,三礼之学规模粗具,各有传人 ,各具致思,且 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

西汉礼学论略
■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 2003年第 5期 西汉礼学论略 林 存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北京 100732) 【摘 要 】 经 由先秦时期对礼的探讨 和理论阐发。至西汉之世 ,随着统治者由对“无为而治”黄老之术 的偏 爱转 向 “罢础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取 向,以及 与此时 势相应思想界 由黄老之学 向儒家经典转 向的张 扬,礼学思想 因社会 转型的需要,在政治和思想交互作用取 向下应运 而兴。在此思潮之 下,三礼之学规模粗具,各有传人 ,各具致思,且 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能大行于世。然 已俨然参与到寻求社会 治乱之列。尤可注意者,司马迁、班 固对礼学 演进所作的梳理和总结,开启了礼学学术史的门径,且成为此后历代所遵循的一种范式。 【关键词】西汉 ;礼学;周礼 ;仪礼;礼记 【中图分类号 】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3)05—0057—07 一 、西汉礼学兴起的因缘 秦王朝 的短祚而亡,给人 们留下了一场恶梦。 汉初,朝野上下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场恶梦不断加以 思索。虽然在政治制度方面,汉仍循秦制,但严刑酷 法带给社会的灾难,迫使汉统治者不得不改换统治 思路,重新作 出选择。其结果便是,汉统治者由对黄 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偏爱。最终转向儒家思想为主 的为政思路。而就思想界而言,学者们亦将视野 由 黄老学说转 向儒家经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 策的出笼,即是这两条思路发展的结果。西汉礼学 的兴起亦正是在此两条思路的相互激荡下,依凭儒 学的政治制度化应运而兴的。 就统治者方面而言,他们对儒家思想的选择,经 历了痛苦的抉择。汉高祖刘邦出身草莽,以武力取 得天下,意得志满之时,并不把儒生放在眼里,甚而 有以儒冠溲溺的污辱之举,并大骂陆贾“乃公居马上 而得之,安事 (诗>、<书>”。但当陆贾反驳道:“居马 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 之, 文 武 并 用, 长 久 之 术 也。”[ 】(卷九七‘鄄生陆贾列传第三七)’刘邦一时语塞,转而向 陆贾请教治乱之由。及叔孙通制礼仪,朝臣一改击 柱高呼,转而秩序井然、朝廷上下无敢哗者。汉高祖 由此 不 无感 慨 地 发 出“吾 乃今 日知 为 皇帝 之贵 也”【2】【卷四三‘邵陆朱刘叔孙传第一三> 之叹!从此,他对儒生 的看法有了一些变化。但因此时“尚有干戈,平定四 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卷八八‘嚣林传第五八))。 汉惠帝、吕后之时,因所用皆武力有功之臣,儒 生 自然没什么地位。及至文、景之时,黄老之术大为 流行,颇受统治者青睐。史称:“孝文即位,有司议欲 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 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0 9P[1】(卷二三‘礼书第一)’又称“孝文 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 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 问, 未有进者”【l】(卷一二一‘髓林列传第六一))。然细加考察,事 情并非如此简单。文帝十三年(公元前 167年 )(除 肉刑诏>中,便征引了<诗>,此可见其于儒学还是略 知一二的。景帝虽迫于其母窦太后的威势,“不得不 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卷九七‘外戚世家第六七)),然 由其 “假固(指辕固生——引者注)利兵”及任用儒学之士 卫绾、王藏的举动来看,其思想的取舍 已然发生些许 微妙的变化。而就博士的执掌来看,其制仪(包括朝 廷礼仪,皇帝封禅和祭祀,明堂、辟雍等重大国典礼 仪的制定和修改等)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亦不可小觑。但总 的来 看,文、景之时,黄老之术占居上风,儒学处于沉寂状 态。 儒学由沉寂得以转机。是在武、昭、宣时期。这 是因为,汉初黄老之术的施行并没能给社会带来根 【牧稿日期】2o03—05—17 [作者简介】林存阳(1970一),男,山东任城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性的转机,其间的积弊积弱仍然是统治者的一大 困扰。为寻求更好的统治之术,汉武帝遂将 目光转 向儒学。他看到,儒学 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 想,较之黄老无为之术,更有利于维护君主权威,且 其德治教化则是整合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更有助 于专制统治。正如司马谈所揭示的:“然其序君臣父 子 之 礼, 列 夫 妇 长 幼 之 别, 不 可 易 也。’’[ ](~----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也就是说,儒家虽进取 不足,但守成还是绰绰有余的。汉武帝正是看准了 儒家守成的一面,因而不顾窦太后的羁绊,大胆起用 儒生。虽一度受窦太后集 团阻拦,“诸 所兴为者皆 废”,但这并没打消其“崇儒”的信念。“及窦太后崩, 武安侯 田蚧 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 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以 平 津 侯。 天 下 之 学 士 靡 然 乡 风 矣’’[1】(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第六一))。至此 以后,武帝便放开 手脚,大力提倡儒学。他不仅接受董仲舒“诸不在六 艺 之 科、孔 子 之 术 者,皆 绝 其 道,勿 使 并 进’’[ 】(卷五六‘董仲舒传第二六)’的建议,于建元五年,立五 经博士,从而举起“独尊儒术”的大旗 ;还在制诏中表 示 :“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 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 延天下方正博闻 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义洽闻兴礼,以 为天 下 先。’’[1】(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第六一))并采 纳 公 孙 弘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等建议,于元朔五 年(公元前 124年 ),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自此以 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武帝崇儒,继起之君颇有承其绪者。昭帝于<始 元五年诏书>中称 :“朕修古帝王之事,通 <保傅传>、 <孝 经 >、 <论 语 >、 <尚 书 >, 未 云 有 明。’’【 】(卷七‘昭帝纪务匕)’宣帝亦曾“师受<诗>、<论语>、 <孝经>’’[ 】(卷八‘宣帝纪第八)),且于执政期间,‘‘修汉武故 事, 讲 论 六 艺 群 书 ’’[2】(卷六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四下”。 元 帝 为 太子时,即“柔仁好儒”,且曾劝宣帝不要执刑太深, 而宜用儒生。当其继位后,颇改宣帝之政,以兴复儒 学 自任。王莽篡汉,虽于名分不合,但其对古文经的 重视,亦为经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治空间。 当然,帝王对经学的重视是有一定限度的。换 言之,他们更多地停留在思想领域,以儒学为指导思 想,而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却以“杂霸”之遭处之。汉 宣帝的一番话,揭示出这一趋势。其言日:“汉家 自 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 58 所守,何足委任!”[2】(卷九‘元帝纪第九))话虽如此,西汉君 主,尤其是武帝以后,不但在主导思想上确立起儒学 的地位,且有一些实际行动,如访求遗书、扩增博士 弟子员、任用名儒为帝王、太子师傅等。 由上可见,西汉统治者在几经周折后,选定了儒 学作为主导思想,而儒学的确立,又为礼学的发展提 供了政治保证。这是西汉礼学兴起的前提之一。 西汉礼学之所以兴起,除政治因素外,更直接导 源于思想的发展。汉代初兴之时,群 臣饮酒争功、高 呼击柱,不循礼制,汉高祖因之大为恼怒。叔孙通趁 机向高祖游说,日:“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 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并进而指出:“礼 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 因损 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 之。’’[2】(卷四三‘鳓悚刘叔孙传第一三)’征得高祖 应允,叔孙 通前往鲁地征得诸 生三十余人。虽有两人认为“今 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 所 由 起, 百 年 积 德 而 后 可 兴 也’’[2】(卷四三‘ 陆朱刘叔孙传第一三”,觉得叔孙通之意不合 古制,遂不与之合作。叔孙通不 以为然,讥 之为“若 真鄙 儒,不通 时 变’’[2】(卷四三‘ 陆朱刘叔孙传第一三))。于 是,偕其余三十人入朝,带领弟子百余人与朝廷知学 者“为绵蕞野外”。其后,“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 常,诸 弟 子 共 定 者,成 为 选 首,然 后 喟 然 兴 于 学’’[ 】(卷八八‘儒林传第五八”。叔孙通 的这 些举 动,可说 是在思想上,使帝王对礼有了一定的肯定,开汉代倡 礼之先声。 文、景之时,黄老思想在与儒家的角逐 中,一度 占据上风。清静无为成了这一时期的为政主导。但 在此风盛风之时,儒家的仁义、礼治思想并没就此偃 旗息鼓。其中,贾谊所倡导 的礼治思想,颇具代表 性。贾谊在对亡秦的历史反思中,得 出“仁心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上)’的结论。他不无沉痛地 指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 秦俗 El败。⋯⋯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 遗风余俗,犹尚未改0”【 】(‘治安策)’又日:“汉承秦之败 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 而大臣特以薄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 不怪,以为是适然耳。’’【4】(‘论定制度兴札翮l>’有鉴于此。 他主张 :“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 后 诸 侯 轨 道, 百 姓 素 朴, 狱 讼 衰 息0’’[ 】(‘论定制度兴札乐藏-)’<汉书 .贾谊传>亦日:“以为 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 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 草具其仪法,色 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在此思想取向之下,贾谊 著<礼>篇,详细阐述了其礼思想。首先,他认为,礼 是治国之本。他说:“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 君无失其民者也。主主 臣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 礼之分也;尊卑大小,强弱有位,礼之数也。⋯⋯故 礼者,所 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3】(‘礼))其 次,他认为礼是君 臣之间的应守之义。他指出:“礼, 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 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 家”,“礼者,所以恤下也。”又日:“礼者,自行之义,养 民之道也01,1'[ 】(‘札))而对 臣下来说,“礼者,臣下所以 承其上也”[ 】(‘札))。其三,礼体现为事物之理,故道 德、风俗和 日常行为离不开礼。其言日:“故仁人行 其礼,则天下安而万理得矣”;“故道德仁义,非礼不 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I..⋯·祷祠祭祀、供给鬼 神,非礼不诚不庄。”[ 】(‘丰L))其四,礼还是仁义之心的 体现,“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 其声不尝其肉,隐弗忍也。”【 】(‘礼))此外,贾谊对礼与 法的关系亦有所探讨。其<治安策>日:“夫礼者,禁 于将然之前 ;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以礼义治 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 背,礼义积而民和亲。”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势法 制又是行仁义的前提。他说:“仁义恩厚,此人主之 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势 已定,权已 足矣,乃 以仁 义恩 厚而 泽之,故 德布而 天 下有 慕 志。”[ 】(‘制不定)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贾谊还对视、言、 行 等 容 貌 规 范 有 具 体 的 阐 述,并 辑 有 <礼 容 语>。[ 】(见‘窖经)如‘札窖语) 由上可 以看 出,贾谊 对礼 的 认识还是相当深刻的。从思想渊源上说,他承继了 先秦以来对礼的认识,尤其对孟子、苟子的礼学思想 更有所发挥。虽然贾谊不得势于当时,且天年早终, 但其思想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施行。正如刘 向所 言:“贾谊言三代与秦 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 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 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 固亦肯定说:“追观孝文 玄 默 躬 行 以 黎 风 俗,谊 之 所 陈 略 施 行 矣。’’[2】(眷四八‘贾谊传第一八)) 武帝执政,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 议,确立起儒学的官方地位。但在具体施政中,武帝 却以杂霸之道行之,以至到其晚年犹积重难返。在 此形势之下,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年)二月,就 盐 、铁、酒官卖问题,召开 了一次会议。会议 由主张 盐铁官卖专营的桑弘羊派和霍光征选的文学之士派 组成。这场辩论再次燃起儒法之争的战火。桓宽曾 指出:“余睹盐铁之义,观乎公卿、文学贤良之论意指 殊路,各有所 出,或上仁义,或务权利。”[5】(像论)’在 辩论中,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贤 良文学之士 向法家思 想展开猛烈进攻,其结果是,昭帝“举贤良文学,问民 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2】(眷七‘昭帝纪第七”,在一定程 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同。以此为契机 ,儒家思想 重又堀起于政治舞台上。 及至宣帝之时,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朝廷所 任官员,经学之士开始 占据上风。诚如班 固所言: “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肖、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 有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海 内 兴 于 礼 让。 览 其 行 事, 岂 虚 乎 哉!’’[2】(眷七四馕相丙古传第四四) 正是在此政治稳定的形 势之下,“稽古礼文”重又提上政治 日程。甘露三年 (公元前 51年)召开的“石渠阁”会议,即是在此氛围 下举行的。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关于宗法礼制 的一些问题。其结果,重视礼制建设的<谷梁春秋> 被立为博士,且有<礼议奏>三十八篇之成书。总的 来看,石渠阁会议的召开,其效应不仅在于对“五经 异同”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会议使礼学得到发 展,礼教得以社会化。金春峰先生曾指 出:“从宣帝 时期经学的发展看,正是石渠阁会议前后,<礼>学和 礼治得到了极大发展。大戴和小戴<礼记>就编成并 盛行于这一时期。”又日:“其结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 经学的地位,也极大地扩大和加强了儒家礼仪制度 对社会的控制力量。”[6】( ∞)这一论断,可谓一语道 破实质。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加深,“更化”思想纷纷而 起,刘氏王朝在人们心中失去位置。作为这一反危 机思潮的产物,王莽应运而 生。他借恢复周礼实行 改制,虽无功而没,且遭“昔秦燔 <诗>、<书>以立私 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皆炕龙 绝气,非命之运,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 尔’’[ 】(眷九九下‘壬莽传第六九下) 之讥。但就实而论.其对 <周官>的提倡,虽不免曲解之处,亦有一定的反面效 应。史载 :“是岁 (元始四年,即公元 4年一 一引者 注),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 征天下 通一 艺教 授十 一人 以上,及 有逸 <礼>、古 <书>、<毛诗>、<周官>⋯⋯通知其意者,皆诣 公车。 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 将令 正乖缪,壹异说云。”【2】(眷九九上‘壬莽传第六九上) 此 一 举动,对于礼学 的兴起,客观上讲,还是有积极作 用的。 西汉礼学的兴起,就是在上述政治和思想两条 5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思路交互作用下,随儒学独尊之势的确立 因缘而兴 的。 二、西汉传礼诸家 自秦政焚书,礼经缺坏,典文陨落。汉兴。在政 治走势和思想潮流的激荡下。礼学稍稍振起。要而 论之,西汉研礼者 归于三途 :“一 目,有汉朝廷之仪 节;此叔孙通参杂古礼与秦仪之论著也。一 目。鲁人 颂貌威仪之礼容;此徐氏父子门徒之所 以为礼官大 夫也。一日,在孔子时已不具。迨秦火而益残之<礼 经>;此高堂生之所能言,徐襄之所不能通,徐延之所 颇能而未善之<士礼>也0 PP【7](‘仪礼引得序)P4l’而<周官> 一 书别出,至王莽时始立为博士。传其学者甚罕,故 附论于后。 就实而论,西汉之时,<周礼>、<仪礼>、<礼记>, 其内涵与此后所传不同。名称亦不具。皮锡瑞曾言 : “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目礼而已。汉所谓 <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 经言,则目<礼经>;合记而言,则 目<礼记>。许慎、卢 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 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所 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 经>为<周礼>。合称三礼,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 盛行郑 注。于 是 三书 有三礼 之 名,非 汉初之 所有 也0 PP【8](三‘三礼)Pl’也就是说,西汉之时,并 无三礼之 名。其出始于郑玄。 其一,就<仪礼>而言,汉初但言礼、礼经、士礼、 礼记,并不称 <仪礼>。而其篇数亦有十五、十六、十 七、十八 之说。【7](‘仪礼引得序)P49)其传始于鲁高堂生, 使 记 ·儒林列传>目:“及今 上 (指汉武帝——引者 注)ep位,赵绾、王藏之属 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 招方正贤 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礼>自鲁 高堂生。”又目:“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 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高堂生之后。 传其学者有瑕丘萧奋、孟卿、后苍、二戴、庆普。史 载 :“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 苍最 明。戴 德、戴 圣、庆 普 皆其 弟 子,三 家 立 于 学。”【 ](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又目:“汉兴。鲁高堂生传<士 丰【:}十七篇,⋯⋯而瑕丘萧 奋 以<礼>至淮阳太守。 ⋯ ⋯ 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苍、鲁间丘卿。 苍说<礼>数百言,号目<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 子 方、梁 戴 德 延 君、戴 圣 次 君、沛 庆 普 孝 公。’’【 ](卷八八‘儡林列传第五八)’自是<礼>有大戴(德)、小 60 戴(圣)、庆氏之学。三家之后,亦各有传人。庆普传 鲁夏侯敬,又传族子庆咸。大戴弟子为琅邪徐 良。 传小戴学者有梁人桥仁、杨荣。以上诸传<士礼>者。 皆 显 于 当 世。 闻 人 通 汉、小 戴 以 礼 论 石 渠,【 ](见卷七三‘引)’官至中山中尉、九江太守。大戴为 信都太尉,庆普为东平太傅。庆成为豫章太守。桥仁 为大鸿胪。杨荣为琅邪太守。由诸人所职来看。礼学 的兴起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政治环境为礼学的兴 起提供了发展空间。反过来。礼学家亦 以自己的思想 引导和影响统治者的好 尚、统治思想的取舍。 其二。鲁人颂貌威仪之礼容。礼仪作为礼的外 在表现形式,亦有其重要性所在。<论语 ·述而>目: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此一“执”字,体现出 礼并非只可言。还应具体操作。孔子没后,其弟子亦 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司马迁 曾言:“适鲁。观 仲 尼 庙 堂。车 服 礼 器。 诸 生 以 时 习 礼 其 家。’’【1](卷四七‘孔子世索第一七)’可见。孔门是注重行礼的。 而对礼的“执”、“行”,亦即讲礼的容貌。汉兴。贾谊 倡为礼说,且著 <容 经>一 篇,虽今 人辨 其不可 据 信【7】((仪礼引碍序)P42一 3】,但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 讲,此亦可略窥汉初对礼之仪的讲求。文帝之时,徐 生即以“容”著。<史记 ·儒林列传>目:“而鲁徐生善 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后班固著 <汉书>,易“容”为“颂”。其实一也,都是对礼之仪节 的讲求。司马贞<索隐>目:“<汉书>作 ‘颂 ’,亦音容 也。”徐生之后。“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 为容,不能通 <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 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 生、单次,皆尝为汉礼官大夫。⋯⋯是后能言<礼>为 容者。由徐氏焉。’’【1](卷一二一‘儡林列传第六一)’由此来看。 徐氏一系,不仅长于礼容,亦以此显为礼官大夫。较 之高堂生一系。我们可以看出。由礼而显达是两系的 共同特征;不同的是,一主经,一主仪。若从渊源上 来看,徐生、高堂生都承鲁国礼之传统,继孔子礼学 而起,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其三,汉朝廷之仪节。汉高祖之时,叔孙通与所 征鲁诸生及弟子、朝廷知学者。在野外演 习礼仪。并 “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制定仪制。此举乃汉朝廷 制定仪节的开端。孝惠帝时。“徙通为奉常。定宗庙 仪 法,及 稍 定 汉 诸 仪 法, 皆 通 所 论 著 也’’【2】(卷四三‘耳确朱翘叔孙传第一三))。据清人马国翰所辑, 叔孙通撰有<汉礼器制度>,又名<汉礼>、<制度>、<汉 制>、<汉礼仪>、<汉礼制度>,如若可信,亦可略窥叔 孙通稍定汉诸仪法之略。【lo](‘经编·通礼类第三 ’即此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见,叔孙通及弟子对当时朝廷仪法的制作,是有着一 定影响的。可惜的是,叔孙通定仪法 ,未尽备便去世 了。“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 以为繁 礼饰 貌,无 益 于 治,躬 化 谓 何 耳,故 罢去 之”[I](~----(礼书第一”。其 时,贾 谊有 “定 制度,兴礼 乐”之议 ,虽“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 属害之,故 其仪遂 寝’’[1】(眷二三(礼书第一”。至武帝 即 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及 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守庙百官之 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1](~----(礼书第一”。但终 因武帝锐志武功,遂无暇留意于礼文之事。宣帝时, 王吉奏为“述旧礼,明王制”之说,因不被采纳,引病 而去。成帝时,刘向又奏请“宜兴辟雍,设痒序,陈礼 乐,隆雅颂之声,盛辑让之容,以风化天下”。不久, 向卒,成帝崩,其议遂罢。因而,班 固指出:“今叔孙 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法家又复 不 传。 汉 典 ’寝 而 不 著, 民 臣 莫 有 言 者。’’[ 】(卷二三(礼乐志第二> 由上来看,终西汉之世,朝廷 在礼制建设方面无多大建树。究其因,与汉统治者 “外儒内法”的统治思路。不无关系。 除以上三个 主要方面外,西 汉 尚有<礼古经>、 <礼>和<周官>的出现。史载,“<礼古经>五十六卷, <经>十七篇。⋯⋯礼古经者,出于鲁淹 中及孔氏,与 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阳阳>、<王史 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愈 苍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2】(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汉书·景十三王传>称 :“河间献王德 以孝景前二年 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 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之属,皆 经传所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又 日:“恭王初好治宫 室,坏孔子 旧宅 以广其宫,⋯⋯于其壁 中得古文经 传。”刘歆指出,恭王所得古文有<逸礼>三十九。<汉 书·艺文志>日:“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 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 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 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 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 于学官。”王充亦日:“恭王坏孔子宅 以为宫,得佚<尚 书>百篇,<礼>三百,⋯⋯。”[11】((佚文篇> 许慎<说文解 字·序>日:“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 <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据此,郑玄<六艺 论>总结称:“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 六篇。⋯⋯其 十 七 篇 与 高 堂 生 所 传 同,而 字 多 异。”[12】((叙录引> 但 终汉 之世,未 有请 立礼 古经 者。 <周官>一书,据上引出于山岩屋壁,但后又入于秘 府,故得以睹之者少。此其不显于时原因之一。其 二,就学术氛围而言,因今文学盛极一时,作为古文 学的<周官>不被人重视,亦其一大因素。所以,直到 刘向、歆父子校理秘书,始著于<录略>,但终因众人 反对,亦不得 立于学官。<记>乃七十 子后徒各 记 <礼>之言所成。观西汉之世,大小戴乃传<士礼>者, 故名之为大戴礼、小戴礼。其所谓 <大戴礼记>、<礼 记>者,乃后人所为,非复西汉所谓<记>也。 总观而论,西汉传礼诸家,以传<士礼>的高堂生 一 系和善于容的徐生一系为最著,且受到统治者的 重视,置身太傅、太守、礼官之属。而礼仪建设方面, 却颇受统治者的冷遇,终西汉之世,鲜有所成。至于 <周官>、<礼>、<礼古经>,更因不适时用,不仅不被立 于学官,亦罕有研 治者。 由此来看,政治形势的发 展,实关涉到礼之兴废。 三、礼学学术史体系的形成 政治走势与学术 思潮的发展,孕育出西汉礼学 的兴起。其结果,不仅传礼者不乏其人,同时还出现 了对礼学的总结者。<史记 ·礼书>和<汉书·礼乐志> 的撰作,便是其代表。 司马迁一生,遍历大江南北,其 自述生平云:“二 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 禹穴,窥九疑,浮于沅、 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 邹、峄 ;厄 困 都、 薛、 彭 城, 过 梁、 楚 以 归。’’[1】(卷一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正是这一丰富经历,孕 育出其 “欲 以究 天 人 之际,通 古 今 变,成 一 家 之 言’’[2】(卷六二(司马迁传第三二> 的历史使命感。于是,他承 其父司马谈之遗志,颇致力于<史记>的撰作,且以继 孔子而 自任。他曾言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岁 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 <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 在 斯 乎! 意 在 斯 乎! 小 子 何 敢 让 焉。’’[1】(卷一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其豪情壮志斑斑可见。 故而,他不仅“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 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 不能去’’[1】(卷四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而且叹服“仲 尼悼礼 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 ,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 文辞,为 天 下 制 仪 法,垂 <六 艺>之 统 纪 于 后 世’’[1】(卷一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的精 神。基 于 以上 认 识,司马迁提出了以礼为治的思想。他不仅在<儒林 列传>中对传礼诸家加以勾勒 总结,疏理其源流;还 在<礼书>中系统阐述了其礼学思想。 首先,司马迁认为,礼贵在因时制宜。他说:“三 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异世,不相袭礼111~0【 】(眷二四‘乐书第二)’又日:“居今之 世,志古之道,所以 自镜也,未必尽同。帝 王者各殊 礼 而 异 务,要 以 成 功 为 统 纪, 岂 可 混 乎?”【 】(眷—八值祖功臣侯者年裒第六)’在述其作<礼书>缘由 中,司马迁亦指出:“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 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 今之变。”【l】(眷—三十仗史公自序第七十)’这一思想.无疑是 对孔子以来礼学思想的发扬。 其次,礼之生在于止乱息争.养人之欲、节人之 情。<礼书>日:“礼 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 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 饲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 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 也。”但光讲“养”还不行,因为人之情欲不可琢磨.亦 无底止,故需以“辨”加以节制。所谓“辨”,即“贵贱 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 皆有称也”。所以说:“圣 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 矣。”也就是说,“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故至 备,情 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 ;其 下,复情 以归太 一 ”【 ](~----‘礼书第一))·司马迁 的这一 思想,亦是针对 当时形势而言的。面对汉初至武帝末年,国家政治 经济形势带给社会各方面的混乱.司马迁深刻地认 识到,强权政治与经济利益争夺所造成的偏差,只有 以礼来加以弥缝。所以他主张以礼节情之说。 其三,礼对稳定政治秩序意义重大。在司马迁 看来,天地、先祖、君师,是礼之三本,而要使社会归 于 治,就 需 “上 事 天,下 事 地,尊 先 祖 而 隆 君 师’’【 】(眷二三‘礼书第一”。苟不通 礼义之 旨,则 会导致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 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 者,天下之 大过也”【l】(畚一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鉴 于此,司马迁揭示道 :“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 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有 以辨. 至察有以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 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 也。”【l】(眷二三‘札书第一)’此外. 司马迁还从礼与法的关系上,申明礼之作用。其言 日:“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旄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 易 见, 而 礼 之 所 为 禁 者 难 知。 】(畚一三十‘太蚣 自序第七十)’这一思想直接导源于 贾谊。 由以上司马迁的礼学思想来看,虽然整体上没 有超出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且在某些认识上.承袭 了苟子及时儒的一些论断。但从礼学的发展角度而 言,司马迁对先秦礼学的承继和肯定,以及对汉初以 62 来礼学渊源的学术总结,还是有其学术思想价值的。 这也正是我们探讨司马迁礼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如果说司马迁从学术史总结意义上对礼学梳理 作了一良好开端的话,继之而起的班固,更完整地揭 示了西汉礼学的全貌。班固所处时代,已大不同于 司马迁之时,儒家思想此时已占据了统治地位.经学 地位上升,道德、仁义成了价值评判的准衡。在此形 势之下,班 固承 其父志,结撰 <汉书>。其 中<艺文 志>、<儒林传>及<礼乐志>,即体现了尊经潮流下班 固的礼学思想和认识。 接武司马迁之后,班固在其所著<艺文志>和<儒 林传>中,对西汉礼学诸家有 了更完整的记载。在 <儒林传>中,班固详细叙述了鲁高堂生、徐生两系的 礼学传授渊源。而<汉书 ·艺文志>列有礼十三家,五 百五十五篇。(入 <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即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 氏、戴 氏。) <礼>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 阳>三十篇。(古 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十一篇。 (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中庸说>二篇。 <明堂阴阳说>五篇。<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 置博士。)<周官 传>四篇。<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 篇。<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封禅议对>十九篇。 (武帝时也。)<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议奏>三十 八篇。(石渠。)由以上所列来看,班固不仅于保存文 献有功,且其思想倾向偏爱于古文礼,故他指出<礼 古经>、<明堂阴阳>、<王史氏记>等“多天子诸侯卿大 夫之饲,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 说”【2】(眷三十‘艺文恚第十"。这 也难怪 其侧重 于记载有 关政治活动之类的书了。但作为今文学家的班固. 何以会有如此倾向?卢钟锋先生曾揭示道 :“尽管班 固是今文学家,但是,在当时的今古文学 的争论中. 他是主张和会 ‘今 “古’异同的。窥其用意,虽然是 为了进一步确保经学的独尊地位,使其不 因内部 的 派别争斗而有所削弱。”[13】(P54)此一论断,可谓切中 肯綮。 班固不仅对西汉礼学文献及 传礼诸 家予以梳 理,还在<礼乐志>中对汉兴以来至王莽时的礼制建 设,加以述其大略,并 阐发其对礼的认识。如前 所 述,终西汉之世,统治者的礼制建设效果甚微。班固 虽以崇敬 的笔调述 自叔孙通以来,中经贾谊、董仲 舒、王吉、刘向对礼仪建设的倡导,但他亦不得不为 “久旷大仅,未有立礼成乐”而感到遗憾。其言 日: “今海内更始,民人归本,户口岁息,平其刑辟,牧以 贤良,至于家给,既庶且富.则须庠序礼乐之教化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今幸有前圣遗1|I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 因缘而存著也。⋯⋯今大汉继周,久旷大仪,未有立 礼成乐,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发愤而增 叹也。”【2】(眷二二‘札乐春第二)’班 固的这 一认识,反映 出 其思想的双重性 :一方面他鉴于形势的需要,对统治 者尊经思想加以肯定;另一方面,他对统治者不能有 效实行礼仪而感到有所遗憾。正是在此思想双重性 的规范下,班固认为礼乐之用当为首要之务。 班固指出:“<六经>之道同归,而OL)、<乐>之用 为急。”【2】(jI二二 春第二) 这是 因为人禀天地 之气, 有喜怒哀乐之情,但天不能节,而圣人能节却不能使 之绝。也正因为人性有男女之情、交接长幼之序、哀 死思远之情、尊尊敬上之心,所 以需制为婚姻之礼、 乡饮之礼、丧祭之礼、朝觐之礼,以期达到“象天地而 制礼 乐,所 以通神 明,立 人伦,正情 性,节万 事者 也”【2](@----‘札乐志第二)’的理想之治。苟不如此,则会 导制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长幼之序乱,而争 斗之狱蕃 ;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 ;君臣之位 失,而侵陵之渐起。所以,班固呼吁:“王者必因前王 之礼,顺时簏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矗j作,至 太平而大备0tit【2】(眷二二‘札乐志第二)’班固这一强调王者 制礼思想,亦是其鉴于汉初礼制建设差强人意的状 况,有感而发的。而“通(指叔孙通——引者注 )没之 后,河间献王采礼乐古 事。稍 稍增辑,至五百余篇。 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 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 异, 故 君 臣 长 幼 交 接 之 道 童 以 不 章’’【2】(卷--.‘礼乐志第二)),思想界 的如此状 况.亦是 促 成班固礼学形成的原因之一。 综观司马迁、班固两者的礼学思想,虽从整体认 识上没多大新的发展,这是其稍嫌不足之处;但两人 对传礼诸家的疏理,及鉴于政治变革引起礼之兴废 而倡为礼治的敏锐洞察力,却是值得肯定的。而从 学术史的角度而言,司马迁<礼书>和班固<礼乐志> 的设立,开了正史为礼立<志>的先河。此后,正史中 的OL)、<礼志>、<礼仪志>等,都是沿其波而起的。 参考文献 : [1】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贾谊 .新书【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6. [4】贾谊 .贾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5】桓宽 .盐铁论【M】.明弘治刊本 . 【6】金春蜂 .汉代思想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 社。1987. 【7】洪业 .洪业论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皮铝瑞 .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杜佑 .通典[M】.北京 :中华书局,1998. [1O】马国翰 .玉函山房辑侠书【M】.上 海:上海古籍 出 版 社。1990. 【11】王充 .论衡【M】.明万历刊本 . [12】陆德明 .经典释 文【M】.丛书集成本 . [13】卢钟锋 .中国传 统学术史【M】.河南:河南人 民出 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马亮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西汉礼学论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698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01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