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RelicsFromSouth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周卫荣 (中国钱币博物馆) 南 方 文 物 2007·1 一 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钱币之林中具有 重要影响的一支,是东方钱币的代表,它有 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始至终采用浇铸工 艺而不用打制工艺,直至 19世纪末西式机 制币的传入,二是自始至终以铜钱为主流货 币而不是金银或其它,这构成了中国古代钱 币独特的内涵。 考古出土已经证实,我国至迟在公元前 6~7世纪(春秋中期)已正式铸造铜质货币 或者说铜钱。山西侯马铸铜遗址不仅出土有...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RelicsFromSouth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周卫荣 (中国钱币博物馆) 南 方 文 物 2007·1 一 中国古代钱币是世界钱币之林中具有 重要影响的一支,是东方钱币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它有 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始至终采用浇铸工 艺而不用打制工艺,直至 19世纪末西式机 制币的传入,二是自始至终以铜钱为主流货 币而不是金银或其它,这构成了中国古代钱 币独特的内涵。 考古出土已经证实,我国至迟在公元前 6~7世纪(春秋中期)已正式铸造铜质货币 或者说铜钱。山西侯马铸铜遗址不仅出土有 早期空首布币,而且出土了大量空首布币的 铸范和空首布芯①,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也出土了不少②。河北燕下都遗址、中山国遗 址,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等都发现了不少钱 币铸造的遗物。但从整体来看,先秦仍是中 国钱币的滥觞,各诸侯国的钱币不仅形制不 一,而且铸造量也较少。秦统天下,货币统 一,至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 钱币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期。史载,自汉武帝 元狩五年 (公元前 114年) 至平帝元始年 (1~5年)不到 120年的时期内,汉朝官铸 钱达280亿万余。并且,有些地方还出现了 铅钱或铁钱,补充铜钱之不足。魏晋南北朝, 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钱币铸行未有建 树。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国钱币进 入第二个大发展期,通行了八百余年的铢两 钱体系改为通宝钱制。唐玄宗国力昌盛时期 “ 天下炉九十九”,每岁铸钱达三十二万七 千缗(327,000,000枚)。宋代,经济繁荣,科 技发达,中国钱币进入第三个大发展期,钱 币铸造臻鼎盛,所铸铜钱不仅数量庞大、品 种繁多,而且有成熟而严格的合金配比,技 术含量较高。《 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神宗 时,每岁铸铜钱 500余万贯,铁钱 88万余 贯。宋以后,由于纸币的兴起,钱币铸造由盛 转衰,但铸币仍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直至 清末为铜元所取代。 二 钱币研究在我国也出现较早。大约从5 世纪起,我国已有学者从事古代钱币的研 究,如南北朝萧梁时代(503~557年)的刘 潜、顾煊,前者著有《 钱志》,后者著有《 钱 谱》,可惜二书现均已佚失,我们只能从后人 的记述中略知一、二。此后,基本上历朝历代 都有古钱币方面的著述。唐代的封演著有 《 续钱谱》,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最早 的有关东周(公元前 770~256年)货币的 发现及出土由来的记述以及钱文辨识等方 面的尝试。宋以后,随着出土实物的增多,古 钱币研究者渐多,如董卣、洪遵、郑樵、罗泌 等,都对古钱有过专门的研究,但由于古钱 币文字难识,文献记述有限,又适逢神话传 说盛行之时,所以,出现了诸如“ 黄帝货”、 “ 轩辕金”、“ 神农泉”、“ 葛天币”之类荒诞 之说,并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入清以后,特 学 术 前 沿 009 RelicsFromSouth 南 方 文 物 2007年 第1期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别是乾嘉以后,随着考据学的蔚然成风,古 钱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间的代表人物是 初尚龄,他著有《 吉金所见录》(嘉庆二十四 年刊行),此书对古钱的鉴别和立说都采取 了比较严谨的态度,“ 所收殊少伪品,持论亦 多准确” ③,使古钱币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 阶。此后,李佐贤对古钱币进行了卓有成效 的研究,他的名著《 古泉汇》(同治甲子刊 行)与初尚龄的《 吉金所见录》堪称传统古 钱学的经典,至今,仍不失为钱币学研究的 重要参考书。1938年,丁福保编印《 古钱大 辞典》,此书集传统钱币学之大成,在我国钱 币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40年,上海 成立泉币学社,出版双月刊《 泉币》。从5世 纪到20世纪前半期,历代学者和收藏家在 古钱币研究上作过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少 成就。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研究大多出于收 藏的目的,带有浓重的鉴赏性质,并没有重 视古钱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所以,钱币研究 在这一千五百余年间一直没有迈出传统金 石学的范畴。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的考古发掘 为钱币研究注入了活力,它不仅提供了大量 可靠的出土实物,而且大开了古钱家的眼 界,使一些难以明断的古钱得到了考古验 证。至此,钱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考 古学而发展,因此,也可以说是考古钱币学 的发展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学术 研究的复兴,中国钱币学得到了空前的发 展。1982年成立中国钱币学会,次年,《 中国 钱币》杂志创刊。据统计,至今为止钱币专业 领域正式与非正式的刊物已不下 50余种, 出版的钱币专业图书数以百部。这一时期钱 币研究的飞速发展,主要受益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田野考古的成果,80年代以来,主动 的田野发掘和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为钱 币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出土资料。据不完全统 计,新发现古代铸钱遗址有几十处,古钱实 物数以百万斤计。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 引入,这也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钱币 领域研究最突出的变革。 三 从合金成分入手研究古代钱币在国际 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最早对中国古代 钱币作理化分析的是日本大阪造币局的甲 贺宜政博士。1910年,他分析了113枚东亚 国家的古钱币,其中有中国古钱 59枚④。甲 贺博士是大阪造币局的技师,分析古代钱币 的金属成分,是为了借鉴古代合金的数据, 作为现行货币制造的参考,虽然他不是古钱 币的专门研究者,但开了东方古钱币合金成 分分析的先河。 20世纪20年代初,科学家章鸿钊和王 琎从冶金史的角度对古钱币的合金组成进 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不少建设性的成果。 章鸿钊依据宋钱和莽钱中锌元素的含量,对 中国古代用锌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成为 后来冶金史界长期关注的焦点⑤。王琎是最 早提议用古钱的合金成分来探讨历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学者之一,他在 20世纪 20年代初所作的 论文“ 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鑞 考”⑥,成为我国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史料相 结合研究历史问题的成功典范。不仅实验分 析严谨,引用文献确凿,论证也步步有据,所 论鑞与铅锡的关系和对古钱中锌含量变化的 解释,至今依然可信。与此同时,日本的近重 真澄博士,在利用古钱币的金属成分来探讨 中国早期货币方面也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 作。 20世纪 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学 者加藤繁和道野鹤松合作,在钱币合金的研 究方面深入了一步,不仅对古钱币作了化学 成分分析,而且作了金相分析⑦,在利用钱币 合金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等方面,作了 不少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研究角度和背景等 学 术 前 沿 010 RelicsFromSouth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方面的不同,以及所据资料的局限,有些观 点和结论尚待进一步的探讨⑧。与此同时,中 国也有两位化学界的人士吴承洛、沈熊庆作 过古钱币的成分分析工作⑨。 40年代到60年代,这方面的工作开展 得较少,除了一些零星的分析数据外,只有 王琎发表过两篇用古钱币的合金成分来研 究我国古代有色金属冶炼史方面的文章⑩。 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学分析仪器的 发展,一些无需取样(即所谓的无损分析) 或少取样、微取样的分析仪器被用于古钱币 合金成分的分析,如电子探针(EPMA)、带 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荧光 分析 (XRF)、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AAS)、中子活化分析(NAA)等,这些新兴 的实验分析手段大大推动了古钱币合金成 分检测工作的开展,从 70年代到 80年代国 际科技考古(archaeometry)界和科技史界发 表了大批古钱币合金成分方面的分析数据, 其中,中国古钱币有数百例之多(主要由日 本文物考古界人士所做)!"#。但是,中国古代 钱币是浇铸制品,并且大都是高合金铸造, 内在组织很不均匀,用这类仪器分析的数 据,往往不够准确,其研究价值很受影响。 80年代以前,科技考古虽已涉及到中国 古钱币领域,但只是在少数科学家之间进 行,尚未在中国钱币学界引起重视,更没有 成为钱币学研究的一项内容,因此,其研究 的范围和成果都有很大的局限。进入 80年 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戴志强、赵匡华、 华觉明率先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宋代钱币 的合金成分作了探索性研究$%&,改变了钱币 界对古钱币成色和合金质量的传统看法,在 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其后,周卫荣从古 钱币合金入手,对中国古代黄铜史和炼锌史 作了系列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冶金史和古 钱币合金研究的结合。在这个时期,无论是 文博界、科技考古界还是钱币界和冶金史 界,都对古钱币合金的研究给予了很多的关 注,各地经常有关于古钱币合金成分的数据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发表。据统计,至 1989年底,各地正式 和非正式公布的古钱币合金成分的分析数 据累计达800余枚,极大地推动了古钱币合 金成分研究工作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我 国学者分析古钱币的合金成分普遍采用了 化学定量法,分析数据准确度好、可信度高, 给古钱币合金成分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 础。 90年代以后,古钱币科技考古研究在我 国有了新的飞跃,其关键在于,古钱币的研 究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采用科技手段,而 是进一步在研究思路上引入科学的方法。凡 是取样分析的古钱,先由钱币学家作出鉴 定,确认其真伪和铸行的时代,再做检测分 析,然后再用科学分析的数据来验证实物。 在此基础上,把古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考 据、冶金史研究、钱币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 来,依据历史文献研究古代合金,通过成分 分析验证文献记载,再从冶金史、货币史和 钱币学角度作综合考察,从而使其研究内容 不再囿于某个领域,而是贯穿于钱币学、冶 金史等多个学科,取得更具广泛意义的成 果。因此,这一时期,古钱币的科技考古解决 了一系列钱币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难问 题。例如,对青铜称量货币的认识。过去,金 属称量货币在中国只是一个理论性的命题,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么一个时期,概念是模 糊的。我们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冶铸 史研究的手段,对历年来江苏宁镇地区和浙 北地区出土的大量青铜块进行了科学分析 和研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青铜块在西周 晚期至春秋早期曾经作为原始货币流通过, 也就是说,我国历史上在青铜铸币诞生前, 曾有过青铜称量货币阶段*+,。又如对黄铜钱、 白铜钱的认识,以往古钱界有一种误解,把 南 方 文 物 2007年 第1期 学 术 前 沿 011 RelicsFromSouth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铜色发黄的铜钱称黄铜钱,所谓“ 黄铜半 两”、“ 黄铜开元”、“ 黄铜宋钱”;把铜色发 白的铜钱称白铜钱,所谓“ 白铜开元”、“ 白 铜崇宁”、“ 白铜大定”等等,这种不科学的 称谓在国内外学术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 乱,根据冶铸史的研究结果,我们对中国古 代各历史时期铜钱的材质给予了界定,并且 认定:(一) 我国古代从来没有铸造过真正 意义的白铜钱 (包括镍白铜和砷白铜); (二)明代中期以前皆为青铜钱,明代中期 以后才出现黄铜钱!"#。再如西汉的赤仄五铢 问题,以前古钱币界曾流传两种说法,一说 赤仄钱即以赤铜为边;一说赤仄钱即赤铜 钱。其实,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所谓“ 赤 仄”实际上是指铸币边郭的一种加工工艺$%&。 与此同时,古钱币的科技考古也为冶铸史研 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作为金属遗物, 古钱币有极其丰富的、系统的、连续不断的 实物遗存,这便很好地解决了冶铸史研究取 样难的问题;古钱币大都有准确而具体的年 代,有的还有墓葬遗址背景,这为冶铸史的 研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时间标尺。因此,古 钱币科技考古也有力地促进了冶铸史的研 究。例如,中国的黄铜史与炼锌史,长期以来 一直是中国冶铸史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但由 于史料匮乏,在较长时期内举步维艰。通过 对历代钱币的系统分析研究,我们不仅成功 地找到了黄铜铸币的演进历史,还弄清楚了 黄铜冶铸技术的发展过程,为炼锌史的研究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古代单质锌冶 炼源于矿炼黄铜的炼制,大约产生在明代万 历年间’()。再如,中国古代的叠铸问题,其究 竟起源于何时、技术思想是什么,是冶铸史 研究的空白,通过对铸钱工艺发展历程的研 究,我们发现叠铸工艺源于铸钱,它体现了 薄小器件铸造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 劳动生产效率的技术思想。叠铸应是起源于 汉初的榆荚半两*+,。 四 进入 21世纪,古钱币科技研究更上一 层楼。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周卫荣、戴志强 等著的《 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这是一部 主要围绕古钱币冶金考古的文集,集中反映 了 2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2001年他们在钱 币学与冶铸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的出 版,不仅拉近了古钱币研究与冶铸史研究的 距离,同时告诉人们,钱币学的研究,已不再 是单方面的接受历史、考古和科技史的研究 成果,她的研究成果同样也可以回报给相关 学科,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周卫荣的《 中国古 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该书是作者用科学 方法、从科技史角度悉心研究历代古钱币的 合金成分十多年的的成果总汇,书中绝大多 数实物的合金成分都是湿法分析的实验数 据,并且大都是作者亲自分析或参与分析所 得,可靠可信,很有参考价值。 21世纪以来,钱币学领域科技考古的另 一重要收获,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从技术工 艺发展史的角度,对历代铸钱工艺进行的系 统研究。中国钱币博物馆自2001年起,与鄂 州市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等单位合作,针对学术界就中国古代铸钱工 艺领域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如“ 先秦钱范 的制作”、“ 石范能否铸钱”、“ 铜范能否铸 钱”、“ 汉半两叠铸范”(原始叠铸) 是否存 在,以及陶范、石范与铜范之间的演变关系、 叠铸工艺的演变等,进行模拟实验研究,证 明:(一) 先秦时期在泥型上直接刻范铸钱 的说法是错误的,完全不可行,必须通过范 模翻范;空首布范由炼泥制成。(二)石范可 以直接铸钱,西汉早期用石范铸钱不但是可 行的,而且是最合时宜的选择。古代石质钱 范大都由滑石和绿泥石制成。(三)汉半两 圆盘铜母范属原始叠铸,这一技术创新是在 汉初政策开明、思想解放、技术开放的时代 学 术 前 沿 南 方 文 物 2007年 第1期 012 RelicsFromSouth 南 方 文 物 2007年 第1期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 背景下,在长期的铸钱实践中萌生的。(四) 铜范可以直接铸钱。铜范铸钱的关键是铜水 不能与范体直接接触,要有隔离层;隔离层 必须超薄、坚固、耐高温。汉代的铸钱业继承 发展了金属范铸造,并把它推向极致。(五) 石范不仅可以铸钱,而且可以铸范。叠铸铜 范母大都由石范浇铸而来。范铸法铸钱常用 石范做祖范。(六)南朝萧梁的铸钱工艺,系 超薄双面型叠铸,是改进了的叠铸工艺。它进 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是铸钱推动传 统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例证。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他们提出了关于中 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理论框架。 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源于青铜时代。 “ 三代”(夏商周)之后,青铜文化衰落,但 青铜范铸技术之精华由铸钱业继承,并在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铸造实践中不断演进。 首先,铸钱继承了石范、金属范浇铸,并将其 推向极致;其二,铸钱发明了叠铸工艺和母 钱翻砂工艺。中国古代铸钱技术的发展,有 两个方面的内在动力,即!"尽可能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尽可能保持钱币重量和成色的 一致。这是铸钱业引领中国传统铸造工艺不 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 叠铸工艺” 和“ 翻砂”工艺是青铜时代之后中国传统铸 造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项新技术、新工艺, 因此,铸钱工艺的发展代表了秦汉以后中国 传统铸造技术的发展%&’。 当然,就铸钱工艺领域而言,有些命题, 如“ 先秦钱范的制做”、“ 石范能否铸钱”、 “ 铜范能否铸钱”、“ 汉半两叠铸范”,得到 了理论论证和文献或考古资料与实验的验 证,是可以确定下来的,但有些命题,如“ 翻 砂工艺的起源”,目前更多的是在一定基础 上的推测,还有待于理论论证和考古资料与 模拟实验的进一步验证。 历代古钱,从春秋至清末,代代相继,浩 如烟海,但纯粹的就古钱币而作科技考古研 究,不仅选项有限,其意义和学术内涵也是 有限的。与其它相关学科相结合,充分发挥 古钱币自身年代确定、易取样、后世文献记 载较多的优势,互考互证,不仅可以使古钱 币科技考古研究往纵深发展,而且前景宽 广、选项无限。 注释: ① 山西省考古所编:《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 版社,1993年。 ② 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新出土东周钱 范》,中国钱币学会《中国钱币论文集》第 4辑,中国 金融出版社,2002年 ③ 李佐贤评语。 ④ 参见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水曜会志》,明治 44年(1911年)第1卷8号。 ⑤、⑥ 参见王琎等著:《中国古代金属化学及金 丹术》,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1955年。 ⑦ 道野鹤松:《古代支那货币的化学研究》(第 一报),《日本化学会志》,第 51期(1930年);《古代 支那货币的化学研究》(第二报),《日本化学会志》第 53期(1931年)。 ⑧ 参见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 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⑨ 吴承洛:《中国古钱分析结果》,《化学工业》, 4:2(1929年)。沈熊庆,《中国制钱之定量分析》,《化 学工业》,5:1(1930年)。 ⑩ 王琎、杨国梁:《中国古代铜合金化学成分变 迁趋向的一斑》;《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王 琎:《从明清两代制钱化学成分的研究谈在该时期中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在中国发展情形的一斑》,《杭州 大学学报》1959年第5期。 +,- 水上正胜:《志海苔出土古钱金属组成》,〔日 本〕市立函馆博物馆、函馆市教育委员会,《函馆志海 苔古钱》,1973年。马渊久夫、山口诚治等,《东方古 钱原子吸收光谱法化学分析》,《古文化财の科学》, 22:20(1978年)。马渊久夫、野津宪治等:《古代货币 化学组成》,《日本化学会志》,1979年,(5),P。 +.- 戴志强、王体鸿:《北宋铜钱金属成分试析》, 《中国钱币》1985年第 3期。赵匡华、华觉明等:《北 宋铜钱化学成分剖析及夹锡钱初探》,《自然科学史 研究》,5:3(1986年)。赵匡华、华觉明等:《南宋铜钱 化学成分剖析及宋代胆铜质量研究》,《自然科学史 研究》,5:4(1986年)。 +/- 硕士毕业论文《明代铜钱成分剖析及明代黄 铜与金属锌冶炼的历史探讨》,1987年 7月;《明代 学 术 前 沿 013 RelicsFromSouth 铜钱化学成分剖析》(与赵匡华等合作),《自然科学 史研究》,7:1(1988年)。《中国古代用锌历史新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10:3(1991年)。《我国古代黄铜 铸钱考略》,《文物春秋》1992年第 2期。《水锡考 辨》,《文物春秋》1992年第 3期。《中国古代黄铜铸 钱历程研究》(与樊祥熹合作),《亚洲科技与文明》 (赵令扬、冯锦荣合编),明报出版社,1995年。《黄铜 冶铸技术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故宫学术季刊》, 18:1(2000年)。 !"# 戴志强、周卫荣:《中国早期的称量货币:青 铜》,《中国钱币》1995年第2期。 !$# 周卫荣:《我国古代黄铜铸钱考略》,《文物春 秋》1991年第 2期。周卫荣:《黄铜钱与白铜钱》, 《中国钱币》1994年第1期。 !%# 戴志强、周卫荣:《满城汉墓出土五铢钱的成分 检测及有关问题的思索》,《中国钱币》1991年第2期。 !&# 周卫荣、樊祥熹:《中国古代黄铜铸钱历程研 究》。赵令扬、冯锦荣编:《亚洲科技与文明》,明报出 版社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周卫荣:《中国炼锌历 史的再考证》,《汉学研究》第 14卷第 1期(1996年, 台湾)。 !’# 周卫荣:《齐刀铜范母与叠铸工艺》,《中国钱 币》2002年第2期。 !(# 此项目于 2004年 12月 18日通过部级鉴 定,参见《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22日第6版。 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南 方 文 物 2007年 第1期 学 术 前 沿 物馆遍布全国各地,并且设施科学化、现代化。观众 在展厅参观后,如果对某个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可 以到视听室,通过录相和磁带进行研究、学习。为了 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博物馆除了日 常展出以外,还常年开展各种科学普及活动。以东京 国立科学博物馆为例,举办博物馆“探险”,通过漫 画、幻灯片等提出的问题,观众自答,以加深观众的 理解和调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馆内备用 图书、标本、简易实验、操作仪器等,方便游览者解答 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此外,每月举办各种科普 活动,如博物馆教室,选择特定的题目,由博物馆人 员施行专门的解说或辅导;自然教室,博物馆人员辅 导下的实地观察活动,像野外岩石观察台、鸣虫、观 察令等;自然史讲座、理工学讲座(主要由博物馆的 研究人员进行各种讲授)。与此同时,还经常邀请研 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举办各种讲座和综合性鉴定会。 使博物馆教育真正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在成人教育与社会教 育中的作用却不太尽人意,可以说博物馆“第二课 堂”的作用有名无实。究其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一 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由于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 在我国根深蒂固,造成全社会现代教育的理念淡薄。 虽然传统教育有值得称道的方面,但是它也存在许 多弊端。在培养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学生的 思维发展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 向的知识体系,而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在教学方式上,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 关系上,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等等。 这些显然与现代教育的思想格格不入,这也是造成 人们对博物馆教育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二是博物 馆服务意识不强。许多博物馆不是采取多渠道,多层 次的活动形式,让全社会来了解博物馆,关心博物 馆,利用博物馆,而是习惯坐等观众上门,没有真正 把观众人数、服务效果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指标。 三是博物馆缺乏宣传力度。博物馆要吸引观众,离不 开宣传,博物馆要扩大社会影响也离不开宣传。这同 商品打开销路要靠营销是一样的道理。由于缺少服 务意识,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太差,工夫下得太浅, 以至于许多人不知博物馆的价值作用,有的人一辈 子未进过博物馆。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要使人们认识到博物 馆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首先,要大力加 强现代教育的思想宣传工作,促进全社会现代教育 观念的形成。要让全社会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 的事情,家庭、社会都有教育的责任。当然,学校是为 社会培养,造就人才的主要场所,但仅仅依靠学校是 不够的。教育家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是现代教育的三驾马车,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教育 得力于社会孕育于家庭。其次,博物馆要改变自己的 服务观念,学习先进国家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 主动服务,使人们愿意接受博物馆教育,甚至离不开 博物馆教育。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的发展既对博物馆教育提 出了挑战,也为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今 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利 用社会所拥有的所有教育资源,这也是现代教育得 以迅速发展,进而成为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主流的趋势。 (责任编辑:刘慧中) (上接第135页) 014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999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31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