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传心录打印件(节省资源模式)12

医学传心录打印件(节省资源模式)12

举报
开通vip

医学传心录打印件(节省资源模式)12诊脉传心诀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

医学传心录打印件(节省资源模式)12
诊脉传心诀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 1​ 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1​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1​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1​ 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1​ 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  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1​ 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 细而迟,往来难。 1​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1​ 《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  脉  主  病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沉寒积痛微①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③缘积聚热相攻,结④为阴寒有所积,动⑤为惊悸血崩淋,牢⑥为寒痛木乘牌,代⑦为正气已飘离,细⑧是精枯形瘦极。 ----------------------------------------- 1​ 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1​ 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且止有常数,  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诊  脉  总  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 ①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  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  脉  六  法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心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肝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肾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肺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命门脉) 三部总看歌 三部俱浮肺脏风。恶寒发热鼻难通。沉迟冷积真元惫。弦数猖狂怒气冲。两手紧兮寒与食。二关缓作痹和癃。虚濡微涩阴阳竭,洪滑不堪久病逢 发言 中层任职表态发言幼儿园年会园长发言稿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在区委务虚会上的发言内部审计座谈会发言稿 须当理 病人问所便(问所便者,问其居处、动静、阴阳、寒热性情之宜也)。如问其为病热,则便于用寒。问其为病寒,则便于用热。尝有居奥室之中、帷幔之内,甚则复以帛蒙首,不言所病,令人诊候,若细问因由,便谓医业不精。既不能望形色、闻声音,又不能问病情,只凭切脉,以决百病之死生,苟非通明之士,何能若是。故医者必须徐徐问其所苦何物,所思何物,所欲何物,所疑何物,年之少长,形之肥瘦,饮食起居若何,二便通塞若何,所发之始与今之方病。病经几日,曾服过何药。妇人室女须问经事若何。产后须问恶露有无多少。小儿但见憎寒壮热,须问曾经发斑疹否。凡诸病痛,须问曾跌扑损伤否。此为大法,务要一一详审,以彼所说,校吾所诊,或同或异,以折衷之,则万全之功,庶可收矣。 引    经    药 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手足阳明经,白芷升(麻)葛根。肺(白)芷升(麻)葱(白)用。脾升(麻)白芍应。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分经用此药,愈病即通神。 用药传心赋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  (炒黑止血)。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①。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惊。连翘泻六经之火。菊花明两目之昏。滑石利小便之结滞②。石膏泻胃火之炎蒸。山豆根解热毒而治喉痹。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鳖甲治疟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茵陈治黄疽而利水。香薷治霍乱以清襟。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苦参治发狂痈肿。地榆止血痢血崩。车前子利水以止泻。瓜蒌仁降痰以清襟。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熟地补血而疗损。生地凉血以滋阴。白芍药治腹疼——补而收——而烦热上除。赤芍药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嗽。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麻黄表寒邪之汗。官桂治冷气之侵。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疼。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而亦调经。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草果消溶宿食。槟榔去积推陈。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锁阳子最止精漏。菟丝子偏固天真。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之屯。紫苏散风寒,子能降气。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五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③。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④。  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肾而开心。莪术、三棱消积坚之痞块。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白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半夏治痰燥胃。枳实去积推陈。川芎治头疼之要药。桃仁破瘀血之佳珍。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气而亦调经。杏仁止风寒之嗽。五味敛肺气之升。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疼。紫薇花通经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藁本止头疼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苏血晕而通经。兹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遵循。 既已明于三者⑤,岂不悉举其平。常山使之截疟。阿魏用之消□(病去丙换征)。防己、木瓜除下焦之湿肿。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获神。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冬花止咳,降肺火之升。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青皮伐木。紫菀克金。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牛蒡子清咽喉之不利。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贝母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当苍术。枸杞子明目以生精。鹿角胶补虚而大益。天麻治诸风之掉眩。木通治小便之秘涩。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食。此乃药性之提纲,用作传心之秘术。 ----------------------------------------- 1​ 言大黄涤除肠道积滞,好象猛将一样。 1​ 结滞:指湿热蓄于下焦以致小便不利。 1​ 葶苈性寒,有苦、甜两种。苦的下泄性急,甜的下泄之性缓。 1​ 茯苓甘平淡,气味俱薄,白的偏于补;赤的偏于利。 1​ 三者:指寒、热、温三性。 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①潮热柴胡宜。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②。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药(茯)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血痛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 1​ 晡:(bu1)(布、阴平)。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叫日晡。 1​ 半夏性燥,口渴不宜用。 四君汤加减歌     四君(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诚如宝。加入陈皮名异功(散),气虚自汗黄芪好。方加橘(皮)半(夏)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香砂①配对食能消,呕吐胃寒丁(香)藿(香)使。十全②四物四君兼,芪桂生姜大枣煎,滋血气令脾胃壮,劳伤虚弱最为先。养荣汤③与十全同,五味远陈要去芎。倦瘦少颜潮有汗,梦遗龙骨(牡)蛎(莲)须逢。潮热无汗当归(白)芍,半夏柴胡葛粉着。自汗陈(皮)(黄)芪熟地当(归),牡蛎乌梅酸枣(白)芍。心窝有汗别处无,生地陈(皮)(当)归酸枣(仁)扶,麦冬白芍黄连炒,  辰砂(乌)梅(大)枣四君(汤)符。劳倦辛苦身无热,麦(冬)(五)味陈(皮)(黄)芪除茯(苓)歇。痞满气壅正气虚,陈(皮)(当)归木香砂仁列。健忘(黄)芪远(志)木香菖(蒲),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良。头疼吐水六君汤,(当)归(黄)芪木香与炮姜。气虚短促喘无痰,(人)参橘(红)砂仁苏子添,桑皮当归姜(大)枣化,沉香磨水木香兼。霍乱止后头身痛,口干发热肢虚缠,五味当归柴(胡)白芍,乌梅栀子麦冬陈(皮)。体重酸疼兼嗜卧,口(淡)恶寒小便数,六君(汤)加上(白)芍(黄)连(黄)芪,泽泻柴胡羌(活)独(活)。肥人眩晕六君(汤)加,川芎(当)归(黄)芪桔(梗)(白)芷天麻。遗浊四君(汤)加益智(仁),陈(皮)(黄)芪熟地(当)归升麻。痞满槟榔枳实黄连.目赤血壅龙胆(草)添。头疼川芎蔓荆子。泻加(白)芍泽(泻)茯苓煎。汗多(黄)芪(白)术(当)归身好,以后加添俱不少,脑疼藁本细辛加,额疼升麻(白)芷葛(根)(甘)草。  口渴咽干葛(根)(花)粉寻,有痰贝母最为尊,嗽加五味(子)桑皮是,不寐宜加酸枣仁。食伤食少加神曲,麦芽枳实山查炒。虚火上炎知(母)(黄)柏添,玄参加入服之好。内热(黄)芩(黄)连花粉施,下身无力(杜)仲牛膝。脚弱木瓜防己加,身热地黄生用之。惊悸怔仲远(志)茯神,石菖(蒲)柏子(仁)并煎吞,麦冬五味(子)同酸枣(仁),山药山萸总可寻。六君(汤)远志薏米(当)归,莲肉山查山药辉,桔(梗)(黄)连扁豆(黄)芪神曲,壮健元阳助脾胃。阴虚劳嗽去(人)参煎,小便如常白茯(苓)嫌,饮食恶餐宜服此,内伤劳役效通仙。脾为后天之本,又为万物之母,方之加减,多利于脾也。 ----------------------------- ①四君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药组成。加陈皮名异功散。加橘皮、半夏名六君汤。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汤。 ②十全大补汤:即四君汤和四物汤(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再加黄芪、肉桂、生姜、大枣。 ③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远志、陈皮名人参养荣汤。 四物汤加减歌 四物芎归芍地黄,女科诸症最为良,调经养血医虚损,胎产无如用此方。参术茯甘号八珍,气虚血弱称功捷,十全加入桂黄芪,大补真元与血虚。弱加参苏(饮)号补心(汤)①,心虚血少梦中惊,产后感寒宜服此,不须加减妙如神。晡时发热本阴虚,方加知柏可全除②。骨蒸劳热柴(胡)(黄)芪鳖(甲),知母仍须地骨皮。妇人经水适然来,似疟原汤对小柴③。妊娠月水时时下,胶艾添之止漏胎④。经水过期为血少,倍加熟地酒黄芩。经因气阻先为疼,香附莪(术)(三)棱复自行。月经紫黑及先期,方入(黄)芩(黄)连共丹皮。受寒经瘀小腹痛,桃仁乌(药)(香)附莫迟疑。瘦人血枯经水闭,桃仁增入本方治。肥人色谈属瘀痰,配合二陈(汤)为一剂。经水行来太去多,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可同科,尤加荆芥(炒黑)升(麻)羌(活)独(活),升提其气自安和。方加(人)参(白)术能安胎,胎痛砂(仁)(紫)苏郁自开。腹大异常胎水病,心胸气逆如鼓硬,鲤鱼汤⑤煎术茯苓,减地芎加姜橘应。胎气不安胸膈胀,枳壳砂(仁)(紫)苏即宣畅。孕妇心烦称子烦,腹(皮)甘(草)栀(子)(黄)柏添为上。川芎(当)归二味佛手散,临产煎服可保生,若是难产生不下,草霜白芷一同行。姜炭善治产后热,辛甘大能补心血,汗多方内减川芎,急服(人)参(黄)芪防风捷。产后血迷成血晕,恶露过多精神困,泽兰(川)芎(人)参(当)归(荆)芥甘(草),散号清魂定血晕。黑神(散)减(川)芎入(官)桂(黑)姜,炙甘(草)炒(黑)豆生蒲黄,净露下胞除腹痛,酒煎童便效非常。产后如何恶露少,若无别病精神好,忽然寒热腹中痛,选用黑神(散)真个巧。产后须当四物汤,大凡初产备焦姜,产后用(白)芍伤生气,腻膈犹嫌熟地黄。肠滑地(黄)(当)归皆可忌,汗多须将川芎去。血虚腹痛(白)芍还加,加减四物(汤)深藏秘。 ------------------------------------------- 1​ 四物汤合参苏饮(人参、紫苏、葛根、前胡、半夏、赤苓、枳壳 、苦桔梗、陈皮、甘草)名补心汤。 1​ 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四物汤。 1​ 即四物汤合小柴胡汤。 1​ 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名胶艾四物汤,治崩漏下血。 1​ 鲤鱼汤:鲤鱼、白术、茯苓、当归、芍药、橘红、生姜。 二陈汤加减歌 二陈橘半茯苓草①,清气化痰为至宝。膈上不宽加枳(实)桔(梗),火旺生痰(黄)芩(黄)连好。(人)参(白)术加名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 ①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药组成。 中寒痰去了(人)参,香(附)砂(仁)炒用皆能止。饮食过飡①不克消,麦(芽)(神)曲山查厚朴调,再加枳实黄岑炒,何愁体虚胃脾弱。咳嗽生痰分寒热,热加(黄)岑(黄)连并枳(壳)桔(梗),寒痰枳(壳)砂(仁)配原方,化气胸中痰自灭。风寒外感嗽何辜,二陈(汤)枳(壳)桔(梗)与前胡,苏(梗叶)葛(根)杏(仁)桑(皮)能清肺,木香调气号参苏(饮)。二陈半夏性本燥,血虚发渴皆不要,四物汤中不必加②,贝母代之专夺效。又有风痰疾病生,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③。湿痰在胃身多软,二术仍须配二陈(汤)。火郁胸中老痰结,滞在喉中咯不绝,瓜萎香附桔(梗)(黄)连(枳)壳,少佐元明(粉)痰自灭。痰在经络及四肢,姜汁还将竹沥施。胁间白芥(子)痰自除,脾胃有痰须枳实。温胆汤加竹茹(枳)实④,宁神豁痰为第一。若加枳实共南星,汤号导痰⑤能利膈。去(甘)草陈皮七气汤⑥,加添(紫)苏(厚)朴与(大)枣(生)姜,散郁消痰兼理气,妊娠恶阻①用之良。呕血皆因胃火炽,脉来洪数呕连绵,急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姜汁炒黄连。若还药石难吞下,槟榔少许木香煎。五六日来呕不休,心中胀闷手难揉,多加枳(实)(厚)朴(黄)芩(黄)连(白)芍,便秘(芒)硝(大)黄一服瘳。 嘈杂嗳气一般看,胸中积热与停痰,石膏香附并(南)星藿(香),二陈(汤)加减有何难。闷胀吞酸与吐酸,本方加入炒萸连。水停心下名为饮,枳(实)茯(苓)猪苓利二便。此是二陈(汤)加减方,休将浪与及轻传。 ----------------------------------------- ①飡:与餐同。 ②四句是说:血虚咳嗽,虽然有痰.但因口渴。不宜用辛燥药。用二陈汤去半夏,加贝母,合四物汤。 ③风痰,用二陈汤加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湿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 ④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 ⑤二陈汤加枳实、南屋名导痰汤。 ⑥二陈汤去甘草、陈皮,加紫苏、厚朴、生姜、大枣名七气汤,也叫四七汤。 ⑦恶阻:怀孕后呕吐叫恶阻。 ----------------------------------------- 小柴胡汤加减歌 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少阳经病诚为宝,往来寒热日晡时,呕而胁痛用之好。本经合病在阳明,口渴而烦干呕频,目痛鼻干眠不得,葛根知(母)(白)芍炒黄芩。心中痞满热犹盛,枳(实)桔(梗)加之有功效。若还痞满不能宽,小陷胸汤①可兼并。汗少唇焦口干渴,饮水无休倚(黄)连(干)葛,若还不解却如何?竹茹石膏加一撮。汗后浑身壮热烦,妄言干呕更呻吟,黄连解毒(汤)同煎食,一服顷刻即太平。烦渴泻利热又增,却用原方配四苓(散),若是发黄小便赤,(黄)芩(黄)连知(母)(黄)柏再加增。 ----------------------------------------- ①小陷胸汤见16页。 大便硬兮口渴涸,黄连厚朴瓜蒌(枳)壳;若还便结不通时,大柴胡汤①用无错。身热恶风口不干,本方须合桂枝汤②。若是唇焦烦渴甚,石膏知母(汤)③配原方④。胸烦不呕减(半)夏(人)参,本方倍入瓜蒌仁。渴除半夏加知(母)(花)粉。腹痛加(白)芍去黄芩。胁热腹痛(黄)连(白)芍炒。痰多贝母瓜蒌保。呕加姜汁竹沥陈(皮)。咳嗽须加五味好。胁下硬痛加青(皮)(牡)蛎。茯(苓)主溺难心下悸。痞而胸胁胀满时,(牡)蛎及干姜书家秘。胸满而咳去(人)参(大)枣,须加五味(子)干姜好。津虚发热多饮水,麦(冬)(五)味(子)加之(人)参去了。胃虚不实大便溏,芍药猪苓两物帮。遗精不固阴虚弱,牡蛎还添知(母)(黄)柏良。潮热不渴欲近衣,减却人参用桂枝。春温发热嗽而渴,五味(子)瓜蒌去半(夏)宜。温病恶热不恶寒,柴(胡)(人)参去了茯苓攒,桂枝葛(根)(白)芍升麻(大)枣,咽疼还须甘(草)桔梗尝。过经⑤胸胁满呕潮,柴胡汤内加芒硝。温疟渴烦兼恶热,石膏知母(汤)(小)柴胡(汤)调。伤寒日久为过经,表里俱无用此行,若是邪多元气弱,重加麦(冬)(五)味及人参。痊后又因劳食复,壮热心悸痰气促,还须温胆(汤)配原方⑥,急服令人愈最速。发热昼安而夜剧,名为邪热入血室,牡丹(皮)生地(黄)柏(黄)连栀(子),知母当归还可给。若还昼剧而夜安,知母(黄)连栀(子)地骨(皮)看。日夜潮热俱不退,方加四物(汤)共栀(子)(黄)连。汗后津枯二便秘,除却半夏加生地,(黄)芩(白)术陈(皮)(当)归(白)芍麦冬,若还燥甚烦他治。主方何以柴(胡)(黄)芩列?味苦以发转邪热,止呕除痰半夏宜,性能下气味辛烈。表不足兮缓以甘,人参甘草缓中央。调和营卫须姜枣,和解无如用此良。 ---------------------------------------- 1​ 大柴胡汤见15页。 1​ 桂枝汤见15页。 ③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见15 页。 ④原方;指小柴胡汤。 ⑤过经:《伤寒论》“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 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⑥原方:指小柴胡汤 平胃散加减歌 平胃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寻,健脾燥湿用调停,胸前饱闷如伤食,嘈杂吞酸总可行。饮食失节脾胃伤,香(附)砂(仁)枳实木香帮。食积麦芽神曲炒,肉积山查草果良。生冷瓜果如停滞,更入干姜青皮是。酒伤(黄)连葛(花)乌梅加。呕吐丁(香)(乌)海藿(香)半(夏)记。热积停兮便不通,槟榔枳实大黄攻。若还冷积难消化,(干)姜(肉)桂莪(术)三棱巴豆供。湿热相蒸口作酸,香(附)砂(仁)还要炒黄连,吴萸栀(子)枳(实)同煎入,嘈杂须加(川)芎(白)芍餐。异乡水土不相宜,加入香(附)砂(仁)藿(香)半(夏)奇,吐泻更添(茯)苓(白)术好,炒苡(仁)山药及乌梅。泄泻如逢谷不化,五苓①配合真无价。食停倒饱是脾虚,异功②更人香砂下。霍乱吐泻用何方?去苍(术)换白(术)二陈襄,腹皮紫苏藿香(白)芷,生姜大枣水煎尝③。转筋再用木瓜帮,腹痛还宜(白)芍木香.冷痛干姜加肉桂,痞满青皮枳实良。不吐不泻干霍乱.本方加入香(附)砂(仁)拌,木香枳(壳)(肉)桂藿(香)(干)姜(紫)苏,腹中硬痛槟(榔)(山)查验。胃寒呕吐入丁香,肉桂干姜用最良,虚汗唇青四肢冷,去除加附(子)及茴香。 ----------------------------------------- ①五苓散: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与平胃散配合,名胃苓汤。 ②异功散: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主要作用在温中和气;与平胃散、香附、砂仁配合,成为温中、补脾、燥湿、化食的方剂。 1​ 平胃散去苍术,加白术、半夏、茯苓、大腹皮、紫苏、藿香、白芷、生姜、大枣,名藿香正气散。治霍乱吐泻。 病 因 赋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阴有阳。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九种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团。兹有七十四种之病,略举其概而赋云。欲知其备,后论详明。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百病皆生于六气 六气者,风、热、湿、火、燥、寒也。《原病式》①云;“诸暴强直②、支痛③,緛戾④、里急、筋缩,皆属于风。足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 ①《原病式》:即《素间玄机原病式》。是刘河间根据《素问》及王大仆注摘辑。 ②暴:突然。强直: 肌肉僵硬,屈转不便。 ③支痛:筋肉拘挛,不柔作痛,须忍痛支持。 ④緛:ruan3(音软)。当缩字讲。戾:是乖戾。緛戾:是说筋缩里急、乖戾失常。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①、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②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③鼽衄④、血溢、血泄⑤、淋秘⑥、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 衄蔑血污⑦,皆属于热。少阴君火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足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热瞀瘛⑧、暴瘖⑨、冒眛⑩、躁扰⑾、狂越⑿、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⒀如丧神守、 ----------------------------------------- ①暴注:突然暴泻。下迫:腹痛下坠、窘迫急痛。 ②瘤气:也叫赤瘤丹。 ③窒:zhi4(音至)。鼻窒:鼻塞不通。 ④鼽:qiu1(音裘)。鼻流清涕。衄:在这是鼻孔流血。 ⑤血溢:血从上窍而出。血泄:血从大小便而出。 ⑥淋:小便淋涩。秘:大便秘结。 ⑦蔑:mie4(音灭)。污:wu1(音乌)。衄蔑血污:是衄出黑血。 ⑧瞀瘛:miaoqi4(音冒气)。神昏抽搐。 ⑨瘖:yin1(音音)。暴瘖:骤然声哑说不出话来。 ⑩冒眛:昏愦的意思。 ⑾躁扰:烦热躁动,扰乱不宁。 ⑿狂越:精神错乱,言行失常。 ⒀禁栗: 口噤战栗。 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①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瘛 ② 、暴病暴死,皆属于火。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③,皆属于燥。手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病去丙换征)瘕、□(病去丙换颓)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④;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风有风寒、风热。风寒者,发散祛风,则风自解。风热者,疏散热郁,则风自平。热有虚热、实热、热郁。虚热者补之,实热者泄之,郁热者散之。湿有寒湿、风湿、湿热、湿气。寒湿者热药燥之,风湿者风药胜之,湿热者寒药清利之,湿气者气药通畅之。寒有内寒、外寒、虚寒。内寒者温中为急,外寒者发表为先,虚寒者壮阳兼固本。燥有热燥、寒燥、风燥。热燥者清热,寒燥者温经,风燥者祛风,亦必以养血润燥之药为君。 ----------------------------------------- ①涌:东西向上升。 ②瞤(音闰)。瞤瘛:肌肉跳动抽搐。 ③皴:cun(音村)。皴揭:皮肤启裂。 ④厥逆禁固: 四肢逆冷,屈伸不便。 诸症莫逃乎四因 四因者,气、血、痰、食也。丹溪①治病:用四君汤以治气,四物汤以治血,二陈汤以治痰,平胃散以治食,多用此四方为主,更参以郁法治之,故药不繁,而多中于病。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七日之中一剂差,变成坏症终耽搁。阳盛格阴⑤须细察,阴盛格阳⑥必须研。表里阴阳明的确,汗、温、吐、下用无偏。 ----------------------------------------- ①丹溪:朱震亨、字彦修。元、义鸟人,学者尊之曰丹溪翁。发明相火的根源,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著有《宋论》、《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辩》、《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活法机要》、《脉因证治》等书。门人又集其绪论,为《丹溪心法》、《丹溪医要》、《丹溪治法》、《丹溪治法心要》等书。 ②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③传过六经当自愈,指传过六经,险期已过。可不药而愈也。“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之意亦同。 ④《素问》: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医书,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作者姓名不详,据后人考证,认为是战国时候的作品。 ⑤阳盛格阴:是由于阳气太盛,致阴气不得相入。内里虽是真热,外面却现身肢厥冷等假寒之象。 ⑥阴盛格阳:是由于阴气太盛,致阳气不得相入.内里虽是真寒,外面却现面赤发热面烦等假热之象。 太阳经证用药诀 太阳经证恶寒先,身热头疼脊痛连。有汗伤风脉浮缓①,无汗伤寒脉紧弦。无汗麻黄汤可汗,汗多宜以桂枝②煎,时药香苏(饮)加减用,对经中病即时痊。初病原来是太阳,即宜发表便安康,若然误用阳明药,引入肌中热不凉。 阳明经证用药决 阳明经证热如汤,不恶寒兮减去裳③,目痛鼻干眠不得,脉浮洪滑数而长,法用解肌微取汗,升麻葛根(汤)最为良。太阳传症到阳明,剂用升麻④病即轻,若犯小柴胡一剂,邪即传入少阳经。 ----------------------------------------- ①有汗伤风句:是指仲景《伤寒论》里的中风而言。其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 ②桂枝煎:煎桂枝汤也。 ③减去裳;脱去衣服。是形容病人不恶寒反恶热。 ④剂用升麻: 是指的升麻葛根汤。 少阳经证用药诀 少阳寒热往来更,口燥咽干胸胁疼,干呕脉弦兼重听①,小柴和解即安宁。阳明传入少阳经,一剂柴胡热便清;若用麻黄重发汗,变为蓄血反蒸蒸②。少阳经证未全除,若用将军③下即虚,痞气结胸从此致,请君临症莫含糊。 ----------------------------------------- ①重听:耳聋。 ③蒸蒸:发热的作于。 ③将军:大黄的别名。此处是指一切峻泻药说的。并非单指大黄。 太阴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当恶热,脉沉有力来无歇,舌苔气急烦躁增,石(膏)知(母)(汤)投之休胆怯。太阴恶热烦躁并,口干舌苔心下闷,二便自利病居中,黄连泻心汤最应。太阴恶热多口渴,烦躁腹满大便数,黄芩芍药两相须,更加甘草和中药。太阴经证身恶热.更兼腹痛将危绝,腹部连朝结不通,桂枝大黄汤最捷。太阴经证表尚热,内有烦躁便且结,腹中满闷舌中苔,大柴胡汤登时捷。 少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身体凉,恶热烦躁手足扬,口渴舌苔腹满硬,大小便秘语言狂,或为下利纯清水,此皆邪热胃中藏,法用苦寒攻下剂,急投三味小承汤。 厥阴经证用药诀 厥阳经证身厥冷,烦躁去衣腹满硬,舌卷囊缩气上冲,发狂谵语将殒命。寄语医家不用忙,要知生死脉中详,生脉来时沉有力,大承急下即安康;死脉来时微且乱,若然投剂即乖张。 三阴厥逆之症,实非真寒,乃假寒也。外虽厥冷,内有实热。内经云: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阳盛格阴,热深厥亦深也。表虽厥冷,非比太阳恶寒之症。如初病太阳,后次第传至三阴,必先扬手掷足、揭去衣被、狂乱不宁、大小便秘结,复至沉静厥逆。医家至此,不可不察病情,误投热药,杀人不远。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元气衰微邪易侵,寒邪直中入三阴。三阴经证须分治,慎勿模糊不用心。 太阴直中恶寒时,脉息沉迟弦滑微,肚腹疼来兼吐泻,理中一盏急须施。太阴直中身恶寒,更兼发热泻难安.头疼体痛并腹痛,桂枝参术炒姜甘。太阴直中脉沉微,四肢厥逆痛如笞①,面色凄凄神不足,大小便利四逆宜。 少阴直中体恶寒,发热头疼面色苍,身如被杖②且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此症分明似太阳,如何又作少阴详?只因脉息沉迟涩,故与温经发表汤。少阴直中恶寒风,身热头疼体痛凶,口不渴兮身有汗,桂枝附子甘草从。此症如何作少阴?脉沉微弱恶寒深,外虽有热非真热,阴盛格阳当记心。 ----------------------------------------- ①笞:chi 1(音痴)。古时拷打犯人的竹杖子。痛如笞:疼痛的象被笞刑拷打了一样。 ②杖:旧时刑具的一种。身如被杖:是说身体疼痛的象受了杖刑一样。 直中厥阴身厥冷,小腹疼痛连阴茎,脉息沉迟弦且微,当归四逆汤宜审。 直中三阴寒证,恶寒身不热、色青、不渴、大小便自利、其脉沉迟,人皆可知。如或反常,实难知也。如身热面赤、大小便自利、口干,医家至此,但当察其脉势虽大,来意虚豁力薄,不竭;或沉迟弦滑而微,形气有不足之象,俱为寒症。或服凉药太过身热不退亦然。此非真热,乃假热也。盖因寒邪太盛,逼出虚火,游行于外。《内经》云阴盛格阳,若不用心审察而用苦寒之剂,决死无疑。大抵伤寒症,阳证见阴脉死;阴证见阳脉生。盖伤寒之邪,乃外来之邪,必得元气相敌。元气属阳,故见阳脉而生。见阴脉而死,元气绝也。阳春脉大而有力不乱,阴者脉小而虚微至乱。 调治伤寒之法,先须识症,察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亲切复审,汗、吐、下、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错。先观两目或赤、或黄,次看口舌有无苔状,后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满,再问其所苦、所欲、饮食起居、大小便通利若何、并服过何药、曾经汗下否,务使—一明白,脉症相对,然后用药,庶几无差。 (一)看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六脉洪大有力燥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汤。 (一)再看口舌有无苔状:舌白色者,邪未入里,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汤和解。舌上黄苔者,胃腑有邪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肾水克于心火也,急用大承气汤下之,此邪热已极也。 凡伤寒舌苔厚燥,用井水浸青布片子,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时浸水刮之,其苔自退。 (一)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 (1)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谵语,大便实,脉沉实有力,为结胸证,急用大陷胸汤加枳壳、桔梗下之。 (2)若病人自觉心胸满闷,按之而不痛者,为痞满也,宜泻心汤加枳壳、桔梗,其效如神。 (3)若按之小腹硬痛,当问其小便通利否。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谵语、燥渴、脉沉实者,则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 (4)若按之小腹胀满不硬痛,小便不利,则知津液留结即溺涩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栀子利之;亦不可太利,恐耗竭津液也。 (一)凡治伤寒若烦渴欲饮水者,因内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饮一升,仅可与一碗,宁令不足,不可太过。若恣饮过量,使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若水射于肺,为喘、为咳;留于胃,为噎、为哕,溢于皮肤,为肿;蓄于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多之过也。不可不与,又不可强与,与之常令不足为宜。 (一)凡治伤寒若经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以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①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富力盛者,不在此例,从病制宜。 ----------------------------------------- ①麻黄承气:麻黄汤、承气汤。 (一)若先起头疼发热恶寒,以后传里,头疼恶寒皆除,而反怕热,发渴谵语。或潮热自汗,大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此为阳经自表传入阴经之热证,俱当攻里之药下之。设或当下失下而变症出,手足乍冷乍温者,因阳极发厥,即阳证似阴,名曰阳厥,外虽厥冷,内有热邪,以承气汤下之。又有失于汗下,或本阳证误投热药.使热毒深入,阳气独盛,阴气暴绝,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詈①骂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红,身发斑黄,或下利纯清水,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名阳毒发斑证,轻则消斑青黛饮,重则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鼓,加大黄、芒硝下之。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病初起无头疼,无身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腹疼吐泻,引衣蜷卧,不渴,或战栗,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脉沉细无力.此为寒邪直中阴经,即真寒证。不从阳经传来,当用热药温之。如寒极手足厥冷过肘膝者,因寒极发厥,谓之阴厥。宜四逆汤温之。 --------------------------------- ①詈:li(音利)。骂也。 (一)凡腹满腹疼皆是阴证,只有微甚不同,难以一概施治。腹疼不大便,桂枝加芍药汤;腹痛甚者,桂枝大黄汤。若自利腹疼,小便清白,当温之,理中汤、四逆汤。看微甚用药,轻者五积散,重者四逆汤。 (一)又有初起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内既伏阴,内外皆寒。或本真阴,误投凉药,阴气独盛,阳气暴绝。以致病起即手足厥冷、腰背强重、头疼眼眶疼、呕吐烦闷、下利腹痛,身如被杖、六脉沉细、渴不思饮。以后毒气渐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转甚,心下胀满、结硬如石,燥渴难忍,冷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青黑,此名阴毒症,速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关元穴在脐下三寸、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或葱熨脐中,内服回阳急救汤。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伤寒发狂奔走人难制伏,宜于病人室中生火一盆,将好醋一大碗浇于火上,令病人闻之即安。 (一)伤寒鼻衄不止,用水纸搭于顶门,再用栀子炒黑为细末,吹入鼻内,其血即止、然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方。如点滴不成流者,邪在经未除,不可用此法。 (一)伤寒与伤暑俱有发热,当明辨之。盖寒伤形;暑伤气。伤寒则恶寒而脉紧;伤暑则恶热而脉虚。以此为异。 (一)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则不相传染。既出以纸拈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又方以雄黄、苍术为细末,香油调敷鼻内。或单用雄黄末,水调涂鼻内,虽与病人同卧,亦不传染。 麻黄汤 麻黄汤桂枝,杏仁甘草施,伤寒无汗症,发表不宜迟。 桂枝汤 桂枝汤芍药,枣姜甘草着,发散卫间邪,伤寒自汗却①。 ----------------------------------------- ①却:除掉的意思。伤寒自汗却:是说桂枝汤适用于伤寒发热 恶风汗自出者。 香苏饮 香苏饮紫苏,香附宜多用,陈皮共甘草,表里尽和平。 葛根汤 葛根汤芍药,甘(草)桂(枝)麻黄加,太阳合阳明,无汗应须发。 升麻葛根杨 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帮,阳明身发热,一服即平康。 石膏知母汤 石膏加知母,甘草粳米熬,渴烦并气急,脉实正相招。 黄连泻心汤 黄连泻心汤,一味五钱煎,灯心二十条,烦热即平安。 黄芩汤 黄芩汤芍药,甘草须共着,大枣用二枚,热服有奇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汤,芍(药)(甘)草枣姜煎,太阴腹满疼,便秘用之安。 大柴胡汤 大柴胡半(夏)(黄)芩,芍药安脾经,大黄共枳实,一解一通行。 小承气汤 小承气大黄,厚朴枳实襄,便鞕胸痞满,微下即安康。 大承气汤 大承气(芒)硝(大)黄,枳(实)(厚)朴四般安,痞满燥实症,潮热尽能痊。 理中汤 理中汤白术,(人)参(炮)姜甘草炙,吐泻腹中疼,脉沉寒气疾。 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兼,中寒身发热,腹痛泻能痊。 四逆汤 四逆汤附子,炮姜甘草炙,寒症脉沉微,助起三阳炽。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附细辛汤,寒中少阴方,脉沉身发热,怕冷面色苍。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炙草三味强,少阴头体疼,姜枣是良方。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止汗是良方,桂枝甘(草)芍药,姜枣及饴糖。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生姜捣汁良,水停心下症,一服即安康。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黄)芩(黄)连与大黄,恶寒汗不止,心下痞相当. 小陷胸汤 小陷胸黄连,瓜蒌半夏煎,结胸扪摸疼,除热去痰涎。 大陷胸汤 大陷胸甘遂,(芒)硝(大)黄俱下坠①,大结②痛难禁,服此登时退。 ----------------------------------------- ①硝黄俱下坠: 是说芒硝、大黄都有泻下的作用。 ②大结:即大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手不可近的,叫做大结胸。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黄)柏四良,大黄除热毒,便血厥阴狂。 化斑汤 发斑烦躁渴,宜用化斑汤,石膏知母×犀角,元参合一方。 茵陈蒿汤 伤寒身发黄,茵陈蒿最良,大黄栀子共,通利即安康。 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蓄血症如狂,桂枝同甘草,芒硝与大黄。 枳实栀子汤 栀子豆鼓汤,枳实三味强,能医劳复热,其实是良方。 温胆汤 温胆汤二陈①,竹茹枳实增,病后不能睡,虚烦即安宁。 ------------------------------------------ 1​ 二陈:即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当归四逆汤 当归 通草 甘草 桂枝 芍药 细辛 大枣 内有久寒加生姜、吴茱萸。 三黄石膏扬 黄芩 黄柏 黄连 栀子 麻黄 豆鼓 石膏。 五苓散 白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桂 消斑青黛饮 青黛 栀子 黄连 犀角 知母 元参 生地 石膏 柴胡 人参 甘草 姜枣。 回阳急救汤 回阳急救用六君,(肉)桂附(子)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羌活冲和汤(即九味羌活汤见17页)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重用芍药)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丹溪曰: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皆相似者,名曰瘟疫病也。其病初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不恶风寒,治以人参败毒散表之、小柴胡汤和解之;里症见者,以大柴胡汤下之。 人参败毒散 败毒散(人)参(茯)苓,前(胡)羌(活)柴(胡)独(活)增,桔(梗)(川)芎甘(草) 枳壳,薄荷生姜应。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川)芎(细)辛(白)芷(甘)草防(风),苍(术)(黄)芩生地入,温热病相当。 芩连消毒散 芩连消毒散,甘(草)桔(梗)射(干)(川)芎防(风),(连)翘柴(胡)荆(芥)(白)芷(枳)壳。咽痛大头方。 冰解散 冰解散最良。汗下兼行方,桂心甘(草)白芍,(黄)芩麻(黄)共大黄。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的正常气候,当气候反常,夏应热而反凉,冬应寒而反温,这叫四时不正之气。当天气反常之时,凡衣著起居,不能与气候相适应者,患病多相似。但无“沿门閤户”传染情况者,不能叫疫。疾者“皆相染易”,指传染流行的情况。此篇命题为瘟疫病,所举九味羌活等方,多辛温表散药,对天气暴寒之外感为宜,以之统治瘟疫则多有不当,读者当参考《瘟疫明辨》、《寒温条辨》、《温病条辨》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庶不致误。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东垣①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治宜升浮而助阳也,补中益气汤。内伤脾胃:有饥饿损伤,有饮食过伤,有服峻剂之药以致内伤,种种不同,治法亦异。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八味,不足症堪尝。 ----------------------------------------- ①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间真定人(即河北省正定县)。是张元素弟子。治病以脾胃为重。著有《兰室秘藏》、《脾胃论》..... 等。 加味平胃散 平胃散(神)曲(麦)芽,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山查并草果,一服即宽肠。 葛花解酲①汤 解酲汤茯苓,青(皮)(干)姜白术陈(皮),(木)香砂(仁)(人)参(神)曲(豆)蔻,泽泻葛(花)猪苓。 ---------------------------------------- ①酲:cheng 1(音成)。酒醒以后,头昏脑胀。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发热之病,今人谓之四时伤寒,绝不知其出入之理。夫冬时伤寒,乃寒邪自外而入,故用麻黄、桂枝发汗之重剂。春夏发热之症,其由冬时感寒,偶不及发,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变为湿病,至夏变为热病,其邪自内而出,故用羌活、前胡解表之轻剂。若夫春夏秋三时之间,感冒非时暴寒,又宜疏表利气之剂,如香苏饮、参苏饮、十神汤之类。 十神汤 十神汤葛根,(川)芎(白)芷(赤)芍(紫)苏陈(皮),麻(黄)升(麻)香附(炙)(甘)草,感冒与时行。 参苏饮 参苏饮二陈①,枳(壳)桔(梗)葛(根)前(胡)(木)香,四时痰嗽药,无汗用之良。 ---------------------------------------- ①二陈:即二陈汤。 香苏饮见15页 按:伤寒与温热病的基本区别,在于有无内热潜伏。伤寒系单为寒邪所伤,邪自外而渐次及内。故初起恶寒重而发热轻,口皆不渴,绝无内热之象。治宜辛温解表,使邪从汗解而愈。温病系热邪潜伏;蕴蓄已久,每兼外感之诱因而发。初起即发热或微有恶寒,多数口渴,湿热并重者,口虽不渴,但思食凉物,甚则脉数舌绛,必有一派内热之象。治宜辛凉解表或辛凉透邪,大忌辛温之品。本篇方剂未出辛温范畴,羌活前胡等品并不适用于温热病。读者应参考《时病论》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②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 ----------------------------------------- ①《时病论》: 清、雷丰(少逸)著。是一部专门阐述时令病的书籍。 ②《温热经纬》:是清、王士雄(盂英)辑叶香□(上山下严)、薛生白、余师愚等各家有关温病论述的一部温热病专著,选材颇精,注释按语亦多卓见。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千金方》载中风大法有四:一日偏枯,谓半身不遂也;一日风痱,谓身无痛,四肢不收也;一曰风懿,谓奄忽不知人也; 一曰风痹,类风状也。刘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①,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②,心神昏冒③,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丹溪曰……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发明论》曰:中风之症,有中腑、中藏、中血脉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面如土色,脉浮而恶风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藏者多滞九窍,或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④、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藏,其治多难。中血脉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汤以发其表,调以通圣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则从三化汤以攻其里。然汗下又不可太过,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卫;亡阴则损其营,此又不可不慎也。 ------------------------------------------ ①将息失宜:《河间六书》指“……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而言。 ②热气拂郁:热气不得放散。 ③昏冒:神识昏迷,不省人事
本文档为【医学传心录打印件(节省资源模式)1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798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3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31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