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

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

举报
开通vip

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 第 34 卷 第 2 期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3 月 Vol. 34  No. 2 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 , 2008 3 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 张 军 (常熟理工学院 外语系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 :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三次高潮形成于不同时期 ,通过第一次高潮中的“认 同”、第二次高潮中的“反抗”以及第三次高潮中的“融合”等不同表现形式 ,...

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
第 34 卷 第 2 期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3 月 Vol. 34  No. 2 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 , 2008 3 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 张 军 (常熟理工学院 外语系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 :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三次高潮形成于不同时期 ,通过第一次高潮中的“认 同”、第二次高潮中的“反抗”以及第三次高潮中的“融合”等不同表现形式 ,最终达到高潮。三次高潮之间的转 向和延续 ,体现了黑人文学发展的总体脉络。从社会背景 ———主要文学理论思潮 ———高潮的表现等视角展开 研究 ,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脉络。 关键词 :美国黑人文学 ;高潮 ;成因 ;表现 中图分类号 : I71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841 (2008) 0220150205   美国黑人文学 ,即非裔美国文学 (Af ro2American liter2 ature) ,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到了 20 世纪 , 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 ,黑人文学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 ,大学 里纷纷建立非裔文学系和研究中心 ,课程设置上也有非裔 文学的专题等 ,有“在美国所有少数裔族文学中黑人文学成 绩最突出 ,实力也最雄厚”[1 ]290 之说。目前研究美国黑人 文学的国内外学者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作家作品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之上 , 个案研究居多 ,全面而系统研究美国文学三次高潮的学者 较少。对这三次高潮进行归纳梳理 ,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 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美国文学的研 究 ,弥补不足。本文拟从历时角度 ,以“社会背景 ———主要 文学理论思潮 ———高潮的表现”为主线展开 ,对三次高潮进 行分析。   一、第一次高潮 美国文学经过 19 世纪中后期的“文艺复兴”之后迅速 走上了民族发展的道路 ,到 20 世纪 20 年代出现了美国文 学的又一次繁荣 ,美国黑人文学以纽约哈莱姆地区为基地 ,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并一直持续到 30 年代 ,美国 黑人文学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开始形成。 这次高潮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早在 19 世纪初 ,美 国黑人作家如戴维 ·沃克、布克 ·托 ·华盛顿、菲莉斯 ·惠 特莉等就已经拿起笔杆当武器 ,维护美国黑人的权利 ;非裔 之外的著名女作家哈莉叶特 ·比彻 ·斯托的作品《汤姆叔 叔的小屋》及《德雷德 ,阴暗的大沼泽地的故事》等 ,也是这 一时期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弗雷德里克 ·道格拉斯通过 他的三部曲自传《弗雷德里克 ·道格拉斯 ,一个美国黑人的 自述》、《我的契约与我的自由》以及《弗雷德里克 ·道格拉 斯的生平与时代》,以自身为奴的经历控诉了奴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非 人性和不合理性 ;南北战争前后以道格拉斯为首的黑人作 家提出废除奴隶制的要求 ;切斯纳特、邓巴、杜波依斯等美 国黑人作家从黑人独特的视角进行创作 ,表达黑人双重社 会心理 ,这些作家引领并影响了一批批年轻的黑人作家 ,他 们充当了后来黑人文学第一次高潮的铺路者。 一战结束后的 20 年代 ,美国南部在种族主义分子煽动 下 ,对黑人的压迫变本加厉 ,加上南方棉花连年歉收、北方 大城市在战争刺激下需要大量劳动力 ,以及获得文艺界白 人开明人士资金资助等四大因素 ,大批黑人不断涌向北方 大城市 ,黑人聚居区逐步形成 ,其中最著名的是纽约哈莱姆 地区 ,“它一时成为了美国的国际黑人橱窗 ,一些人的希望 之乡和一些人的游乐场”[2 ] ,为美国黑人作家在进行文学 创作、表达民族意识时提供了群众基础和交流场所。再者 , 纽约一直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主要传播地 ,广大黑人们聚集 于此 ,使得黑人尤其是一部分黑人作家接触到美国的主流 文化 ,了解到美国主流文化体现出的对种族问题的看法和 观点。一战后的美国黑人民族运动高涨 ,尤其是在杜 ·波 依斯等领导下 ,黑人的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心大大增强 ,从 而深刻认识到美国黑人民族所面临的严峻事实 :“黑人仍然 是受歧视的公民 ,私刑猖獗 ,甚至出现黑人士兵被杀的现 象。”[3 ]501 种族矛盾日益激化 ,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空前高 涨 ,客观上为黑人作家提供了表达心声的机会 ,有力地促进 了第一次高潮的到来。 051 3收稿日期 :2007209210 作者简介 :张军 (19712) ,男 ,江苏常熟人 ,常熟理工学院外语系 ,讲师 ,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当时 ,艾兰 ·洛克提出“新黑人”一说 ,主张在泛非主义 基础上 ,黑人文学艺术应具有界定黑人身份和促进种族自 豪感的双重功效和职责 ,希望“新黑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 意识。《新黑人》明确指出年轻的黑人应有新的心理状态和 觉醒精神 ,应受过教育 ,洞悉过去 ,展望未来 :“我们现在拥 有黑人青年 ,他们有引人入胜的远见和振奋人心的预言 ⋯⋯用新的声律和音调预示着整个民族发出的成熟的声 音。”[ 2 ] 马克思 ·卡卫也表达了相似观点 ,主张黑人应热爱 自身的黑人性 (blackness) ,呼吁黑人与白人以及西方世界 的彻底分离。这为第一次高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 理论支撑。 休斯是第一次高潮中的领袖人物。他集中体现了对黑 人命运和文化的关注和对种族歧视的谴责 ,以及对自身种 族的自豪。诗集《疲惫的布鲁斯》序篇《黑人》这样写道 :“我 是黑人 :/ 黑得如黑夜 ,/ 黑得像我的非洲那样深。”[3 ]520《我 的人民》通过赞美漆黑的夜色和星星表达了相似观点。为 了构建基于黑人民族特性的黑人诗歌样式 ,他创造性地把 美国黑人传统音乐 (尤其是布鲁斯和爵士乐)及口头歌谣应 用到诗歌中 ,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黑人诗歌基本模式。三行 为一节的布鲁斯音乐的第一行陈述一个问题或情景 ,第二 行重述第一行 ,但稍加变化 ,第三行或解答或阐释或评论。 《年轻女子的布鲁斯》写道 :“我将走向坟墓 ,在我的朋友考 拉 ·丽小姐之后。/ 走向坟墓 ,在我亲爱的朋友考拉 ·丽之 后。/ 因为当我死了 ,一定有人走在我后面。”[4 ] 在由两个 重复乐章构成的《石头般孤寂》一诗中 ,每一乐章都以黑人 爵士乐中典型的断奏音煞尾 ,烘托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氛围 , 体现了对民族音乐的青睐。休斯还十分注重借鉴黑人民间 幽默 ,尤其是把美国黑人特有的黑人对骂引入诗中 ,长诗 《问你妈妈 :爵士十二式》充分运用民间对骂手段 ,赋予该诗 独特的黑人幽默品质。他的辛普尔系列为美国黑人文化乃 至美国文化树立了经典的幽默形象 ,显示出他对民族文化 传统的自豪。 赫斯顿的作品表达了她对黑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 豪感。描写黑人知识分子约翰 ·皮尔逊牧师和妻子露西生 活经历的作品《约拿的葫芦藤》大量使用黑人方言和风俗习 惯 ,体现了“新黑人”思潮对作者的影响。为哈莱姆文艺复 兴运动及后来的黑人文学整体振兴做出了极大贡献的巨著 《他们眼望上苍》颠覆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性别模式 ,刻画了 一个敢做敢为的黑人新女性珍妮。小说末尾的珍妮告别了 犹豫与偏见 ,奔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她在自己的灵魂中呼 唤 :“快来看看这多彩的生活吧。”[5 ]209 正如小说所言 :“他 们好像是在凝视着黑暗 ,但他们的眼睛在仰望上苍。”[5 ]171 这些都突出了对自我种族的认同基调。 麦凯是第一位表达新黑人精神的黑人作家 ,他努力寻 找体现黑人文化的基本黑人精神 ,并通过大胆暴露黑人尤 其是下层黑人的阴暗面 ,抗议当时的社会制度。《回到哈莱 姆》和《哈莱姆的身影》在表现对黑人同情和对压迫者痛恨 的同时 ,反复高歌现代黑人的反叛精神和种族自豪感。卡 伦认为黑人诗歌应借鉴英美诗歌传统 ,突出诗歌的艺术性 , 强调对人人都有意义的内涵。十四行诗《然而我确实称羡》 引用了《圣经》上帝造人的典故 ,还借用了希腊神话 ,将黑人 主题巧妙融入到白人主流文学中 ,以唤醒广大白人的同情 心 ,不时流露出对自身种族的自豪。 以休斯、赫斯顿、麦凯、卡伦等为代表的第一次高潮中 的黑人作家们 ,在认同自我民族身份、认同黑人文学构成元 素的基础上 ,要求白人社会也能认同黑人文学作品、黑人民 族文化传统、黑人的民族身份 ,进而要求黑人民族作为美利 坚民族的一部分得到整个美国的认同。应该说 ,这种把赞 美、认同本民族文化当作对种族歧视不满的手段 ,使当时广 大黑人作家在思想上较其前辈们更加成熟 ,也更容易在现 实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 ,他们的举动必然带动更多黑人 作家亲身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运动中 来 ,形成普遍的以“认同”为特征的文学理念和文学氛围 ,深 化了第一次黑人文学高潮的内涵。   二、第二次高潮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因 30 年代后期美国严重的经济 危机而失去了资金上的支持 ,最终失去活力。二战结束后 , 大批新人登上美国文坛。40、50 年代以赖特、埃利森、鲍德 温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黑人作家在美国文坛迅速崛起 ,标志 着美国黑人文学迎来了以“反抗”为特征的第二次高潮。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 ,战后美国国内针对黑人的种族歧 视和压迫极其严重 ,就业 (黑人一般只能从事笨重的和最受 轻视的劳动职业 ,平均工资低 ,失业比例高) 、教育 (1954 年 前有 17 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在教育方面有种族隔离的法 律) 、住房 (很多城市划分为白人区、黑人区及其他种族区 域) 、政治 (黑人被剥夺了选举权) 、交通 (13 个州在交通方 面规定黑人同白人不能同坐一个车厢 ,连餐车、卧车、候车 室、厕所等都实行种族隔离) 等方面种族隔离严重 ,加上三 K党及其他种族主义者任意逮捕、拷打和残害黑人 ,美国黑 人的日子举步维艰。广大黑人要赢得自由、平等就必须奋 起反抗。1954 年 ,黑人展开了反对教育种族隔离的斗争 , 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公立初等和中等学校实行种族隔离的 行为违宪 ,但南部许多州仍不允许黑白合校 ,1957 年 9 月 发生在阿肯色州小石城的白人以武力阻止黑人入学事件更 是引起黑人强烈抗议 ,最后艾森豪威尔总统派出部队干预 才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黑人民权领袖马丁 ·路德 ·金领 导了“自由乘车”运动和静坐示威运动 ,金被刺又引发 168 个城镇的抗暴斗争 ,黑人激进派主张暴力抵抗。所有这些 表明 ,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迫使黑人采取反抗 151 措施 ,不管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 当时 ,克莱伦斯 ·梅杰提出了“一个黑人标准”,要求黑 人领导时刻牢记广大黑人被歧视的滋味 ,做对黑人正确的 事情 ,希望广大黑人作家“不仅要唤醒我们自己的黑人兄 弟 ,还要唤醒那些在西方衰落世界中跌跌撞撞不动脑思考 的、浅薄的、虚有其表的人。我们必须用我们黑人诗性的力 量去推翻西方的仪式、强烈的情感、灾难、这种死亡的黑暗 年代”[6 ] 。梅杰的“反抗”观点 ,以及第一次高潮中部分有 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反抗观点的历史延续 ,对第二次高潮 后的广大黑人作家产生了不小影响 ,推动了第二次高潮的 形成 ,以赖特、埃利森、鲍德温等为代表的黑人作家通过小 说创作诠释了他们的文学观。 赖特是一位赢得了广泛尊重的黑人小说家 ,《土生子》 被认为是黑人文学的里程碑 ,由《恐惧》、《逃跑》、《命运》三 部分构成 ,讲述了黑人青年比格 ·托马斯无意中杀死白人 雇主的女儿玛丽 ,最终被捕处以电刑一事。赖特故意将小 说中的故事安排在被白人称为“神圣正义”的北方大城市芝 加哥 ,一个被比格认为“非裔美国人只要生活在这座城市的 一个角落 ,就会对其充满无名的恐惧”[7 ] 的地方。比格时 刻感受到种族歧视给他带来的恐惧与不安 ,他无法看到正 义、光明与希望 ,他发现反抗是唯一的、最好的、也是最无奈 的选择 ,最终他被迫失手杀人 ,破除了所谓的北方神话。比 格对母亲用非洲传统文化中的“布鲁斯”和“唱圣歌”来安慰 自己的做法不屑一顾 ,逐渐形成了极端反抗性格 ,这明显不 同于传统黑人文学中以汤姆叔叔为代表的顺从性格 ,目的 是向整个白人社会敲响警钟 ,让白人主流社会“开始有畏惧 之心”[8 ] ,“使每位白人认识到自己就是压迫者”[3 ]541 ,这些 都突出强调了美国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培养比格性格、价 值观的罪魁祸首。这部“真正迫使美国社会对黑人文学刮 目相看”[9 ] 的小说 ,标志着美国非裔文学第二次高潮的到 来 ,体现着美国黑人文学在艺术上走向成熟 ,开创了美国 “抗议文学”之先河 ,让赖特成为“让美国黑人喊出自己心声 的第一位非裔美国作家”[10 ] 和“非裔美国人的种族的传道 者”[11 ] ,从“《土生子》出版的那一天 ,美国文化被永久地改 变了”[12 ] ,对美国文学乃至美国社会产生了震动性的影响。 在赖特影响下 ,大量美国黑人小说家聚集在赖特周围 ,“形 成了一种狂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针对社会问题的赖特派群 体”[13 ] ,他们一起为本次高潮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鲍德温起初是赖特的崇拜者 ,在赖特的帮助和指点下 逐渐成名 ,鲍德温曾坦言赖特对他具有巨大的解放和启迪 意义 ,他把赖特看作是自己文学上的父亲 ,但为了摆脱被赖 特光芒笼罩的阴影 ,鲍德温通过攻击赖特来提高自己的知 名度 ,通过文学弑父这一举动表明他主张非暴力解决种族 问题的观点。在《向苍天呼吁》中 ,约翰最终皈依宗教 ,继承 了继父加布里埃尔的宗教事业。60 年代 ,鲍德温也积极投 身黑人民权运动 ,成为当时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下一 次将是烈火》中有两篇书信形式的杂文 ,《我的地牢振荡起 来》是“我”写给侄儿的信 ,强烈抨击了白人至上理论 ,强调 黑人的尊严 ,教导侄儿不要接受白人对他的歪曲 ;《十字架 下》分析了肤色给黑人带来的种种不公、不安和恐惧。《没 人知道我的名字》和《另一国度》等也体现了相似的观点 ,体 现了他从温和反抗走向强烈反抗的过程。 埃利森也是非暴力反抗观点的支持者。被称为美国文 学经典之作的《看不见的人》给美国文学界带来了巨大影 响 ,一个无名黑人青年在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过程中 ,遭受 了种种歧视与压迫 ,作品揭示了现代黑人在白人社会里必 然遭受种种不幸的共同处境。小说引言说 :“我是看不见的 人 ⋯⋯人们看不见我 ,那是因为他们拒绝看见我。”[1 ]42 影 射了黑人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地位 ,深刻揭示出种族 歧视是广大黑人发展前进的根本障碍。 以赖特、埃利森、鲍德温为代表的第二次高潮中的抗议 派黑人作家们 ,深刻认识到第一次高潮中的黑人自我认同 并没有带来相对等的白人对黑人的认同 ,他们意识到必须 做出改变 ,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反抗的观点。他们深知仅靠 单个黑人力量难以达到目的 ,但坚信 1 200 万美国黑人的 力量足以完成这一使命。埃利森和鲍德温等虽寄希望于黑 人的“非暴力、非极端、温和的”反抗 ,但最终目的和赖特的 暴力反抗是一致的 ,即通过反抗获得平等 ,因此说第二次高 潮的特征在于反抗 ,不管这种反抗是极端的还是温和的。   三、第三次高潮 70 年代以后 ,随着莫里森、沃克、安吉罗、达夫、威尔逊 等取得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美国黑人文学进入了以黑 白“融合”为特征的第三次高潮。 从社会大背景来说 ,60 年代末深陷越战和民权运动的 美国处于大震荡之中 ,马丁 ·路德 ·金被刺杀更使美国国 内弥漫着愤怒、狂躁和不安。每个人似乎都意识到应该变 革传统制度 ,走向一个更人性、更自由、更平等的社会。 1965 年通过了选举权法 ,到 60 年代末在制度和法律层面 上已基本纠正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种族不平等。70 年代 以后 ,人们对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多族群特性逐渐接受 , “统一的价值体系”受到极大冲击 ,几近崩溃。这时的黑人 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白人敬佩的成绩 :黑人街舞为广大美 国人所喜爱 ,黑人街舞天才亨利 ·林克、布达 ·斯特雷齐成 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音乐界出现了有“神童歌星”美誉的迈 克尔 ·杰克逊 ;体育界出现了大量的著名黑人运动员 ,如杰 西 ·欧文斯以及 NBA 球星“魔术师”约翰逊、飞人乔丹等 ; 这让很多白人改变了对黑人的看法 ,为黑人和白人的融合 提供了机遇与环境。 霍伊特 ·富勒认为 :“为了取得黑人社会内部的团结和 251 力量 ,黑人必须找回并尊崇自己独特的文化之根。”[14 ] 拉 里 ·尼尔、贝克、盖茨等也持相似观点 ,主张把黑人文本置 于整个大文化背景中 ,学会梳理、界定和修正西方世界设置 的双重传统。这就在更深、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了黑人文化 传统和西方传统 ,希望黑人作家不但应重视自身民族文化 和内部融合 ,又要兼顾黑人与白人如何融合的问题。 与前两次高潮相比 ,本次高潮中的黑人文学显得更加 成熟、全面 ,以威尔逊等为代表的戏剧 ,以达夫和安吉罗等 为代表的诗歌 ,以莫里森、沃克等为代表的小说等 ,取得了 全面繁荣。 威尔逊是本次高潮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剧作家 ,其剧 作成功再现了 20 世纪美国黑人的体验史 ,指出了黑人内部 融合的前提是广大黑人同胞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追溯 历史。《莱妮大妈的黑臀舞》围绕莱妮大妈和黑人乐队灌制 她的唱片而展开 ,表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的音乐、 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栅栏》中的特洛伊强烈阻止儿子搞体 育以防儿子重复自己的生活 ,父子间产生矛盾 ,其启示在于 黑人必须学会适应社会才能生存 ;《钢琴的启示》讲述查尔 斯一家如何千方百计摆脱过去的阴影造成的伤害 ,姐弟间 的分歧在于如何处置一架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全家过去历史的钢琴 ,弟 弟要卖掉 ,姐姐坚决不让 ,最后是认识到了钢琴和家庭历史 的重要联系 ,决定把钢琴留下 ,这启示黑人应该如何在白人 控制的主流社会中对待自己的文化遗产。 安吉罗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 ,也是 著名诗人 ,她在克林顿总统就职仪式上朗诵诗篇《清晨的脉 搏》,使她一举成为全美最受瞩目的焦点人物之一。她的诗 既流露出对黑白融合的关切 ,也表达了黑人乐观自信的生 活态度 ,正如《我仍将升起》中所写的那样 :“你可以用语言 来射我 ⋯⋯但是我像空气那样 ,仍将升起 ⋯⋯我顺应潮流 汹涌澎湃。”[1 ]341《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是她最著名 的自传体小说 ,从玛格丽特 4 岁时与哥哥一起被离异的父 母送往南方祖母家开始写起 ,8 岁时被母亲的黑人情人费 理曼奸污 ,直到 16 岁时成为未婚妈妈。小说揭示了在黑人 种族内部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不幸 :黑人男性把白人世 界的种族歧视连同他们自身所固有的性别歧视 ,一起发泄 给黑人女性 ,使黑人女性成为双重受害者 ,正如她在书中所 感慨 :“作为黑人是可怖的 ,我无权掌控自己的命运 ⋯⋯安 静地坐着 ,听着他们指控我的肤色 ,而我却毫无辩护的机 会。”[ 15 ] 作者借书中的玛格丽特之口流露出了作者对黑人 自身的深切关注 ,以及对黑白融合的初步构思。 达夫是第一位黑人桂冠诗人 ,她最著名的诗作《托马斯 与比拉》以她外祖父、外祖母的身世为基础 ,讲述了他们的 生活经历。上部分写托马斯乘船前往阿克伦 ,并和比拉结 婚 ;下部分展示比拉的心路历程。托马斯和比拉的故事让 人们再次回顾了 20 世纪影响黑人生活的许多重大事件。 达夫的诗歌把美国黑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所遭受的种族歧 视 ,以及她对黑白融合的乐观态度勾勒出来 ,难怪评论家这 样赞扬她 :“在丑恶中发现缕缕美丽 ,在压迫中发现自由的 可能性 ,在瘠土中发现富饶。”[16 ] 沃克是当代黑人文学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主要描 写了黑人妇女的欢乐与悲伤、讴歌了她们在逆境中奋斗的 顽强意志 ,既关注黑人内部融合 ,又探索了黑人与白人之间 融合的问题。《紫色》是她的代表作 ,讲述了黑人女性在困 境中保持尊严和寻求自我个性的艰难历程。西丽娅遭继父 强奸 ,又被继父要求出嫁给黑人某先生 ,受尽了某先生的折 磨。西丽娅摆脱传统的枷锁而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的过 程 ,实际上是她精神上自我解放的过程。沃克剖析了黑人 男性的复杂心态 :他们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和施害者 ,把心 中的怨恨和不满发泄到妻儿身上。沃克对黑人内部矛盾的 揭示是在提醒黑人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小说结尾时某先生 真心忏悔 ,两人言归于好 ,西丽娅的妹妹耐蒂也带着西丽娅 的孩子从非洲回来 ,与姐姐团聚 ,这样的作品结局 ,目的是 突出黑人之间相互融合、理解和团结的重要性。 莫里森是本次高潮的领袖 ,也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她从小就受到黑人文化的熏陶 ,目睹了 她的母亲和在 17 年内兼职 3 份工作的父亲所遭受的苦难。 经历第二次高潮以及民权运动的她在历经沧桑之后 ,思想 上逐渐走向多元化、理性化。其小说主题大多以探索黑人 自身融合和黑白融合为主 ,展示了美国黑人精神世界的变 迁。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少女佩克拉的悲剧故 事传达了她渴望黑人世界与白人世界之间的博爱思想 ;《秀 拉》在相当程度上是《最蓝的眼睛》的延续 ,通过描写大胆追 求自我幸福的秀拉来表达作者既希望黑人应该由自己来追 求幸福 ,也希望白人社会理解 ,关注和支持黑人追求自身幸 福权利的思想 ;《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发现之旅同样 是作者希望白人社会认识和了解黑人祖先文化的意愿表 达 ;《柏油娃》中的森和雅丹 (欧洲非裔) 最终分手表达了作 者的遗憾 ,也体现了作者希望黑人世界应相互融合的强烈 意愿。莫里森在讨论森与雅丹两人的关系时指出 :“他们分 道扬镳的根源不是男女不同角色的矛盾 ,而是文化差 异”[17 ] ;《宠儿》指出黑人和白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这从塞 丝在逃跑时分娩一事可以看出 ,白人姑娘爱弥不但没有告 发黑人姑娘塞丝 ,而且竭尽全力帮助逃跑中的塞丝把丹芙 生下来 ,小说中“她们一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恰当”[18 ] 这句 话表明了一部分白人不但接受了黑人 ,也接受了他们的后 代 ,她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正是作者希望黑人和白人之间能 进行和谐相处 ;《爵士乐》通过描述乔与维奥莉特 20 年的城 市生活来表达作者依靠爱心可以消灭种族歧视的意愿 ;《乐 园》流露出对黑人自我封闭和黑人种族主义的担忧 ,也传递 出作者坚信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从排斥走向融合 351 的信念。 在第三次高潮中 ,许多黑人作家已经把黑人自身的“融 合”作为作品的主题 ,或多或少地涉及或考虑到了黑人与白 人之间的“社会融合”问题。而莫里森和沃克等作家的视野 更具有前瞻性 ,她们往往更多地把黑人文学置身于美国文 化大背景下来探索黑人社会的各种关系、广大黑人的历史 与现状 ,把之前黑人作家讨论较多的种族道义层面提升到 弘扬生命意义的层面上 ,始终把“自我融合”与“社会融合” 当作她们作品的主线 ,极大地丰富了第三次高潮的内涵。   四、结语 自从非洲移民来到美国 ,美国黑人文学逐渐形成 ,抒写 了广大黑人作家对种族问题的思考 ,以认同、反抗和融合为 表现形式的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集中体现了美国黑人文 学的主要成就 ,经过前两次高潮的锤炼 ,使得第三次高潮在 思想上和政治上更加成熟 ,文学样式也分别从第一、二次的 诗歌和小说逐渐过渡到第三次高潮的多种体裁。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 ,回顾这三次高潮对我们认识美国 少数族裔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美国 ,少数族裔文学 的发展需要从自在性向自为性转变、从对自身关注向着对 整个社会大环境关注的转变、从自身融合向社会融合的转 变。还要指出的是 ,各少数族裔文学如何与主流文学并存 而非消解 ,将是种族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据此可推 断 ,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的转向和延续对于美国其他少 数族裔文学的发展 ,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 尽管近年来在美国政坛上出现了鲍威尔、赖斯等杰出黑人 代表 ,但即使在 21 世纪的今天 ,种族歧视现象在美国依然 存在 ,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根源并没有消除 ,它始终是美国 黑人文学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或许美国黑人文学的第 四次高潮在不久将会到来 ,但愿那时笔者能怀着轻松的心 情来分析它的成因与表现。 参考文献 : [1 ]  刘海平 ,王守仁. 新编美国文学史 :第 4 卷 [ M ] . 上海 :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2002. [ 2 ]  Bernard W. Bell . The Afro2American Novel and It s Tradi2 tion[ M ] . Amherst :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 t s Press , 1987 :95. [3 ]  刘海平 ,王守仁. 新编美国文学史 :第 3 卷 [ M ] . 上海 :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2002. [ 4 ]  Arnold Rampersad , ed. The Collected Poems of Langston Hughes[ M] . New York : Random House , Inc ,1994 :123. [ 5 ]  佐拉·尼尔·赫斯顿. 他们眼望上苍[ M ] . 王家湘译. 北京 :北 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2. [6 ]  Clarence Major . A Black Criteria[J ] . Journal of Black Poet2 ry , 1967 (Spring) :15. [ 7 ]  Wright Richard. How Bigger Was Born [ M ] .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 Pub ,1940 :27. [ 8 ]  董衡巽. 美国文学简史 [ M ]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6 : 333. [9 ]  秦小孟. 当代美国文学 :概述及作品选读 :中册 [ M ] . 上海 :上 海译文出版社 ,1986 :159. [10 ]  王长荣. 现代美国小说史[ M ]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92 :262. [ 11 ]  Alfred Kazin. On Native Grounds : An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American Prose Literature [ M ]. Orlande :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42 :372. [ 12 ]  Irving Howe. A World More Att ractive : A View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 M ] . New York : Horizon Press , 1963 :100. [13 ]  布恩·罗伯特. 美国的黑人小说《土生子》[ M ] . 施咸荣译. 上 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499. [14 ]  程锡麟. 虚构与现实———二十世纪美国文学[ M] . 成都 :四川 人民出版社 ,2001 :409. [ 15 ]  Maya Angelou. I Know Why t he Caged Bird Sings [ M ] . New York : Bantam Books ,1971 :152. [ 16 ]  Steven R. Serafin , e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 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292. [ 17 ]  Eva Lennox Birch. American Women’s Writing : A Quilt of Many Colours [ M ] . London : Harvester Wheat shed , 1994 : 173. [18 ]  托妮·莫里森. 宠儿[ M] . 潘岳 ,雷格译. 北京 :中国文学出版 社 ,1996 :99 - 100. 责任编辑  韩云波 On the Three Flowering Periods of the Afro2American Literature ZHAN G J un ( English Deptment , Changshu I nstit ute of Technology , J iangsu 215500 ,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f ro2American literature underwent three important periods , which are usually called the three flowering periods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e three flowering periods were formed in different periods , and ultimately reached its climax after going through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 acceptance in the first flowering period , resistance in the second , and mergence in the third. And the t ransition and continuation represent s the overall venation of Af ro2American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 theoretical t 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three flowering periods helps us better understand this venation. Key words :Afro2American literature ; flowering period ; cause ; manifestation 451
本文档为【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250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31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