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举报
开通vip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2004 年 1 月 第 36 卷  第 1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Jan. 2004 Vol. 36 No. 1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吴福祥   提要 : 本文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语法化与仪式化”、“形式学派的语法化研究”、“语法化与语 言接触”以及“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五个方面 ,介绍近 10 年来国外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 语法化...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2004 年 1 月 第 36 卷  第 1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Jan. 2004 Vol. 36 No. 1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吴福祥   提要 : 本文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语法化与仪式化”、“形式学派的语法化研究”、“语法化与语 言接触”以及“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五个方面 ,介绍近 10 年来国外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 语法化、单向性、仪式化、语言接触、主观化、交互主观化   [中图分类号 ] H0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04) 012001827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指的是语法 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 ,典 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 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 分 ,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 法成分。研究语法化现象的理论通常称为“语 法化理论”或者“语法化学说”。本文拟综述近 年来国外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 一、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单向性 ( unidirectionality) 是近几年语法化 研究中争论最为热烈的一个问题。它是语法化 理论中的一个最重要假设 ,指语法化的演变以 “词汇成分 > 语法成分”或“较少语法化 > 较 多语法化”这种特定方向进行。比如在下面的 演变序列中 ,若一个形态2句法演变只是按照由 左向右的方向进行 ,我们就说这个演变是单向 性的 ,或者说是不可逆的。反之则是单向性的 反例。 实义词 > 语法词 > 附着词 > 屈折词缀 > (零 形式) ( Hopper & Traugott 1993) 语法化的单向性首先由 Giv∏n (1975 : 95) 明确提出并作出解释 ,此后一直被认作语法化 的一个重要特征。单向性问题的争论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Newmeyer (1998) 引起并由 Lightfoot (1999 ,2002) 以及 Janda (2001)和 Joseph (2001)等学者所推动的。 Newmeyer (1998) 专门有一章叫做“解构语法 化”,列举了大量所谓单向性反例 ,以否认单向 性的存在。不仅如此 ,Newmeyer 甚至宣称“根 本没有语法化这样的东西”。Lightfoot (1999) 则指责单向性研究本质上是 19 世纪历史比较 语言学的东山再起。此后 ,《语言科学》( L an2 guage Sciences)专刊 (2001 ,23. 223) 整整一期致 力于否定单向性的理论价值 ,并提出反对单向 性的各种理论和经验证据。此外 ,支持或同情 上述观点的文章在最近三四年也相继发表 ,例 如 Beths ( 1999 ) 、Lass ( 2000 ) 、Fitzmaurice (2000) 、Geurts ( 2000a , 2000b) 、Kim ( 2001) 以及 van der Auwera (2002)等。 另一 方 面 , Haspelmath ( 1999a , 1999b , 2002) 、Traugott ( 2001a , 2002 ) 以及 Heine (2002) 、Heine & Kuteva (2002) 等学者力主单 向性的有效性 ,对 Newmeyer 等学者的观点和 论据作了有力的辩驳。目前大多数学者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是 :1)语法化演变的单向性是一个强烈的倾向 ·81· 而非绝对的原则 ;2) 单向性假设显示出形态2句 法演变的普遍制约 ,是对人类语言演变共性的 一种概括 ,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 价值。 二、语法化与仪式化 :语法化的频率条件和重 复机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从事语法化研究的 学者普遍将频率看作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或 因素 (参看 Traugott & Heine 1991a ; Hopper & Traugott 1993 ; Traugott 1996a ; Krug 1998 ;By2 bee & Scheibman 1999 ; Haspelmath 1999a , 2000 , 2001 ; Fischer et al. 2000 ; Bybee 2001b 等) 。Haspelmath (2001) 从语言演变的共性角 度将语法化的频率条件概括为 :“一个语法化的 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 越高 ,那么它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语言项频率的高低是由重复的频度造成 的。为什么重复会导致一个语言项发生语法 化 ? Haiman (1994) 从心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 对此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解释。Haiman 认为 ,像 人类所有的建制 (institutions) 一样 ,人类语言 也在使用中发生变化 ,特别是语法由于话语在 时间中不断重复而发生变化。Haiman 用“仪式 化”( ritualization)来概括由重复导致的三个相 关的演变过程 : ( 1)“适应”( habituation) 、( 2) “解放”(emancipation) 和 (3)“自动化”(automa2 tization) 。“适应”、“自动化”和“解放”分别是心 理学和生态学的重要机制。在“适应”过程中 , 刺激 (stimulus) 的高频重复使得反应者对刺激 物的反应持续减弱 ,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 意义被磨蚀。在人类语言中“适应”不仅体现在 问候语和套话 (clichés) 的形成上 ,通常也表现 在语法化过程中 :重复可以导致形式发生弱化 , 也可以独立地使意义变得虚化。重复的另一个 后果是“自动化”。Haiman 认为自动化可能是 双层组构 (double articulation)的重要来源 ,在双 层组构中一个最小的意义单位 (词或语素)由若 干更小的无意义的单位组成。由于无意义的单 位是原来有意义的单位经过“语素 > 词缀 > 音 位”这种连续演变之后留下的残迹 ( remnants) , 所以重复不仅体现在语法化早期阶段和最后阶 段 ,同时也表现在双重组构本身的来源上。“解 放”指的是一个工具性行为变得跟它原来的主 要动机相分离 ,从而自由地表达信递功能 ,并进 一步获得意义 ,变成一个符号。Haiman 指出 , 不仅其他物种的很多信递行为来源于原本非信 递行为的“仪式化”,人类语言的各种现象也是 在“解放”过程中获得其来源的。比如音位化 (phonologization) 、重音和语调的仪式化以及固 定语调模式的产生等。不仅如此 ,Haiman 进一 步认为 ,语言本身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从工具性 功能中解放出来的行为。 Haiman(1994) 所论证的语法化与仪式化 之间存在的高度平行关系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兴 趣 ,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法化过程中的若干语 音2音系、形态2句法和语义2语用演变 ,进而重新 思考语法化的机制。此后 , Boyland ( 1996 ) 、 Dahl (2000) 、Bybee & Thompson (2000) 、Bybee (2001a ,2001b , 2001c) 和 Haspelmath (2001) 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重复及频率在语法化 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Boyland(1996)指出 ,语法化过程中发生的 形式上的演变跟非语言的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而 变得自动化的演变极为相似。由于重复 ,若干 原本独立的单位所构成的序列逐渐被处理为一 个单一的单位或组块 (chunk) 。这种“重新包 装”( repackaging) 有两个后果 : (1) 组成单位的 个体身份逐渐消失 , (2)整个组块在形式上开始 缩减。这种自动化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运动神 经活动 (motor activities) :譬如演奏乐器、做饭、 从事体育活动等 ;而且同样适用于语法化 ,比如 几个世纪以来频繁使用的短语 ( Ipim) going to (V ERB) ,已经被重新“包装”为一个单一的加 工单位 ,其组成部分的个体身份逐渐消失 (孩子 们常常惊讶地发现 gonna 的实际拼写是 going to) , 该短语的形式也大大缩减。Boyland (1996)的研究表明 ,类似的情形在很多语法化 过程中都可以观察到。 Bybee (2001a) 认为 ,语法化过程中从词汇 ·91·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功能到语法功能的演变 ,其实是一个“解放”的 过程。在莎士比亚的英语中 ,be going to 具有 “空间上朝一个目标位移”的字面意义。假定人 们对位移目的有明显的兴趣时 ,甚至在莎士比 亚的英语里 ,be going to 的信息值也是更多地 跟目的相关而较少跟空间位移关联。因为 be going to 频繁地与这种使主体意图也得以显示 的语境相联系 ,以致它逐渐从原来空间位移的 意义中被解放出来 ,表达目标或意图的新功能 也逐渐成为这个结构式的主要功能。另一方 面 ,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泛化和虚化则高度平 行于“适应”过程。就像刺激的高频重复会使反 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 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一样 ,一个词、词组或结 构式的高频重复也会减少其语义力量和信息 值。 Bybee (2001b)对仪式化的各种特征在语法 化过程中的对应表现以及重复在语音、形态2句 法和语义2语用演变中的基本作用作了更为具 体的考察。跟 Haiman ( 1994 ) 一 样 , Bybee (2001b)也认为语法化过程本质上就是仪式化。 因为仪式化 (适应、自动化和解放) 的发生导源 于重复 ,所以 Bybee (2001b) 强调语法化的最基 本机制是重复。鉴于此 ,Bybee (2001b) 从突显 重复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角度将 语法化重新定义为 :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汇序列 或语素序列自动化为一个单一的加工单位。 事实上 ,重复和频率不仅作用于语法化演 变 ,人类语言中大量的形态句法、音系、语义和 词汇现象的产生和演变都跟话语的重复密切相 关。1999 年 5 月在美国卡内基·梅隆 (Carnegie Mellon)大学举行的“频率和语言结构的显出”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 了重复和频率在语言结构的产生和演变中的重 要作用。该会议的论文集《频率和语言结构的 显出》2001 年由 Joan Bybee 和 Paul Hopper 编 辑出版。此外 Joan Bybee 2001 出版的《音系学 与语言使用》更是将重复和频率看作语音和音 系演变的一个重要机制。 另外 ,重复不仅是语法化及其他语言演变 现象的重要机制 ,也是大量文化和生态现象发 生仪式化的根本动因。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 : 语法化现象是否具有一个独立的机制 ? Haiman ( 1994 ) 、Dahl ( 2000 ) 、Bybee ( 1998 , 2001b)以及 Haspelmath (2001) 等都认为 ,语法 化最基本的机制既非特域的 (domain2specific) , 也非特种的 (species2specific) 。因此 ,高度抽象、 至今仍很神秘的语法性质有望用更为普遍的术 语来加以诠释。 三、形式学派的语法化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形式学派学者开始 尝试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和研究模式来研究作为 功能范畴的语法化 ,以求“对语法化现象作出真 正的解释”( Roberts 1993a) 。1997 年 8 月在德 国杜塞尔多夫 (Düsseldorf ) 大学召开的第 13 届 国际历史语言学大会期间还专门举行了一次 “语法化的形式学派研究模式”( Formal Ap2 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学术讨论会。 生成学派之所以涉足语法化研究 ,可能跟生成 语法理论近些年来的发展有关。自 Chomsky (1986)发表以后 ,功能范畴被引入生成语法框 架。在最近 10 余年里逐渐完善起来的短语结 构理论和 X2标杠等理论框架里 ,像限定词 (de2 terminer) 、标补词 (complementizer) 和一致关系 标记 (A GR) 这类功能范畴成分被普遍看作短 语结构中心语。而历时地看 ,这些功能中心语 都来源于词汇成分或词汇中心语。正因为如 此 ,历时生成语法研究开始关注语法化现象 (参 看 Fisher & Rosenbach 2000) 。 据我们粗略的调查 ,形式学派语法化研究 的成果主要有 Roberts (1993a ,1993b) 、Warner (1990 ,1993) 、Simpson (1997) 、Beths (1999) 、 Roberts & Roussou ( 1999 ) 、Wu ( 2000 ) 、 Gelderen ( 2000 , 2001a , 2001b , 2002 ) 、Kayne (2001) 、Simpson & Wu (2002) 。这些研究多 数关注助动词的语法化演变 ,也有少数文献涉 及一致关系标记、反身代词、疑问代词、否定标 记等其他语法标记的语法化研究 ,比如 Roberts & Roussou ( 1999) 和 Gelderen ( 2000 , 2001a , ·02· 2004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2001b ,2002) 。此外 ,Wu (2000) 运用生成语法 理论研究汉语量词“个”、体标记“了”、结构助词 “的”以及动结式等功能范畴产生过程和语法化 机制。 形式学派的语法化研究以乔姆斯基语言学 中的功能范畴和中心语移位理论以及修改版最 简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句法研究模型 ( Chomsky 1995) 为理 论背景 ,以 Lightfoot (1979 ,1991 ,1999) 的历时 句法理论为基本框架 ,试图对文献里经常提及 的若干语法化现象作出形式主义的解释。其基 本假设是 ,语法化本质上是词汇范畴被重新分 析为功能范畴的过程 ,语法化现象之所以普遍 可见 ,是因为重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往往涉及结构简化 ,体现 了语言习得的省力策略 ,而结构简化则是一种 为参数定值所偏爱的演变。 四、语法化与语言接触 传统的语法化研究大都在假定的同质演变 状态下进行 ,这种研究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语言 演变的一元发生 ( monogenetic) 模式这样的假 设之上。事实上 , 正如 Hopper & Traugott (1993)所强调的 ,“严格的语法化一元发生观是 不恰当的”,因为这种研究模式忽略了大量由语 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现象。上个世纪 90 年 代以来 ,很多语法化研究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发 生在语言接触状态下的语法化演变。这类研究 主要从下述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探讨在一个特 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语里由语言接触等外部因素导致的语 法化过程。任何一种语言在其演变、发展的过 程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跟其他语言发生接触。 语言接触常常会导致形态2句法成分的借用和 影响 , Weinreich ( 1953 [ 1968 ]) 、Thomason & Kaufman ( 1988 ) 、Gerritsen & Stein ( 1992 ) 、 Harris & Campbell (1995) 、Campbell (1999) 以 及 Thomason (2001)等报道了大量句法借用和 句法影响的事实。Harris & Campbell (1995) 和 Campbell (1999) 甚至将句法借用视为句法 演变的三个机制之一。Gerritsen & Stein (1992) 则将语言接触及由此导致的句法借用 和句法影响看作句法演变的一个重要外因。对 句法演变的外部机制和动因的关注 ,使人们不 断地发现以往被认为是发生在一种语言内部的 语法化现象其实是由语言接触导致或诱发的。 比如 McColl Millar (2000) 证明 ,语言接触在英 语定冠词的语法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Harris &Campbell (1995) 则列举大量事实证明 句法借用常常和重新分析、扩展 (extension) 等 机制一起造成大量形态句法现象的产生和演 变。语言接触不仅会通过句法借用和句法影响 促成特定语法化过程的发生 ,而且还可以导致 语法化机制的跨语言扩散。Bisang ( 1998) 认 为 ,语言联盟 ( sprachbund) 的出现很可能是由 语法化机制的跨语言扩散造成的 ,特别是当语 言接触达到一定深度时 ,说话者/ 听话者可以将 其母语中业已存在的重新分析机制转移到其他 语言中去。 二是研究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中的语法化 现象。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是由语言接触造成 的两种接触语言 (contact languages) 。一般认 为 ,在皮钦语产生初期 ,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相 对贫乏 ,当皮钦语固定化以后语法范畴和语法 形式逐渐增加 ;而皮钦语一旦“克里奥尔语化” (creolize) ,语法形式则更加丰富。因此探讨皮 钦语和克里奥尔语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无疑 有助于语法化理论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 ,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被认为是“语法化研究 的金矿”( Heine & Kuteva 2002) 。这方面研究 的代表性成果是 Bruyn (1995) 和 Baker & Syea (1996 ) 。Bruyn ( 1995 ) 是一部研究苏里南 (Sranan)克里奥尔语语法化的专著 ,讨论了大 量语法演变的实例。该研究表明 ,当皮钦语克 里奥尔语化时所发生的语法化过程 (比如一个 独立的词汇项变成形态标记) 通常并不是克里 奥尔语内部发展的结果 ,新的形态标记其实是 从低层语 ( substrate language) 直接移入的。这 个结论也许能有效地解释为什么克里奥尔语常 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新的语法形式。Baker & Syea (1996)是一本论文集 ,代表了克里奥尔 语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 Bruyn (1996) 基于对苏里南克里奥尔语中若干语法结构式的 ·12·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观察 ,区别了克里奥尔语语法化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常规 (ordinary)语法化”,即语言 内部语法标记和结构的渐变 ;第二种类型叫做 “瞬间 (instantaneous)语法化”,其区别于常规语 法化之处是“通常逐渐进行的演变在克里奥尔 语化过程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跨度中发生”;第 三种语法化类型是“外表 (apparent ) 语法化”, Bruyn 认为这种语法化其实是低层语语法成分 移入的结果。 很多研究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语法化的文 献都提到 ,接触语言的语法化过程往往表现出 跟标准语不同的特性 ,比如单向性和渐变性被 认为是标准语语法化的两个最重要特征 ,但这 两个特征在接触语言的语法化过程中常常被违 反 ,换言之 ,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的语法化过程 常常呈现出非单向性和“抄近路”的特征 (参看 Keesing 1991 ; Plag 1993 ,1994 ;Mufwene 1996 ; Lumsden 1997 ; Smith 1996 ; Syea 1996 ; Turchetta 1998) 。但 Plag (1998) 认为 ,这些被 认为违反了单向性和渐变性的语法化实例多数 都是低层语语法成分的移入 ,并非传统意义上 的语法化现象。Plag (1998) 主张 ,只有区分内 在演变和由接触引发的演变 ,我们才能对克里 奥尔语化和语法化的性质有一个新的比较深入 的认识。他认为基于语言内部的演变一定符合 语法化理论确立的原则 ,而对这些原则的违反 可以解释为由外部因素所导致。Bruyn (2002) 指出 ,存在于低层语的语法化模式或语法化链 可以充当语法成分移入克里奥尔语的通道 (channels) , 但低层语的语法化模式也会导致 被移入的某一语法成分在克里奥尔语中出现不 可预测的重新分析或转化 ,以致违反了语法化 过程中普遍可见的非范畴化 (decategorization) 特性和单向性制约。 五、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 在日常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不仅要表达命题 意义而且要表达“言者意义”,而后者体现了语 言的主观性 ( subjectivity) 。所谓语言的主观 性 ,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 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 留下“自我”的印记 (参看 Lyons 1977 , 1982 ; Finegan 1995 ;沈家煊 2001) 。如果这种主观性 在语言中用明确的结构形式加以编码 ,或者一 个语言形式经过演变而获得主观性的表达功 能 ,则谓之主观化 ( subjectivization) 。语言学家 对主观化系统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 期 ,主要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取向。前者从 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 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 ,代表性人物 是 Langacker (Langacker 1985 , 1990 ,1999) ;后 者从历时语言学角度考察一个主观性的结构或 形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代表性人物是 Trau2 gott ( Traugott 1982 , 1985 , 1988 , 1989 ,1991 , 1995a , 1995b , 1996b , 1997 , 1999a , 1999b , 1999c ,1999d ,2000a ,2000b ,2001b ; Traugott & Ekkehard KÊnig 1991 ; Traugott & Dasher 2002 等) 。Traugott (1989) 最早将主观化纳入语法 化的研究框架 ,并从语法化的角度对主观化作 出定义 :主观化指的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 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 种语 义2语 用 演 变 过 程。 Traugott ( 1999c , 2000b)强调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 认为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表现在如下几个互相联 系的方面 :    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 ;由客观意义变为主 观意义 ;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 ;由非句子主语 变为句子主语 ;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 ;由自由形 式变为粘着形式。( Traugott 1995a)   语言不仅能表达主观性 ,而且还常常表达 交互主观性 (intersubjectivity) 。交互主观性指 的是说/ 写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 读者 “自我”的关注 ,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 上 ,即关注听/ 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 ;但更多 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 ,即关注听/ 读者的“面 子”或“形象需要”( Traugott 1999a) 。交互主观 性派生于主观性并以后者为蕴涵 ,换言之 ,一个 语言形式如果具有交互主观性 ,那么也一定具 有主观性。从历时角度看 ,语言形式的交互主 ·22· 2004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观性是通过交互主观化过程而产生的 ,所谓交 互主观化 (inter2subjectivization) 指的是这样一 个符号学过程 ( semasiological process) :意义经 由时间变成对“有关说/ 写者在认识意义和社会 意义上对听/ 读者‘自我’的关注”这样的隐涵义 加以编码或使之外在化。交互主观化与主观化 这两种机制的区别是 ,主观化是意义变得更强 烈地聚焦于说话者 ,而交互主观化是意义变得 更强烈地聚焦于受话者。但交互主观化总是蕴 涵着主观化 ,不可能存在没有某种主观化程度 的交互主观化 (一个形式若没有某种程度的主 观化就不可能有交互主观化) 。历时地看 ,交互 主观化通常比主观化出现得晚并来源于主观 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语 letpis 的意义演变 :  (a) Let us go , will you , > (b) Letpis go , shall we , > (c) Letpis take our pills now , Johnny ( Traugott 2000a) .   上面的例子中 ,由 (a) 到 (b) 是主观化 ,由 (b)到 (c)则是交互主观化。Traugott (2000a)认 为 ,语法化过程中的交互主观化常常涉及一个 语义2语用互相关联的单向性路径 :  内容的   >   内容的       + 程序的 >  程序的 非主观性的 > 主观性的  + 交互主观性 >  交互主观性的 以命题内成 > 以命题为辖域 >  以话语为辖域 分为辖域   语法化中的 (交互)主观化研究也体现在话 语2语用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之中 ,因为话语2语 用标记是语言表达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主要 形式。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 Hanson (1987) 、 Powell (1992) 、Brinton (1990 ,1996) 、Onodera ( 1995 ) 、J ucker ( 1997 ) 、Traugott ( 1995a , 1999c ,2000b , 2001 ) 以及 Traugott & Dasher (2002) ,例如 Traugott (1995b ,1999c) 详细考 察了大量英语副词的语法化过程 ,揭示出“谓语 副词 > 句子副词 > 话语标记”这样的语法化链。 此外 ,最近兴起的历史语用学研究也跟 (交 互)主观化研究密切相关。历史语用学的一个 主要内容就是研究语用标记或话语标记是如何 产生的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Sweetser (1990) 、J ucker (1995) 、Traugott (2000b ,2001) 和 Traugott & Dasher (2002) 等。2000 年荷兰 本杰明 (Benjamins) 出版公司创办了《历史语用 学》杂志 ,迄今已发表若干有关 (交互)主观化研 究的文章。 参考文献 Baker , P. & A. Syea ( eds. ) . 1995. Changing Meanings , Changing Functions : Papers Relati ng to Gram matical2 ization in Contact L anguages [ C] . ( Westminster Creolistics Series ,2. ) London :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Press. Boyland , J . T. 1996. Morphosyntactic change in progress : A psycholinguistic treatment [ D ] . Doctorial dissertation. De2 partment of Psycholog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Bruyn ,A. 1995. Gram maticalization in Creoles : The Develop2 ment of Determiners and Relative Clauses in S ranan [ M ] . Amsterdam : IFOTT. Bybee , J . 2001a. Cognitive processes in grammaticalization [ A] . In M. Tomasello ( ed. ) . The New Psychology of L an2 guage , Volume II [ C] . Lawrence : Erlbaum Associates. Bybee , J . 2001b. The role of frequency in grammaticalization [ A] . In R. Janda & B. Joseph (eds. ) . Handbook of His2 torical L inguistics [ C] . Oxford : Blackwell. Bybee , J . 2001c. Sequentiality as basis of constituent structure [ A] . In T. Giv∏n (ed. ) . Typological S t udies in L anguage [ C] . Amsterdam : Benjamins. Dahl ,O. 2000. Gram maticalization and the L if t Cycles of Con2 st ruction [ M ] . Ms. , Stockholm University. Finegan , E. 1995.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 An intro2 duction [ A] . In Stein & Wright (eds. ) . 1995. Fisher , O. , A. Rosenbach & D. Stein (eds. ) . 2000. Pathw ays of Change : 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 [ C ] . Amster2 dam : Benjamins. Gerritsen , M. & D. Stein (eds. ) . 1992. Internal and Exter2 nal Factors in Syntactic Change [ C] . Berlin / New York : Mouton de Gruyter. Givón , T. 1979. On U nderstanding Gram mar [ M ] .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Haiman ,J . 1994. Ritu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 A] . In W. Pagliuca (ed. ) . Perspectives on Gram matical2 ization [ C ] .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arris , A. C. & L . Campbell. 1995. 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2li nguistic Perspective [ M ]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Haspelmath , M. 1999a. Why is grammaticalization irreversible [J ] . L inguistics 37/ 6. Haspelmath , M. 1999b. Are ther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al change [J ] ? Journal of L inguistics 35. Haspelmath , M. 2001. Explaining the Ditransitive person2role constraint : A usage2based approach [ R]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UC Santa Barbara , J uly 2001. Haspelmath , M. 2002. On Directionality in Language Change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Grammaticalization [ M ] . Ms. , Max2Planck2Institut für evolution¾re Anthropologie ,Leipzig. Heine ,B. & T. Kuteva. 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 mati2 calization [ M ]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pper , P. J . & E. C. Traugott . 1993. Gram maticalization [ M ]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m , H. 2001. Remarks on the unidirectionality principle in grammaticalization [J ] . Folia L inguistica Historica 22. Krug ,M. 1998. String frequency : A cognitive motivating factor in coalescence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linguistic change [J ] , Journal of English L inguistics 26/ 4. Lass , R. 2000. Remarks on (uni) directionality [ A] . In O. Fis2 cher , A. Rosenbach & D. Stein. 2000. Langacker , R. W. 1990. Subjectification [J ] . Cognitive L in2 guistics 1 :5238. Lehmann , C. 1995 [ 1982 ] . Thoughts on Gram maticalization [ M ] . Munich : Lincom Europa. Lightfoot , D. 1979. Principles of Diachronic Syntax [ M ]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ghtfoot , D.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L anguage : Acquisi2 tion , Change , and Evolution [ M ] . Oxford : Blackwell. Lightfoot , D. 2002. Myths and the prehistory of grammars [J ] . Journal of L inguistics 38. Newmeyer , F. J . 1998. L anguage Form and L anguage Func2 tion [ M ] .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Plag , I. 1993. Sentential Com plementation in S ranan : On the Formation of an English2based Creole L anguage [ M ] . Tübingen : Niemeyer. Roberts , I. 1993a. A formal account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Romance futures [J ] . Folia L inguistica Historica 13. Roberts , I. 1993b. Verbs and Diachronic Syntax : A Com para2 tiv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French [ M ] . Dordrench , Boston ,and London : Kluwer Academic. Roberts , I. & A. Roussou. 1999. A formal approach to“gram2 maticalization”[J ] . L inguistics 37/ 6. Traugott , E. C. 1995a.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ticalization [ A] . In Stein & Wright . 1995. Traugott , E. C. 1995b. Th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2 course markers in a hist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 R ] . Pa2 per presented at ICHL XII , Manchester 1995. Traugott , E. C. 1996a.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 A] . In K. Brown & J . Miller (eds. ) . Concise Encyclope2 dia of Syntactic Theories [ C] . Oxford/ New York : Perga2 mon. Traugott , E. C. 1999a. Why m ust is not moot [ R] . Paper pre2 sented at the Fou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2 cal Linguistics , Vancouver , Canada , August 1999. Traugott , E. C. 1999c. The rhetorical counter2expect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 A study in subjectification [ A ] . In Blank & Koch. 1999. Traugott , E. C. 2000a. Promise and pray2parentheticals [ R ]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Historical Linguistics , Santiagov de Compostela , Spain , September 2000. Traugott , E. C. 2000b. From etymology to historical pragmatics [ R]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Studies in Eng2 lish Historical Linguistics , UCLA , May 27th 2000. Traugott , E. C. 2001a. Legitimate counterexamples to unidirec2 tionality [ R] . Paper presented at Freiburg University , Oc2 tober 17th 2001. Traugott , E. C. 2002. Counterexam ple to U nidi rectionality i n Gram maticalization [ M ] . Ms. , Stanford University. 沈家煊 ,2001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 究》第 4 期。 ( 3 因篇幅所限 ,本文删去了大部分参考文献 ,敬请读者 谅解 !) 收稿日期 : 2002 —11 —1 ; 修改稿 ,2003 —9 —10 ; 本刊修订稿 ,2003 —11 —5 通讯地址 :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 5 号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42· 2004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本文档为【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69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29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