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的折射抑或扭曲_谈_双城记_中的法国大革命及双城

历史的折射抑或扭曲_谈_双城记_中的法国大革命及双城

举报
开通vip

历史的折射抑或扭曲_谈_双城记_中的法国大革命及双城 2009年第45期周刊 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贮满了思乡的 蛊惑的蔬果,寄寓着童年温馨的记忆,屡屡打动鲁迅的心灵, 勾起他的乡情乡思。 他对故乡满怀着浓烈的眷恋与盛赞的情 感,并且持续终生。 故乡的人文山水也给予了鲁迅创作的素材。 鲁迅的故乡 是水乡绍兴, 因此鲁迅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大多是他 所熟悉的水乡。 如《在酒楼上》“我”的故乡就是离城不过三十 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的乡村,这里的“小船”就是浙东 水乡特有的“乌蓬船”。 《离婚》中的爱姑就是坐着船去县城打 官司的。 ...

历史的折射抑或扭曲_谈_双城记_中的法国大革命及双城
2009年第45期周刊 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贮满了思乡的 蛊惑的蔬果,寄寓着童年温馨的记忆,屡屡打动鲁迅的心灵, 勾起他的乡情乡思。 他对故乡满怀着浓烈的眷恋与盛赞的情 感,并且持续终生。 故乡的人文山水也给予了鲁迅创作的素材。 鲁迅的故乡 是水乡绍兴, 因此鲁迅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大多是他 所熟悉的水乡。 如《在酒楼上》“我”的故乡就是离城不过三十 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的乡村,这里的“小船”就是浙东 水乡特有的“乌蓬船”。 《离婚》中的爱姑就是坐着船去县城打 官司的。 《社戏》更突出了水乡人看戏的独特场景———临河的 空地上一座戏台,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船篷。 我们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深切体会到作家不能忘情于出门就能 见到“水”和“船”的故乡。 《风波》开头有一段描述:“临河的土 场上, 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 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 面 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 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是晚饭的时 候了。 ”又如《社戏》中的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 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 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读着这些文字, 作品中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地点、时间,乃至于气候都可以 一目了然,它们无一不是在向人们展示鲁迅的家乡风情画。鲁 迅前期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彷徨》 中的作品就大多取 材于家乡,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绍兴风光图。 故乡的民风民俗给童年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 绍兴民间 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 两个“鬼”:一个是“带有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 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 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鲁迅对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间习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深沉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谈到了对民俗现 象的最初感受。 如《五猖会》上关于迎神赛会的津津乐道的陈 述,《社戏》中对社戏的充满神奇的迷人色彩的描绘,以及《无 常》中“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的形象。这些充满 生命力的、迷人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少年鲁迅,并为今后鲁迅的 小说创作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素材,以及大量的人物、事件的原 型。 可以说,故乡的民风民俗是鲁迅小说创作的土壤。 传统文化与故乡情结两种作用相互交替, 使得鲁迅对故 乡的迷恋持续终生。 正如莫言所说:“一个人难以逃脱的是自 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是故乡经历。 ”[4]恋乡情结为鲁迅提 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的来源, 它的精神内核更成为鲁迅人 格及其作品风格的重要元素。 参考文献: [1]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史 [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8:78. [2]孙犁 .孙犁文论集———鲁迅的小说[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3:99. [3]芾堂 .乡土记忆———鲁迅之友忆鲁迅[M].西安:陕西 人民出版社,1983:203. [4]莫言.我的故乡与童年[J].星光,1994,(11). [5]鲁迅 .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李长之.鲁迅批判[M].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5. 摘 要: 狄更斯著作《双城记》一经问世,便因其对法国 大革命的细致刻画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历史视角 把握该部小说,剖析作品与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史实巨作 《法国大革命》间的联系,比较大革命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作者 自身所处社会的异同, 以此探讨小说描绘的法国大革命以及 双城的真实性,并借此分析小说家狄更斯独特的革命观。 关键词: 狄更斯 《双城记》 法国大革命 历史 真实 1859年,狄更斯的力作《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首 次在《一年四季》(All Year Round)上连载,便引起评论界的强 烈反响。与以往的掌声、鲜花、赞许不同的是,此次狄更斯面临 的是前所未有的反对浪潮,质疑、反对、攻讦等负面评论可谓 铺天盖地,或说《双城记》是作者对历史的刻意扭曲,对大革命 的恶意中伤,或说该书是作者对托马斯·卡莱尔《法国大革命》 的蹩脚模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中,最为尖锐的批评要数 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斯蒂芬爵士(Sir James Fitzjames Stephen) 在1859年12月17日发表于 《星期六评论》(Saturday Review)的 《双城记》一文,在文中詹姆斯指责道:“无论从文学、从道德或 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双城记》)都是一部非常稀奇古怪的 作品。如果不是标上了狄更斯先生的名字的话,这部小说很可 能会没有一个读者。 ”[1] 狄更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面对的竟是众人对其批 判现实主义历史小说的尖锐批判,着实令人惊讶。 那么,作为 此时英国文坛的巨星级人物究竟为何仅因为一部作品蒙受责 难? 难道这真的是一部抄袭他人旧作,歪曲历史的三流小说? 从客观来说,《双城记》 一书缺少了作者早期作品中的幽 默与乐观主义情调,蒙上一层阴郁感伤的色彩,这样的变化是 读者与评论界一时无法适应的。从该作品的主题来说,这又是 一部以饱受争议的法国大革命为题材和背景写就的历史小 说,作品内容本身敏感,极易受到评论家的关注;而且狄更斯 本人又是饮誉文坛的大师, 他对法国大革命和双城的描写是 否属实,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是否精当也自然是众人讨论的焦点所在。 接着, 人们又发现了《双城记》与卡莱尔《法国大革命》的相似。 一、《双城记》与《法国大革命》 谈论《双城记》与《法国大革命》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说, 也是在探讨《双城记》描写的真实性。因为,若翻开本书的第一 页,便能看见作者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书中有关法国人民在革命前和革命时期的种种 描绘,无论多么细小,全都是真实的,有可靠的证人 的证言为根据。 我的希望之一是为那部帮助人们理 解那个恐怖时期的深受欢迎的生动形象的著作增添 一点东西, 虽然对卡莱尔先生的杰作的哲学再也无 人可能有所增益。 [2] 显然,就作者而言,这是一部真实的且可靠的历史小说, 至少是对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的真实描述。 而序言中提及 的“卡莱尔先生的杰作”正是指英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托 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在1837年出版的名著《法国大革 命》(The French Revolution),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富有戏剧性, 历 史 的 折 射 抑 或 扭 曲 (解放军理工大学 理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1101) 王欣然 ———谈《双城记》中的法国大革命及双城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1 Administrator Line Administrator Line Administrator Line Administrator Line 周刊2009年第45期 并极具个人风格的历史散文, 也是一部深受狄更斯推崇并深 深影响其《双城记》创作的历史文献。 而从此序中读者也不难 感受到狄更斯对卡莱尔作品的景仰之情。 狄更斯在写给朋友 约翰·福斯特 (John Forster)的一封信中就说他读 《法国大革 命》已逾500遍,他在写给卡莱尔的信中也表示:“我总是在满 怀诚意地阅读你的作品,并设法走你的路。 ”[3]很显然,《双城 记》的写作受到卡莱尔力作的影响。 然而,也正是因为两者之 间如此明显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多评论家认为 《法国大革 命》是狄更斯在写就《双城记》时唯一研读的相关历史作品,甚 至于《双城记》中的诸多场景描写都是直接摘抄自《法国大革 命》(如攻陷巴士底狱,使用断头台等),就连狄更斯的革命哲 学也是卡莱尔思想的直接继承。 当然,不可否认,《法国大革命》对《双城记》的影响非比寻 常,两者关于革命的众多观点不谋而合,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 定狄更斯的《双城记》抄袭了前者。 确切地说,《法国大革命》, 犹如一只撩动琴弦的手拨启了狄更斯走向法国大革命的乐 章,启发了狄更斯,赋予了狄更斯创作的灵感,让他设法走上 前辈所走的道路———真实而准确地描绘大革命。 而卡莱尔本人,作为狄更斯的挚友,在其寻找相关资料时 自是不遗余力地给予了帮助 。 在狄更斯的传记作者Edgar Johnson的记录中,写着为了让狄更斯更多地了解法国大革命, 卡莱尔将从伦敦图书馆找到的两马车的书送到了狄更斯家门 口。可以说狄更斯写作本书得到了卡莱尔的鼎力相助,但可以 肯定的是,同时他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功课。 阅读好友的《法国 大革命》只是其巨大工作量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部分,因为它让狄更斯的小说更加真实而形象。 不可否认,当评论界一再强调卡莱尔对狄更斯的影响,其 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双城记》这部小说的真实性。 因为 正如J.S.米尔(J.S. Mill,旧译为穆勒)所说:“它(《法国大革命》) 是所有史诗中最为逼真的一部。 ”的确,卡莱尔的著作正是以 其形象而逼真的描写博得人们一致喝彩, 而狄更斯继承了这 一点。 更有评价说:“由于狄更斯的洞察、 分析生活显示的能 力,使他能超越卡莱尔的认识水平,因而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 的描写‘也许比卡莱尔更接近真的法国革命’。 ”[4] 二、《双城记》中的双城 说到《双城记》的历史性,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是法国大 革命,然后应该就是书中对双城的描写。 而提及双城,则不得 不介绍一下狄更斯所处的时代,这既是作者创作的社会环境, 又是该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 同时也是双城之所以为此双城 的直接原因。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创作《双城记》的时代。 19世纪中期, 英国正值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也是大不列颠积极进行 海外扩张的年代,此时的英国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描 绘的那样———美好而糟糕,智慧而愚昧,信仰也怀疑,光明也 黑暗,而且都是最高级的。 此时,工业革命业已完成,工业资 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英国资产阶级富上加富,工人阶级 则越来越贫,甚至毫无政治权利。 英国国会1834年通过的“新 贫民法”,居然逼迫贫苦民众进工厂接受剥削。 凡此种种激起 了民众的强烈不满,直接导致了持续十数年的“宪章运动”的 爆发。 随着人民与政府间矛盾的不断激化,到了1848年,革命 之火更是熊熊燃烧,开始席卷整个欧洲,法国的二月革命、柏 林的三月革命、 维也纳的三月革命等都是激烈矛盾的大爆 发、大释放。 面临着如此混乱的国内外局势, 社会问题的观察家狄更 斯又开始深深思索, 并逐渐萌发了写作一本关于法国第一次 资产阶级革命的小说的念头, 试图借用历史小说的题材表达 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看法, 通过历史材料提出并设法解决当代 社会的问题,意在借古讽今,以史为鉴。 于是法兰西的巴黎与 英吉利的伦敦成为了他笔下的双城。 所谓双城,是指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与伦敦。作者以19 世纪后期的法国与英国社会为背景, 用大气中略带阴郁的笔 触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动荡混乱 和矛盾四起。 狄更斯写的虽然是历史小说,但是鉴于特定的出发点,他 总是不忘与自己所处时代的英、法两国社会现实密切结合,真 实反映两国的动荡不安、危机四伏。而这样的写作手法也要比 直接、正面描写作者所处时代的激荡的社会斗争要全面、深入 而耐人寻味。 有趣的是, 作者在描述双城的同时也是在比较双城,比 较革命前的双城,比较革命中的双城,甚至是革命后的。 在故 事的开头,狄更斯运用一系列似是而非、矛盾而又真实的字 眼将两个国度拉到了一起,之后情节的45章节有19个发生在 英国,24个发生于法国, 当然1789年到1791年间的巴黎是故 事的重点。 在第一部分的描写中,英吉利与法兰西是如此相似,一样 的高压统治,一样的混乱秩序,一样的草菅人命。 然而随着情 节的铺开,两者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从第二部分开始,巴黎, 尤其是革命期间的巴黎,是混乱的、无序的、疯狂的,宛如脱缰 的野马把所有人卷进迷乱的历史中;而英国的伦敦,此时却是 截然相反的稳固、坚实,是暴风雨夜的避难所,是人们心灵休 憩的驿站。这种极大的反差,再次成为评论界的焦点。的确,我 们无法否认,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期间的英国其实是反动的 堡垒,是阶级斗争最残酷的场所,但是,为了立意的需要,狄更 斯将其幻化成田园诗般的静谧安详。这样的安排是刻意的,却 也是作者衷心希望的。 在狄更斯看来,19世纪中期的英国正如汪洋中颠簸的小 舟,随时有被倾没的危险,革命随时可能吞没整个大不列颠, 可以想见, 随之而来的就是流血与牺牲, 正如18世纪末的法 国。如果政府能够采取合理举措,积极主动地帮助人民改善生 活,那么宁静的前景也是可以预见的,就如其笔下18世纪末的 英国(当然那是虚构的梦幻,却是作者仍然抱有的信念)。他相 信只要人们认识到革命固然合理,固然是对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颠覆,但 在英国改变旧制度不一定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温和的改良主 义带来的也许是另一番美丽天空。 那么抱有感性改良主义思想的狄更斯, 在描写法国大革 命的时候是否会因为这样的心态而恶意中伤、 扭曲这一历史 事件呢? 三、狄更斯的革命观 值得庆幸的是,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夜,狄更斯坚定地 选择了革命这一道路,虽然他依旧不主张流血与暴力。 在《双城记》中,作者继承了卡莱尔的一个基本观点:法国 大革命“是神圣的公正天意对一个腐败社会的判决”。 [5] 在狄更斯看来,“革命是通向希望、正义、和平和普遍幸福 的唯一道路”,[6]所以“法国大革命尽管无节制地血腥残酷,但 人民正是通过大规模死亡和毁灭,才从长期的饥饿、屈从、失 败和挫折中胜利地得到解放”。 [7] 正是因为作者清醒地认识着革命,认识着法国大革命,所 以他在《双城记》中才没有一味地称赞革命的正义,而是在描 写民众深重苦难并肯定革命合理的同时, 对革命带来的血腥 进行了控诉。狄更斯不是一个大革命的盲目崇拜者,而是一个 高屋建瓴的观察家,他知道高压的统治、深重的苦难逼迫着法 国人民必然掀起不可阻挡的反抗行动, 但同时他也清楚地明 白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的喜悦,还有流血、牺牲,甚至是 冤假错案、草菅人命。 也许,这就是革命的哲学。 的确,大革命期间断头台上的冤魂太多,据资料记载,当 时人口2500万的法国,在1793年到1794年一年之中,就有1.7 万人被送上了断头台。 最快的一个记录是:在38分钟里,断头 台砍下了21个头颅。 因此在书中,狄更斯毫不回避地写着暴动、杀人、复仇、 断头台,写着人们攻陷巴士底狱时的激动与狂乱,写着德伐 日夫妇的可怕与疯狂,写着曼内特大夫的悔恨与无奈,写着 达尔内和露西的无辜与善良……然而,这样的描写在一些评 论家的眼中却是另一番含义,约翰·格劳斯(John Gross,英国 当代文学评论家)认为:“他(狄更斯)以仇恨和憎恶的心情来 看待革命; 他没有写任何一件事可以说明革命是有益的、建 设的或者甚至是悲剧性的。 与此相反,革命不时被写成瘟疫 和疯狂。 ”[8] 很显然,这是对作者意图的扭曲。 如果仔细阅读本书,便 不难看出,这疯狂的一切,不是因为革命太可怕,而是因为贵 族的统治太罪恶, 他们居然将善良的人们逼迫成手持利刃的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2 Administrator Line Administrator Line Administrator Rectangle 2009年第45期周刊 复仇之神。由此可以想象旧制度是如何的荼毒生灵。故而可以 说,狄更斯对革命的态度是同情多于控诉,而并非某些评论家 所说的惧怕或痛恨, 因此他能够较为客观地展现这一历史时 期的法国,而英国则成为了他寄托理想的伊甸园。 四、结语 狄更斯笔下的法国大革命和这一时期的双城是真实的, 也是虚幻的;是历史的再现,也是历史的折射,透露着作者智 慧的折射, 是狄更斯对同时代人的警示与告诫。 正如上文所 说,书中的描写(主要是针对英国部分的描写)也许未必完全 真实可靠,但不可否认是经过作者思想折射后的理想世界。因 而,与其固执于《双城记》是否为历史完全而精确的拷贝,不如 认真思索作者借此书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英]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斯蒂芬.双城记[A].罗经国. 狄更斯评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3,第1版:25. [2][英]狄更斯著.孙法理译 .双城记[M].南京:译林出版 社,1996.6,第1版,序言. [3]王治国 .狄更斯传略 [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1.11,第1版:120. [4]王治国 .狄更斯传略 [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1.11,第1版:124. [5][英]A.L.勒内著.段忠桥译.卡莱尔[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7.7,第1版:67. [6][英]T.A.杰克逊著.范德一译.查尔斯·狄更斯———一个 激进人物的进程[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2,第1版: 177. [7][英]T.A.杰克逊著.范德一译.查尔斯·狄更斯———一个 激进人物的进程[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2,第1版: 178. [8][英]约翰·格劳斯 .双城记[A].罗经国 .狄更斯评论集 [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3,第1版:272. 摘 要: 简·奥斯汀是18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大 多以爱情与婚姻作为题材。她认为:纯粹为了财产与社会地位 而结婚是愚蠢的, 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婚姻仍然是不 可取的。本文旨在分析简·奥斯汀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中女 主角伊丽莎白的婚姻, 从而指出经济是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 不利地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女性 婚姻 爱情 金钱 一、引言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她当时的社 会地位是相当低的。但她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 “女性中的莎士比亚”。 奥斯汀的小说描述了中产阶级宁静的乡村生活, 多以爱 情和婚姻作为主题,常出现男女之间的冲突的情节;作品中人 物性格各异,引人入胜。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成名作,这 部作品中透露出作者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到现在仍然对我们 有着启示意义。 二、伊丽莎白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的爱情与婚姻是贯穿整 篇小说的主要线索。在小说开头所提的“公认的真理”之下,所 有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姑娘都想嫁个好丈夫。 然而伊丽莎白对 “好丈夫”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诠释。 她认为一个好丈夫不仅要 拥有一定的家产,而且必须尊重女性,与自己在心理上能有相 互契合的共同点。柯林斯先生是第一个向伊丽莎白求婚的人。 起先伊丽莎白感到惊讶,但是马上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伊丽 莎白之所以这么果断是因为她并不爱柯林斯, 而且以后也不 可能爱上他。 之后,伊丽莎白被韦翰优雅的行为和举止打动, 但是她仍然没有考虑选他作为自己的丈夫。她告诉她阿姨说, 她会处理好她跟韦翰的关系,如果能够避免的话,她不会与韦 翰坠入爱河。 柯林斯世俗腔太重, 与聪明伶俐的伊丽莎白毫无共同语 言。 韦翰没有家产,并且缺乏道德。 尽管伊丽莎白很晚才发现 韦翰的真面目,但是丝毫不影响伊丽莎白择夫的原则,韦翰的 贫穷就让他置身于伊丽莎白的择夫范围之外了。 但是之后为 什么伊丽莎白拒绝了又帅气又富裕的达西呢? 伊丽莎白清楚 地陈述了她的答案:“Why,with so evident a design of offending and insulting me,you choose to tell me that you liked me against your will,against your reason,and even against your character? Was not this some excuse for incivility,if I was uncivil?”(Austen, 2004:139)当然,她对于达西的偏见,韦翰编造的关于达西的 谎言,都对于她拒绝达西的求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 原因就在于伊丽莎白憎恨达西对自己傲慢的态度。 伊丽莎白并不想嫁给柯林斯和达西是因为她并不仅仅是 想找个有钱的丈夫,让生活有所依靠,或者是满足她的物质需 要。伊丽莎白最不能容忍的是:这两个人向她求婚都不是出于 爱情和平等的人格, 而是他们俩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伊丽莎白 会因为他们的家产而接受他们的求婚。在这一点上,伊丽莎白 正确地判断了形势,从而作出了明智的决定。伊丽莎白自由平 等的信念给了当时盛行的“金钱婚姻”和性别歧视重重一击。 伊丽莎白拒绝了傲慢的达西,但是她接受了谦逊的达西。 他们的婚姻正是基于达西的财产和他们的爱情。 而财产和爱 情正是组成美满婚姻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 伊丽莎白 在跟她的姐姐简说明一切的时候, 当被问她爱上达西已经多 久了,她回答道:“It has been coming on so gradually that I hardly know when it began,but I believe I must date it from my first see- ing his beautiful grounds at Pemberly.”(Austen,2004:275) 一方 面,伊丽莎白是在调侃,另一方面,这也揭示了她内心的真实 想法。正是这句话折射出了她对于金钱和婚姻的人生态度:没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婚姻是不可取的。 当她访问了达西豪华 的彭伯利庄园之后,伊丽莎白对于财产的态度一览无余。她在 参观完庄园后感觉当彭伯利庄园的女主人还是挺好的。 从心 理上讲, 伊丽莎白在兴奋惊讶的时候暴露出的想法从某种程 度上说正是内心想法的直接反映。 或许伊丽莎白在婚姻问题上从来没有排除过对经济因素 的考虑, 但是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诱惑始终不能使她忽视男女 间平等的爱情。伊丽莎白十分看重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达西 与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求婚被 拒绝之后,达西写了一封信给伊丽莎白,在信中他详细地解释 了一切。 读完这封信之后,伊丽莎白十分羞愧。 她至此完全摒 弃偏见,以全新的角度正确而全面地看待达西。所以达西的这 封信可以说是他们两人爱情的摇篮。 伊丽莎白的彭伯利之行 是第二阶段。她从管家那里了解到:达西从来没对管家说过一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婚姻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无锡 214011) 王凤声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3
本文档为【历史的折射抑或扭曲_谈_双城记_中的法国大革命及双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250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0-10-29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