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8改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8改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8改nullnullnull 第 八 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null第 一 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null 1、建立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null 2、建立的标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8改
nullnullnull 第 八 章 社会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在中国的确立null第 一 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null 1、建立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null 2、建立的标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既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null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 议上,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名字,并认为它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途径。(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null 2、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作了比较详细地分析。首先,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有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其次,指出五种经济成分实质上代表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其中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和刘少奇又多次强调就上述分析。从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分析也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null3、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1950年 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和讲话中认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1952年 6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重新审视社会 矛盾后认为:主要矛盾发展了变化。他说:在打倒地主阶级 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 级。刘少奇也认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 矛盾,是无产阶级与中产阶级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 为基本矛盾,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了出来。 null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 从反对外国、反对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他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null 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当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null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null(二)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正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的性质,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做出深入地论证。null 第 二 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null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一)工业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原因 新中国建立前,中共就提出了工业化任务。 1949年 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对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做了部署,其中提出胜利后要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中国建立后,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被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工业化任务,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 第一,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个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二项任务即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null 第二,实现工业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中国革命的终极目标。 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迟早要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null(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世界上两条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 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2、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客 观必然性2、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客 观必然性 第一,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首先,外国资本主义不愿意看到中国走上资本主义成为 它的竞争对手,因此,千方百计抑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其次,旧的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封建生产关系严重束 缚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第二,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时就明确的奋 斗目标,也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只有两条路,一条资本主义,一条社会主义。历史 已经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前者走不通,所以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null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前,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null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开始发生了重要变化。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两方面的原因:null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所处的两难境遇 第三,农村个体经济的局限性和农村互助合作活动的兴起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条件有:(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null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现。第 三 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null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计划提要。“一五”计划的编制,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基本确定下来。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计划。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 1953年拉开帷幕的,其标志是国 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的实施。 null 背景: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但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比较大,贫富分化逐渐开始。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1.农业合作化含义 所谓农业合作化, 就是以合作社 的组织形式,把个体的、分散的、私有制的农业经济转变 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业经济。农业合作化运动, 实际上也就是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null过程:第一阶段:土改后,互助组很快在农村中相当普遍的发展起来。 第二阶段: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草案指出,中国农民在土改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的表现在两种积极性上,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当不能忽视和粗暴的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是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null 2. 农业合作化兴起的原因 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 20世纪 50年代初土地改革基本 完成后开始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合作化。 第三,土改后不少农民尤其是贫下中农,由于缺少必要的 生产工具和资金,在生产经营上遇到了一定困难。 第四,农村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null 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第一,互助组。 第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二)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null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null 基本完成: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发展: 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个发展到近1000万个;初级社从1951年底的300多个增加到1953年的1.4万个。1954年秋为10万个,1954年底猛增到48万个。(三)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null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完成了从个体农业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 其次,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null方针: 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组织形式: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完成: 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也基本完成了。(四)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null 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政策。 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一)赎买政策提出的依据 null 这里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国资本主义由两部分构成,即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对前者采取的是没收政策,而对后者采取的是赎买政策。赎买与买卖、剥夺不同。买卖是等价交换。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银货两讫。剥夺是无偿夺取,不存在交换关系。赎买与两者不同。 所谓赎买,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 变为国营企业。 具体做法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 一部分利润。所以,赎买实质上就是和平改造。 null 1.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理论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剥夺被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但是如何剥夺呢?他们设想,可以用暴力没收的方法,也可以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并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赎买是“最便宜的 ”。马克思这里说的“便宜”,不只是指经济上的便宜,还包含其他含义,最主要是可以避免因暴力冲突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 null 2.中国存在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首先,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就带有两面性,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 其次,我国在政治上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经 济上已经建立了国营经济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这些都 使得和平赎买具有可能性。 再次,私营经济仍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私营经济许 多企业都是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另外,民族资产阶级中有一批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null(二)赎买的形式和过程 1. 赎买的具体形式 用什么形式来赎买民族工商业?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指在国家管理和支配下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 中共中央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null 2.赎买的两个阶段 根据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国家资本主义分为初级和高 级两种形式。为了避免因突变引起过大的社会震荡,使改造 遵循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赎买采取了由低向高逐步 展开的步骤,即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就是国家或国营 企业,通过向私营企业定货、委托加工等形式,在企业外部 的流通领域与私营企业发生经济联系,从而把私营企业的生 产和销售逐步纳入国家计划当中,使它为国家生产,来实现 对它的限制、利用和改造。这时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 第二步,实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公私合营。也就 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国营经济的股份,同时国家委派干部担 任企业领导,在企业内部与私营企业发生联系,而资本家也 就不再参与企业管理,从而改变私营企业的性质,使它改造 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null 3. 两种赎买政策 在实施国家资本主义两种形式(两个阶段)时,党的赎买政 策是不同的。 在实施初级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和对个别企业公私合营时, 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也就是把企业获得的利润分为国家 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部分,大致 是国家税收 34.5%,工人福利费 15%,企业公积金 30%,资 本家红利 20.5%。 在实施高级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的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赎买 政策是固定利息。也就是通过核定资本家的全部资产后,在合 营期间按 5%的年利率发给资本家,资本家领取定息的时间 是 10年。 null(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功经验 第一,用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逐 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一做法,避免了因突变 可能引起的社会震荡,有利于平稳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把对企业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改造资 本家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 null我国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年有计划的展开,到 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null(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1.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1952年: 国营经济19.1%,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1.8%,资本主义经济是6.9%。 1956年: 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零。 1952年与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对比:null 2.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逐渐显现 20世纪 80年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讲过这样一段话:由于我们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采用了合适的改造形式,所以三大改造,生产没有下降还不断上升,没有失业,社会产品是丰富的据统计,从1953年到 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 增 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4.8%。 3.为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null 3.为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国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制度上创造了条件。null 本章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它以和平方式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nullnull 本课结束
本文档为【中国近代历史纲要8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868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27
浏览量: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