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举报
开通vip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作者:段易良 中庸之道至高无上(1) 中庸之道至高无上(2) 魅力从哪来(1) 魅力从哪来(2) 为什么要慎独(1) 为什么要慎独(2) 控制好情绪(1) 控制好情绪(2) 中庸的夫妇之道(1) 中庸的夫妇之道(2) 孝也要讲中庸(1) 孝也要讲中庸(2) 孝也要讲中庸(3)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1)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2)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3) 过犹不及(1) 过犹不及(2) 过犹不及(3) 从俗的妙用(1) 从俗的妙用(2) 和而不流(1) 和而不流(2) 中立才能自立(1) 中立才能自立(...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作者:段易良 中庸之道至高无上(1) 中庸之道至高无上(2) 魅力从哪来(1) 魅力从哪来(2) 为什么要慎独(1) 为什么要慎独(2) 控制好情绪(1) 控制好情绪(2) 中庸的夫妇之道(1) 中庸的夫妇之道(2) 孝也要讲中庸(1) 孝也要讲中庸(2) 孝也要讲中庸(3)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1)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2)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3) 过犹不及(1) 过犹不及(2) 过犹不及(3) 从俗的妙用(1) 从俗的妙用(2) 和而不流(1) 和而不流(2) 中立才能自立(1) 中立才能自立(2) 中立才能自立(3) 强大在于坚持(1) 强大在于坚持(2) 君子之交(1) 君子之交(2) 君子之交(3) 到位不越位(1) 到位不越位(2) 如何有效提意见(1) 如何有效提意见(2) 如何有效提意见(3) 如何有效提意见(4) 中庸之道至高无上(1)   中庸是至德   《论语》和《中庸》都记载了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评价:“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也是目前所见到的 《论语》中孔子对中庸的唯一论述。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万世的师表、儒家的宗师孔夫子对中庸作出了如此之高、独一无二的评价呢?   儒家对历史的基本态度是厚古薄今,认为最好的时代是上古的尧舜禹时期,以及接下来的夏商西周三代。我们在第 一章里提到,尧、舜、禹禅让的时候,他们对“下一届”的殷殷嘱咐,不外乎一个“中”字。朱熹说:“夫尧、舜、 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 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尧、舜、禹是古代的圣明君主,是天下第一流的大圣人;禅让是将整个天下托付 给别人,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情。以天下第一流的大圣人,来做天下第一等的大事情,在授予和接受的历史性时刻,所 叮咛告诫的,不过是保持中道,那么天下的道理,还有比中庸更大的吗?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至少有这样四层意思:一是中庸之道是儒学中最高的道理,儒家之学可以称作是中庸之学; 二是中庸之道是世界所有哲学共同认可的理论,是人类智慧不约而同的一致见解;三是中庸之道是古代各种哲学中,对 现代人而言最有意义的理论;四是中庸之道是各种理论中最适合用于指导实践的,把它当作生活准则可以无往而不利。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精华部分。为什么孔子只有一次直接提到中庸呢?历代的学者都认为,那是因为中庸的道理实 在太高,必须把它放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理解,才能正确的把握,单是就中庸而讲中庸,落实不到实际上,会产生 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负面效果。其实,通读《论语》,孔子所有的言论都贯穿着中庸的思想。例如,孔子说:“欲速则不 达”,想要加快点速度吧,往往反而完不成进度;又比如,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从来没有 听孔夫子讲过人性和天道之类的理论,原因就是这些理论距离现实太远,过多地讲这些东西容易让人好高骛远、不切实 际等等,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体现着中庸的思考方式。   中庸思想既包括极其高远的理想和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这是中庸的哲学部分;也包含极其高明的人生智慧和对当 下生活的体悟,这是中庸的实用部分。虽然我们关心的只是它实用的一面,哲学性的思想留给哲学家去研究,不过我们 不能忘记,它的实用性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哲学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也就区别于一些教人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 教人真正读懂人生的大智慧。 第 1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全世界的共识   中庸之道是儒家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 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佛祖释迦牟尼与孔子大致同时。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时候,释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当时哲学界有一些 比较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等等,有人拿这些 问题问释迦,大抵皆答以“无记”(无记是佛教术语,中性的意思,或不下断定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我不知道”)。为 什么无记呢?因为释迦以为不必研究这些没有益处的问题,应当把精力放到实践上。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极端, 主张破除对外物和内心的执着,以获得合适的“中”。例如,大家都知道佛教认为“万法皆空”,其实它也反对把什么 东西都看作是空,既反对“有执”,又反对“空执”,所以当时佛教又自称为“中道教”。   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宗师之一、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同样主张中庸之道。他认为人类要获得幸福,生活必 须有节制,因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而人生的幸福,并不来源于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袪除心灵中的忧虑和 致力于知识的获得。这和儒家讲的“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可见,西方哲学不仅也讲中庸之 道,就连达到中庸之道的方式,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庸之道至高无上(2)   此外,中国的道家、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乃至印度的古典哲学也都无一例外地反对极端思 维,都明示或者暗合“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可见,中庸不是儒家独有的思想,也不是中国文化的专利,而是全人类 的共识。但是,也必须承认,只有儒家思想才最深刻、最全面地诠释了中庸之道的复杂内涵,也只有儒家思想把中庸当 作自己的最高追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儒家之学就是中庸之学。   中庸有大用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的第三个理由,是中庸思想不仅适用于过去,而且适用于现代,甚至可以说,更加适用于现 代。   在孔子的时代、释迦牟尼的时代、苏格拉底的时代,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比较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仅仅能够、或者还不能够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国君和贵族的生活也远远比不上后世的奢华。由 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人们的社会交往圈子也非常之小,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极其有限,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社会问 题。在这种生活状态中,中庸之道并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就像先进的武器只有在遇到强大的敌人的时候才能显示威 力,绝顶的高手也只有在棋逢对手的时候才能尽情发挥。现代社会就不一样了,经济空前发达,社会关系也空前复杂, 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是怎样处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怎样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和心 态的平稳。充斥社会的浮躁、空虚和迷茫,急需要中庸之道的滋润和营养。   中庸之道不仅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也讲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人对自然的过分掠夺和极端漠视 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而且还将继续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看到人的利益,这也是一种极 端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强调人和天地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只看现状、不看未 来,只看自身、不看他人的片面的处世方式,主张多方兼顾,双赢共享,这正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苦口良药。   最后,中庸之道不是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夸夸其谈,而是必须贯彻到生活当中的实用之学。   古往今来的哲学理论可称得上是汗牛充栋,留下来的著作不知道有几百千万卷之多。探寻宇宙的本质,研究时间、 空间的性质,争论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存在等等,好不热闹。问题是,这些虚无缥缈的理论、晦涩难懂的著作,对你我这 样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究竟有什么用呢?中庸之道则不然。它不进行没有边际的讨论,也不提出无法实现的理论,贴近生 活,便于操作,是可以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   有的人生理论虽然也能够实用,却不近人情,要求过高。例如,有的要求人要一味忍让,不能对生活提出自己的要 求,在别人侵害自己权益的时候听之任之,甚至主动去奉献个人的全部不求任何回报,以求得内心的平静;有的要求人 们消灭一切欲望,整天参悟人生的道理,抛弃社会,抛弃家庭,以逃离人生的苦海。在中庸之道看来,这都是不切实际 的幻想,是“死道”,而不是“生道”,彻底实行他们的理论,烦恼是没有了,可是社会也消失了。只有中庸,才能在 “正常”的生活中使用,求得各方面的最佳结合点。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乃是天下的根本。中庸之道,是从根本中来,根植于天地之道,根 植于人性本身,的确是至高无上的人间大道。 魅力从哪来(1)   魅力无法掩盖   三国时候,有一次北方的匈奴派使节到魏国来,要见曹操。曹操大概长得不是很高大,对自己的形象很不自信,恐 怕被匈奴小看,于是找了一个叫做崔琰的装作自己接待来使。此人威武雄壮,曹操认为他可壮国威。 第 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正式接见的时候,曹操还是不放心,于是挎了一口刀,充作魏王的侍卫站在床头。(当时的所谓“床”,其实是一 种比较宽大的坐具)接见完了,使者回到馆驿,曹操派间谍去问他对魏王的印像如何,使者回答说:“王雅望非常。然 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的确很有范儿,不过站在床头手持腰刀的那位,才算得上是英雄。   尽管改换衣装,改变身份,但是一个人的魅力是无法掩盖的。最能体现人的层次和内涵的,也正是他/她一举手、一 投足,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魅力。   魅力对人来说,是一笔无形但巨大的财富,拥有人格魅力的人,能够在人群中树立较高的威望,赢得大家的尊重和 好感,不知不觉扩大自己的影响。这样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因为他能够掌握更为丰富的人脉资 源,轻松得到别人的配合和帮助。相比之下,不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则很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很难在程式化的日常交往 之外获得额外的尊敬与热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自然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有些目标根本就很难达到,比如,做 一个出色的领导者。   那么,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呢?是来自先天的赋予,还是后天的努力?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还是地位的提升?是来自 知识的多寡,还是道德的高低?   魅力跟这些都有关系,但又都不全面。中庸思想认为,魅力当中有先天赋予的成分,比如个人的体质、长相、声音 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人的魅力,但是主要的,还是后天的修养。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本身就是修养的代 名词。能否成为君子,不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低或者物质生活的贫富,而在于个人修养的程度。   魅力源于修养   孔子死了以后,有人到处诽谤他,大概是说孔子夸夸其谈实际上却无所作为一类的话。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 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其他人虽 然也有贤明的,可是他们都像一个个小土包,有高度但是很容易逾越;而孔子则像日月,人无论怎么样努力,都无法超 越日月的高度。有人想自绝于日月,对于日月本身又有什么损伤呢!   还有人借抬高子贡而贬低孔子,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说,我的修养,好比是半人高的土墙,站在墙外边往里看, 家里的房子、陈设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你可能会觉得我有点本事。可是孔子的修养,就像几丈高的深墙大院,如果不从 门口进去,那是看不到房屋的壮丽和宗庙的美妙的。你连孔子的门都找不到,怪不得会说出这样的话!在其他的场合, 子贡还说过,“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说人不可能达到孔子那样的水平,就像天没有阶梯可以登上 一样。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孔子,足见孔子的魅力之大。   不但当时孔子受到很高的评价,后世也极尽哀荣,屡次被加封至“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也不仅是中国奉之为圣 人,外国人也同样重视孔子的思想。这里我们只需举一个例子: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 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可是,孔子的家庭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丰厚的财富。可以说,除了一个日渐没落的下层贵族的身份,孔子一无 所有。孔子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境也随之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很 多当时看来比较低级的工作,包括看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牛羊的“乘田”。成年以后,孔子空负一身学问,却到 处找不到工作。他先到齐国,齐君对他的主张很欣赏,却因为实际政权操在大夫陈氏的手里,“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到了五十一岁,孔子才在家乡鲁国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逐渐上升而做到主管全国司法的“司寇”。可是因为政治斗 争的激烈,孔子五十五岁就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国君肯任 用他,以至于生活颠沛流离,十分狼狈,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七天靠生吃野菜才活了下来。六十八岁以后,他回到鲁 国,一直研究学问、教授学生,直到七十三岁去世。 魅力从哪来(2)   就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却受到当时和身后几千年的景仰,不但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都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呢?   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他的性格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温和而严厉,威严 却不粗暴,恭谦礼让却又自然安详。他所追求的“五美”,叫做“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 猛”,是说给别人带来实惠,同时自己也不付出太多;承受很多的负担和责任,但从不抱怨;有合理的追求和欲望,但 绝不贪多务得;对自己有信心,但不会达到自负的程度;威严,但不会给人以粗暴鲁莽的印象。   一言以蔽之,是修养造就了孔子的魅力。修养不是学来的,而是靠内心的领会,以及行动上时时自我提醒,逐渐养 成习惯、变化气质而得来的。   修养从内心开始   对于现代人而言,修养好像是个遥远而又带点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的字眼,即使有心于提升自己、强化个人修养的 人,也往往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   《中庸》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 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达到“博厚”和“高明”的魅力境界,应该从内心的“ 诚”做起。但“诚”不能凭空得来,要靠后天的学习、反省,时时修养才能获得。 第 3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修”,指的是对自己的错误和短处及时改正,修正方向,端正身心;“养”,指的是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注 重实践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三年两年就能见效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知错能改的勇气。   所以,修养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它需要持续的进取和不断的提高,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随时作出客观的评 价,需要高度的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   关于修养,最有名的例子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反省 自己是否忠于工作,是否对朋友讲信用,是否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维护内心的纯净与博大,成就强大的人格魅 力。   修养的方法很多。《韩非子》记载,战国时候的西门豹因为性急,就随身带着一块熟牛皮,提醒自己要柔韧、舒 缓;而董安于的性子慢,就随身带着一根绷紧的弓弦,提醒自己要加快生活节奏。清代的名臣林则徐因为爱发怒,就在 书房里高悬“制怒”条幅以自警,他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是为了克制自己的怒气而 作。   修养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都只能是自己的事,既不能指望别人的帮忙,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宋代的赵概在书房 里放了三个盒子,两个分别装着白豆和黑豆,另一个是空的。每做一件好事或者起一善念,就向空盒中投一颗白豆,做 一件坏事或者起一恶念,就往盒子中投一颗黑豆,晚上数原来空盒的豆子,检查自己一天有多少长进和失误,不断激励 和鞭策自己,后来做到枢密使。   魅力源于修养,而修养只能源于坚持。 为什么要慎独(1)   “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   东汉名臣杨震为人非常正直,而且从小就以博学闻名。因为他是弘农人,属于今天的陕西,所以时人都誉称他为“ 关西孔子杨伯起。”他不愿意与州郡官员来往,直到五十岁的时候才出仕。后来,大将军邓骘听到他的贤名,举荐他为 秀才。   经过多次升迁,杨震才做到荆州刺史,又转为东莱太守。去东莱赴任的时候,经过昌邑,正巧做昌邑县令的王密本 是杨震在荆州的时候举荐的秀才。王密夜里去驿馆拜见杨震,拿出十斤金子表示感谢,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 人,何也?”意思是说,我们是老朋友,我了解你所以才举荐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 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非常惭愧地离开了。   王密送给杨震金子,并不是贿赂,只不过是为了感谢过去的知遇之恩。王密说的“暮夜无知者”,其含义是“反正 晚上没人知道,接受了也不会有损您的清名”。可是杨震认为,以前自己举荐王密,是出于对王密才能的了解,而不是 私人交情,所以不能接受回报。面对王密“暮夜无知”的提示,杨震义正严词地提出了有名的“四知”,表示其实根本 不存在无人知道的事情,至少,天、神和当事者本人是知道的。   “四知”,使杨震做到俯仰无愧的境界。他本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的拜见。他后来做到太尉的高官,除了应得 的薪饷之外,所有的收入,一律归公。他谆谆教育子孙们要“节衣缩食,省吃简用”;出门的时候,要坚持步行或用自 己的交通工具,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朝里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应 当购置些产业。他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果然,不但杨震本人被称为古代廉吏的典 范,他的子孙也都因为良好的家风而备受重用,从杨震开始连续四代都做到最高级别的官员——太尉,杨氏家族成为东 汉一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在全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杨震留给子孙的“产业”,的确是最丰厚的。   清代的思想家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申说:“‘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 ”所有的恶念,都是从“反正别人也不会知道”这种想法中生出。那些大奸大盗干坏事的时候,都自以为别人是不会知 道的。这样一种侥幸心理催生的,不仅仅是“大奸大盗”,更多的是一些不遵守规则、不讲究公德的小动作,可是恰恰 是这些小动作,对社会的危害更大,也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在修身的问题上,《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不约而同地都谈到了“慎独”的要求。   《大学》是在解释“正心”、“诚意”时讲到“慎独”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 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 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认为,所谓诚意,说到底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 己。人的好恶,就像讨厌腐臭的气味一样,又像喜欢美丽的女子一样,统统都发自内心,是无法伪装的。所以只有在独 处的时候,也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才算真正做到了诚意。有的人自己闲居无事的时候什么事都干,见 到君子以后就遮遮掩掩,表白自己的好处,可是人做的什么事都逃不过自己的内心,自己看自己,心肝脾胃都看得清清 楚楚,心口不一又能骗得了谁呢?   《中庸》中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无处 不在,当然也包括独处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最清楚、最敏感,所以对自己而言,那些最隐秘的事 情其实是最暴露的,最微小的事情也是最明显的。说它暴露、明显,原因在于这些看似隐秘微小的事情,一定是一览无 遗地呈现在自己的心灵当中。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 晦细微处表现出来。 第 4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为什么要慎独(2)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关于隐私的辩证法。在隐私日益得到尊重、隐私权日益高扬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温先 人的智慧,认识到“隐私”只不过是对于别人而言才有意义,对自己是没有什么隐私可言的。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即使 暂时没人知道,也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而内心的折磨有时候会比社会的惩罚更加难以忍受。   正因为隐秘的事实际上也是最显著的,所以君子会在最隐蔽的场合和最细小的事情上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无人知晓 的情况下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就是“慎独”。   慎独,可以使道德从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信念,也就能从人们的一切言行中表现出来。不仅在公开的、大的事 情上能按道德原则办事,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在各种细小问题上谨慎行事,不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 这样修养而来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而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勉强遵守的伪道德。   不欺暗室   慎独也可以作为识别人的道德品质的方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从最隐蔽、最细微的地方真实地暴露出来。在公 开场合,在大的问题上,由于法制、舆论的压力,人们不能不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 问题上,就容易放纵自己,暴露出真实的思想面目。还有一种人自觉地伪装自己,给人以假象,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和 细小的问题上考察他们的思想本质。   春秋时候,有一天卫国国君卫灵公正与夫人夜坐闲聊,忽然听到宫外车声辚辚,车行到宫殿门前的宫阙,声音就戛 然而止,过了一会儿,才又有辚辚车声。灵公问夫人:“你能猜出门外乘车而过的是谁吗?”夫人回答:“这一定是蘧伯 玉。”   她解释说,按照礼的规定,经过君王之门应该下车,见到国君使用的路马应凭轼行礼,这是为了多方面显示尊敬之 心。忠臣和孝子,从不因天色明亮就张扬节操,也从不因天色昏暗就败坏品行。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仁义而聪 慧,事奉国君十分谨慎,这样的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所以这个在黑夜里还严格守礼,在国君门前下车步行而过的人 一定是蘧伯玉。   灵公派人出去探个究竟,果然不出夫人所料,这个人正是蘧伯玉。   蘧伯玉“不欺暗室”,赢得国君的承认和尊重。虽然他遵守的那些礼制和背后的忠君观念,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他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严格按照规矩办事的精神,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有一个管理学的案例:在一家外资企业里,通常,制造部长需要对各个车间的生产日报表进行确认,尽管部长不一 定每天都对每张报表认真阅读,但是他每天都必须对所有交上来的报表进行盖章确认。有一天这位制造部的外籍部长突 然注意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前一天他明明不在厂里,但奇怪的是前一天的生产日报表上却盖上了他的印章!他立刻非 常严肃地找总经理投诉,要求严查是谁偷盖了他的印章。   事情并不复杂,很快就查到了是他的部下盖的。他的部下看见他的印章就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又发现他当天出 差,认为对生产日报表的盖章不过是履行一个手续而已,就好心替他盖了一下。   在事情查清楚之后,这位外籍部长严肃地批评了部下的这种不诚信的做法,他说,我的印章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 面,没有上锁,是我对这间办公室里所有人的信任,并相信,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不会擅自动用我的东西。但是你的 这个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对你们所有人的信任。因为你今天可以为了生产报表擅自使用我的印章,那么谁能保证你在有其 他需要的时候不会擅自使用我的印章呢?为生产日报表盖一下印章,本身是一件小事,但是你擅自动用别人的东西,擅 自动用别人的印章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下属的错误却具有非常严重的性质。因为预期没人知道而不顾诚信的原则,以 为在很亲密的人之间就可以不要规则,是犯下大错误、造成大损失的前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谨小慎微、防 微杜渐才是少犯错的不二法门,而慎独,也就因此而成为一切修养手段的开始。 控制好情绪(1)   发而皆中节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 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在处理各类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产生反 映,发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恰到好处,既不过分, 也无不足,而且还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切合场合,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   可见,“喜怒哀乐未发”的“中”讲的是本体,是人的处世方式中最本质和核心的部分。假如人的情绪都不因为事 物的变化而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就不会发生纠纷和误会,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简单。可是,那仅仅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 理想状态,是《中庸》的作者为了说明“中”的道理而假想出来的情况,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努力追求的不是那种身 第 5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如枯木、心如死灰的没有情感和欲望的境界,而是“和”。“和”是和谐,是“中”的表现和发散,是“中”在实际生 活中的表现形式,是中庸之道所要求人们修养的目标。   关于“中”和“和”的意义,《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最 大的根本,“和”则是实际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准则,是人人必须遵循的道理。“中”,是“和”的本来面目;“和”, 是“中”的具体表现和必然结果。“中”和“和”,是一而二,二而一,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庸》接下来 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推广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处于它们合适的位置,世间的事物也 都能够正常的生长、发展了。   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天地的灵魂,人的喜怒哀乐都得到恰当的控制,天地万物的秩序 也会因此而得到保证。在现代人看来,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玄远高妙,可是中庸思想强调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则具有无 可置疑的重要性。其实,《中庸》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就是讲怎样把“中”的原则贯彻到为人处世上去,怎样按照“ 中”的要求修养人格,陶冶性情,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过上一种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亦即达到和谐的境界。   中庸是包藏天下的大道理,可是它在阐述和谐这个重要主题的时候,所着眼的只是喜怒哀乐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 节。实际上,控制好情绪,绝不仅仅是修养的问题,就某种程度上说,它既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质,也关乎为 人处世的成败得失。   从容淡定成就大业   宋代苏洵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作为一名将领,首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心”,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或者麋鹿突然从旁边跃出,仍然保持从容镇 定,这样才能谈得上控制战场局面,取得最后的胜利。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东晋的军队数量远远比不上前 秦,东晋首都建康一片震恐。丞相谢安认为,敌我兵力虽然悬殊,可是敌军孤军深入,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并不太 强,东晋以少胜多是完全可能的。他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分负责军事,并派了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 兵八万前去抵御。   谢玄心中忐忑,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他只回答了一句:“我已经安排好了。”便绝口不谈军事。谢玄心中还是 没底,又让张玄去打听。谢安仍然闭口不谈军事,却拖着他下围棋。张玄的棋艺本来远在谢安之上,但此时兵临晋境, 张玄沉不住气,谢安则神气安然,结果张玄输在谢安的手里。   果然,东晋军队利用前秦军心不稳的弱点,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当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 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小儿辈大破贼。 ”(因为谢玄等是谢安的子侄辈)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进屋的时候,把木屐底 上的屐齿都碰断了也没发觉。 控制好情绪(2)   谢安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不害怕、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是,放纵自己的情绪无济于事, 只有保持冷静,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谢安的高明之处是把情绪控制在了合适的范围,所以才取得了成功,在乱世之中 既保全了自己,又保护了国家。   不但战场如此,人在所有的场合都应当从容行事,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阵脚不能乱。有句成语叫“方寸已乱”,“ 方寸”指的就是心,保持“方寸”不乱就是苏洵说的“治心”。   从容淡定,除了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更重要的还在于体现人的境界、胸怀,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能做到。明代的吕 坤说:“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又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从容既是处世之 道,又是养生之道。   控制不是压抑   《左传》中有一个“君子之怒”的故事:   鲁文公二年,秦国和晋国发生战争,莱驹是为晋襄公驾御战车的车右。作战的第二天,晋襄公捆绑了秦国的俘虏, 派莱驹用戈去杀他们,俘虏突然大声喊叫,莱驹吓得手足无措,居然把戈都掉在了地上,旁边的勇士狼瞫拿起戈砍了俘 虏的头,抓起莱驹追上了晋襄公的战车,晋襄公就提拔狼瞫作为车右。   不久,狼瞫被将军先轸撤职,换了另外一个人作晋君的车右,狼瞫大大地发怒。他的朋友说:“为什么不去死?” 狼瞫说:“我现在没有找到死的地方。” 他的朋友说:“我跟你一起发难杀死先轸吧。”狼瞫说:“死而不合于道义, 这不是勇敢,为国家所用才叫做勇敢。您姑且等着吧!” 过了几天,秦晋双方在彭衙大战,摆开阵势以后,狼瞫率领部 下冲进秦军的队伍,死在阵地上。晋军跟着上去,把秦军打得大败。《左传》的作者评论说:“像狼瞫这样可以算得君 子了。发怒不去作乱,反而上去打仗,可以说是君子了。”   狼瞫因为没有受到重用而生气,他发怒之后却不去犯上作乱,而凭借着一股怒气杀敌报国,最好地说明了“发而皆 中节”的道理。   控制情绪,很容易被片面地理解为压抑情绪,有的人不管遇见什么样的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力图做到心 如止水,面无表情,其实这样做是很有害的。一味地压抑情绪,不仅违背自然的规律,给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还有可 第 6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能给别人留下虚伪或者城府很深的感觉,不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形像。   “发而皆中节”,首先要“发”,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美国著名职业心理培训专家弗兰克说,当我们还是 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像一颗天然的正在发芽的种子一样,释放是没有任何限制和界限的。但随着我们长大,我 们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教训。于是,慢慢地,当痛苦给我们带来郁闷和压力时,我们学会了将这些情绪进行压抑,并且 越来越多地和它们进行对抗,甚至把它们埋葬。结果,释放自己的情绪变成了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往往在表达完情 绪、特别是表达了“负面”的情绪之后,随之而来是持久的自责和后悔。   于是,我们遇到某个问题时,便会在选择哪种情绪和跟随哪种情绪中苦苦挣扎。比如,有时候内心非常痛苦想哭, 但是却又怕这种方式被人耻笑,这样就创造了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并由此导致自卑的产生。一味地压抑自 己的负面情绪,使自己长期处于沉沦的压抑状态,这种状态经过长期的积淀,会有一个总的爆发,经常会表现为各种形 式的异常行为甚至是犯罪,给我们身边的人和自己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对于情绪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压抑,不是无视它的存在,而是控制和调节,是使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 内,就像谢安的不动声色和狼瞫的君子之怒,虽然表现各不相同,却都属于中庸之道。 中庸的夫妇之道(1)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很多,其中一条罪状,是说中国古代只重君臣之义、父子之恩, 不讲男女之爱、夫妇之情。其实,这都是想当然的说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各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最重视夫妇 关系,最讲究男女相处之道。   东汉的才女班昭曾作《女诫》,说:“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诚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阴阳是 中国思想的核心概念,夫妇是最直接、最常见的阴阳关系,所以夫妇之道不但是人伦之始,而且与天地同德,具有某种 神圣的特征。《中庸》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三纲五常,夫妇乃是 五常之首,一切的社会关系由此中产生,因此夫妇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因子。   《诗经》的第一篇,是讲男女情爱的《关雎》,一向被认为是儒家重视夫妇之道的证明。所以《中庸》还说:“君 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一切的大道理,要从夫妇之间开始。如果连夫妻关系都处理不好,不能维持一个和睦稳定的家 庭,经常“后院起火”,还谈什么大道,做什么事业呢!   拿破仑可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横扫欧洲,使整个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黑格尔甚至称他为“骑在马背上的世 界精神”,不可谓不伟大。可是他的仆人却说:“仆人的眼里没有伟人。”因为他与伟人离得太近,拿破仑所有的生活 细节、小小的毛病和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他赫赫的功业、巨大的光环并不能在仆人的面前掩盖个性的缺陷。夫妇 之间更是这样。无论你在外面如何光鲜、如何成功,在面对自己伴侣的时候,总会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在对待同事、 对待邻里、对待朋友,甚至对待父母的时候,人都可能戴上各式各样的面具,但唯有在对待配偶的时候,是任何面具都 起不了作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处理夫妇关系,是检验一个人品质和德行的最好试金石。   因此,真正的君子,会从夫妇之间做起,从家庭生活的小事做起。《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 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如果自己不遵循道的要求,那么妻子也不会按道而行;如果不合道义随意地驱使妻子,妻子即 使被迫去做,也不是心甘情愿,早晚会激起反抗。由于时代的限制,这里说仅是丈夫对妻子的单向关系,其实夫妇双方 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夫妇一方不检点自己的行为,或者对对方不知爱惜,任意驱使,肯定会破坏夫妻感情,影 响家庭和谐。   男尊女卑和女尊男卑   传统儒家思想的观点是“男尊女卑”,这是毋庸讳言的,不需要曲为辩解,硬把孔子说成妇女解放的先锋。但是, 仅仅“男尊女卑”四个字,不足以说明儒家的全部婚姻观。   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也。” 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的位置使然,而夫处处让妻子为先,则是一种德行。混淆了本来的位置,会造成 家庭的混乱,但如果不讲德行,一味地强调男尊女卑,也同样不符合夫妇和合的要求。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理解唐甄的这句话,就是说,夫妻二人,结婚之前的经济社会地位可能不尽相同,结婚后的生活 分工也可能有所差异,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不应该强调夫妻间的这种差别,更不能以这种差别为借口,要求比对方更多 的权利,强迫对方做更多的事情。   比方说,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住的房子是女方家里给买的,开的车是女方家里给买的,女主人的工作比男主人的 好,挣的钱又比男主人多上好几倍。按照唐甄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妻子的地位高于丈夫就是“位”,应该坦然面对 并承认现实,但是即使这样,仍然应该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通过双方协商处理家庭事务,这就是“德”。 中庸的夫妇之道(2) 第 7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假如妻子因为家庭在经济上依赖自己,就对老公颐指气使,动不动拿钱说事,一定会刺伤男人的自尊心,给婚姻埋 下隐患。可要是对婚姻和爱情抱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认为只要有爱,一切都无所谓,从而对妻子为家庭所做的贡献漠 然处之,甚至先存一种自卑的心态,对妻子正常的举动也疑神疑鬼,联想到倚仗钱财欺压自己上面去,同样也会伤害双 方的关系。中庸的做法,应该是肯定并尊重夫妻双方对家庭所做的努力,并且把这种肯定和尊重转化为爱意,为家庭的 稳固和发展添砖加瓦。   有人说,现代社会,似乎“男尊女卑”不成其为问题,倒是“女尊男卑”值得注意。随着女权主义运动逐渐波及到 中国,特别是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的尊严越来越受到尊敬,而男性则被塑造成压力大、任务重的受气包 形象。其实,社会的发展方向,是逐渐消除一律的尊卑之分,消除大众对某一性别的成见和歧视,并不是把原来的规矩 倒过来那么简单。之所以人们会觉得“女尊男卑”,只不过是以前“男尊女卑”的观念太过深入人心了而已。   在夫妻生活里,不但不应该有谁尊谁卑的现实,而且也不应该有谁尊谁卑的观念。所谓尊卑,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成 见,这种观念无视现实的境遇,也不管事实的真相,只不过是一种标签。一旦有了“我就要比你高一点”、“你就应该 为我做什么”等等这类观念,那么理想中的夫妻关系就会往自己这方面倾斜,对婚姻生活的目标就会发生偏差,容易产 生一些不必要的失望和争执。 孝也要讲中庸(1)   孝以敬为前提   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孔子的大弟子有子甚至把它看作是仁的根本,做不到孝的人,永远不可能领悟到仁 的道理。原因是人生天地之间,只有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最大,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当然也不可能尊重他人、尊重社 会,不可能成为良好的社会成员。   与孝相辅而行的是悌,就是对兄长的尊重。悌的地位虽然略低于孝,却和孝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往往是孝悌并称。 需要说明的是,悌的本字虽然是“弟”,也就是做弟弟的要有弟弟的样子、弟弟尊重哥哥的意思,可是儒家并不是只关 注男性亲人之间的关系。正像孝的对像也包括母亲一样,悌的对像实际上也包括姐姐。   春秋时期的礼节,平时拱手作揖的时候是左手抱在右手上,丧礼的时候正相反。可是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见面 的时候拱手,却是右手抱在左手上,弟子们都以为孔子对礼节有了新的规定,也都照葫芦画瓢。孔子叹口气说,我这样 做,是因为我的姐姐去世,我正在为她服丧的缘故啊,你们这是做什么呢?可见,对于儒家来说,姐姐和兄长一样,既 然先自己而生,就应该受到尊敬与侍奉,更何况他们比自己更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为父母分担了更多的忧愁呢。   对父母之恩的感佩和歌颂,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甚至连某些动物也会具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曾经令多少人 感动,又曾令多少人惭愧汗颜。可是唯有人类,对孝这种天生的情感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对孝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提出了种种理论。在全世界的思想界,儒家关于孝的理论是最深入、最全面,也是最合乎人性的。   孔子曾经感叹,今天所谓的孝,说是能够养活父母。可是他的狗、马,也都是靠他养活的呀!如果不知道尊敬老 人,那么与养一条狗、一匹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今天说“孝敬”,孝是要以敬为前提的。有一种人,可能是因为工 作太忙、事情太多,也可能是因为讨厌老人,不愿意和父母呆在一块,还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以为父母不愁吃、不 愁喝,有穿的有住的,就算尽到了自己做子女的责任,把钱往父母面前一丢,就算完事。父母对于他们,还不如孔子说 的狗马呢!   还有的人,虽然也尊敬父母,可是他的敬,却是“敬而远之”的敬。表面上对父母恭恭敬敬,说什么都答应,可是 连着多少天不跟父母打个照面,逢年过节礼节性地探望一下,自己的心事不跟父母说,父母的心事自己也懒得打听。这 样的“敬”,只是疏远的面具,根本不是孔子所说的敬。   孝不是没有原则的顺从   《诗经》上说:“哀叹我的父母,生我的时候是多么的辛苦啊!”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母亲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 理上所付出之多,只有亲身当过母亲才能体会得到。我们古人把生日叫做“母难日”,意思是生自己的那一天就是母亲 受难之日。所以每逢生日,大家都会伤感一番,缅怀父母辛勤抚育自己的辛劳,哪像现在这样推杯换盏,吃喝玩乐!   但是,儒家的孝绝对不是愚孝,不是没有原则的顺从。孔子说,“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 亲去世后的三年之内,如果还按照父亲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事,就可以称作是孝了啊。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去世之后,哀 思要保持三年,三年之中,不管父亲的做法对与不对,都不忍心改变父亲的做法,另起炉灶。可是三年的时间也足以称 作是孝了,三年之后改不改,就得看当时的时势了。   “孝”和“顺”也经常连称,好像要想做到孝就一定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是中庸之道并不这样简单地看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最能说明儒家孝的方式。   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地里锄瓜,一不小心锄掉了一棵瓜苗的根。曾子的父 亲曾皙大怒,抄起一根大棒就打,一下子就把曾子打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 父亲的面前请罪,说:“刚才我做了错事,得罪了父亲,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教育我,没什么事吧?”然后又去后面弹琴 唱歌,还故意让曾皙听到,表示自己决没有生父亲的气。 第 8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孝也要讲中庸(2)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弟子说,“下次曾参再来,别让他进我的门!”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央求 师兄弟向孔子打听,孔子说:“当年舜帝的父亲瞽叟很糊涂,脾气也非常暴躁,续娶了之后对舜又非常不好。要使唤舜 的时候,舜总是在旁边伺候着,可是想要杀舜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小小的责罚,舜就乖乖地承受,要是发了大 怒,要拿大棒棰他,舜就远远地躲开。为什么呢?怕自己的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名声啊!现在你呢?父亲正在气头 上,下手不知轻重,要是真为了一件小事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孝之地吗?再说,平白杀伤人命,官府不 还得治他的罪吗?”   像故事中曾子那样的孝,就是“愚孝”。他一心想着怎样服从父亲的教导,不违背父亲的意思,可是就不动脑筋想 一想,父亲这样做对不对,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这个后果最终会落到谁的身上。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父亲的权威,结 果却险些造成大麻烦:如果曾皙把曾子打死,曾皙自己又被治罪,这不是曾家的大悲剧吗?这个家庭不从此分崩离析了 吗?   这当然不是曾子的本意,但由于方式不对头,一味讲求孝,就出现这样的差错。所以西汉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刘 向评论说,“以曾子那样的才华,又身处圣人的门下,尚且犯了罪过而不自知,可见把握好孝的限度是多么的重要啊! ”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中庸之道的孝,要求我们从自己天生的爱戴父母的心出发,同时考虑到各种行为的后果,全面权衡利弊,采取最合 适的方法,并不是越顺从越好,也不是包办父母的一切事务就算作是孝。   有一个中产之家,家庭条件不错,家里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按照常理来说, 一个孝顺的儿子应该把老母亲像神仙一样供起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不用老人操心。可是不然。他们家还让老 母亲每天洗碗,特别是来了客人,吃完饭之后杯盘狼藉,锅碗瓢盆一大堆,还喊老母亲来洗碗。一位客人非常不解,简 直有点愤怒,就质问这家的儿子,老人这么大年纪,行动不便,为什么还让老人家洗碗?   儿子解释说,老人一生生活在农村,闲不住,如果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就会觉得浑身没力气,看什么都不顺眼。而 且她也会觉得是在儿子家里白吃白住,心理上感到人老什么用处也没有,产生厌世情绪。老人洗了碗,就会认为自己现 在还能做事,也不觉得已经老到不中用的地步了。说着他把客人领到灶台前,指着老人刚洗过的碗小声说,“你看,我 妈眼神不好,行动也不方便,这些碗她根本就没洗干净。每次她洗过碗,我们都悄悄地再洗一遍。”   让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洗碗,是不是就算不孝呢?那可不一定。像这个故事里的儿子,就是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选 择了自己尽孝的方式,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父母的吩咐,也要讲究策略。如果要求合情合理,自己又力所能及,那就不折不扣地坚决完成。可是,如果父 母的要求违背了情理,那又怎么办呢?   春秋时候,晋国的大夫魏武子有一位没有生下子女的爱妾。魏武子生病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儿子魏颗:“我死之后, 你一定记着,把她嫁出去,别让她在咱家受苦了。”可是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儿子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记着把 她杀了给我殉葬啊!”说完就死了。可是魏颗并没有把父亲的爱妾殉葬,而是把她嫁了出去。魏颗说:“老人病重的时 候,神智昏迷不清,那时候的命令是乱命,不符合道理。我所根据的,是父亲在清醒时候给我的命令。”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 不分胜负。正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老人把地上的杂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使这位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 当场被魏颗所俘。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受到了国君的赏赐。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 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 大德啊! 孝也要讲中庸(3)   这就是成语“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在中庸者看来,魏颗不从乱命,执行了父亲合乎情理的命令,拒绝了 父亲不合情理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大孝。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什么叫做孝呢?就是善于继承父辈的志向,善于传述父 辈的事迹。   这里关键在一个“善”字。父母想当艺术家,是不是子女也要去当一个艺术家才算是孝呢?父母有着辉煌的经历, 是不是子女逢人便说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才算是孝呢?显然不是。善于继承父母的志向,说的是要继承父母追求志向、 努力前进的精神,要抛弃父母性格中的缺点、弱点,发扬父母的长处、优点;善于传述父母的事迹,说的是要记住先辈 创业的艰难,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教育下一代人理解先人的奋斗历程。   中庸之道就是这样,反对任何形式的“一根筋”,反对简单处理问题。孝是人类天生的情感,具有无可争议的正当 性。即使是在这样的问题上,中庸之道也提醒我们,注意方式方法,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考虑说话做事的后果,不走 极端,不意气用事,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佳办法。 第 9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庸之道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1)   肠冷腹热,皆不可取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教育子女的《颜氏家训》说:“墨翟之徒,世谓热腹,
本文档为【中庸之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15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4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26
浏览量: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