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举报
开通vip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第三章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第三章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提问:与化学合成药相比,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 在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传统中医药学特别强调既要治病求本,又要标本同治,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应用中更能显示其标本兼顾的优势。如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既能通过解热、镇痛等作用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产生对症治疗,又能通过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产生对因治疗。 (*解释中药作用的多效性:...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第三章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第三章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提问:与化学合成药相比,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 在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传统中医药学特别强调既要治病求本,又要标本同治,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应用中更能显示其标本兼顾的优势。如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既能通过解热、镇痛等作用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产生对症治疗,又能通过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产生对因治疗。 (*解释中药作用的多效性: 中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导致中药作用的多效性。 如:人参中已发现皂苷、挥发油、多糖、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其中人参皂苷有30余种,作用各不相同,人参全药应用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物质代谢等均可产生影响。 相比而言,西药也可同时表现几种作用,如阿托品有解痉、抑制腺体分泌等多种药理作用,但从作用机理分析,都是M-R阻断作用。因而,中药作用的面比西药要广泛得多。) 中要之有毒无毒、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强调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传统口服给药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显示中药具有毒性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药单体制剂和静脉注射剂的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也越来越突出,常见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肾毒性等。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1)中药药理学是实验药理学,通过研究中药对动物(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动物)的作用来揭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如动物实验发现黄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也有效;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 但差异性也同样存在,如人口服茯苓煎剂可出现利尿作用,但家兔和大鼠灌胃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由此提示,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可考虑是方法学的问题影响了中药作用在动物身上的表达。 (2)中药作用的个体差异除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中医药理论还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如阳盛阴虚或阳虚阴盛之体,其实质尚待研究。 (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可理解为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 中药的药理作用相对不稳定,不同批号的药物其作用表现较大的差异性。主要由于不同批号药物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工艺等原因,影响有效成分含量所致。)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然而,由于方法学等问题,大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剂的有效剂量的范围往往比较窄,量效关系很难表现。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对化学药物而言,剂量和效应间的相关性是基本规律,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大小与药物的剂量成正比。 但对中药而言,尽管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表现这样的关系,但有时量效关系不典型,常出现小剂量和大剂量作用相反的情况。如人参对离体心脏的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木香总生物碱小剂量使离体兔耳血管扩张,大剂量却收缩。 原因:主要由于中药的多成分性,特别是可能有对抗作用成分的存在,使中药量效关系更为复杂。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时效关系,某些中药有效成分或注射剂,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显示其时效关系(时量关系)。但中药煎剂口服给药作用的潜伏期、峰效时间以及生物半衰期等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尚无理想方法揭示中药粗制剂时效关系的情况下,近来有学者通过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提出多数中药煎剂给动物灌胃后1—2小时采血,可能得到血药浓度较高的血清。起效较慢的中药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2日,第3日给药1次,即连续给药5次,可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可理解中药为何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同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大多数中药起效慢,有些需经多次反复给药才显示药理作用。如钩藤煎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连续灌服5周才见血压明显下降。 中药的作用还多表现温和,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如人参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但与西药强心苷相比作用较弱;天麻对实验性癫痫的作用较苯妥英钠慢,但持续时间长。)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具有双向作用,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有关,可出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或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的现象。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既有升压作用又有降压作用。人参这种双向作用的产生与所用剂量和不同化学成分有关。一般认为,人参小剂量兴奋中枢,大剂量抑制中枢;以Rb1为代表的人参二醇型皂甙和以Rg1为代表的人参三醇型皂甙,对中枢的作用相反,Rg1有兴奋作用,Rb1则为抑制作用。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一词曾被广泛使用,其严格的定义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理状态之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通过严格实验设计来证明中药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的例子并不多。 (补:详细解释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双向调节作用:同一中药,既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的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即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 如:人参对低血压或休克患者可使血压回升,而对于高血压患者则常表现降压作用。 枳实在胃肠运动呆滞时,表现兴奋作用,可促进胃肠道的推进性运动,而在胃肠平滑张力过高,呈痉挛倾向时,又具有解痉止痛作用。 双向调节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具体药物应具体分析,但与中药的多成分性和机体的机能状态具有密切关系。 1)同一中药中,有时存在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 人参皂苷Rg1有中枢兴奋作用,Rb1有中枢抑制作用;当归挥发油,阿魏酸抑制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另有一些水溶性或醇溶性的非挥发性物质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2)当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机体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机能状态。 机体的机能状态对药物反应性影响,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已由Wilder氏提出,称原初值定律(Law of initiate value),认为当机体受到刺激(药物作用)时,如果当时的状态处于兴奋时(即原初兴奋水平较高)则对兴奋性刺激的反应性较小,而对抑制性刺激的反应较强,反之,原初水平较低时,则对抑制性刺激的反应较弱,而对兴奋性刺激的反应较强。 如:在心血管方面,人参既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人参三醇型皂苷为主),又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人参二醇型皂苷为主)。当血压过低或休克时,衰弱心脏对人参强心成分的反应增强,因而衰现血压回升,反之,当血压升高时,血管痉挛,对人参扩张血管的成分反应增强,因而血压下降。)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一致性、差异性) 提问:何谓中药药理作用?何谓中药功效? 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方法(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对中药作用的再认识。其主要从实验药理学开始,进一步研究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中药功效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的对药物作用性质的认识。它是以病理状态的人为对象,从临床观察总结出的药物作用和作用机理。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反映,而中药的药理作用同样是中药对机体作用的反映,尽管由于理论体系不同,两者在语言表述方面不一样,但其实质应该是一致的,所表达的都是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以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但两者所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水平不同,研究手段不同,语言表述也不同,因此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必然是既有相关性,又有不完全一致之处。 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 几十年来,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对大量同类功效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不难看出,中药的功效是其药理作用的体现。中药药理作用和中药功效往往一致。如解表药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痛,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如: 具有解表功效的中药:麻黄、桂枝、柴胡、生姜、薄荷等,大多含大量挥发油,有扩张外周血管,兴奋汗腺分泌,并有一定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具有泻下功效的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大多具有泻下作用。 2)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存在差异性(中药的功效是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反映,理论上应同用现代科学方法发现的药理作用结果完全一致。但事实上,从目前已有的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来看,尽管两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已如上述,但另一方面,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两者结果的差异性)。一方面,中药药理研究结果未能证实与某些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如中医认为,大多数数辛温解表药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但除麻黄、桂枝、生姜等被证实具有促进汗腺分泌或扩张血管促进发汗外,其他解表药则未(或尚未)被证实有促进汗腺分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研究发现了某些与传统中药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如: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药理研究发现,黄连具有广泛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某些病毒和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阿米巴原虫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抗炎、镇静、降体温、利胆、健胃、降压、抗心律失常和扩张冠脉等作用。现代药理关于心血管作用的发现,在古代医籍中并无明确记载。)主要指:现有药理实验所发现的某些中药的作用在古代医籍中并无明确的记载;古代医籍中所记载的某些中药的功效目前尚未能被药理实验结果所证实。如: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类、解热、降压、抗心律失常,抗癌等。其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历代本草均未明确记载。从发展角度看,此差异性是某些中药作用的新发现,新进展。 提问:试分析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产生原因? 3)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与尚存在差异性原因 ①不同给药途径形成的差异 历代文献中所载的中药功效是通过传统的给药途径,观察人体对中药的反应所得到的结果,现代药理可以采用注射等多种其它途径给药。 如:枳实、青皮因含有对羟福林,静注可激动肾上腺素α-R,产生明显升压作用;口服给药该成分易被碱性肠消化液破坏而不起作用。 桃仁提取物静注可用于治疗纤维化,所含大量苦杏仁苷可大部分的原形排出,少量在体内转化为无毒的硫氰酸盐排出体外;但该药不能口服,因口服时苦杏仁在胃肠道内转化为氢氰酸,量大时足以致死。 ②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同人体效应的差异 A动物实验的结果多数可在人体重复,但由于种属差异,病理模型、手术、麻醉等实验操作,动物实验有效而临床无效的情况也偶有出现。 如:丹皮酚对某些动物有降压作用,而对人体却无效;垂盆草治肝炎,总黄酮部分动物试验有效,但临床却无明显效果。 B体外实验排除了体内多种因素的干扰,结果易于分析,重复性好,用药量和用动物省,在中药药理研究特别是机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体外实验结果同体内实验不一致现象时有发现(体外实验受影响因素与体内试验不尽相同) 如:现气药陈皮、青皮等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离体实验都表现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其橙皮苷和对羟福林等成分对平滑肌的作用;口服该类药物的煎剂,在一般情况下易出现胃肠运动兴奋效应,其原因是除了这些成分的吸收作用可能会引起平滑肌抑制外,药物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会通过局部肠壁内的反射引起胃肠道平滑肌兴奋(驱风作用)。 丁香体外对胰酶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抑制作用,但丁香浸出液给犬灌胃后,胃蛋白酶活力明显升高。 又如:中药中有些成分本身作用并不明显,体内代谢后才表现药理作用,这种作用只有通达体内实验才能得到反映,如栀子苷利胆作用很弱,而其代谢产物京尼平却有很好的利胆作用。因此,动物实验目前未能证实的功效,不能轻易地否定。 ③中药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同全药作用的差异。 ①中药有些有效成分(或部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全药或全药某一方面的作用。 如:麻黄碱基本上可代表麻黄的平喘作用;小檗碱可以代表黄连的抗菌作用,青蒿素可以代表青蒿的抗疟作用。 ②有些成分的作用与全药并不相同,这可能有两种情况: A、某些中药内存在相互对抗性成分,全药使用时其中某一成分作用被掩盖。 如:麻黄中含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而麻黄并无这种作用,其原因是麻黄中含有大量升高血压的麻黄碱。 B、有些成分含量较少或活性较低,全药使用时其活性难以被检测出来,经过分离用纯度较高的提取物实验时,其作用方显示出来。 如:当归所含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因而具活血化瘀功效;甘草虽也含阿魏酸,但因量少,全药活血化瘀疗效并不明显。 四氢巴马汀不仅在延胡素内有,在黄连、黄柏等药内也含有,但含量极低,故黄连,黄柏并无明显镇痛作用。 总之,中药中某一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活性强含量高的成分在全药中可起主要作用。 (小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历代文献中所载的中药功效是通过传统的给药途径,观察人体对全药的反映所得到的结果,这同现代药理研究可以通过口服、注射等多种给药途径,体内、体外多种实验方法,观察对象——动物;实验材料可以是全药也可以是多种不同提取物。) 中药药理学补充和完善了传统中药的功效理论。 4)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中药功效的现代表述起沟通作用 中药功效是以中医药学的术语表达的,是药性理论在具体药物上的反映;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得出的结果,以现代科学的术语进行表达,以使中医药理论更广泛地被当今世界理解和接受。 现已揭示的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相关性及内在联系,沟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利于中药的推广应用,也为指导临床处方谴药,提高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柴胡的保肝利胆作用与疏肝解郁功效;丹参的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作用与活血化瘀功效。 5)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促进中药功效的发展 中药的传统功效是古代医家从临床经验总结而来的,随人们认识水平及科学发展,对同一中药功效认识也不尽相同(更加深入、全面、正确)。 中药药理学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研究中药作用及其机理,为不断发现中药的新作用、新用途,丰富中药功效主治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起着极重要作用。 如:雷公藤,近代药理研究发现具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作用,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绞股蓝降血脂而用于治疗高脂血症。 第二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一、药物因素 (一)中药基原 基原—原植物、动物、矿物 主要表现:品种混乱、假药 1、品种混乱:出现代用品,混淆品和混杂品。 1)代用品 与正品有关似化学或分和作用的亲缘品种 同属不同种混用 用川姜朴代厚朴 同木兰属 同科不同属混用 用马尾连代黄连 同毛莨科 用正品的非入药部位代入药部位 黄连叶代根茎 2)混淆品 外形与正品相似,相混作为正品使用,造成张冠李戴 无毒品的混淆 有毒品有混淆 砒霜代滑石 山茨菇代川贝母 3)混杂品 正品药中混入其它少量药物,影响正品剂量,从而影响疗效 连钱叶中混入马蹄草 由于品种混乱,所含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大,从而影响了其药理作用。 如 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中,结合型蒽苷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 混杂品种—华北大黄、天山大黄中,结合型蒽苷含量低,泻下作用差。(见表) 2、 假药 唯利是图者采用贵重药材的伪品:如土豆代天麻 表:不同品种大典蒽醌含量及泻下作用比较 品种 结合型蒽醌含量(%) 泻下作用ED50(mg/kg) 掌叶大黄 2.00 326~493 2.91 4.44 唐古特大黄 3.16 437~1072 0.82 0.94 药用大黄 1.69 678 2.13 河套大黄 1.29 3579 华北大黄 0.32 >5000 天山大黄 0.90 >3500 (二)、产地 历代医家都重视药材产地,许多名贵材都有特定的产地(某地产某种药材,因其质量高、疗效好,因而素有盛名)故历史上早已形成“道地药材”的概念,古时药店门口挂上“道地药材”的牌子;此外,在临床处方中常在药名前冠以产地:浙贝、川黄连、广陈皮等。 近代研究表明:药理作用决定于中药所含成分的质和量。成分则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等影响,尤其是土质成分明显影响着中药化学成分的质和量,故产地不同,药材的效用就有差异。 如党参由于产地不同,其药理作用有差别:璐党参的解热与抗炎作用显著;板党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文党参镇痛作用显著。 吉林省七个地区所采人参茎叶样品中,人参皂苷含量从7.15~16.3%不等。 草乌饮片中的乌头碱等相差17倍之多。 (三)、采收季节 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时期,所以各中药适宜的采收时间随植物种类和入药部位而有所不同。 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很多经验“春采茵陈夏采蒿,知母黄苓全年刨,九月中旬摘菊花,十月上山采连翘”,这是山西药农的经验。 现代研究证明:药物采收季节大体确定一个原则,就是选择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因药理作用与其有效成分含量多少一致),而有效成分含量高低随季节及入药部位不同植物各部分不同生长期而异。所以,可以用植化方法先测定有效成分在不同期植物中含量,再确定采收季节。 如 槐花—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 人参—八月采收含人参皂苷22.6%;1月采收含人参皂苷7% 青蒿—青蒿素在7~8月花前叶盛期含量最高,达6%。 现状(存在问题):中药中已搞清有效成分者不多;搞清有效成分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不多,所以,目前多数中药的采收还是按传统经验结合植物生长一般规律而判定采收季节。 (四)、贮藏条件 药材因受生长条件限制,季节性很强,贮藏不当,易发生霉烂、变质、虫蛀等现象而直接影响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如含挥发油药材(冰片、樟脑)可被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苦杏仁中苦杏仁苷(止咳平喘有效成分)在贮存中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易被苦杏仁酶等分解,苦杏仁苷含量可降低105%~18.5%;刺五加贮存时间起过3年或在高温(40~60℃),高湿(相对湿度74%以上),日光照射等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所含丁香苷几乎消失殆尽。 故药材的贮藏应采取措施:及时采收加工、妥善保管(干燥、通风、避光)、定期检查。 (五)、炮制 中药炮制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制药技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对于这一丰富的民族遗产,目前尚不能用现代科学全面地加以说明,但迄今为止的化学、药理、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已表明,炮制经验大多是有价值的,炮制过程对化学成分含量,药理作用确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也有少数不合理的,应加以改革和改进。 现代研究表明,炮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减毒、去毒): 中药成分复杂,有些药物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同时存在,可通过炮制中使毒性消降或降低。 如附子:乌头碱 乌头原碱(毒性降低为1/2000),强心成分消旋去甲乌药碱耐热,不为炮制所破坏。 芍药:安息香酸(苯甲酸)对胃有刺激作用,且可增加肝脏对该成分的解毒负担。炒后安息香酸含量降低,对胃的刺激性也减轻。有效成分芍药苷未被破坏。 2、增强疗效(增效):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效性、炮制可使其中某一成分作用更突出。 如延胡素:醋制品镇痛作用强于生品。因为有效成分为元胡乙素,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醋炒后,延胡素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剂中溶于水的生物碱含量增加,镇痛作用增强。 黄苓:蒸、煮品抗菌作用强于生品。因为炮制后被破坏黄苓酶(黄苓酶能促进黄苓苷分解,有效成分减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 3、改变药材成分的组成,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如大黄:生大黄主要含结合型蒽苷—泻下作用; 熟大黄经炮制后结合型蒽苷减少1/2,而抗菌成份游离型蒽苷含量增加,抗菌作用增强。 生晒参炮制成红参后,单体成分增强五种特殊成分:人参皂苷Rh2、人参炔三醇、人参皂苷Rh1、Rg2、Rg3。其中人参皂苷Rh2对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4、改进切制工艺,增加药效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代流下来的加工炮制方法不尽合理,不一定都有科学性,我们不能照搬硬套。 如:中医钩藤只用其钩,加工费时费力,现证明带钩的茎也有作用,可减少炮制程序。 远志无必要去心,连翘也不必去心等。 (六)、剂型和制剂 同一种中药,制成不同剂型,由于制造工艺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故可直接影响药理作用的强度和性质。 如:参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疗效明显高于生脉散、丹参片。 枳实、青皮水煎液口服未见有升血压记载,但静脉注射却表现出明显的升压作用,说明近年来随对药物的效成分的提取及灭菌技术上的进步,不仅提高了某些古方的疗效,而且出现了一些新作用,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现代制药要求更高:一方面,同一中药的不同剂型,由于制造工艺和给药途径不同,影响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过程。另一方面,同一中药,同一剂型,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产品影响疗效与毒性,故为保证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同名产品有相同疗效,应采用“生物利用度”来表示其效价,加强质量控制,各厂家必须按《药典》或卫生部门规定的《药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规定生产,这对指导中成药制剂和统一产品的规格起到重要作用。 (七)、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 剂量:指成人一日的用药量。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其的效成分在血液中浓度的高低及其作用强度呈依赖关系;剂量过小,不出现效应;剂量过大,可能出现中毒症状。所以常用剂量的确定,是以药理毒理研究及临床反复实践确定的。 煎煮方法和条件:中药最习用的是水煮煎汤。目前汤剂仍用得最多、最广泛。煎煮讲究火候、时间:解表药火力要强,时间要短;补益药火力要温和,时间需稍长。汤剂煎煮所用水量、火侯、时间长短不同,直接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药效的发挥。 如:经典法(滤液中后下大黄)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的溶出量最多,比混煎法(四味药不分先后同时煎)分别多14%和11%,后下法(在药渣中后下大黄)含量居中。 (八)、配伍 中药配伍使用,对药效及毒性有着重要影响(第六章中药复方药理将详细叙述)。 二、机体因素 包括生理情况和病理状态。 1、生理情况的影响 1)年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儿童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器官发育不完全(善),特别是肝肾功能尚不完善,影响药物代谢、排泄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也影响药物代谢、排泄,对药物更敏感、易中毒,药量应相对减少。 2)性别不同 女性:激素水平、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时期,对不同药物敏感性不同。 如:红花、麝香兴奋子宫,甚则引起痉挛;莪术、姜黄等干扰孕激素;芫花、甘逐、丹皮酚等影响子宫内膜和胚胎的营养;半夏可致畸;催吐药、峻泻药禁用于孕妇,以免导致流产。 3)精神状态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药物作用有影响。 现代研究认为:病人乐观情绪有利于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增加自身免疫能力,提高疗效。 如:安慰剂—不含活性成分,非真正药理作用,而是由于医生的暗示所引起对病人有利的影响。 4)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 遗传起决定性作用,有量和质的两种表现: 在量的差异方面: 高敏性:某些病人对药物敏感性高,等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和一般病人性质相似但强度更大的药理效应的毒性。 耐受性:与上相反,对药物敏感性低,多次应用后须加大药量才能达到相似药理作用强度。 在质的差异方面: 主要是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西药青霉素、中药口服人参糖浆、静滴生脉液都有过敏反应报道。 2、病理状态的影响 1)某些药物对异常机体有效,对正常机体无影响。 如黄苓对正常体温度无降低作用,只对发热病人有解热作用。五苓散对正常犬或大鼠无利尿作用,但对临床上水肿、小便不利的病人有利尿作用。 2)肝、肾功能不全病人 肝、肾是药物消除的两大重要器官,肝代谢药物(肝药酶)、肾可排泄药物。当肝、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消除时间延长,丰衰期延长,毒性增加,因而给药间隔时间和剂量要相应改变。 3)机体机能状态不同,药物作用有别 玉屏风散能使机体低下的免疫功能增强,又能使过亢的免疫功能趋向正常(双向调节作用)。 三、环境因素 包括: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环境等。 环境有时辰节律,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昼液交替而周期变化,药物作用及毒副反应为也随之变化而有差异。 自然界存在有许多奇怪现象:婴儿出生率以早晨和傍晚两个时辰最高;医院病人的死亡率却总是早上6时和下午4时出现高峰;人的体温早晨4时最高,下午6时最低,相差1℃;公鸡佛晓前啼叫;夜来香却总是傍晚时播香。这些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时间密切相关,有一定内在规律可寻。 中医认为:服药要顺应四时之序,一日之中因昼夜晨昏的交替对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活动及疾病变化的影响。也表明中药疗效与用药时间有密切关系。 现代研究认为:生物昼夜节律—生物的多种生物活动如体温、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分泌水平在24h内有规律地波动。 药物昼夜节律—药物的作用和毒性随外界昼夜的变化而出现有规律的波动。如雷公藤毒性以中午12时给药小白鼠死亡率最高,20点~次晨8点最低。 参附注射液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0时给药为9.862g/kg;12时给药为 8.308g/kg。 机理:生物的昼夜节律影响到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速率,也必将影响药物效应。 意义:根据药物的昼夜节律,制定出最佳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次数,当机体对药物敏感时减少药物用量,反之。以达到高效低毒的目的。 药理学有门分支称为“时辰药理学”,研究时间生物学在药理上的应用。   第三节 中药新药药理学、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中药新药的概念 1、什么是中药新药:新药是指我国未上市过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凡增加新适应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 2、注册分类:共分11类(2002年12月1日施行) 3、新药研制做到两个突出,两个基本原则: 1)突出一个新字,既要有创新,要避免低水平重复; 2)突出中药特色,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 同时,要做到安全,有效两个基本原则。 二、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主要药效学研究 1、主要药效的确定 药效研究应回答被研制的新药是否有效?为何有效和什么成分有效? 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呢? 1)根据中药主治、功效,针对性地选择两种或多种试验方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整体正常动物或动物病理模型。 2)中药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应选择多指标验证其药效,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间接证实其药效的外围实验可酌情选作。 如:抗癌中药多从祛邪、扶正、增效、减毒四个方面研究,祛邪为主:即抑制或杀灭癌细胞;扶正;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增效:对癌症患者化疗与疗效具有增效作用;减毒:对癌症患者化疗与放疗具有减轻不良反应作用。有明确的祛邪作用,可能开发为抗癌药物,祛邪作用不明显者,但具有扶正、增效或减毒作用,只能作为抗癌辅助药应用。 2、试验方法的选择 有整体实验与离体实验两大类。 1)以整体实验为主 包括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动物,其优点是保持机体本身的完整性,包括神经反射、体液联系、完整的内脏功能,试品的代谢过程更符合于临床情况;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和临床参比,结果更接近临床实际。 2)以离体实验为辅 离体器官包括离体心脏、离体主动脉条、离体肠管、离体子宫等。其优点是可按要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重复性较好,用药量小,节省动物,所得结果容易分析。但不符合临床情况。 通过这两类实验,基本可以明确试品的药理作用,无论哪一种方法,必须是方法先进、可靠、操作规范、结果可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上探讨试品的作用机理。 3、动物模型的选择 模型选择标准应首选符合中医临床证或病的动物模型。 例如:根据中医辩证庄施治原则“虚则补之”,研究补益药最好采用适当的“虚证”模型。因为正常动物属阴阳平衡,正气不虚的机体,所以对许多临床病人有效的补益药在正常动物身上常常看不到应有的补益效果。参芪注射液对“气虚证”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证明,在“气虚证”动物模型上,免疫指标比正常动物普遍低下,在施以参芪注射液后,多项免疫指标明显回升,而对正常动物则不如虚证模型动物升高明显。 选择或建立动物模型时尽量选择与人体发病机理相近的模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选择大鼠佐剂关节炎模型。 当选择符合中医临床病或证的模型有困难时,可选用与其病或证相似的病理模型和方法进行试验,如研究治疗痞满证的新药,可参考治疗肝胃不和证、脾虚证的模型,以证实所研究药物“消痞”、“消胀”的作用。 4、观测指标 应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客观、定量地反映药效的先进指标,并进行多指标观测。 5、受试药物 中药材应经过生药学鉴定(品种、产地);中药制剂的处方、剂型、制备工艺及药品质量应基本稳定;与临床用药制剂相同;根据受试药物特点和试验方法,药效试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制剂或提取物。 一般要求两种给药途径,并设两个以上剂量组,静脉注射给药及离体试验宜用水溶性高,不含干扰杂质(如无机离子),PH值接近中性的药液。粗制剂水溶性差者,可仅用口服给药。 6、实验动物 选用具有动物饲养合格证的动物。对其品系、性别、年龄、体重、雌雄、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及动物来源等应有记录。如:大鼠Wistar品系,雌雄不拘,2~3月龄,150g~180g。小鼠,昆明种,抗炎实验用雄性。 还应注意:1)根据所研究试品的药理作用,选用与人的疾病特点和机能反应近似的实验动物。如降压药研究,宜选用猫、狗、大鼠,不宜使用家兔,因家兔血压不稳定,对某些药物不敏感;过敏性哮喘药研究,宜选用豚鼠;子宫平滑肌研究,宜选用家兔等;催吐实验宜选用犬、猫、鸽子,不宜选用家兔或鼠类,因为后者无呕吐反应。 2)选用遗传背景明确、模型和指标显著且稳定,解剖生理特点符合试验目的实验动物。还应考虑动物是否易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管理。如抗AS药研究,选用鹌鹑、鸽子、家兔,经造模后脂质斑块易于形成,以鹌鹑优于家兔,其易于饲养,经济(2元/只),用药量小(造模用胆固醇消耗量少)。 7、给药剂量与途径 各试验至少设两个剂量组,一般应设三个剂量组,因量效关系起码要三个剂量组才能显示出来,其中一个剂量应相当于临床剂量(一般按公斤体重计算)的2~5倍。小鼠可10~15倍。 给药途径一般采用二种,其中一种应与临床相同。 8、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质反应指标,是以“有”或“无”的方式出现,如死亡、睡眠、惇厥等):常采用x2检验进行显著性测定。 计量资料(量反应指标,可以数量表示药理反应,如血压、心率、尿量、体温等):常用t检验方法,如实验组数多也可采用F检验。 实验结果分析,最好以图表形式表达,图或表的内容通常包括组别,每组动物数,给药剂量及所测指标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显著性测定结果(P值)。 (二)一般药理研究 指主要药效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一、二类新药申报有此要求。主要观察三个方面: 1、神经系统:观察给药后的行为变化及活动情况 2、心血管系统:观察给药后的对心电图及血压等的影响。 3、呼吸系统:观察给药后的对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的影响。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新药在体内吸收、分布及排泄。 中药材中提取的单一化学成分可测定有关参数。 三、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药毒理学研究是预测中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毒性研究可以了解中药毒性反应的性质、毒性程度、毒害发展过程及毒性作用是否可逆,从而在临床试验时注意和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产生毒副作用,确保安全用药。这是新药审批不可缺少的环节。 毒理学研究基本项目通常分为: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以前两种为常用。 (一)急性毒性试验 1、目的1)估测试品毒性强度:常用动物的致死量表示。根据量效曲线的斜率最大,剂量稍有变化,死亡率变化较大,此点反应灵敏、准确、严重性好,因此常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作为衡量毒性程度的主要指标。药物的LD50愈小,说明毒性越大。 2)观察试品的毒性症状:记录并了解试品对器官组织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反应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恢复时间以及死亡时间。 3)计算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简称TI),等于LD50/ED50。TI可提供新药粗略的安全范围。应注意L帮ED50的测定需在同种动物身上,观察同一试品,采用同一给药途径,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进行。 4)为药效学及长期毒性试验选择剂量提供参考:药效学剂量可选择在 1/8~ 1/10LD50之间,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长毒剂量在1/3~1/15 LD50之间。 2、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1)实验动物:多用小鼠6~8周龄,体重18~22g,雌雄各半,正规动物室饲养的健康合格小鼠。 2)给药方法:采用两种以上途径,其中包括推荐临床用药的给药途径。常采用灌胃和注射给药。如中药制剂水溶性好的。应测定静注的LD50,水溶性差,无法通过注射途径(皮下、腹腔或静脉)给药时,可处考虑只用胃肠道给药。给药容积:小鼠ig不超过0.4ml/10g;注射给药不超过0.5ml/只。 3)观察时间:各中药毒性反应出现快、慢不同,如果代谢产物中毒,毒性反应可能出现晚些,所以急毒观察时间不少于7d,如遇迟发性或进行性反应时,还要适当延长至14 d。 4)观察指标:给药后观察反应情况,记录死亡时间、死亡前症状,各组动物的死亡数。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发现病复器官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5)环境条件的控制:室温过凉、过热都会影响药物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毒性反应。宜控制在20℃上下。动物的食量不仅影响体重,也影响毒性反应,要求给药前禁食24h,以保证饥饱一致。 6)测定方法:如Bliss法、简化机率单位法、孙氏综合法(改良冠氏法)等。申报新药推荐Bliss法。不同方法各有特点,实验设计不完全相同,但方法上大同小异:首先通过预试找出全死、全不死的剂量,正式试验时在全死和全不死剂量中间插入2~5个剂量组,每组动物(小鼠)至少10只,♂♀各半,各剂量按等比级数递增(或递减),各剂量组和死亡率之间应呈较好的线性关系。LD50及其可信限的计算可参见实验教材。 实验报告需注明日期,动物品系、规格、数量、受试物来源及含量、各组动物死亡率,动物中毒表现及致死症状等。 实验报告需注明日期,动物品种、规格、数量、受试物来源及含量,各且动物死亡率,动物中毒表现及致死症状等。 3、最大给药量(MTD)测定 多数中药毒性较低,口服给药吸收有限,即使一次给予最大浓度、最大容积(0.5ml/10g)也难以观察到死亡反应,即测不出LD50,可以测定其MTD,以反映受试品的毒性情况。 方法:采用拟推荐的临床给药途径,最大浓度,最大容积,一般拟一日内2~3次给予动物。小鼠不少于20只,♂♀各半,连续观察7d。以不引起死亡的最大累计剂量作为最大耐受量(含生药量g/kg表示),推算相当于临床用量的倍数。 测定MTD量,同样也应严密观察动物毒性反应,要求与LD50测定时的毒性反应观察相同。 (二)长期毒性试验 如果试品通过药效学和LD50测定后,表明其有实用价值(有效,短期使用安全),可作长期毒性试验。 1、长期毒性试验目的 1)观察动物因连续用药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中毒开始时间及中毒时首先出现的症状。 2)确定试品产生主要毒副作用的靶器官,明确毒副作用敏感的指标,供临床应用时监测。 3)观察停药后组织功能损害的发展和恢复情况(可逆性观察)。 4)确定、无毒性反应的安全剂量,即无不良反应的最大剂量,为拟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 2、长期毒性试验的要求 1)动物:至少两种动物(包括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啮齿类常用大鼠,6周龄,体重100g左右,动物体重差别应控制在平均体重20%范围内,每组不少于20只,♂♀各半,如试验周期多于90day,每组增加至♂♀各20只(40只),试验前至少观察一周,记录食量和体重等。非啮齿类常用狗,4~6个月龄,每组至少4只,♂♀各半。 2)剂量:一般设三个剂量组。高剂量组应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或个别动物死亡,即接近最小致死量;低剂量组应略高于动物的有效量或临床试用量而不出现任何观察指标的异常;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应产生轻微毒性反应。各剂量差以等片级数3~5倍,对照组用常水或溶媒。如试品毒性很低,测不出LD50,只设高低两剂量组,高剂量组一般为拟用于临床剂量的50倍以上,并应高于药效学试验之高剂量和临床治疗量。 3)给药途径和方法:选择与推荐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相同。口服药采用灌胃法。给药期长于90day者,可把药品掺入水瓶中的饲料中,但掺入药量不得超过动物每日进食量的10%,以免影响动物的正常营养,而干扰毒性反应的判断,同时应保证摄入药量准确。 4)试验周期:一般为临床用药用期的2~3倍。但三、四类中药制剂,处方中无毒性药材,无配伍禁忌,又未经化学处理,难以测出LD50,给药剂量大于200g/kg,临床用药期1~3d者,可免做长期毒性试验。如大鼠长毒无明显毒性,可免做狗的长毒。 5)观察指标 ①一般体征、体重、外观、行为、进食量、粪便等。 ②血液学检查:RBC、Hb、WBC及其分类,BPC、凝血 ③血液生化检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肌酐Gma、总胆因醇T-CHO。 ④系统尸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由眼观察异常的器官应重点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脏器系数(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甲状腺、睾丸、子宫、卵巢、前列腺、脑)。高剂量组发现有异常病变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上述脏器及胃、胸腺和可能的靶器官)。 ⑤狗要做心电图。 第四节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一、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是很重要的,中药药理研究首要的问题,就是对实验研究的科学、合理、周密设计,因为实验设计是实验过程的依据,是实验数据处理的前提,也是提高实验研究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 严密而合理的实验设计,不但可对实验结果和误差有比较准确的估计,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而且还可减少人力,节省物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实验设计不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全功尽弃的不良结果。因此,实验研究设计,从中药药理实验研究过程来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减少误差和偏因。在实验设计时要注意重复,随机和对照“三个基本原则”。 1)重复:一般说来,实验重复次数越多,结论越正确、越可靠。但重复次数越多,所消耗人力物力越大。如何用最少的动物、实验次数得到可以信赖的结果。这是药理实验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应按统计学的要求进行。 每组该用多少动物才能取得可信的实验结果,这要根据观察指标的性质(包括药物作用的显著性和结果的离散度等)和动物种类而定。 如计量研究(以反应量作为实验指标)所用动物:小鼠或大鼠每组应不少于10只,豚鼠或家兔每组不少于6只,猫或犬每组不少于4~5只。计数研究(以反应有、无作为指标)所用小鼠或大鼠每组应不少于20~30只。 还应考虑实验操作的难易:复杂的实验,即使计量实验用大鼠,5~6只也可以。重复次数要根据实验要求和性质,主要药效,指标稳定者,重复2~3次即可。 2)随机:中药药理实验对象为生物样本,个体差异较大,动物分组必须按随机原则处理。使每一个体在实验中都有同等的机会,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或避免偏性误差。 常用的随机方法有:①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法;②分层分组法:小鼠常采用此法。在称重同时,将体重不同的小鼠分放于不同鼠盒中,相同体重小鼠放在一起;分组时再将相同体重的小鼠分放于不同的鼠盒中,使每只小鼠均有同等机会分配到各组中去。按此分组的结果,各实验组小鼠平均体重基本相同。 3)对照:比较研究是科学实验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也就谈不上科学性。所以药效学实验设计必须设立适当的对照组。常用对照组有三种。 ①正常对照组:即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的正常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对照。但试验操作与给药组相同,如灌胃给药生在空白对照只给NS(或溶剂),以抵消一些非实验因素(给药,捉拿等)的干扰。如实验需手术者还需设立假手术组。 ②模型对照组:不用被试品,其他处理与给药组相同,即经受同样的造模处理。 ③阳性对照组:所用药物是已知药效确切、药典收载、部颁标准或正式批准生产的(市场化)同类中药的西药。所谓同类,即选用的药物力求与被研究的新药主治相同、功效相似,且剂型及给药途径均相同者。所用剂量参照被研究新药临床等倍量,如被研制新药中剂量组相当于临床量15倍时,阳性药也可采用15倍临床量给予。 阳性对照目的有两个:其一是检查方法的可靠性;其二是对此同类新药之优劣及特点。 如:研究某一中药降血糖作用,观察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可设立空白对照组:灌胃NS;模型对照组:静注四氧嘧啶;阳性对照组:灌胃消渴丸,同时静注四氧嘧啶;给药组:灌胃被试中药,同时静注四氧嘧啶。各给药组所测得血糖值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以分析模型是否成功;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以分析本方法是否可靠;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以分析是否有药理作用;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以分析两者作用强度如何。 在同次实验中给药组与对照组做到“五同”:同时间、同地点、同批动物、同等数量与同等条件 三、实验设计的内容 1、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实验设计,首先应考虑研究目的和意义,根据研究的中心问题,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 2、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除了处理不同,其他条件均应等同。保持实验可比性的原则。在新药审批办法中规定,新药的主要药效作用各项实验均应有空白对照和已知药物对照。药理试验结果需经统计学处理。 3、确定实验方法、项目和指标: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要注意选择能反映被研究问题的本质的关键指标。药理作用及其机理能用客观方法定性地加以测量,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 4、确定实验对象的种类及数量:中药药理实验研究对象包括正常动物、麻醉动物及病理模型;既有整体体内试验,也有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体外试验等。 尽量研究各种接近中医临床证候的动物病理模型,按中医药治则,观察中药药理与疗效,但也不排除对正常动物或离体器官等的作用分析。由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毕竟有一定差别,因此考虑用不同动物多种方法测试,往往是必要的。 要根据实验目的、方法的指标的要求决定实验动物、样本及数量、计量资料,一般小动物(大、小鼠)每组8—12只,较大动物(兔、狗)每组5—8只是基本的,总量应符合统计要求。 5、资料整理和统计:将纪录的资料作为必要的分析、整理,经过恰当的统计分析,作出结论。 思考题: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举例: 1.目的:探讨降脂胶囊调血脂作用的效应。 2.动物模型: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复制大鼠(雄性大鼠)血脂异常模型(高脂饲料配方为:胆固醇2%,猪油10%,胆酸钠0.2%,甲基硫氧嘧啶0.2%,基础饲料87.6%) 3.分组及给药: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降脂胶囊低剂量组(每千克体重14克)、高剂量组(每千克体重28克)及阳性药物血脂康对照组(每千克体重0.12克),每日上午灌胃方 式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以等容积蒸馏水灌胃。给药6周。各组除空白组每天喂饲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均自由摄食高脂饲料。 4.观察指标及方法: (1)末次给药后,禁食12小时,断头取血,分离血清,分别测定以下指标: ①血脂类:TC、TG、LDL-C、HDL-C、ox-LDL ②氧化类:SOD、MDA ③纤溶类: 6- keto-PGF1а、TXB2、 ④内皮功能类:ET、NO (2)用RT-PCR法测定主动脉ET-mRNA水平 5.数据处理:SAS软件系统 四:中药药理实验研究设计的特殊性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应注意其特殊性。尤其是要以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设计既保留中医药传统经验,又应有中西医药结合特色的方法。在设计中需考虑以下几点: 1、中药质量的标准化,避免各种影响因素:中药生药品种复杂,如不经品种鉴定,其实验研究结果就很不可靠。还有不同的药用部位、产地、采集季节、贮藏以及加工炮制等可能会影响到其主要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 因此,有时虽为同一名称的中药,其实验结果各地报导可能不同,甚至相反。除了考虑实验方法、实验对象的差异外,上述各因素也应重视。 2、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注意中医药特色:中药药理的实验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独立的系统方法,可以应用现代药理实验方法来进行。但若脱离了中医药理论与传统经验,则往往丢失了中医药的特色。 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创制类似临床各“证”的动物病理或生理模型来实验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作用。 3、加强多学科配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中药药理研究既验证中医药理论与经验,又要有所创新。对单味中药或复方进行初筛时,可从粗制剂着手,进一步可深入探讨其有效成份,发现新的药理作用与用途。改进制剂,降低毒性,丰富与提高中医药水平。这些应与临床使用结合,与多学科配合才能实现。 4、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与方法,不断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中药药理的实验除采用传统的一般药理等指标外,尚需运用生化、免疫、分子生物、生物物理及临床药理等新方法,采用 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放射性同位素、高效液相分析仪、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观察指标从整体、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和分子向纵深发展,有利于阐明中药作用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分析“证”的病理生理模型时,常测定各组织器官cAMP、cGMP、前列腺素及各种递质的含量,体内或排泄物中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含量,这些都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认识才能不断深化。 第五节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中药的疗效经数千年的临床验证,已无庸置疑,但如何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使之进一步发展并阐明其作用机理仍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难度很大的课题。 研究的根本目的在创新、发展,要创新、要发展,就必然要扬弃一些陈旧、落后、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也就是会“走样”,和原来的有所不同。这是允许的,然而有人一看到“走样”就摇头,否定,甚至反对,如对青蒿素的研究就有人看不惯,持否定态度,认为它“走样”了,已经不能算“中药”了,难道中药永远要保持草根、树皮的外貌,病人只喝“汤药”才象用“中医”治疗吗?若是如此,中医药学将会失支其科学价值而成为“古董”了。 一、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与药理学共同的特点,也有本学科自己的特点: 1)中药药理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目前研究中药药理途径有二:一是按西药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其着重是将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分析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在此方面积累了不少资料,取得了不少成绩。二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的药理:中药是祖国医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通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每种中药从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配伍、宜忌等,历代医家都有大量论述,这是十分可贵的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最朴素也是最真实的记载。如黄芪益气、大黄泻下、附子温里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在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时,可以从此得到很多启示,这是研究中药药理的捷径。有时脱离中医理论指导,还会走弯路。! 例1:麻黄碱的发现:麻黄为常用中药,中医认为麻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能,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 麻黄的主要成分为左旋麻黄碱(麻黄素),在1887年日本学者长井长义首先从麻黄中分离得到了麻黄素结晶(日本素来比较重视汉药研究),在长井提到麻黄素的同年,日本三浦谨之助等研究了麻黄素的生理作用,发现有散瞳作用,但这个作用在当时临床医疗上价值不大,于是他们对麻黄素的功效表示失望,将之置之一旁。1917年,日本人久保田晴光在研究时,虽然发现麻黄素有类肾上腺素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但也未引起注意。 麻黄素最重要的药理作用,是我国老一辈药学者陈克恢发现的。陈自幼勤奋好学,他舅舅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中医,受其影响,陈氏也接触过不少中医药知识,亲眼目睹对某些疑难病的神奇疗效,也有过在某些方面不如西药的体验。中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专攻药科,在大学期间,较系统地学习了有机化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大学毕业后,继续进行植物化学的研究,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还必须掌握生理、药理、生化,于是他又进入医学院主攻生理学和药理学,之后他深感医药不分家,又去攻医学博士(M.D),后来母病危,提前回国(1923年),到协合医院从事中药方面研究工作。那时日本的长井已从麻黄中提到麻黄素,但世人并未予以重视。陈氏认为:麻黄的疗效经几千年的验证是确实的,于是他根据中医临床中麻黄的用途,再度提出麻黄碱,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药理实验并于1924年发表有关麻黄研究的论文“麻黄
本文档为【中药药理实验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94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3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22
浏览量: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