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举报
开通vip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发布时间:2009-08-14 文章来源:投稿 文章作者:王先胜 ——兼与李学勤先生商榷     提 要: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采集龙山文化陶纺轮上的刻划符号应该是数字卦(三爻“离”卦),但它却不是“最早的符号”,也不能说它与“伏羲画卦”相关。史前考古材料和刻画中表达与反映八卦六十四卦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数字卦、阴阳爻画卦都有比平粮台数字卦年代更早的资料。八卦起源在古代文献中是与中华文明和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但中国历史、考古界在了解和释读出土材料、研究史...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 发布时间:2009-08-14 文章来源:投稿 文章作者:王先胜 ——兼与李学勤先生商榷     提 要: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采集龙山文化陶纺轮上的刻划符号应该是数字卦(三爻“离”卦),但它却不是“最早的符号”,也不能说它与“伏羲画卦”相关。史前考古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和刻画中表达与反映八卦六十四卦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数字卦、阴阳爻画卦都有比平粮台数字卦年代更早的资料。八卦起源在古代文献中是与中华文明和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但中国历史、考古界在了解和释读出土材料、研究史前历史文化方面深入不够,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思考。     关键词:八卦  数字卦  文明起源  史前研究  考古材料     《光明日报》2007年4月12日发表了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对2006年5月发现的一件龙山文化陶纺轮上的刻划符号及其相关问题做了介绍和解说。该陶纺轮是在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城内东北隅采集到的,据《文物》2007年第3期简报报道,其为龙山文化无疑。由此,李学勤先生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理解和推测。笔者认为,有关言说大多不符合中国历史传说与中国考古的实际,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历史、考古界在了解和释读出土材料、研究史前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里将笔者的了解和认识作一简介,期望能引起学界注意。     “伏羲画卦”神话传说在古代文献中是与中华文明和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中国传说时代“三皇五帝”历史和文化也大多与“易学”、八卦相关,《周易》更是儒家六经之首,三千年来被视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核心构成之一。因此易学起源、八卦起源问题向来为学界所关注与重视,它们的解决不仅可能为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古代思想的源流关系带来实质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可能为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的重要突破和解决带来契机和希望。     八卦起源在学术界有两种主要的认识,一是认为八卦起源于远古天文历法,一是认为起源于商周占卜或者史前时代的占卜活动。多年来这两种认识都没有过硬的考古证据。1980年张政烺先生释读商周数字卦后,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后一种认识和理解,以为是发现了一些证据或可供支持后一种说法。唯金景芳先生和李学勤先生等少数学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商周数字卦与八卦的起源无关,而只是八卦起源和成熟后用于占筮而得到的一种筮数即据以判断吉凶的卦象,李先生还推断“这种筮数已经比较复杂成熟,应该有更早的渊源,有待将来的发现”[1]。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陶纺轮上的八卦符号无疑是对金景芳和李学勤等先生卓然见解的有力支持和证实,但它却不是“最早的符号”,更不是“惟有平粮台这一件纺轮”才有八卦符号。     张政烺先生1980年曾说到距今5000年前崧泽文化中有一组数字卦符号但是后来放弃了,饶宗颐先生指称的辛店文化(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刻画也难以认定[2]。近年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出土陶壶上有一个三爻数字卦[3],不过据我看这个也很模糊和难以认定。笔者的了解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刻画中,有两个十分明确的并列在一起的六爻数字卦,二者均是一五六五五六巽卦(由于发掘报告中笔画挨近不好判断,有一个也可能是一六六五五六蛊卦。见附图),而且在两数字卦的下端还夹了两个重叠的数字“六六”,应该是在起卦的过程中废弃的卦爻[4]。而且据此可以判断,当时画卦的顺序与商周时期及至今也是一样的,即依序由下往上画。     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八卦符号是三爻“离”卦(不论它是数字卦还是阴阳爻画卦),柳湾墓地出土的两个八卦符号均是六爻卦,二者的年代目前还不好论早晚,它们都属于龙山时代。但是平粮台发现的三爻八卦符号绝不是中国“最早的”八卦符号,因为根据学理和文献传说,三爻单卦的产生必定早于六爻重卦,即柳湾六爻数字卦之前必定还有年代更早的三爻卦的存在。至于年代能够早到什么时间,目前尚难以论定。     曾被认为产生于汉代或周代用阴阳爻画表现的“正宗”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实际上在已出土史前考古材料中也有不少(只是考古学者一直把它们称为“线段”或者“平行条纹”之类,而且往往忽视它们的条数,甚至可能画错而与器物实际不合)。如青海柳湾出土Ⅱ3式46:15彩陶盆外壁画的是复卦,柳湾Ⅱ3 式214:4彩陶盆外壁画的是颐卦,柳湾Ⅱ1式760:31侈口双耳陶罐外壁画的是临卦,柳湾Ⅱ4 式902:23彩陶盆外壁画的是三爻离卦,《青海柳湾》所列马厂类型彩陶单独纹样之487号是剥卦和复卦[5]。又如甘肃海石湾下海石出土半山类型或马厂类型双耳彩陶罐外壁画有三爻的坤卦、六爻的复卦等[6]。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第三期白衣彩陶钵上有一周三组六个六爻坤卦符号而且其数量关系完全吻合古天文历法之历数[7]。     数字卦和阴阳爻画卦之外,还有多种表达或表现八卦的符号与刻画形式。比如用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的年代在史前早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用数量为八或六十四的线段、圆点以及其它各种刻画形式等都可以。陈久金、张敬国曾经论证安徽含山县出土5000年前玉版上刻画的八角星纹和分布八方的八个圭形箭标均是表现和寓意八卦[8],最近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列举和证明了更多的八卦表现和表达图形方式[9]。     上述这些材料为我们探讨八卦起源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线索和依据,只是囿于成见和传统,考古学者多半不识而其他相关学者又了解不够、深入不够,才使我们至今都有所不知。     李先生将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的八卦符号与“伏羲画卦”相联系,比较牵强,不仅年代上有差距、“赶不上传说中伏牺的时代”,而且也与史前考古出土八卦资料的分布及其年代差得很远。至于据《系辞》伏牺“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而说“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离只能是三爻卦,而纺轮上出现的恰恰是这个离卦。再想到纺轮就是制作线绳的工具,又有可能充当网坠使用,看起来我们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就联想得过于遥远并且过于牵强附会了。     《系辞》那段话原文是:“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叙说伏牺画八卦是观天地、取万物的结果,而各种器物的发明均受到八卦符号的启发和启示,从文理看,这种八卦符号指的是六爻重卦如益卦、噬嗑卦等等,而非三爻单卦。所以包羲氏(伏牺)“取诸离”不当理解为三爻的离卦而应当是指六爻的离卦,不能勉强与平粮台八卦符号拉上关系。     李先生说“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没有指明具体文献,除了司马迁《史记·周本记》说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外尚无可靠文献和依据,而司马迁的说法已被商周大量六爻数字卦的存在所否定。中国古代文献和传说中倒有不少讲伏牺时有《连山》易、神农时有《归藏》易、黄帝时有《乾坤》易(即《周易》)的资料,而连、归、周“三易”都是六爻卦而且应该是阴阳爻画的六爻卦而非数字卦,说明伏牺时可能已有阴阳爻画的六爻卦、重卦,而这与上面分析列举的考古资料、刻画纹饰更能够吻合。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六爻卦存在的年代到底有多久,最早的八卦符号又产生和出现在哪里,其发展和传播情形如何。伏牺时代“画卦”以及伏牺时代的存在看来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但是伏牺时代和伏牺“画卦”到底有多久、画卦的“伏牺”是在甘肃成纪还是河南淮阳或者其它地方,还无法说明和证明。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讨论和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和热烈,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掘出土的考古材料尤其是史前考古材料、史前刻画纹饰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深入释读研究以及充分利用。一方面考古学家忙于抢救发掘和整理出土资料,缺少可靠理论、方法和某些相关知识对所得材料尤其是纹饰进行深入研究、释读,甚至器物纹饰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而普遍地存在随意对待纹饰的现象[10];另一方面考古界之外的学者由于学科隔离又大都不熟悉和理解考古材料,甚至对读懂考古报告、论文感到头疼以及茫然无绪,极其丰富和庞大的考古材料难于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去。本文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批评,希望学界在了解、释读和研究考古材料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4页。 [2]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5月北京第1版,第203页。 [3] 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 [4] 见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第154页单独纹样第470号。 [5] 均见《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发掘报告。 [6]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海石湾下海石半山、马厂类型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封三彩图3、4。前者在双大耳罐的腹中部画一道弦纹,下接双线倒三角纹作二方连续图案分布一周,上画两个三爻坤卦符号在双耳之间对称分布;后者在双大耳罐的腹中部偏下画一道弦纹,下接双线半月形纹饰(考古学者一般称为垂帐纹)作二方连续图案分布一周,上画两个六爻复卦符号在双耳之间对称分布——为了将复卦的初九爻与其下的弦纹区分开,画者特意将弦纹画成弧线形,使其中部远远地离开复卦的初九爻,以免二者混淆使人误会。坤卦象征地、土,复卦寓意冬至过后“一阳来复”为一年之始,这些象征和寓意在当时可能已经存在。 [7] 王先胜:《考古学家应严谨对待器物纹饰》,《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王先胜:《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内涵探讨——兼及古代纹饰的释读及其方法问题》,杨伯达、郭大顺、雷广臻主编:《古玉今韵——2007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第1版。 [8] 陈久金、张敬国:《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文物》1989年第4期。 [9] 王先胜:《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内涵探讨——兼及古代纹饰的释读及其方法问题》。 [10] 王先胜:《考古学家应严谨对待器物纹饰》。              马家窑文化数字卦     下海石六爻复卦          下海石三爻坤卦   附录: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 李学勤  光明日报2007-04-12     2006年5月23日,在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城内东北隅,采集到一件黑衣陶纺轮,上面有刻划符号,简报已刊于《文物》2007年第3期。     这件纺轮已残去一半,直径4.7厘米,孔径0.5厘米,厚1.1厘米,系于当地龙山文化层断崖下拾得。其应属层位是平粮台三期,纺轮的质地、形制均与该期以往发现的纺轮相同,同时采集的陶片也都有典型的龙山特征。因此如简报所说,纺轮是龙山文化遗物没有疑问。     平粮台古物博物馆的友人给我看了这件纺轮。使我极其惊讶的是,纺轮上的符号可谓非常清楚的卦象。虽然原物只剩一半,符号是完全的,这是明明白白的“”形。其上左方用两笔钩画了边框,但与中间符号绝不相混。刻划的结构,运笔的风格,在其他龙山时代陶器符号中罕有可比。     今天看到这个“”形符号的学者,恐怕都会觉得可能是易卦,不过组成这一卦象的笔划应该怎样认识,大家会有不同意见。我们可以将之看作卦画,以两种符号表示阴爻、阳爻,也可以将之看作筮数,即所谓“数字卦”,由两种数字合成。这个问题,容下文仔细讨论,不过无论怎样,“”总是三爻的卦象,就是离卦。     卦象符号近二十多年有许多论著探讨,也搜集了大量例子,不过凡是早于商代殷墟时期的,都难于落实,多有争论。平粮台的这件纺轮,提供了时代较早又可凭信的例证。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淮阳自古传说为伏牺所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宓羲为天子,都陈,……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曰‘陈,太昊之墟也。’于汉,属淮阳,今陈国是也。”大家知道,《易·系辞》云:“古省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牺画卦之说脍炙人口,而这件可能是上古卦象遗迹的纺轮刚好出土于淮阳,确实是发人深思的。     还要提到,上引《系辞》一段下面还讲伏牺“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离只能是三爻卦,而纺轮上出现的恰恰是这个离卦。再想到纺轮就是制作线绳的工具,又有可能充当网坠使用,看起来我们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平粮台古城的建城年代在距今4500年以前,尽管较早,仍赶不上传说中伏牺的时代,这是我们研究时不可忘记的。     现在谈一下卦画还是“数字卦”的问题,关键是在对“”中间“”形的理解。     前些时候论及战国楚简的易卦,我曾说明其中两斜笔交叉不能认为是“六”字,因为到那时“六”字已没有这么写的。假如向上追溯,便不是如此,例如殷墟甲骨文的“六”字就有的作“”,孙诒让、罗振玉已经识出。于省吾先生说:“为六之初文。甲骨文六字作者,乃早期卜辞兆侧之纪数字”。此外仅见于个别合文,用于卜辞之中者,则作介等形,“其不作以其与入字形同易混。”他还提到山东章丘城子崖陶文“”,认为也是“六”字。然而城子崖的符号“”是不是数字无法确定,甲骨文的“六”作“”或许只是简省,恐还不能讲“”一定是“六”的初文。     把“”看作卦画,意味着它是阳爻“--”的前身。战国楚简易卦阴爻作两斜笔,最多见的形状正是“”。我曾揣测这是因为竹简狭窄,很难写成“--”的缘故,如今考虑,或许阴爻符号本来是“”,后才拉平,也未可知。由于最早的符号惟有平粮台这一件纺轮,目前似乎不宜作什么定论。     以上所说都是试探性的,总之平粮台纺轮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希望能得到学术界重视和讨论。     (http://www.gmw.cn/content/2007-04/29/content_589681.htm)
本文档为【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058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16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