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核心考点背诵

哲学核心考点背诵

举报
开通vip

哲学核心考点背诵一、 马克思主义 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

哲学核心考点背诵
一、 马克思主义 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4,物质观体现唯物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二)。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定义的意义:三个划清界限---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同旧唯物主义。(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庸俗唯物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2)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 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4)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使事物呈多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衡量事物运动尺度。 (5)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形式:生产、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 (6)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三环节:目的、手段、结果反馈。 (7)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二) (1)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总和;(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2)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被动者) (3)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6,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二)★★不能说意识创造物质,可以说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生物刺激感应-> 动物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劳动促进人脑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5)意识发挥的条件:①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对实践结果进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7,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二)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 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二) (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3)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三)★★★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其中最主要特征:整体性。 (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5)①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②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③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④整体和部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三)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创新):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是前进。存在即过程,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灭亡。 11,规律及其客观性。本质和现象(三)★★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 (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①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③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④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⑤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12,必然性和偶然性(正确分析可能性)(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3)区别与对立: 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4)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会产生三种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以及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 13,原因和结果(三)★★ (1)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2)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3)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4)辨证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①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②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 ③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14,可能性与现实性(补充)★★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对立统一关系) ①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②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没有“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之说) ①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多种可能性(特别是相反的可能);概率的大小。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②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三)★★★★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②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背熟) 1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3)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 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斗争性绝对。 (3)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 (4)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07年新改)(背熟)(三)★★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2)同一性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用同一性分析)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斗争性的作用是: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矛盾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问题精髓 ①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07年新加)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③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④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21,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07年新加)(三)★★★★可能就某一部分展开考,重点。 (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4)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5)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 (6)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22,认识(认识论三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四)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③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认识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表现:感觉选择;信息能动选择;自觉选择 (3)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4)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主客体关系: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 (5)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唯物和唯心认识论区别: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对象,实践是基础。 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②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③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别;④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4,传统哲学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四)“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①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知行相须,知行互发。②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知行两端,不离不一。③重视“知”的作用。知然后行,“行为知功”。④重视“行的”的作用。行而后知。 25,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1)相互区别: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起点,是初级阶段,不能说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26,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①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①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②感性-理性-实践 2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四)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动力、诱导、激发 (3)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2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 (1)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2)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2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四)★★★★★(自主创新是重点,要背熟,并进行扩展) (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0,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客观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可知性)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 ①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2,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以及尺度(价值的特点)(四) (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要求) 3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 ①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 ②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相互贯通,互为前提,相互引导,实践是共同标准。 ③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34,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四)★★ 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7年新加)(五) ①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②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生产方式、地理、人口 ③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36,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五) ★★★ (1)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2)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③生态系统平衡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受破坏时,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条件。(05已考,依然非常重要,结合和谐社会理解)★★ (3)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②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③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须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 ④人口与物质生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4)自然资源和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5)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37,社会的实践本质(五)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8,▲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08年新增加,重点关注)(五) (1)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2)社会有机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的活动之中; ②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③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大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39,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层次性)(五) (1)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表现为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应。 (2)经济结构的功能:①以一定的形式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变成现实生产力;②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基础。 (3)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①生产力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②现实生产力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 ③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科技水平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4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五) ①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41,社会的政治结构(五)社会政治结构核心问题: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①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②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由两部分构成:①政治法律制度②政治法律设施 42,社会的文化结构(五)统治阶级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原因是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①意识形态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一定阶级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 ②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 43,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五) (1)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3)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 (4)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判断社会意识是否先进看它是否反映并服务于新生产方式 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②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③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5)意识形态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背熟)★★★ 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某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不平衡性。 ④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功能集中体现在维护或批判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上。 4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五)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 (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 (4)文化的功能: ①知识传承功能②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④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 (5)先进文化:①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③代表未来发展方向④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45,文明和文明形态。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1)文化与文明是不可分的,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2)二者又有不同点,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概念,它与经济、政治相结合构成一个具体的社会,而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区别的。 (3)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 (4)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其总体布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四大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46,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六)★ (1)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特点是:①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②要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③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有其客观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4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及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48,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六)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2)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49,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 (1)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2)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0,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六)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方式,它是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也是一场革命。 51,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 (1)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 “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科学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2)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科教兴国”战略是发挥科技社会功能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证。(注意: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国联合考) (3)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4)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解决全球问题,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52,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08年新增内容)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2)交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①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③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④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53,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六) (1)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只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 (2)凡是社会中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 54,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六) (1)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其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表现在: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包括杰出历史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 (3)杰出人物: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4)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历史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③甚至对历史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④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制约。 55,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六)★★ (1)群众观点基本内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6,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七)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57,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选择性(七) 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③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规律制约,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58,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七)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纵向上:①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更替;②多样性是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地向前发展。③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 (2)横向上,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特点。 59,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七) (1)社会发展进程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总趋势是前进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道路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 (3)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总趋势中的局部的“回复”和暂时的“倒退”。 (4)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6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七) (1)深化了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 (2)深化了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3)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 61,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背熟)(七)★★★ (1)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 ②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等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③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2)人的本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即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包括两方面: ①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②人的个人价值:个人通过自己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③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社会价值 (4)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①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 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 62,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背熟)(七)★★ (1)自由:指从受束缚下解放出来,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其含义有 ①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的,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 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是指人的意志自由 ③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指人的行动自由, (2)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 (3)人的发展是指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4)人的发展三个方面: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 (5)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6)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三个阶段 ①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②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③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书不用看太多本,关键是该记住的东西,要掌握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熟记这些核心考点,打70没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生产力最活跃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⑤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 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4、制度和体制区别: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5、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
本文档为【哲学核心考点背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74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2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13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