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成长经验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成长经验

举报
开通vip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成长经验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成长经验 王虎 姜超 021-38676011 021-38676430 wanghu007633@gtjas.com jiangchao6164@gtjas.com S0880109044193 S0880108023056 本报告导读: 本报告分析了美国城市化过程的特征,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成长 的经验。 摘要: 美国在 20 世纪经历了持续的城市化过程,并最终在 1970 ...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成长经验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成长经验 王虎 姜超 021-38676011 021-38676430 wanghu007633@gtjas.com jiangchao6164@gtjas.com S0880109044193 S0880108023056 本报告导读: 本报告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美国城市化过程的特征,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成长 的经验。 摘要: 美国在 20 世纪经历了持续的城市化过程,并最终在 1970 年代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美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了三种特 征,其一是城市化本身,即城市边界的扩张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其二则是人口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郊区的迁移,这两种变化对美国 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住宅产业和汽车产业。第三是美 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各区域间表现为由不平衡走向收敛的一个过 程。从时间上看,美国在二战后至 70 年代初城市化和城市的郊 区化推进速度最快。 美国城市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后城市化时期。 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使得经 济增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当城市化完成之后,经济增速 将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出现了持续的调整,主要 特征是,服务业和金融贸易行业相对于制造业表现出了更高的增 长速度,劳动力持续向服务业转移。在人均 GDP 达到了 5000 美元后,城市化过程基本完成,服务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 落后地区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制造业由发达地区向 落后地区的转移,最后形成了在全国范围了较为平衡的分布,而 全国各区域城市化水平最后也收敛至 70-80%的水平上。 美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伴随城市化的整个过程。轿车保有量 的增速在城市化后期开始持续下滑,而由于城市郊区化的继续推 进,汽车保有总量的增长一直持续至城市化和郊区化两方面的完 全结束。中美两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轨迹基本相 同。2008 年中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大致相当于美国 1948 年的水 平,该时期是美国再次城市化加速阶段,汽车保有量连续五年增 速保持在 10%左右。 美国的经验显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整个城市化的过程中 对 GDP 增长的贡献都是上升的,随着城市化的结束,房地产和 建筑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的趋势将结束,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 重要性将逐渐下降。 宏观研究团队 李迅雷 021-38676523 lixunlei@gtjas.com 姜超 021-38676430 Jiangchao6164@gtjas.com 王虎 021-38676011 Wanghu007633@gtjas.com 吕春杰 021-38676051 lvchunjie@gtjas.com 汪进 021-38674624 Wangjin008085@gtjas.com 相关报告 《收入结构变化将影响未来价格走势》 2010.09.08 《区域经济巡礼之内蒙篇》 2010.08.16 《误判加息 误在哪里》 2010.08.16 《收入分配格局转换:从资本到人力》 2010.08.11 《国退民进步入时间窗口》 2010.07.13 2010.10.11 宏观研究 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 宏观研究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 of 13 目 录 1. 美国城市化:城镇的集聚与城市的郊区化 ..................................................... 3 2. 美国城市化:不平衡走向平衡 ......................................................................... 3 3. 城市化与制造业在区域间的转移 ..................................................................... 4 4.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迁 ................................................................................. 5 5. 城市化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 6 6.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 7 7. 城市化过程中的房价 ........................................................................................ 10 8.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 11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of 13 图 1: 美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和城 市的郊区人口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剑桥美国经济 史、国泰君安证券 20 世纪的美国扮演了全球经济领跑者的角色,长周期理论从技术革命的 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因为最近的两次技术革命都发生在美国。从经济增长 理论来看技术进步就是增长本身,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动力乃是制度的 变迁,制度的变迁可导致市场的深化和分工的深化由此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 城市化代表了典型的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以及分工的深化。我们在本 报告中并不打算探讨推动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因素,而是基于对美国城市 化特点的认识来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成长的路径。 1. 美国城市化:城镇的集聚与城市的郊区化 美国在 20 世纪经历了持续的城市化过程,并最终在 1970 年代基本完成 了城市化。美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两种特征,其一是城市化本身, 即城市边界的扩张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其二则是人口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郊 区的迁移,这两种变化对美国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住宅产业和汽 车产业。 美国在 20 世纪初城镇人口占比在 40%左右,至 1930 年代这一比重上升 了 15%至 55%左右,之后 10 年城镇人口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在这一段时期, 美国城市化模式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城市人口郊区化趋势并不明 显。在二战之后美国开始新一轮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城镇人口比重至 1970 年代初已上升至接近 75%,在这一轮持续将近 30 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 郊区化趋势也非常快,郊区人口占都市总人口的比重由 38.2%上升至 53.9%。 进入 1970 年代后,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基本达到了平衡,直至 1990 年城 镇人口比重仍保持在 75%左右,但在这一阶段城市的郊区化仍在缓慢发展, 但速度明显放缓,从 1970 年到 1990 年郊区人口比重仅提高了 6%至 60%, 城市化的两种路径基本上都步入了稳定的状态。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城镇人口占比 郊区人口占都市总人口比 I II III 2. 美国城市化:不平衡走向平衡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在各区域间则表现为由不平衡走向收敛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表现为收入在地区间的不平等走向平等的一个过程。 在 20 世纪初,发达的东北地区城市人口占比就高达 66.1%,而落后的南 部地区仅仅为 18%。在各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在 1940 年代之前美国各地区的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4 of 13 图 2: 美国各区域的城镇人口比 重 单位:% 1900-1990 年 图 3: 美国各区域工业增加值占 全国总量的比重 单位:% 1899-1992 年 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出现收敛的趋势,而是从二战之后各地区间才出现了明显 的收敛趋势。 进入 1980 年代后,各地区的城镇化进入稳定状态,且全国各区域间的城 镇化基本分布在 70-80%的水平上,只有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达 86.3%。全 国实现了较为均衡的发展。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东北 北中部 南部 西部 全国 3. 城市化与制造业在区域间的转移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新泽西、马里兰、德拉 华、弗吉尼亚等位于大西洋中部地区东北中部以及新英格兰地区,这些区域 全部集中在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1900 年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 76.9%。该区域在 1900 年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在 65%左右,远高于美国其他区 域。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899 1909 1919 1929 1939 1947 1958 1967 1977 1987 1992 新英格兰 中大西洋 南大西洋 太平洋 东北中部 中部地区 随着二战后其他区域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制造业迅速向中部地区、太平 洋地区、南大西洋地区等制造业落后的地区转移。制造业的转移使得制造业 在全国的分布更为平衡。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二战后,工业分布占比前三位的 地区所占的份额快速下降,至 1980 年代,前三强的份额已由 40 年代初的 70% 下降到 55%以下。各区域工业比重的方差也迅速下降,都显示了制造业由局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5 of 13 图 4: 美国前三大区域工业增加 值占全国的比重和工业占 比分布的方差 左轴单位:% 右轴单位:1 图 5: 美国各行业就业比重的变 化以及人均 GDP 左轴单位:% 右轴单位:美元 部地区向全国的扩散,这种扩散是伴随着各地城镇化的发展完成的。 50 55 60 65 70 75 80 1899 1909 1919 1929 1939 1947 1958 1967 1977 1987 1992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前三大区域工业占比 工业占比分布方差(右) 4.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迁 我们在前文指出,1940 年代后美国落后地区实现了加速城镇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由传统的集中区域向落后地区快速扩散。由城市化的全 面推进带动的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方面产业在空间转移,另一方面产业结 构和就业结构也出现了持续的调整。 770 1940 2910 5000 12240 23190 0 5 10 15 20 25 30 35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0 3000 6000 9000 12000 15000 18000 21000 24000 27000农业 建筑运输业 制造业 金融贸易 服务业 人均GDP(右)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业就业占比持续下降,制造业就业占比在 1960 年代达到了最高水平,而后步入持续回落。服务业就业在 1940 年后城 市化再次加速时出现了短期的下降,而后持续上升,即使在城市化完成后, 服务业就业仍进一步提升。金融和贸易业从 1940 年代开始亦持续提升,这二 者中批发和零售贸易就业占主要部分,金融业就业占比相对较小,仅有 5% 左右。 此外,在所有时期建筑业和运输业则保持了稳定的占比。至 1990 年代美 国的就业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和金融贸易行业,两部分之和达到 60%左右。制 造业则仅有 17%,制造业最高峰时期,就业占比达到了 27%。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在 1970 年代,美国人均 GDP 达到了 5000 美元,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6 of 13 图 6: 美国轿车保有总量及其增 速 左轴单位:% 右轴单位:百万辆 城市化过程基本完成,服务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 5. 城市化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1940 年代后美国城市化以及城市郊区化的快速发展刺激了汽车需求量 的快速上升。以轿车为例,从 1945 年至 1989 年,轿车保有量由 2530 万辆持 续增长至 1.35 亿辆,随后轿车量小幅下滑,并稳定在 1.3 亿辆左右,2008 年 为 1.37 亿辆。 观察美国汽车保有量的整个变化过程,我们会发现,其增长轨迹与美国 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从美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的郊区化两者结合起来看, 美国的总体的城市化进程结束于 1980 年代末期,而轿车保有总量的增长也终 止于这一时期。 从轿车保有量的增速来看,从 1973 年开始增速开始持续下滑,而 1970 年代初正是美国城市化进入平衡的时期。从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期轿车总量 的进一步增长主要得益于城市郊区化的继续推进。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得到的一个启示是,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将伴随城市化 的整个过程。 -8 -6 -4 -2 0 2 4 6 8 10 12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05 10 -10 10 30 50 70 90 110 130 150 注册轿车增速(左) 注册轿车总量 汽车行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的变化也与汽车保有量的变化进程基本 一致。在 1960 年代末之前,汽车保有量维持了较高的增速,这一时期,汽车 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 4%的水平上,随着 1970 年代汽车保有 量增速的下滑,汽车增加值在整个 GDP 中的份额开始下滑。在 1990 年代以 后,汽车保有量进入了一个稳定状态,汽车增加值份额的下滑也开始企稳, 并持续保持在 2%左右的水平上。 美国汽车行业增加值份额变化的轨迹表明,汽车行业可以保持与 GDP 增速基本同步的增长。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7 of 13 图 7: 美国汽车增加值占GDP比 重和汽车消费支出占总消 费支出的比重 单位:% 图 8: 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和美 国私人汽车注册量 单位:百万辆 中国:1990-2008 年 美国:1911-1927,1945-2008 年 1 2 3 4 5 6 7 1947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汽车增加值占比 汽车消费支出占比 中美两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轨迹基本相同。由于 1928-1945 年期间美国的城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我们剔除掉了这段时间的 汽车保有量。可以观察到 2008 年中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大致相当于美国 1948 年的水平,该时期是美国再次城市化加速阶段,汽车保有量连续五年增速保 持在 10%左右,其后增速降至 4%左右,并一直持续至城市化过程的结束。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911 1915 1919 1923 1927 1948 1952 1956 196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 美国私人汽车注册量 6.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美国新屋开工呈现了较强的周期性,但是城市化进程对房地产行业的影 响仍然比较明显。美国新屋开工量在 1960 年代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并于 1972 年达到了 235.6 万套,创下了迄今为止的历史新高。 而在 70 年代之后,新屋开工的峰值逐渐下降,直至 1990 年代以后,在 金融创新和信贷的美国新屋开工打破这种逐渐下滑的区域,从这一点来看,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将持续长期的调整。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8 of 13 图 9: 美国新屋开工和新屋销量 左右轴单位:千套 图 10: 美国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 区的新屋开工增速 单位:% 100 300 500 700 900 1100 1300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500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2500 新屋销售量 新屋开工(右) 城市化进程对美国住房产业的影响还体现在各区域上。如前所述,美国 在 1940 年代后落后地区出现了加速城市化,并于 70 年代实现了各区域基本 相同的城市化水平。比较这一时期城市化提升最慢的东北部和最快的南部地 区,在 1970 年代之前,南部地区的新屋开工增速明显高于东北部地区,而在 80 年代之后两者增速趋于同步。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60 63 66 69 72 75 78 81 84 87 90 93 96 99 02 05 08 东北部 南部 美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份额也体现了城市化的影响。 美国建筑业增加值份额从二战后开始持续提升,至 1973 年达到 5.04%的最高 比重。 房地产行业增加值的份额也经历了类似的增长轨迹,不过其峰值出现在 1983 年,最高达到 13.8%,其后则持续下滑,并在 1998 年后稳定在 12%的 水平上。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9 of 13 图 11: 美国房地产业和建筑行业 增加值在 GDP 中的份额 单位:% 图 12: 美国房地产业和建筑行业 对 GDP 增长的贡献 单位:% 3 3.5 4 4.5 5 5.5 6 1947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8 9 10 11 12 13 14 15 建筑业增加值占比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右) 美国的经验显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整个城市化的过程中对 GDP 增长 的贡献都是上升的,随着城市化的结束,房地产和建筑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上 升的趋势将结束,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将逐渐下降。 -1 -0.5 0 0.5 1 1.5 2 2.5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房地产和建筑业对GDP增长的贡献 美国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了明显的 差异。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房地产投资占比逐渐下降,并在城市化过程结 束后稳定在 25-30%的水平上。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0 of 13 图 13: 美国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 比重 (1947Q1-2010Q2) 单位:% 图 14: 美国实际房价和名义房价 (1890-2010) 单位:1 实际房价:1890=10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47-03 50-03 53-03 56-03 59-03 62-03 65-03 68-03 71-03 74-03 77-03 80-03 83-03 86-03 89-03 92-03 95-03 98-03 01-03 04-03 07-03 10-03 地产投资占比(名义值) 地产投资占比(实际值) 7. 城市化过程中的房价 美国的名义房价指数从 1890 年至 2005 年基本呈现为持续上升的走势, 并与 1970 年代后开始呈现加速上升趋势,1990 年代房价上升放慢,2000 年 之后又开始新一轮加速上升,直至 2005 年终结了房价上升的趋势。 从实际房价来看,在 2000 年以前,实际房价基本是稳定的。美国实际房 价和名义房价变化的巨大反差充分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房价的上涨是一种货币现象,基本 与通胀水平同步。2000 年之后实际房价与名义房价的同步上涨,主要源于美 国持续的低利率和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全球生产体系后对一般商品价格的压 制。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1890 1895 1900 1905 1910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q4 2009q1 2010q2 实际房价 名义房价 城市化进程对实际房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建筑成本的影响上。也正是 二战后城市化加速提升时期,建筑成本持续上升,直至 1970 年代末建筑成本 达到了顶峰。在这一过程中,受建筑成本上升影响,实际房价有所提升,但 大体仍保持稳定。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1 of 13 图 15: 美国实际房价与建筑成本 (1890-2010) 单位:1 图 16: 美国GDP趋势值增速及其 均值 (1948-2010) 单位:% GDP 趋势值利用 H-P 滤波 法处理得出。 在 1990 年代后期,实际房价开始脱离建筑成本大幅上升,开始了房价泡 沫化的过程。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实际房价 建筑成本 8.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1948 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表现为两个明显的周期,第一个周期从 1948 年至 1979 年,这一时期涵盖了二战后美国再次城市化的整个过程。第 二个阶段是从 1980 年至现在。 这两个周期的上升期都为 17 年左右,但增长的轨迹表现出了极大的差 异,从 1948 年至 1965 年是美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这为美国经济增长 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经济增长速度也是逐年快速上升。而第二个增长周期的 上升阶段美国的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其增长动力来自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 消费的增长。尤其是 1990 年代前中期的快速增长被誉为“新经济”,但从较 长历史周期来观察,这一阶段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美国的增长历史表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 增长动力,使得经济增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当城市化完成之后,经 济增速将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1 1.5 2 2.5 3 3.5 4 4.5 5 48 51 54 57 60 63 66 69 72 75 78 81 84 87 90 93 96 99 02 05 08 美国GDP趋势值增速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2 of 13 本报告数据来源:CEIC、WIND、《剑桥美国经济史》、国泰君安证券 作者简介: 王虎: 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国泰君安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员。 姜超: 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数量经济学博士; 06 至 09 年入围新财富债券最佳分析师,08 年获第三名,09 年获第二名。 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3 of 13 分析师声明 作者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 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观点,力求独立、客观和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 影响,特此声明。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 的当然客户。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放,概不构成任何广告。 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 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 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 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 改。 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 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 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 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本公司利用信息隔离墙控制内部一个或多个领域、部门或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因此,投资者应注意,在法律许可的情况 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期权并进行证券或期权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 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的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到的 公司的董事。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惟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 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 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 删节和修改。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 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或进而交易本报告中提及的证券。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 投资建议,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评级说明 评级 说明 1.投资建议的比较标准 投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 以报告发布后的12个月内的市场表现为 比较标准,报告发布日后的 12 个月内的 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的涨跌幅相对 同期的沪深 300 指数涨跌幅为基准。 股票投资评级 增持 相对沪深 300 指数涨幅 15%以上 谨慎增持 相对沪深 300 指数涨幅介于 5%~15%之间 中性 相对沪深 300 指数涨幅介于-5%~5% 减持 相对沪深 300 指数下跌 5%以上 2.投资建议的评级标准 报告发布日后的 12 个月内的公司股价 (或行业指数)的涨跌幅相对同期的沪 深 300 指数的涨跌幅。 行业投资评级 增持 明显强于沪深 300 指数 中性 基本与沪深 300 指数持平 减持 明显弱于沪深 300 指数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上海 深圳 北京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168号上海 银行大厦 29 层 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 6009 号新世界 商务中心 34 层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 28 号盈泰中 心 2号楼 10 层 邮编 200120 518026 100140 电话 (021)38676666 (0755)23976888 (010)59312799 E-mail:gtjaresearch@gtjas.com
本文档为【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成长经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0-10-12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