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老子译读——任继愈

老子译读——任继愈

举报
开通vip

老子译读——任继愈本书是任先生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 作者译注《老子》始于1956年,先后出版过三部《老子》注译著作,深受几代学人的推崇和喜爱。 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社和作者都力图使该书成为传统经典研究既有学术性又能走向大众化的尝试。 老子绎读前言 研究老子的文献资料,全国解放后,长...

老子译读——任继愈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是任先生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 作者译注《老子》始于1956年,先后出版过三部《老子》注译著作,深受几代学人的推崇和喜爱。 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社和作者都力图使该书成为传统经典研究既有学术性又能走向大众化的尝试。 老子绎读前言 研究老子的文献资料,全国解放后,长沙马王堆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湖北荆门发现了战国楚墓竹简《老子》,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可以解决过去某些争论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如《老子》成书年代等。但影响中国文化的并不是帛书和竹简本《老子》,而是长期广泛流行的河上古本和王弼本。因此,古书的译文依据还是王弼本。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是先秦诸子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之一。另一部经典是《论语》。这两部著作,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老子、孔子的思想传播影响到全世界。这里只谈《道德经》。 关于老子这个人学术界有不同看法,(1)老子生卒年及活动范围。(2)老子的这部书是否老子所著。(3)《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先谈老子其人。老子与孔子同时,略早。《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聃。估计老聃比孔子大10~20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大10岁。五四时期也有人根据思想内容推测,认为老子时代晚于孔子,还有人说老子比庄子还迟。也有人从世袭上推算老子的八代孙,与孔子十二代孙同时,断定老子晚于孔子。 从思想内容来推算时代,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过硬的根据还是文献、实物。自从湖北荆门出土战国楚墓竹简《老子》,老子的时代已有了比较明朗的轮廓。我在四十多年前所提出的观点有了更有力的实证的支持。老子应是春秋时代的人。 老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那些方面?       I         哲学上,提出“天道观”。这是春秋时代的热门话题。先秦诸子及其著作中,没有不讲到“天”的。春秋时代老子、孔子、墨子,到战国时代的庄子、荀子、韩非,都讲到“天”及天道。各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和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创立了不同的学派。只有有老子的《道德经》把“道”作为最高范畴,集中阐发,提高到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地位,老子是第一人。         老子的天道观,有以下特点:         “天”是无为的,自然的,没有意志。开始对天神上帝的崇高地位提出了怀疑。“天道”是循环的。老子是周朝的史官,与古代天文、占星术有关,“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从天象运行规律得到启发,天道在变化,不是静止的。         他提出这种思想有它的社会背景。当时周王朝对全国失去控制,失去政治中心(天下大乱),贵族世袭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没落,出了富而不贵的新兴阶级。社会上下尊卑、贵贱的旧秩序遭到挑战,君臣、父子关系已打乱,新秩序尚未形成。对上帝不那么迷信了,上帝的崇高地位动摇了。这种变化影响到每一个成员,敏感的知识界学术界更有深切感受。         老子的《道德经》这部哲学著作讲了些什么?         哲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哲学不负责解决一个一个的局部具体问题。哲学的全局观点是从老子开始的,后来不断发展丰富,才有今天的哲学。 道 --  混沌的,是朴素的。 道 --  自然的,本来就存在。 道 --  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 道 --  无形象,肉眼看不见,感官不可触摸。 道 --  事物的规律。人、物。自然。社会都离不开道。 “道”是老子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表达起来有困难,它不好描述,它是“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老子本身没有深说。老子的认识已经是处在当时中国古代人类认识的最前沿。后人可以用现代人的认识来解释老子,代替老子作进一步的阐发。当年老子自己没讲清楚的问题,后代研究者注释者替老子讲得再清楚,也不能认为是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哲学,使人从宗教对学中初步摆脱出来,在当时一是了不起的贡献。 II 老子另一个贡献是第一个提出了“无”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这个问题,过去的研究者讲得不够,这里要多说几句。 人类认识外界的过程,总是由外向内,由具体到抽象。近半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专门研究儿童认识外界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经过观察、实验、比较,得出大致可靠、比较接近儿童思维成长的实际状况。一个民族思维成长的过程,与儿童成长的过程、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大体相似,至少可以从中得到相关的昭示。 儿童认识外部世界,总是先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开始,由近及远。先认识母亲及其家人,然后扩大到身外的食物。玩具,再扩大到鸟兽、草木、鱼虫等目力所及更大的范围。如高山、大河、天空、气象、风雷等外界虽在视听范围之内,并不能引起儿童足够的关注。日月星辰先被认识,日月星辰所依附着更大的“太空”,则较迟有才会引起注意。朱熹(中国宋代的大哲学家)两三岁时,他父亲抱着他指天空说‘“天”!朱嘉问其父:“天之上有何物”这被视作特异儿童的表现,所以古人对这种事特别记上一笔。古今中外千千万万儿童,很少关心“天之上有何物”的。 近代中外儿童教育家还发现,小学生春游虽然喜欢爬山涉水,但不懂得欣赏山水风景,不关心朝晖夕照之美。人类认识过程总是由具体事物开始,由微细到宏大。儿童学习数字计算,先计算一个一个的实物,然后形成“1、2、……”数的概念。先认识自然的实数。据中外数学史上的记载,“零”的概念形成较迟。因为“零”没有形象,也找不到与“零”相当的实体对象可供对照。 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与儿童的认识成长过程居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人类认识从有形开始,由具体到抽象,才形成了“有”的概念,西方谓之“存在”。“存在”的原始意义本来是“在这里”,是给你看得见的东西,是具体的有。“有”有大小、形象、颜色等,“有”有软硬、轻重、香臭等性质,“有”能得到也可能失去,各种“有”都可见闻、可感知,可推得结果,这都属于人类认识的幼年期。 人类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从“有”认识到“有”的对立面“没有”。“没有”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原始人打猎捕鱼,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两者出现的频率都很高,把“没有”抽象到概念的高度,作为认识的客体对待,达到这个认识水平,只有具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才有这种可能。“没有”在未曾上升到概念时,只是一次性的客观描述,人类千百万年早已重复了无数次。老子提出了“无”,是一次飞跃。 “无”这个概念具有“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总称为“无”。“无”并非空无一物,它与“有”都具有总括万有的品格。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不同于“有”,所以“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此三者不可致桔,故混而为一”。对这个“负概念”给以特殊的名称,有时称之为“无”;因为它具有规律性,也称为“道”。“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老子的“无”不是停留在描述性的“没有”的阶段,“无”并不是存在消极面的,而有它实际多样性肯定的涵义,有现实作用,有可以预测的后果,在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它。“无”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史上开了新生面,非同寻常。楚墓竹简书写的“无”,同一部竹简上,前部简作“亡”,后部简作“无”。这个书写的改变,并非偶然。因为“亡”涵义为“没有”,后起的“无”字,则表示哲学抽象概念的出现。 《老子》一书,经过历代传人的补充完善,它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要认识“无”,而且从“无”的原则来指导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 把“无”的原则用到政治生活,概括为治国原则: “取大事常以为无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常无为”。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政,天下希及之”。 日常生活认识“无”的功用: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政治生活也离不开“无”的指导: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老子由“无”衍生出一系列否定概念的积极涵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处理人际关系,要遵循“无”的原则,以退让、收敛为原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思想深刻可贵处在于从纷乱多样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把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贵柔的辩证法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为体的辩证法体系并列。儒道两家这两大体系优势互补,和而不同,丰富了中华民族辩证法文化宝库。 人类认识总是从旧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见解对旧识来说是进步。还应指出,死守此新见解不变,往往妨碍更新见解的出现。《荀子·天论》指出“老子有见于屈,无见于伸”。老子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是老子的贡献。如果把“无”的作用无限夸大,超过极限会走向荒谬。比如老子指出建房屋供人使用的地方是墙壁中间的空虚部分,房屋的实用价值在于它的空间部分。如果把墙壁、梁柱、砖、木看成无足轻重,毫无使用价值,这所屋子就建不成,成了无墙无柱的一片开阔地,房子也就不存在了。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是一大贡献,功不可没。他的贵无,是肯定生活而不是消极避世,不是怀疑论。战国末期,出现了黄老学派,讲治道,重刑名,在战国后期民生凋敝的时期,起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效用,形成黄老无为思想,汉初实行了几十年,“文景之治”,古称盛世。无为思想对恢复生产,安定社会,医治战争创伤,效益至为明显。黄老派不同于老子,讲无为之外同时讲刑名,刑名之学是法家思想。司马迁把老子与法家并列,撰写老子与韩非同传,遭到后人的批评,认为分类不当,但也事出有因,二者确有内在的联系。  III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水最接近“道”。他列举生活中与水的品格相近或相似的多种现象作比喻。 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说话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能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才不犯过失。 水向人们启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它的力量无可取代、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能照着做、因此,圣人说承受全国的误解,才算得上国家的主宰;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担当国家的君王,正话像是反话。 道的功能表现在柔弱,其运行规律是向反的方向运动,贵柔弱的辩证法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 老子贵柔原则指导用兵,则后发制人;用于作战,则以逸待劳。对强大敌人,则避实就虚。这种深刻的辩证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民求生存的经验总结。老子取的例子也多来自农业生产实践,经常以草木、农作物作比喻,特别是南方水稻产区的农民经验。 把水的种种品格予以抽象提高到哲学思维的高度。指出水的品格,性格趋下,说它弱,它最弱;说它强,它又最强,冲决堤坝,冲倒大树,洪水夹带泥石流的巨大破坏力,可以带来灾难性破坏。 我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发明游击战,用劣势兵力战胜强敌,逐渐壮大。后来大规模的抗日敌后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都曾继续发挥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仍可看到老子的柔弱辩证法的影响。这一种军事辩证法思想在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后来的人民解放军中得到普遍推行。高明的理论在文化不高的士兵中容易理解和运用.主要在于我们当年的士兵是穿上军装的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IV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著作吗?我们说,基本上不是,这是一部空前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伦理学。它是从生活实践为切入点,引导人们进入高度抽象思维境界,告诉人们天道变化、万物发展变化的总道理。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普遍遵循的总原则,而不是教人做一个循规蹈矩的顺民。老子也讲到治理国家的问题,那就是“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要点是不扰民,与民休息,减轻人民负担。民之难治,“以其上食税之多”。老子指出用刑罚治国,不是好办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希望百姓都能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描绘出的农村百姓过的是一种宁静、自给自足、安适的田园生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生活的理想画卷。  老子说的“小国寡民”不是主张回到原始公社社会,他说的“国”不是现代的“国家”。春秋战国时,“国”指城镇居民区。孟子说齐国一个乞讨为生的人,早上出门,“遍国中无与语者”,这显然不是指齐国全境的国。老子讲到“圣人治天下”的“天下”,才是后来人们理解的国家。“小国寡民”,是说基层单位要小。古人的“天下”不是今天的“世界”或“全球”的概念。 老子的《道德经》,把治天下看作头等大事,伦理学放在第二位,所以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是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它是忠信的缺失,是大乱的祸首。 老子反对“仁”,认为“仁”并不是最高境界,这一点恰恰与孔子相反。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所谓仁慈,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又说,“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治国的良方就是让百姓自由自在地在此生活,君主不干涉。所以《老子》不是一部讲道德,说仁义,有关伦理修养的书,而是讲世界观的书。所以他说“大道废,有仁义”,仁义不是最高追求的目标。 老子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说,高明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称赞他;更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蔑他。 老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高度文明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全人类发现了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次大陆出现了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欧洲、印度和中国三支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各自成长起来的。东方西方的前进的步伐不约而同,历史证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这一事实。宣扬文化源头只能出自西方的言论,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老子》文约而义丰,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值得很好钻研。 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哲学流派不少,号称百家,其实只有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受到朝廷的重视,后来成为指导人们政治生活的国家宗教(儒教),孔子被尊为儒教的教主,皇帝到孔庙也要参拜。另一流派的老子,它的社会基础是农民。道家成为在野派的主流。老子后来也被道教推奉为教主,或称为太上老君。老子一派以广大小自耕农为其社会基础。 自秦汉到今天,二千来年,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必须把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安排妥当。农民平时老实、驯服,听从政府的支配,为国家负担租税及劳役。一旦逼得活不下去时,也会揭竿而起,把王朝推翻,成为改朝换代的主力军。汉朝、明朝、洪秀全都是农民起义直接当上皇帝。东汉、唐朝、清朝,是利用农民起义打倒前朝后,乘机当上皇帝建立新王朝的。总之维持一个统一大国,既要保持中央政府的有效统 治,又要安抚个体小农的生计;。中央政府及农民的关系调整得适当,就会出现历史上所谓的“太平盛世”。 因此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离不开孔、老两家。 直到建国后五十多年的今天,仍然要用全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的基础就不牢固,中国建设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迄今为止,老子所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的干扰,乱出点子,让农民自然生生发育,在稳定中进步,仍值得借鉴。喜欢多出主意,老百姓不欢迎,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阻。 老子提出无为,少生事,不要自高自大,柔弱谦下的处事处人的方式,仍有参考借鉴之处。 老子用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善于正话反说,善于用浅显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老子文风有诗意,文体也常用诗的语言。《老子》在全世界有多种语言的译本,每一种语言又有多种译本。从1956年第一次译成现代汉语出版以来,已出版不下十几种译本。这几十年间,我自己仍然不断修改研究,现在这个译本是我九十岁时修订本。如果再过几年学有长进,也许还要再行修订。 我们以一个穷国,取得现代科学和军事的成就。在外国靠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外国靠掠夺殖民地,从对外战争中勒索赔款。前者如英、法等国,后者如沙俄。日本。我们走向现代化,靠的是自己的积累,出自广大农民无偿的奉献,出钱出力,甚至付出生命。 有名的英雄可爱可敬,是学习的榜样。还有更多的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他们就是几亿农民,值得永远纪念。 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是《老子》。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这是我的座右铭。《老子》译文不断修改,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学无止境,永远不知足。 老子:五千言传文化宝藏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这个时间段内,姓李,名耳,字伯阳,今河南鹿邑人,和孔子一样,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圣人之一。老子年轻的时候,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在这个时段,孔子专程向老子请教礼的道理,经过老子的讲解,孔子才恍然大悟,在向老子请教回去后,对他的学生说,老子可不简单啊,他的学识真的让我很佩服。可见孔子对老子学识的赞赏。   老子所有的思想都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经》里面。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等方面。他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自春秋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已经作为文化因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了,成为人们行为潜移默化的指导意识。据史料记载,老子著《道德经》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老子生活的那个时期,周朝已经很败落了。老子虽然痛心疾首,但也无能为力。他不愿意和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所以决定引退。在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长官是一个修养和学识都很高的人,常年的阅历给了他识人的经验。他见老子气度非凡,仙风道骨,就知道眼前这个要过关的老人是一位不一般的人。于是这位叫尹喜的守关长官就要求老子写一点东西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老子和尹喜一谈,得知尹喜也是一位学识极高的人。也许是遇到知音的原因吧,老子也马上喜欢上这个人,于是就答应了尹喜的要求,在尹喜精心安排的房舍内专心写书。老子沉思默想,将这大半辈子思索出来的天地间至深的道理一字一字地写在竹简上,写完后,上篇取名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合起来叫做《道德经》。据说,尹喜读了这样道理深刻、文采四溢的大作,被深深的震惊了,于是央求老子一定要带着他出走,老子笑着同意了。相传两人一起来到西域,在那里讲经传道,开化了那边的秦人。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下形成的,但人们看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时候,往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统天下,或把儒家文化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学说、各种流派“百家争鸣”的时代。而诸子百家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说。   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九流百家皆受其影响。老子学说中的天道观、宇宙观发展为庄子的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几次巨大的成就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的形成,都是结合老子的思想发展起来的。老子政治论发展为韩非子的法家权术,老子军事思想发展为孙子兵法,为千古用兵者奉为至宝;老子的无名论发展为名家辩学。可见老子思想影响的巨大。   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最辉煌时期的汉唐盛世,都是在老子思想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西汉初年,由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奉行黄老学说,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迅速缓解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国力,迎来了“文景之治”,为西汉王朝的鼎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大唐盛世,帝王自称老子后裔,采用道家学说为治国方针,使唐王朝成为煊赫一时的东方帝国。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   儒家后起于道家。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占主流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崛起后,儒、道两家对立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为其余诸子百家所不及。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后来,道教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犹如中华文化的四只车轮,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道家与道教共出于老子,同源而异流,其力量可堪与儒、佛抗衡。只不过儒家主张入世,以积极的态度参加社会生活,而道家主张出世,对社会生活采取消极的态度。就是儒家在统治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漫长时期,道家思想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一阶段,儒家的作用主要表现对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礼法风俗上,而道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沉淀上,对国人的心理、艺术、文学、科学、医学等方面,儒家和道家的合集就是整个社会的生活。可见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顺便说一下在老子的思想促生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道教把老子奉为教主。老子的道德经也成为道教的圣典。道教与佛教的吸收融合,对国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道教现如今已经传到南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成了世界上有很大影响力的一种宗教。 老子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辩证法在德国的黑格尔那里发展得最为完备,而黑格尔最初的启迪思想就是老子的思想。许多哲学家对老子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光哲学界,许多科学家、政治家也对老子的思想赞叹不已,认为老子的思想深邃而且很有价值。例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国情咨文里,就曾经引用过老子的话。 今天,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悄悄兴起一股“老子热”。在西方人眼里,老子的思想充满智慧,有着无穷的魅力。老子的许多名言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他们也把老子的思想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了很多养料。 老子思想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很多富有启迪的见解。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老子的思想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不能光注重国外的理念,而忽视了国内那些宝贵的思想元素。现在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和老子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我们要挖掘老子思想里蕴藏的丰富理论,利用老子的智慧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情感危机和工业带来的社会问题,为我们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文档为【老子译读——任继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360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7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0-08
浏览量: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