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药(完整版)

中药(完整版)

举报
开通vip

中药(完整版)中药学 中 药 学 第一章 解表药 一. 概念 解除 表邪 解 发散 表 疏散 表证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要功用,称为解表药或发表药。 药性 味多辛(桑,蝉除外),能发散。 多归肺(主皮毛),膀胱(主表)经 质轻善走表。 升浮 分类与功能 发散风寒 治风寒表证,部分治痹证,喘咳,水肿,疮疡初起兼表证 发散表邪 发散风热 治风热表证,部分治风热所致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 治疗表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薄白脉浮 配伍原则 1. 根据四时感邪不同: 春季: 风热 风温----发散风热药,配清热泻火,清热解...

中药(完整版)
中药学 中 药 学 第一章 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药 一. 概念 解除 表邪 解 发散 表 疏散 表证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要功用,称为解表药或发表药。 药性 味多辛(桑,蝉除外),能发散。 多归肺(主皮毛),膀胱(主表)经 质轻善走表。 升浮 分类与功能 发散风寒 治风寒表证,部分治痹证,喘咳,水肿,疮疡初起兼表证 发散表邪 发散风热 治风热表证,部分治风热所致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 治疗表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薄白脉浮 配伍原则 1. 根据四时感邪不同: 春季: 风热 风温----发散风热药,配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 阳暑——发散风热药配解暑药 夏季: 阴暑—— 发散风寒药配化湿药 秋季: 温燥——发散风热药配润燥药 凉燥——发散风寒药配润燥药 冬季: 风寒——发散风寒药配温里药 2. 体虚外感,扶正祛邪,解表药配:a.. 气虚(补气药) b. 血虚(补血) c. 阴虚(养阴) d. 阳虚(补阳) 使用注意 但寒不热,病在里不宜用 取微汗为宜,切忌大汗,以免伤阴亡阳 虚汗疮疡淋病失血慎用 因时地人而权衡用量 味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沸10—15分为宜),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第一节 发散风寒 性能特点 性味 :兼苦味——麻黄,羌活,苍耳子多辛温 兼甘味——桂枝防风( 柽柳性平) 归经: 多入肺,膀胱经 ⒊ 毒性: 细辛,苍耳子有小毒 功用: 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 作用缓和者,为疏散表邪 ② 发汗明显,为发汗解表 ③ 少数药物称解肌 ★ 麻黄 ★ 桂枝 共性: 二药性味辛温,均能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 个性: 麻黄:兼微苦味。为辛温解表峻品,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并能 1. 宣肺平喘,用于肺气壅遏之喘咳证 2. 利水消肿: 用于风水水肿; 3. 散寒通滞: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桂枝:兼甘味,并能 1. 发汗解表,治表实证 2. 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寒凝血滞 3. 助阳化气:用于心肾阳虚,寒水上逆奔豚气 麻黄 性味: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功用:1. 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感冒。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宣肺平喘: 治肺气壅遏之喘咳证 { a.风寒实喘——三拗汤;b.外寒内饮——小青龙汤; c.邪热郁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利水消肿: 治水肿初起兼表证(风水证) ——越婢加术汤 散寒通滞: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3—10克(古人:宜先煎,去水面浮沫,沫令人烦,“止好睡”) 生用——发汗力强 炙用——润肺止咳,平喘力佳 注意 :虚汗 虚喘者慎用 桂枝 性味: 辛温甘 功用: 1. 发汗解表,治表实证(助麻黄发汗);治表虚证(与白芍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脉浮缓)(表虚证——风寒客表,腠理不密,卫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脾胃失和; 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2. 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寒凝血滞诸痛(胸痹心痛,中寒腹痛,闭经痛经,风湿痹痛) 温阳化气以行水 3. 助阳化气 温阳通脉以复脉 心肾阳虚,寒水上逆奔豚气 用法用量:3—10克 注意 :辛温助阳,伤阴动血,热证血症阴虚忌用,月经过多孕妇慎用 紫苏 生姜 共性:性味辛温,归肺脾经。①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轻证; ②止咳——风寒咳嗽痰多证;③止呕;④解鱼蟹毒 个性: 紫苏:1.发汗力< 麻黄桂枝,多治风寒表证轻证,老年人儿童患者,兼宣肺止咳之功 2.行气宽中: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行气安胎:胎气上逆胎动不安 生姜:1.多用感冒轻证 2.温中止呕,温胃散寒:用于胃寒呕吐 3.温肺化痰止咳力大于紫苏:风寒客肺 ★ 荆芥 ★ 防风 共性:二药性味辛,微温(归肝经) 均可: ①消散疮疡 ②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配伍不同可治风寒,风热) 个性: 荆芥:兼能 ①透疹消疮,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表证 ②炭炒止血,治吐衄下血 防风 :兼甘味,并能 ①湿胜止痛,治风湿痹痛 ②祛风止痉,治破伤风 ③止泻,用于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羌活 性味:辛苦温,归肾,膀胱经 功用: 1. 散寒祛风:气味雄烈,善升散解表,散风寒除寒湿之力强,治风表证或者风寒挟湿。 2. 湿胜止痛:辛散祛风,苦燥胜湿,除筋骨之间风寒湿邪,且善通关节而止痛,治风湿痹痛,尤其善治腰以上风湿痹痛 白芷 性味:辛温,芳香,归肺,胃,大肠经 功用: 1. 解散风寒,通窍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前额痛,眉棱骨痛——阳明头痛),鼻塞鼻渊头痛等头面部要药 2. 消肿排脓: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外科常用药 3. 燥湿止带:治带下证:① 寒湿带下,配鹿角霜,白术,山药[固精止带] ② 湿热带下,配车前子,黄柏 4. 祛风止痒:治皮肤风湿瘙痒 细辛 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心肾经 功用 祛风散寒,治: 阳虚外感(恶寒无汗,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 或者治风寒感冒 2. 通窍止痛:(1)偏正头痛,为头痛要药“治厥阴头痛入如神” (2)鼻渊 (3)风湿痹痛 (4)牙痛 风冷[单用煎汤含嗽],胃火[配石膏],虫蛀[配蜂房]牙痛) 3. 温肺化痰:治寒痰停饮,气逆咳嗽 4. 通关开窍:治中恶或痰厥之闭证 注意:阴虚阳亢头痛忌用;反藜芦 香薷 性味: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功用 1.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善治阴暑证 2. 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利水退肿须浓煎 注意:表虚有汗,阳暑者忌用 其他: 藁本——善达颠顶,为治颠顶痛之要药 苍耳子——去风湿,止痛 辛夷——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鹅不食草——止咳,解毒 葱白——宣通阳气 胡荽——开胃消食 柽柳——祛风除湿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性能: 性味多辛。① 凉(微寒)兼甘味:菊花、葛根、升麻; ② 甘,寒(质轻):桑叶、蝉衣、木贼; ③ 兼苦味:牛蒡子、蔓荆子、柴胡 归经:多归肺经,其次肝经 功用:发散风热: ① 外感风热表证(发热恶寒,口渴咽干,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 ②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头痛,微恶风寒)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共性:性味寒,均可①疏散风热,治风热表证和温病初起; ②利咽,风热表证,风热壅盛,咽喉肿痛; ③透疹,治麻疹不透 个性: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并能1. 善凉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 2. 疏肝解郁,治肝气郁结; 3. 祛风止痒力胜,为治风热瘙痒之常品; 4. 芳香避秽,治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吐泻。 牛蒡子: 辛苦寒,归肺胃经, 1. 善宣肺祛痰、利咽消肿(痰热壅滞之咽喉肿痛尤宜) 2. 清热解毒消肿:麻疹热毒炽盛期,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3. 性偏滑利,通利二便,故上述诸证见二便不通者尤宜。 蝉蜕: 甘寒,归肺肝经。并能 1. 甘寒清热,质轻上浮,善宣散肺经风热,以利咽开音(多用于小儿风热感冒); 2. 透疹止痒力胜,为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常品; 3. 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常治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眼。小儿外感夹惊,惊痫夜啼; 4. 止痉,小儿急惊风,破伤风 ★ 桑叶 ★ 菊花 共性:二药性味甘苦寒(归肺肝经) 均可①疏风散热:用于感冒,头痛目赤 ②平肝明目(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肝肾不足之眼目昏花):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昏目眩 个性: 桑叶: 兼能① 寒性大于菊花,长于宣肺气,清肺润燥,用于风热咳嗽和肺燥咳嗽; ② 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衄,吐血。 菊花: 性味兼辛,微寒。并能 ①长于疏散头面风热而治头痛目赤肿痛; ②平肝明目力胜于桑叶,用治痉厥抽搐之实风证; ③清热解毒,治疔疮肿毒。 附 《黄菊(杭菊)——善疏散风热;菊花,白菊(怀,滁,祁,川菊)——平肝明目,解毒 ★ 柴胡 ★ 葛根 共性:二药性味辛,寒凉。均可退热,用于外感发热,又能升阳 个性: 柴胡:兼苦味,性味寒。尤善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多用于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并能:① 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胸胁疼痛,月经不调 ② 升阳举陷,治中气下陷证 葛根:兼甘味,性凉。并能:① 透疹,治麻疹不透 ② 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消渴证 ③ 升阳止泻:湿热泻痢 ; 脾虚泄泻 柴胡 性味:辛苦微寒,归肝胆经。 功用:1. 疏散退热,用于: ①治少阳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目眩);②外感发热;③疟疾; 2. 疏肝解郁,治肝气郁结证,①胸胁疼痛;②痛经,月经不调;③肝胃不和,胃脘胀痛 3. 升阳举陷,治中气下陷证 用法用量: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蟹血伴炒可退骨蒸。 注意 :性升散,“柴胡劫肝阴”,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气逆者慎用。 葛根 性味:辛甘凉,归脾胃经。 功用:1. 解肌退热治外感表证发热,风热风寒均可(发热项背强痛尤宜) 2. 生津止渴(热病生津止渴;消渴证) 3. 透疹,治麻疹不透 4. 升阳止泻(湿热泻痢 ; 脾虚泄泻) 升麻 性味:辛苦微寒,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用:1. 发表透疹:①风热表证见头痛咽痛者尤宜; ②透疹:初起透发不畅, 热毒炽盛 2. 清热解毒,治多种热毒:① 阳明胃火之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② 咽喉肿痛痄腮丹毒;③ 温毒发斑 3. 升举阳气:治中气下陷证 用法:发表透疹宜生用;升阳举陷宜蜜炙 注意:麻疹已透,下虚上盛,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忌用 蔓荆子 性味:辛苦微寒,归肝胃膀胱经 功用: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兼祛风止痛,多用于: ①外感风热之头痛目赤; ② 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③ 清阳不升之目生阴翳,耳鸣耳聋;④ 头风头痛; ⑤ 风湿痹痛 淡豆鼓——除烦 浮萍——透疹止痒 木贼——明目阴翳 复习思考题 简述解表药含义,性能特点,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 比较下列各组药物 性味,功效,主治异同: 麻黄与桂枝 荆芥与防风 细辛与白芷 桑叶与菊花 柴胡,升麻与葛根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 试述羌活,藁本,细辛,辛夷,薄荷,蝉蜕,牛蒡子的性味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第二章 清热药 含义 清——清除 热——热邪,热证。 热证:表热——治疗宜疏散风热——辛凉解表药 半表半里——和解退热——柴胡黄芩青蒿 里热——气血脏腑实热宜清泻里热;阴虚发热宜选清热药 清热药——凡以清泻里热,用治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性味:多为苦,次为甘性寒或凉,多属沉降,归经多样 二. 功用分类:①清热泻火药——治气分实热证; ②清热燥湿药——湿热证,火毒证; ③清热凉血药——营,血分实热证; ④清热解毒药——热毒证; ⑤清虚热药——虚热证。 三.配伍 兼表证——配解表药; 兼积滞便秘——配泻下; 气血两燔——配清热泻火与清热凉血; 体虚——配补虚药; 清虚热药常配清热凉血与清热养阴。 四.使用注意 ①寒凉易伤脾阳;②苦燥伤阴,阴虚者慎用;③甘寒助湿,有湿者慎用之;④真寒假热证禁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性味:多甘,次苦性寒,多归肺胃肝经,次入心肾经 应用:治气分实热证(证见壮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及诸脏腑热证 ★石膏 ★ 知母 共性: 二药性味甘寒归肺胃经。均可:①肺热咳喘。 ②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善治肺胃实热,用于气分实热证(如壮热大渴大汗); 个性: 石膏:① 味兼辛,寒凉大于知母;清热泻火之功> 知母。 ② 善透解肌热,为清肺胃实热之要药,阳明胃火牙痛、头痛,热入血分、气血两燔 ③ 收敛生肌,治疮疡久溃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味兼苦但质润,善滋阴润燥,用于①阴虚燥咳(肺热或者肺阴虚之咳嗽均可),②骨蒸潮热(肾阴虚火旺),③消渴证,便秘。 石膏 1. 为治气分实热证之首药。 用于①肌肤大热——白虎汤; ②高温发斑(热入血分,气血两燔)——清温败毒饮; 2. 清肺胃实热 ①肺热咳嗽——麻杏石甘汤; ②胃火上炎——清胃散或者玉女煎; 3. 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研末外用。 用法用量:15——60克,打碎先煎,内服生用,火煅外用。 △ 芦根 ★ 天花粉 (瓜蒌根研成粉) 共性: 性味甘寒,归肺胃经,用于清热生津——治热病伤津口渴,及肺热咳嗽 个性: 芦根: (1)清热力胜,善治肺热,兼能祛痰排脓,还治肺痈(常用苇茎) (2)除烦止呕,治胃热呕吐 (3)利尿:治热淋 天花粉: 性味兼微苦,生津作用胜于芦根,多用于肺胃有热阴津不足以及消渴证 (1) 清肺润燥:用治肺热咳嗽 (2) 消肿排脓:治疮痈肿毒(未溃可消,已溃可排脓) 注意 :反乌头,孕妇忌用 ★ 栀子 性味苦寒,归三焦心肝肺胃经 功用: ⑴ 泻火除烦:①泻肺胃火:治肺胃热盛证。 ②尤善清心除烦:⑴ 用治热病烦闷:栀子豉汤; ⑵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黄连、黄芩、栀子、黄柏。 黄连解毒汤2(《外科正宗》):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连翘、牛蒡子、甘草、灯心。 ⑵ 清热利湿:用治:①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 ②湿热之下注之淋浊、带下、阴痒等。 ⑶ 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如吐衄血)(炒炭) 。 ⑷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使用注意:本品具轻泻,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泻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 夏枯草 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用: (1) 清肝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眩晕。配菊花等。 (现代发现其有降压的作用,用治高血压属肝热或阳亢者。) (2) 消肿散结:治肝郁化火,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 (治瘰疬:+玄参、连翘等,治瘿瘤: +昆布、海藻等) 用量问题:多用10-15克,但也用多至60克者。有报道称本品可引起或轻或重的毒性反应,脾胃虚寒者宜少,有过敏者慎用。 △ 决明子(《神农本草经》) 性味: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用: 清肝明目。治目赤目暗,为治虚实目疾之佳品。 ①肝热者,配夏枯草、菊花。 ②肝肾虚者,配杞子、菟丝子。 (2) 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 (3) 泻肝火,平肝阳:治肝火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对高血脂、高血压均有一定作用,尤宜老人饮用。炒后有香味。 △淡竹叶(《本草纲目》) 竹叶(《名医别录》) 性味: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用: 清热除烦:治热病烦渴。 通利小便:治心火上炎及移热于小肠的口疮尿赤,水肿尿少,黄疸尿赤等。 △ 熊胆 性味: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用: 清热解毒:用治疮疡、咽喉肿痛。 清肝明目,用治:①肝热目赤肿痛;②眼生翳膜。 用量用法: 1-2.5克,多入丸、散剂。 清热泻火药小结: 清肺胃热:石 膏——善泻肺胃火和透解肌热,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 母——滋阴润燥,滋阴降火 (退骨蒸潮热)。 芦 根——善清肺热,除烦止呕,利尿生津,(兼能祛痰排脓)。 天花粉——生津力优,解毒消痈,抗癌,抗艾滋病等。 清心除烦:栀 子——善于泻三焦火邪,清热利湿,凉血(炭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尤善清心除烦 竹 叶——善于清心火利尿。 莲子芯——善于清心火利尿,安神止血、涩精。 淡竹叶——善于清心火利尿,长于渗利小便。 清肝明目:熊 胆——息风止痉,清热解毒。 夏枯草——善于泻肝火,消肿散结,治瘰疬、瘿瘤,降血压(降血脂)。 决明子——润肠通便,泻肝火,平肝阳,降血压。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 密蒙花——明目退翳。 (蝉蜕、木贼、蔓荆子:清阳不升之目生翳膜) 青箱子——明目退翳。 鸭跖草——解毒利水。 寒石水——消肿止痛。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上、中、下三焦。 功用: 均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 多兼能清热泻火解毒:用治火毒证。 《 湿热为病,多见发热、苔黄腻等症状,但由于湿热侵袭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如:湿热蕴结上焦,可见身热不扬,胸膈痞等;湿热蕴结肠胃,可见泄泻、痢疾、痔瘘;湿热蕴结肝胆,可见胁肋胀痛、黄疸、口苦或耳痛流脓;湿热蕴结下焦,可见小便淋涩痛、带下黄稠;湿热蕴郁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痛;湿热蕴郁皮肤,可见湿疹等 。》 使用注意:苦寒多能伤胃阳,苦能伤阴,故脾胃虚寒、津液亏损者应慎用。 ★ 黄芩 ★ 黄连 ★ 黄柏 共性:三药性味苦、寒。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① 湿热证:如黄疸(肝胆湿热),泻痢(肠胃湿热),② 气分实热证。 个性: 黄芩 苦寒性三者最小(归肺、胃、胆、大肠经)并能: ① 善清中上焦湿热,也治暑温,湿温等; ② 善泄肺火,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③ 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出血。 黄连 苦寒性最大,清热燥湿力胜,归心肝胃大肠经,并能: ① 长于清中焦湿,为湿热泻痢呕吐要药 ; ② 清热泻火力强,善清心胃之火,心火亢盛之高热神昏; ③ 尤善治疔毒。 黄柏 兼能:① 善消下焦湿热,多用于湿热带下,淋浊,下肢肿痛; ② 善泻肾火(泻火以存阴),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黄芩(《神农本草经》) ⑴ 善清中上焦湿热,治暑温,湿温等 ⑵ 善泄肺火,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清胆火而解少阳热,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也用于咽喉肿痛,上焦热盛壮热烦躁。 如清气化痰丸、小柴胡汤、清凉散。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黄芩、胆星、枳实、瓜蒌仁、陈皮、杏仁、茯苓、半夏、姜汁。 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 清凉散(《万病回春》):连翘、桔梗、山豆根、栀子、黄芩、防风、薄荷、当归、枳壳、生地黄、黄连、甘草、白芷、灯心。 ⑶ 善清中、上焦湿热,多用治暑温,湿温及胃肠湿热证。黄芩滑石汤、蒿芩清胆汤。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通草、白蔻仁、茯苓皮、猪苓、大腹皮。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枳壳、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碧玉散。 ⑷ 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出血。(炒炭,类荆芥,栀子) ⑸ 清热安胎:用治胎热、胎动不安。 用法: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 黄连 苦寒性最大,清热燥湿力胜,归心肝胃大肠经 (1) 长于清中焦湿热,为胃肠湿热,治湿热泻痢呕吐要药 (2) 清热泻火力强,善清心胃之火,用治: ① 心火亢盛之高热神昏,或心烦不眠——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 ② 吐血衄血,胃热呕吐,消渴善饥,牙痛——清胃散 ③ 肝火犯胃,肝胃不和引起的胁肋胀痛,呕吐吞酸, (3) 清热解毒力强,用于治痈疮疔毒,皮肤湿疹,耳目肿痛( 尤善治疔毒) 用法: 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清肝胆火。炒用降低寒性。 黄柏 (1) 善消下焦湿热,多用于湿热带下,淋浊,下肢肿痛,阴部湿疹—②—萆解分清饮《医学心悟》 (2) 善泻肾火,泻火以坚阴(存阴),退虚热,用治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知柏地黄丸 用法: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 ★ 龙胆 △ 苦参 共性: 性味苦寒,用于清热燥湿:治下焦湿热黄疸,带下,阴肿阴痒,湿疹等 苦寒性大,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多服久服。 个性: 龙胆 (1)主入肝胆,善清肝胆下焦湿热; (2)长于清泻肝胆实火,无论肝胆有热之目赤耳聋,肝经热盛,热极生风之高热,手足抽搐肝火之头痛眩晕。 苦参 (1)长于祛风杀虫止痒,善治疥癣湿疮,脓包疮,妇女阴痒 (2)利尿:用于小便不利。 小结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肺火,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泻痢之要药,善泻心胃之火和肝火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善泻肾火而退虚热 龙胆草——清肝胆,下焦湿热,泻肝胆之火 苦参——杀虫,利尿 白鲜皮——祛风解毒 椿皮——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性味多苦,性寒用于治热毒证(退热,消痈,利咽,止痢):①温热病,瘟疫 ②疮痈疔疖温毒丹毒,痄腮 ③咽喉肿痛 ④痢疾 ⑤虫蛇咬伤,癌肿 配伍及注意:① 根据病情及兼证适当配伍, 热毒在血——配清热凉血药; 火热炽盛——配清热泻火药; 挟湿——配利湿,燥湿或化湿药; 热毒血痢里急后重——配活血行气药; 疮疡属虚——配补气养血托疮药物。 ② 凡阴证,寒证不宜服用 ★ 金银花 ★ 连翘 共性:二药性味寒,归心肺经。均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气分实热证,热入营血等。 个性: 金银花: ① 兼甘味,寒性大于连翘。 ② 善散表热 ,清热解毒力胜,为治一切疮痈阳证要药(内外痈均可:肠痈肺痈等) ③ 用于热毒血痢(单用浓煎或者配白头翁等) 连翘: ① 兼苦味,归胆经,善消痈散结——“疮家圣药” ② 善清心火,用于热入心包之神昏,热淋涩痛 附: 银花藤(忍冬藤)冬割嫩枝入药性味,功用于金银花相似,力稍微弱,还能通络祛风,治风热痹证。 ★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共性:性味苦寒均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为治疮痈之要药,不论外痈内痈。均可治: ①疮痈疔疖(配野菊花,金银花) ② 乳痈,肠痈 ③ 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④ 蛇毒咬伤 个性: 蒲公英 (1)归心肝经,兼甘味,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力优,治乳痈良药,也常治肺痈 (2)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常用治:湿热淋证, 湿热黄疸, 湿热泻痢 (3)清肝明目,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紫花地丁 归心肾经,苦泻辛散,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力中,又能凉血消肿,善疗疔毒——(类黄连) △ 野菊花 性味辛苦微寒,用于清热解毒,治① 疮痈疔疖,丹毒;② 喉咙肿痛,目赤肿痛 外洗可用于湿疹,皮肤瘙痒 △ 大青叶 ★ 板蓝根 △ 青黛 共性:性味寒,归肺经,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治痄腮,丹毒,热毒疮疡,热毒发斑,肺热咳嗽 个性: 大青叶 ① 兼苦味咸,归心肺胃经,性大寒,归心肺胃经 ② 消斑:治热入血分之斑疹温热病,热入气分证(类石膏) ③ 清热(表里两清),也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 板蓝根 兼苦味,归心肺胃经,善清利咽喉,常用于热毒咽喉肿痛 青黛 ① 兼咸味,归肝肺经,善治痄腮,热毒疮痈 ② 消斑 ③ 清肝泻火定惊,治惊风抽搐,暑热惊痫 青黛抗癌——治多种肿瘤(用靛玉红) 贯众 性味 苦微寒,小毒 归肝脾经 功用: 1.清热解毒用于①预防流感,麻疹,流脑等 ②风热感冒 ③痄腮,斑疹疮疡 2.杀虫: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 3.凉血止血:血热之出血证 注意:1. 清热,杀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2. 贯众入药品种多,其中绵马贯众含有——绵马素(有毒),能麻痹随意肌刺激胃肠道损伤神经,其在肠道不易吸收,但肠中脂肪过多时可促进吸收,引起中毒 △ 穿心莲 性味苦寒,归肺胃大小肠经 功用:1. 清热解毒(善清肺):① 外感风热,瘟病初起 ②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③ 肺痈,痈肿疮毒 ④毒蛇咬伤 2. 清热燥湿:①湿热泻痢,湿疹瘙痒 ②热淋涩痛 ★ 鱼腥草 败酱草 共性:性味辛微寒,均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治肺热咳嗽,肺痈,热毒疮疡 个性: 鱼腥草 ① 长于清泄肺热以祛痰止咳,清热解毒以排脓消痈——治肺痈肺热咳嗽要药 ② 利尿通淋(清利湿热),治湿热诸证:淋证带下泻痢黄疸 注意:不能久煎,含挥发油 败酱草 兼苦味,善活血化瘀止痛,排脓消肿——肠痈要药, 尤宜肠痈已成者;也用于湿热带下,赤白痢疾黄疸,目赤肿痛 ② 祛瘀止痛——产后 瘀阻腹痛 ★ 射干 △ 山豆根 共性:性味苦寒,归肺经。均可清热解毒,利咽:治热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个性: 射干(《神农本草经》) 清肺祛痰,用于痰盛咳嗽,尤宜咽痛痰多者。 山豆根(广豆根)(《开宝本草》) ① 兼归胃经,苦寒性大,并消肿止痛,善治火毒炽盛之咽喉肿痛——喉科要药; ② 治实火牙痛痈肿疮毒 抗肿瘤 △ 白花蛇草 (《广西中药志》) 性味甘寒,微苦 归胃大小肠经 功用: 1. 清热解毒,消痈肿,用于① 痈疮肿毒肠痈 ② 热毒咽喉肿痛 ③ 毒蛇咬伤可煎服或鲜品捣汁,或捣烂外敷 2. 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热淋小便短赤涩痛;临床也用于湿热黄疸,胆石症等 ★抗肿瘤 ★ 白头翁 (《神农本草经》 性味苦寒, 功用: 1.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热毒血痢之要药。用于: ①热毒血痢,湿热泻痢;②冷积久痢,配温里药; 2. 治阴痒(如 滴虫性阴道炎,疟疾) △ 土茯苓 ( 《滇南本草》 ) 性味甘淡微寒,归肝胃经 功用:清热解毒 :① 梅毒(要药) ② 汞中毒之肢体拘挛(利关节) ③ 疮疡 ④ 利湿 白头翁——热毒血痢之要药 射干——长于祛痰+ 咽喉肿痛之要药 山豆根——喉科之要药 败酱草——肠痈之要药 鱼腥草——肺痈,肺热咳喘之要药 蒲公英——乳痈之要药 蒲公英,紫花地丁——热毒疮痈之要药 金银花—— 一切疮痈阳证之要药 连翘——疮家之圣药 清热解毒药小结: 多用治温热病及热毒痈肿: 金银花——善散表热,凉血止痢,疏风散热 连翘——消痈散结,清心利尿 大青叶——凉血消斑 贯众——杀虫,凉血止血 青黛——清泄肝火,定惊 穿心莲——清热燥湿 多用治热毒疮痈(内,外):野菊花,白花蛇舌草——治肠痈 鱼腥草——善治肺痈,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红藤——肠痈要药除瘀止痛 土茯苓——通利关节,除湿(梅毒) 金荞麦——清肺化痰 绿豆——消暑利尿 四季青——敛疮,凉血止血 木芙蓉叶——凉血消肿 千里光——清肝明目 用治蛇毒咬伤: 拳参——镇肝熄风,凉血止痢,利湿 半枝莲——利水消肿,散瘀止血,抗肿瘤 半边莲——利水消肿 蒲公英——善治乳痈,利湿通淋,清肝明目 紫花地丁——善解疔毒 消痈散结: 山慈菇——抗肿瘤 漏芦——通经下乳 白蔹——敛疮 解毒利咽: 射干——祛痰 山豆根——咽喉肿痛要药,抗癌 马勃——止血 板蓝根——凉血 橄榄——生津 余甘子——生津,润肺止咳 金果榄——止痛 肿节风,朱砂根——散瘀止痛 三丫苦——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木蝴蝶——疏肝和胃 土牛漆——活血散瘀,利水通淋 胖大海——润肺开音 凉血止痢: 白头翁——热毒血痢良药 马齿苋——通淋,凉血止血 铁苋——凉血止血 鸦胆子——截虐,治阿米巴痢疾 止痢解毒: 秦皮——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地锦草——活血止血利湿退黄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药性:性味均寒凉,多甘苦寒,多归心肝经 功用: 清解营,血分之热,治:1.营血分实热证(证见烦躁高热,甚至神昏谵语,身热夜甚舌绛),或出血 注意:营阴同源热入营血,常伤阴液,故常配养阴增液药(沙参麦冬) ★ 生地黄 ★ 玄参 共性:性味甘苦寒,质腻。均可清热凉血(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养阴(热病伤津口渴,阴虚内热) 注意:性寒质润,脾虚便溏者不宜 个性: 生地黄 (《神农本草经》) ① 性味甘为主,清热养阴力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要药。 并能生津,用于温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阴虚内热 ② 肠燥便秘,消渴证 ③ 凉血止血 { 从唐宋开始广泛应用与药膳,如地黄粥,入肾益阴精,治肾阴虚 } 玄参 ( 《神农本草经》) ① 兼咸味,上能清肺热,滋肺阴,下能清肾之虚火而养阴, ② 解毒散结。用治:阴虚火旺或热毒之咽喉肿痛; 疮疡肿毒,脱疽,痰火郁结之痰核 ★ 牡丹皮 ★ 赤芍 共性:二药苦微寒,均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① 热入营血之斑血和血热之吐血; ② 血瘀痛经闭经跌打损伤。 注意:月经过多孕妇禁用 个性: 牡丹皮 ( 《神农本草经》) ① 兼辛味,清热凉血强于赤芍,善透发阴分伏热,用于温热后期之夜热早凉。 (无汗骨蒸常用——牡丹皮;有汗骨蒸——地骨皮) ② 凉血消痈,治肠痈 赤芍 ( 《神农本草经》) ① 活血祛瘀胜牡丹皮,并能止痛(用于血瘀诸痛); ② 泻肝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目生阴翳) △ 紫草 性味甘寒,用于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治:① 热入营血,热毒发斑 ② 麻疹紫黑,疹出不畅 ③ 疮疡湿疹烫火伤 注意:性寒滑脾虚慎用 △ 水牛角 性味咸寒,用于:清热凉血,解毒消斑(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 用法:锉碎先煎:6——15克,锉末冲服 第五节 退虚热药 药性:性均寒凉,味多甘苦,主要归肝肾经 功用: 清虚热,退骨蒸 ①虚热证:温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 ② 阴虚发热,潮热骨蒸 配伍:常配伍凉血药,养阴药 ★ 青蒿 ( 《神农本草经》 ) 性味:辛苦微寒 功用:1. 凉血,退虚热,除骨蒸:① 温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 ② 阴虚发热,无汗骨蒸 ③ 温热病后期低热热不退者 2. 清热解暑:治外感暑热 3. 截虐:治疟疾。单用鲜品大量捣汁服用,有显著抗疟疾作用 注意:不宜久煎,一般后下。本品辛散发汗力强,汗多者慎用 ★ 地骨皮 ( 《神农本草经》 ) 性味甘淡寒 功用: 1. 凉血退蒸: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佳品,尤宜有汗骨蒸 2. 清肺降火:用于肺热咳嗽 3.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4. 生津止渴:用于内热消渴 其他: 白薇——利尿通淋 银柴胡——退虚热,除骨蒸之佳品,除疳热 胡黄连——清湿热,除疳热 复习思考题: 清热药含义,性味,功用? 清热药按照功用不同可以分为几类?各类性味功用怎样 使用清热药时,应该如何配伍,应注意什么 比较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用异同: 石膏知母 黄芩黄连黄柏 生地黄玄参 牡丹皮赤芍 金银花连翘 鱼腥草败酱草 射干山豆根 第三章 泻下药 一.概念: 能够引起腹泻,通下大便或攻逐水饮,用治肠内积滞或者体内积水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二. 药性 性味: 攻下药多为苦寒;润下药多甘平;峻下逐水药多苦寒 归经: 均入大肠经 三. 功用分类 通利大便:治肠内积滞或者体内积水 1. 攻下药:攻下通便清热泻火,主治胃肠实热,积滞便秘实证,火势升腾之证 2. 润下药:味甘质润,润燥滑肠。治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 3. 峻下逐水药:泻下峻猛,引起水泻,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实证 四. 常配行气药加强泻下和消除胀满;里实兼正虚者,配补虚药,以攻补兼施 五. 注意 ①防伤正,②审表里,③度轻重,制缓急, ④对有毒药物严格炮制法度控制剂量,⑤常配理气药同用 第一节 攻下药 ★ 大黄 性味苦寒。功用: 1. 泻下攻积 (治积滞便秘之要药) ① 便秘实证a。尤宜肠胃实热积滞便秘;热结而气血不足者 b。热结伤津燥屎不行者;脾阳不足,冷积便秘 ② 腹泻实证: a。湿热泻痢里急后重;b。食积腹泻,泻下不爽 2 .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导热下行,釜底抽薪) ① 血热吐血衄血咯血(泻心汤) ② 火热上炎之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3. 活血祛瘀,治 ① 产后瘀阻腹痛;血瘀闭经 ②跌伤瘀痛 4. 清热解毒,治 ① 疮痈肿毒,丹毒;肠痈腹痛 ②烫火伤 5. 清泄湿热,治 ① 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用法: 泄热通便,宜生用,后下药,或开水泡服 注意:① 生用力峻,熟用力缓 ② 哺乳期,年老体弱,月经期,孕妇慎用 ③ 大剂量使用(15g以上)泻后出现便秘 ④ 尿色改变( 由大黄酚引起。 酸性尿——棕黄色 碱性尿——紫红色 ) ★ 芒硝 性味寒苦咸 功用: 1. 泄热通便,润燥软坚,为大便燥结要药 ( 前人认为:大黄善涤荡,芒硝善润燥软坚,二者刚柔相济) 2. 清热消肿,治①疮痈肿毒,② 目赤肿痛,咽喉肿痛,③ 乳痈肠痈 用法:开水或药汁服用 注意:孕妇禁忌 ;汤药不宜过浓(引起幽门痉挛) △ 番泻叶 性味苦寒 功用:① 泄热通便,泻下导滞。小剂量可以起缓泻作用,大剂量可以攻下,适用于热结便秘。也可以用于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② 服用方便,是常用的清肠剂,广泛用于X线腹部摄片,肠镜检查,腹部手术,以清洁肠道,单味泡服用5g./次 △ 芦荟 性味苦寒 功用:①泻热通便:泻下猛烈用于胃肠燥之便秘,心烦易怒,失眠者与朱砂同用(如更衣丸) ②清肝火:治肝热炽盛之癫狂或 狂躁易怒伴有大便秘结者 ③杀毒疗疳: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第二节 润下药 ★ 火麻仁 △郁李仁 共性: 性味甘平质润。均可润肠通便,用治肠燥便秘证,常相须为用。 个性: 火麻仁 ( 《神农本草经》 ) 1. 能滋养补虚,体虚津枯,肠燥便秘者多用 2. 注意:常用量10——15g ,须打碎入药防中毒,60——120 g可致中毒 郁李仁 ( 《神农本草经》 ) 1. 兼辛苦,性偏降泄,通便力强于火麻仁,肠燥兼积滞便秘者尤宜,兼能行气 2. 利水消肿:治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 第三节 峻下药 药性:1. 性味多苦寒(巴豆性热,芫花,千金子性温) 2. 均有毒(醋制,霜制降低毒性和峻猛之性) 3. 作用剧烈 功用:峻下逐水:治水肿,膨胀,胸胁停饮等正气未衰之实证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共性: 有毒。用于泻下逐水:治水肿,膨胀,胸胁停饮等正气未衰之实证。 个性: 甘遂 ( 《神农本草经》 ) 1. 苦寒泄水能力最强,最善治胸腹积水 2. 消肿散结:痈疮肿毒 3. 涤痰定痫:治风痰癫痫 遂心丹 大戟 ( 《神农本草经》 ) 辛苦寒泄水力不如甘遂 京大戟​——逐水力较强 红大戟——消肿散结较强 芫花 ( 《神农本草经》 ) 1. 辛苦温—— 善泄胸胁停饮2. 祛痰止咳—— 治寒痰喘咳 3. 杀虫疗疮——头疮,白秃,顽癣 比较: 泄水力:甘遂>大戟>芫花 消肿散结力:大戟>甘遂 毒性:芫花>甘遂>大戟 △巴豆 ( 《神农本草经》 ) 性味:辛热,有大热 功用:1. 泻下冷积:用治寒积便秘急症——泻下要药 2. 逐水消肿:治腹水,水肿 3. 祛痰利咽:治痰雍咽喉,,气促者甚至窒息欲死者 4. 外用蚀疮:脓肿 脓成未溃 用量:0.1——0.3 g不宜入汤剂 只宜入丸,散剂, 注意:剧毒,无寒积实证者不用,孕妇禁用; 服用过量,引起肠中灼热感,用黄连黄柏煎汤,有缓解作用 牵牛子 (《名医别录》) 性味:苦寒有毒 功用: 1. 泻下逐水:大量用,写下如水,少量用则通便消积滞。用治:① 肠胃湿热积滞,大便秘结 ② 痰饮喘咳,水肿腹胀,小便不利。 2. 去积杀虫:治虫积腹痛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泻下药,分几类,主要适应症有? 2. 使用泻下药应注意? 3. 比较大黄与芒硝; 火麻仁与郁李仁 ; 甘遂与京大戟 芫花功效和异同适应症 4. 简述大黄巴豆甘遂功效与适应症 5. 峻下药毒性强,应如何保证安全用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一. 概念: 凡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二. 性能:⒈性味——多为辛温香燥 ⒉ 归经:多入肝肾经,次入脾 三. 分类与功效 ①祛风湿止痛药(多辛苦温)——治痹证之肢体或关节痛 ②祛风湿舒筋活络药(多辛苦)——治各种痹证之关节挛急,屈伸不利,麻木等 ③祛风湿强筋骨药(多苦甘温)——补肝肾——治风湿日久或肝肾虚损之腰膝无力,或肾虚腰痛或中风半身不遂 四. 常用配伍 1. 根据感邪偏重不同 ①风痹(行痹,关节游走痛):祛风力强+ 活血养血药 ②寒痹(痛痹,疼痛明显):温性大药+ 温经通阳药 ③湿痹(着痹,肢体重着麻木):温燥药+ 健脾运湿药 ④热痹(红肿热痛):苦寒性药+清热燥湿药 2. 根据病位 ①病邪在表或偏上部位祛风胜湿解表药 ②病邪入里:配活血通经 ③风湿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不足:配补肝肾,养血药 五.注意 ①风湿日久,宜制成丸剂,酒剂常服 ②偏辛温香燥者,阴虚血亏者 慎用 祛风湿止痛药 ★ 独活 ★羌活 共性:二药性味辛温苦。均可祛风湿,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风寒表证挟湿者。 个性: 独活(《神农本草经》): 味兼苦,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 羌活(《神农本草经》): 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邪,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 ★ 独活 ★ 威灵仙 共性:二药性味辛温。均可祛风湿,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为风湿痹痛之要药。 (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无论新久,均可应用) 个性: 独活 (《神农本草经》): 1. 味兼苦,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 2. 兼能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挟湿表证。 3. 止痛:可治少阴头痛、牙痛 威灵仙(《新修本草》): 兼咸味性猛善走。并能 ①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无论上吓皆可用 ②能消骨哽,用于诸骨哽咽 ③消痰逐饮 △ 川乌(《神农本草经》) 性味:辛温苦 功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1. 为治风寒湿痹之佳品,寒痹痛甚者尤宜。单用即能奏效。 乌头汤(《金匮要略》)川乌、白蜜、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活络丹(《和剂局方》)川乌、草乌、地龙、乳香、没药、天南星 2. 心腹冷痛 3. 跌打伤痛——回生续命丹 4. 麻醉止痛古方外科麻醉止痛药 注意:①生川乌、草乌为剧毒药。内服一般用制川乌,用量为3——9g丸散剂1——2g ②宜先煎30——60min,至入口无麻为度 ③反白及、白蔹、贝母、半夏、瓜蒌 ★ 防己(《神农本草经》) 性味辛苦寒 功用: ①祛风湿,止痛:用治痹证,尤宜风湿热痹肢体疼痛者 宣痹汤(《温病条辨》):杏仁、连翘、半夏防己、薏苡仁、滑石、山栀、晚蚕沙、赤小豆皮 ②利水消肿:用于水肿痰饮。善走下行,泄下焦膀胱湿热,尤宜下肢水肿,小便不利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防己、黄芪、白术、生姜、大枣、甘草 附: 汉防己 木防己 共性:二药性味辛苦寒,均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用于痹证,尤宜于湿热偏胜者及水肿,痰饮证 个性:汉防己:利水消肿力强 木防己:祛风止痛作用较好 马钱子(《本草纲目》) 性味苦寒,有大毒 功用:活血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1. 善活血通络,散结消肿,长于止痛,尤为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用于 ①跌打损伤、骨折 ②痈疽肿痛 2. 善能搜筋骨间风湿,开通筋络,透达关节,止痛力强, 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佳品 用量:0.3——0.6g 多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注意:内服宜制,慎用量;孕妇禁用 其他: 雷公藤——活血通络,杀虫解毒 徐长卿——活血通络,止痒 两面针——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丁公藤——消肿止痛 八角枫——雪上一枝蒿 独一味——活血化瘀, 老鹳草——清热毒,止泻痢 马钱子——通络止痛,消肿散结 闹羊花——散瘀定痛 寻骨风 松节 海风藤 第二节 祛风湿舒筋活络药 ★ 蕲蛇(《雷公炮炙论》) 性味甘温咸,有毒 功用: 1. 祛风通络。用于:①顽痹之久痛痹,肢体麻木,筋脉拘挛 ②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2. 定惊止挛:治破伤风、小儿惊风 3. 祛风攻毒止痒:皮肤瘙痒、麻风、顽癣 ★ 木瓜 蚕沙 共性:性味温,用于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治 ①风湿痹痛 ②吐泻转筋腿痛等证 个性: 木瓜(《名医别录》) 1. 性味酸温,善舒筋活络,为治静脉拘挛之要药 2. 消食和胃 蚕沙(《名医别录》) 性味甘温,善和胃化浊,为治霍乱、吐泻、腹痛转筋之良药。又能止痒,治风瘙隐疹 ★ 秦艽(《神农本草经》) 性味辛苦,微寒 功用(质润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 1. 去风湿,止痹痛; ①风湿痹痛,经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 ②中风不遂 单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凑效 2. 退虚热:治骨蒸劳热 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秦艽、鳖甲、地骨皮、知母、柴胡、当归、青蒿、乌梅 3.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湿热黄疸 豨莶草(xixiancao) 臭梧桐 共性:性味辛苦寒。用于 1.降血压 2.祛风湿通络(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偏热者),每相须为用 个性: 豨莶草 (《新修本草》): 1. 善除骨间风湿,常用于四肢麻痹,筋骨疼痛及中风瘫痪(酒蒸) 2. 清热解毒:治疮疡肿毒、湿疹 注意:治风湿痹证多制用;治湿疹,湿疮宜生用 臭梧桐(《本草图经》) 并能①祛风止痒(治周身风痒) ②降压以花前期采入药者佳 桑枝 海桐皮 共性:性味苦平,用于祛风通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个性: 桑皮(《本草图经》) ①长于治上肢麻痹②利尿(治水肿,小便不利) 海桐皮(《海药本草》) 1. 多用于湿热下注之腰膝酸软 2. 杀虫止痒:治疥癣,湿疹瘙痒 其他: 络石藤——凉血消肿 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止痉 路路通——利水,通经,祛风止痒 丝瓜络——活血 穿山龙——活血通络,清肺化痰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 五加皮 ★ 桑寄生 共性:味苦。用于祛风湿,强筋骨:治风湿日久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证 个性: 桑寄生(《神农本草经》) 兼甘味,性平。长于补肝肾,强筋骨。故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者尤宜 ; 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桂心、防风、人参、茯苓、甘草、干地黄、当归、川芎、芍药 2. 善养血安胎:治胎漏下血,胎动不安(配阿胶,杜仲);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寄生、菟丝子、阿胶 五加皮(《神农本草经》) 1. 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年人及久病体虚者,亦可治小儿行迟(配牛膝当归——五加皮酒) 2. 利水消肿:治水肿脚气(配茯苓皮、大腹皮、地骨皮) 五皮散(《和剂局方》)生姜皮、五加皮、大腹皮、地骨皮、茯苓皮 狗脊(《神农本草经》) 性味苦甘温 功用:1. 去风湿,补肝肾强腰膝,治: ①风湿痹证。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适宜 ②肝肾虚损,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者 2. 温补固慑。治肝肾不固之遗尿,遗精,白带过多 3. 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外敷可用于金疮出血 复习思考题: 何谓风湿药,性能特点是? 试述风湿药的功能、适应症、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既祛风湿又通经络的药有哪些?各自的药性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既祛风湿又强筋骨的药有哪些?各自的药性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本章止痹痛作用有哪些?各自的药性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试述防己、威灵仙、雷公藤、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药性功能主治及使用注意 羌活独活、马钱子雷公藤、五加皮桑寄生、汉防己木防己、川乌草乌、威灵仙独活、木瓜蚕沙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止痉)均为虫类,药性功能主治异同 本章有大毒、毒及小毒的药有哪些,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是什么? 化湿药 一. 概念: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用治湿阻中焦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二. 药性: 1.性味:气芳香——醒脾化湿; 味辛——宣畅气机,宣化湿浊; 温燥——燥湿运脾 2. 归脾胃经 三. 功用:化湿——主治湿阻脾胃证 四. 常用配伍: 1.根据湿邪性质 (1)寒湿者:配温中散寒药 (2)湿热者:配清热燥湿药 (3)脾胃虚弱者:配补脾健胃药 2.根据病情性质 (1)气滞腹胀者:配行气药 (2)寒湿重腹痛甚者:配温里药 五. 使用注意: 1. 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故入煎宜后下或不宜久煎 2. 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热,气虚者慎用 ★ 广藿香(《名医别录》) 性味:辛微温,气味芳香 功用:1. 芳香化湿:为芳香化湿要药,治湿阻中焦常品 2. 解暑(解表邪)①暑湿证,暑月内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痞闷,呕恶吐泻者之要药。②湿温初起湿热并重(黄芩滑石茵陈) 3. 止呕:善化湿中和止呕,为止呕之常用药凡呕吐之证,无论寒热皆可用 ①湿阻脾胃者尤宜 ②湿热呕吐 ③寒湿者 ④妊娠呕吐 佩兰(《神农本草经》) 性味辛平,气清香 功用:化湿解暑功效似藿香,但善于祛陈腐,辟秽浊,为治脾经湿热,口甜多涎,口臭,苔腻之良药。为夏日感暑之常用药 ★ 苍术(《神农本草经》) 性味辛苦温,气香 功用: 1. 燥湿健脾 ①为寒湿困脾之要药。兼健脾胃,尤宜湿阻脾胃,脾失健运者。 ②痰湿咳嗽, (二陈汤) ③水肿湿盛者 (胃苓汤) 2. 去风湿 ①风湿痹证:长于祛湿,湿痹尤宜 (薏苡仁汤:薏苡仁,独活) ②湿热痹证 (白虎加术汤) ③湿热痿证 (二妙散:黄柏) 3. 解表:治外感风寒夹湿 (神术散:羌活、白芷、防风) 4. 明目: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 厚朴(《神农本草经》) 性味辛温苦 功用: 1. 燥湿、行气、消胀 ①湿阻气滞胀满腹痛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②肠胃气滞之腹胀痛 ——燥湿行气之要药 (厚朴三物汤:大黄、枳实) 2. 下气平喘: ①宿有痰饮,复感风寒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②寒痰化热,胸闷气喘 (厚朴麻黄汤:石膏、杏仁 ) ③痰饮阻肺,咳喘胸闷 (苏子降气汤:陈皮、半夏当归、前胡、生姜、大枣) ④痰气互结之梅核气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苏叶、生姜、茯苓) △ 砂仁 △ 白豆蔻 共性:性味辛温,用于: 1.化湿行气,治——①湿阻气滞证(寒湿尤宜) ②脾胃气滞证 2.温中止呕,治——脾胃虚寒之呕吐, 配干姜,附子 个性: 砂仁(《药性本草》) 1.并能温脾止泻,治脾胃虚寒之寒湿冷泻 2.行气安胎, 治气滞胎动不安 (配 苏梗、白术) 砂仁壳:力弱,多用于脾胃气滞证 白豆蔻(《开宝本草》) 1.偏行中、上焦之气,治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开胸) 2.善止呕,尤宜胃寒呕吐,也治小儿胃寒吐乳——白豆蔻汤 白豆蔻壳:力弱,多用于湿阻气滞证 化湿 藿香 和中止呕,散表邪,解暑 佩兰 解暑 砂仁 温脾止泻,安胎 行气 白豆蔻 温中止呕 行气 燥湿 苍术 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厚朴 消积,平喘 行气 草豆蔻 温中止呕 行气 草果 温中 除痰 截疟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一. 概念: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利:通利;渗泄。 二. 药性:⒈性味——多为甘平淡(微寒凉) ⒉归经:主入膀胱经,次小肠经 三. 分类与功效 ①利水消肿药(多甘平淡)——主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 ②利尿通淋药(多苦寒或 甘淡寒)——主治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膏淋 ③利湿退黄药(多苦寒)——主治湿热黄疸(清热利湿) 四. 常用配伍 1. 根据病情配伍 ①水肿且无汗(表证):配宣肺利水药 如麻黄、香薷 ②水肿日久,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 如附子、白术 2. 根据水湿转归配伍 ①湿从热化者,配清热燥湿药 如黄连、黄芩 ②湿从寒化者,配祛寒药 附子、桂枝 五.注意 ①利水药易耗津液,故津液亏少者慎用 ②肾虚遗精遗尿者慎用(内热扰精关者可用) ③性滑利:薏苡仁、冬葵子、翟麦。孕妇慎用或禁用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 茯苓 ★ 薏苡仁 茯苓(菌核),傍松根而生:①白茯苓——白色部分:偏于健脾 ②赤茯苓——淡红色部分:偏于渗利湿热 ③茯苓皮——专利水消肿 茯神:抱松根而生:长于宁心安神 共性:性味甘淡,均可: 1. 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 2. 健脾补中: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等证 尤宜于脾湿湿胜证 个性: 茯苓(《神农本草经》) 1. 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用治:小便不利,常与猪苓相须用,如治: ①水湿内停, 配泽泻、白术 ②脾肾阳虚者, 配生姜、附子 ③阴虚水肿者, 配阿胶、泽泻 2. 健脾之力>薏苡仁,常用于脾虚证: ①食少纳呆, 配党参、白术 ②脾虚湿泻, 配山药、白术、苡仁 ③湿痰、停饮, 配白术、桂枝、陈皮 3. 安神,治心悸失眠: ①心脾不足, 配党参、龙眼肉 ②心气虚, 配人参、远志、龙齿 ③水气凌心, 配桂枝、白术 ④阴虚火旺或思虑过度, 配阿胶、黄连 薏苡仁(《神农本草经》) 1. 生用性微寒,清补利湿之品,能清利湿热,兼治:①湿热淋证,配木通、滑石 ②湿脚气, 配吴茱萸,槟榔 2. 炒用偏温,功偏于脾虚止泻,多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参苓白术散 △ 猪苓 ★ 泽泻 共性:性味甘淡寒。 功用:利水渗湿(利尿作用>茯苓、薏苡仁),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之泄泻、淋浊、带下等 个性: 泽泻(《神农本草经》) 1. 寒凉性>猪苓 2. 有利水之功,善治水湿痰饮所致眩晕 3. 泄热: ①清利下焦湿热,用于湿热淋浊 ②泄肾与膀胱之火,用于相火抗盛之遗精滑精等 猪苓(《神农本草经》) 1. 药性平和,兼可用于阴虚有热之水肿、小便不利,(古人谓之“利水而不伤阴”)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2. 利水力强于泽泻 利水消肿: 香加皮——祛风湿 冬瓜皮——清热解暑 赤小豆——解毒排脓,利湿退黄 玉米须——降血压 ,利湿退黄 泽 漆——化痰止咳,解毒散结 蝼蛄(lóu gū)——通淋,通便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 车前子 △ 滑石 共性:性味甘寒。均可利尿通淋(性寒而体滑)用于膀胱湿热治小便淋漓涩痛 如八正散 个性: 车前子(《神农本草经》) 1. 寒凉性<滑石,兼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2. 渗湿止泻,用于暑湿泄泻, 配白术、茯苓(通过利水湿,分清别浊,即利小便实大便) 3. 清肝明目,治①肝热目赤肿痛, 配菊花、决明子 ②肝肾阴虚目翳内障、昏花,配熟地、菟丝子、枸杞 4. 消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等, 配浙贝、枇杷叶 用量:5——10g包煎(外表皮粘附于他药,影响他药成分煎出) 附:车前草清热解毒、消肺祛痰力强,并有退黄作用,多用于热毒疮痈、肺热咳嗽及湿热黄疸。 滑石(《神农本草经》) 性味甘淡寒 1. 利尿通淋(强于车前子):为湿热淋证及石淋常用药——治石淋之要药 2. 清热解暑:用于暑湿湿温,身热不畅,小便短少(三仁汤);暑热烦渴(六一散) 3. 祛湿敛疮(外用):湿疹、湿疮单用或与枯矾、黄柏同用;治痱子与薄荷等制成痱子粉 △木通 通草 冬葵子 共性:性味寒。均可:1. 利尿通淋(治下焦湿热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 2. 通乳(治产后乳汁不多或不通等证。配 黄芪王不留穿山甲等同用) 个性: 木通(《神农本草经》) 1.
本文档为【中药(完整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29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3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07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