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世界通史编纂学的角度看_全球通史_全球通史_读后

从世界通史编纂学的角度看_全球通史_全球通史_读后

举报
开通vip

从世界通史编纂学的角度看_全球通史_全球通史_读后 2007.10 (下旬刊)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自 1966年初版以来 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好评如潮,被译成多种文字,几十年来畅销不 衰。一部通史著作何以赢得不同层次读者如此热烈的追捧?笔者就 自己的阅读所得,谈谈《全球通史》在历史编纂学上若干特点,以就 教于方家。 一、以“文明模式论”为基础的世界历史分期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它的阶段性,在历史编纂 学中,史家为了展现这一过程,往往要进行历史分期。如何进行分 期,这是通史编纂首先要面对的一个体例原则问题。斯塔夫里阿诺 ...

从世界通史编纂学的角度看_全球通史_全球通史_读后
2007.10 (下旬刊)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自 1966年初版以来 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好评如潮,被译成多种文字,几十年来畅销不 衰。一部通史著作何以赢得不同层次读者如此热烈的追捧?笔者就 自己的阅读所得,谈谈《全球通史》在历史编纂学上若干特点,以就 教于方家。 一、以“文明模式论”为基础的世界历史分期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它的阶段性,在历史编纂 学中,史家为了展现这一过程,往往要进行历史分期。如何进行分 期,这是通史编纂首先要面对的一个体例原则问题。斯塔夫里阿诺 斯在《全球通史》中就从整体上以1500年为界,把全球历史划分为 两个基本段落。 为何这样划分?斯氏作了解说“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直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之前,只 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在斯塔 夫里阿诺斯看来,1500年左右以前人类尚处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孤 立中,只有欧亚大陆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巨大的、持续的互相影 响;1500年以后,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扩张,各个 地区间彼此孤立相互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人类全球性的联系真 正产生了,世界历史由欧亚大陆地区性阶段转向全球性阶段。所以, 作者据此把1500年作为新旧世界大的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还对 1500年前的旧世界和 1500年后的新世 界分别进行了阶段划分。他吸收并发展了汤因比的“文明模式论”。 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说明问题的”单位,“不是民族(国 家),也不是时代,而是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也将文明看成历史 研究的基本单位,他根据汤因比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原始社会和文明 社会的观点,按照文明的演进的历程,将1500年以前的世界历史分 为史前人类、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欧亚大陆 的中世纪文明四个阶段。对于1500年以后的世界,作者则根据西方 开启世界联系性的观点,以西方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为引线,以具有 全球性影响的三大事件为支点,把这500年来的历史分为西方崛起 时的世界、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 的世界三个阶段。 众所周知,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史分期法是传统的五 种形态分期法。熟知五种形态划分的读者,对于斯氏的这种历史分 期难免有所龃龉,甚至于抵触。五种形态法以人类总体为研究视角, 无疑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一般规律的正确理论。但是 在实际的世界历史分期中,照搬“五种形态法”就难免犯教条主义 的错误。首先,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水 平极不平衡,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处于截然不同 的社会经济形态阶段,进行历史分期时,五种形态无法将整个世界 的社会经济形态一刀切齐。其次,五种形态的划分侧重于人类社会 发展的“自然过程”,因而更多地强调的是世界历史的同一性与相 似性,而对于经济形态以外的文明其他内容的考察则相对简略。而 斯氏的两大段七小段的划分法并不排斥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等提法,但却未把人类历史的所有发展阶段都硬性、机械地 归入五种形态之一。另外,他也没有根据世界历史趋势某一方面如 经济的发展来划分历史,而是以“文明”为基本单位进行历史分期, 按照汤因比的观点,“文明”乃是“整体”,它包括人类物质方面和 精神方面的一切创造。因此,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分期法既考虑 了世界全局的共同规律,又照顾到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具体情况; 而且能够能较为系统、全面地展现人类社会的所有场景和社会的差 异性面貌,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世界历史分期方法。 二、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著述体系 史家在编纂史书时必然需要一定的史观做指导,《全球通史》 就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一部世界史著作。 “全球史观”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史重构潮流中的产物, 其主要特征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抛弃传统史学“西欧中 心论”的偏见,公正的对待与评价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文明。作 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品,斯氏在《全球通史》的开篇即强调“本 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 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 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 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 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截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世界史的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 因此,研究重点应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上。”由于在1500 年以前,整个世界历史尚处于欧亚大陆地区性阶段;欧亚大陆文明是 最先进,在数千年中对人类发展贡献最大的文明,所以,作者在此段 时期重点论述的是欧亚大陆的文明。作者按地域归纳了世界不同文 明的发展特征和类型,对作为文明核心地带的欧亚大陆与其他三块 大陆,欧亚大陆内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克里特、印度、中国五种古 代文明,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四种古典文明,以及中世纪的中东、拜 占廷、西方和中国文明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叙述了各种文明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碰撞与联系,说明了不同文明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公元1500年以后,人类的各个地区走出了相对孤立的状态,彼 此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历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阶段。正如 前文所说,这一阶段是西方世界兴起并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所以斯 氏以西方世界发生的“地理大发现”、七年战争结束、一战爆发三个 具有全球影响的大事件为支点,分三个阶段描绘了近代以后的整个 世界历史。第一阶段作者描述了“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扩张等近 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前因后果和全球统一性的开始。第二阶段 斯氏以较大篇幅叙述了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科学、工业、政治三 大革命以及全球统一性的巩固。第三阶段作者则记述了两次世界大 战及其世界性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对近现代社会 的特征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和总结。除此之外,斯塔夫里阿诺斯还在 三阶段中分别介绍了各代表性地区和国家的各方面状况,以使整个 从世界通史编纂学的角度看《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 □ 朱声媛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蜚声国际史学界的世界通史著作。本文主要从世界通史编纂学的角度,对该书 在世界历史分期、用“全球史观”铺陈历史以及对内容的选择和取舍等方面的一些特征进行了探讨和评述,以期对我们的世 界通史类著作的编纂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全球通史 历史编纂学 历史分期 “全球史观” 内容选择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10-170-02 (下转第172页) 文化研究 170 2007.10 (下旬刊) 1500年以后的世界历史立体和完善起来。 《全球通史》抛弃了西欧中心论的成见与偏私,公正地对待和 评价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历史;并注重世界各个文明、国家、民族之 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摈弃了传统国别史、地区史汇编的世界史框 架结构,不愧为用“全球史观”撰写世界通史的典范之作。当代英国 著名史学家、“全球史观”的首倡者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 趋势》一书中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近年来,用全球观点或包含 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 恰恰是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恐怕要以L.S.斯塔夫里阿诺 斯和W.H.麦克尼尔的著作最为著名。” 三、内容选择和取舍方面的三大特点 世界历史的内容浩如烟海。史家在编纂世界通史时,面对繁复 的内容,必定要进行选择和取舍。综观整部《全球通史》,作者在内 容选择和取舍方面有三大特点:突出重点、涉及面广、详今略古。 首先,突出重点。按照“全球史观”的观点,我们应该排除“西 欧中心论”,平等地对待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历史。但排除中心论,并 非是要我们对每一时代、每一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历史都等量齐观, 将所有民族和地区的事件、运动并列地全部罗列出来,而是要有所 侧重。所以,在本书中作者始终坚持突出重点的写作原则。对于具有 世界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作者不惜笔墨反复论说,解读它们之间 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而对于历史上平凡的、常见的、普通的事件 作者则常常一笔带过或干脆忽略不提。这样既节省了篇幅,又使整 个世界史的主旨能够整体地、明确地揭示出来。 其次,涉及面广。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撰写《全球通史》时显然受 到了“总体史观”的影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首 次提出了“总体史”的新概念。从总体史思想出发,年鉴学派的历史 学家提出:“一切成为历史”。他们主张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把历 史研究从政治、军事史扩展到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等无 所不包的广泛的研究范围中去。二战以来,“总体史观”逐渐成为世 界历史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由于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斯塔夫里 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上起人类的起源, 下迄当今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斯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 交、军事、教育、宗教、人口、移民、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女性问题、医 疗卫生、种族关系、道德风尚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和变化进行了考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于移民问题、种族关系、 女性问题等以往最易被通史作家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作者却进行 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和阐释,有利于帮助读者认识和了解这些问题, 并唤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再次,详今略古。阅读本书时读者不难发现,斯氏只用了两章的 篇幅就描述了几百万年的史前时期;对于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直至近 代以前的5000年历史,却用了数倍的文字进行记述;而仅仅只有 500年历史的近现代时期,作者甚至花费了更多的篇幅。作者为何 会如此青睐近现代而忽视古代呢?本书的开篇就已做出了解释,之 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历史一直都在加速发展。地质年代以10亿 年为计算单位⋯⋯而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纪年单位就开始不断缩 小,逐渐变成以百年计甚至十年计。时至今日,更是每天都有许多重 大的事件无休无止地蜂拥而来,无情的包围着我们。”为了反映人 类历史的加速发展情况,并试图正视和解决由人类历史的加速发展 而引发的“人类是否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的问题,作者采取了 详今略古的写作原则。 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分析,《全球通史》 还有一些鲜明的特 点,可为我国的世界通史著作的编写提供有益借鉴。比如大量引用 了第一手资料,还穿插了许多地图和照片,行文风格质朴清新等等,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总之,与同种类型的世界通史著作相比,《全球 通史》在历史分期、用“全球史观”铺陈历史和内容取舍等方面都 颇具特色,是近几十年来少有的优秀世界通史巨著。当然,本书也有 其缺陷。由于内容涉及面广而又篇幅有限,作者对有些问题的介绍 和分析浮于表面,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作为倡导“全球史观”的代 表史家,斯氏在写作中力求打破西欧中心论窠臼;然而作为西方史 学家,他的著述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西欧中心论的影响,在书中仍然 留有西方中心的痕迹。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 [2]刘德斌.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3]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44. [4]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63.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190. [6]巴勒克拉夫,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45. [7]菲雷.历史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方法与全面的历史.国外社会科学.1987(3). 能增强 “传播救亡斗争的效率”;“贫农雇农和中农是最基本的救 国部队,一切宣传工作方式都必须处处针对迎合他们的需要”。作 为运动的指导者,《大众生活》 周刊还提醒爱国学生在搞运动的同 时,要接受“国难教育”,这样才能推动爱国运动的深入开展。据笔 者统计,为了推行“国难教育”,《大众生活》周刊先后发表或转载 了六、七篇长文,对爱国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复课后,“国难 教育”作为课外活动的内容保留了下来。 由于《大众生活》周刊能够把握时代主旋律,与救亡运动共振 共搏,所以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可,销量达到二十万份,打 破了中国杂志发行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主编邹韬奋曾经总结说:“《大众生活》 ⋯⋯打破中国杂志界的记录,风行全国⋯⋯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是 与当前时代最进步的运动———救亡运动———联结在一起的。参加救 亡运动的重要作家和热心青年,他们的重要著作都在这个刊物上发 表;这个代表时代性的刊物,它的内容和当前时代的进步主潮息息 相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小结 《大众生活》周刊是在救亡的时代召唤中创刊的,它的创刊又 加速了救亡运动的到来。运动爆发后,它与运动共振共搏,始终真实 报导、坚决捍卫、真诚指导着一二·九运动,推动了运动向上海乃至 全国发展,而《大众生活》周刊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创下了全 国期刊发行最高记录。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周刊被当局 查封。在当局查封的“反动”刊物调查表中,列举了查封《大众生 活》周刊的理由:“一、鼓吹民众武装抗日,二、打倒卖国政府,三、攻 击本党外交政策,四、宣传抗日倒政府之工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也许这正是对 《大众生活》周刊不朽功绩的最后注解吧! 注释: ①邹韬奋和他的同事们依托生活书店办过很多刊物,这些刊物都是号 召民众进行民族民主斗争的锐利武器,国民党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对其加以 扼杀。但是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国民党查禁一种,生活书店 又出一种,于是形成了“生活”系列刊,它包括:《生活》周刊、《新生》周刊、 上海《大众生活》周刊、《永生》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刊》、 《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香港《大众生活》周刊,这些刊物一种 接一种,从 1925年到 1941年没有停止过。本文所述《大众生活》周刊是指 “生活”系列刊的第3种。 参考文献: [1]穆欣.韬奋新闻工作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2]大众生活(第1-16期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82. [3]陆璀.一二·九运动走向了世界.中流.1995(12). [4]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上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 (上接第170页) !!!!!!!!!!!!!!!!!!!!!!!!!!!!!!!!!!!!!!!!!!!!! 文化研究 172
本文档为【从世界通史编纂学的角度看_全球通史_全球通史_读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02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06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