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

举报
开通vip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 2007 年 4 月 第 39 卷  4 月号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Apr . , 2007 Vol. 39  No. 4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 李治安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 摘  要 ]金、元鼎革 ,饱经战乱劫难的汉族士大夫在精神上和肉体上 遭受的创痛巨大。他们对取代金朝的蒙古人 ,主要是恐惧、憎恶和种族 文化上的隔膜。但是 ,随着契丹贵胄耶律楚材和方外道士邱处机率先 摆脱华夷困惑与蒙古人合作 ,修端在金朝灭亡八个月后提出辽、金亦可 ...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
2007 年 4 月 第 39 卷  4 月号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Apr . , 2007 Vol. 39  No. 4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 李治安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 摘  要 ]金、元鼎革 ,饱经战乱劫难的汉族士大夫在精神上和肉体上 遭受的创痛巨大。他们对取代金朝的蒙古人 ,主要是恐惧、憎恶和种族 文化上的隔膜。但是 ,随着契丹贵胄耶律楚材和方外道士邱处机率先 摆脱华夷困惑与蒙古人合作 ,修端在金朝灭亡八个月后提出辽、金亦可 为正统和尊蒙尊金的观点。郝经则与许衡一唱一和 ,从道统、君统等理 论实践结合的层面推出“今日能用士 ,能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主也”的新 认识 ,使这种华夷正统观念逐步演进升华 ,影响越来越大 ,它既敦促忽 必烈为首的元朝统治者比较积极地吸收汉法 ,又鼓励广大汉族士大夫 打消顾虑、勇敢地参与进入元朝各级政权 ,因而逐渐成为元王朝官方和 士大夫都能接受的正统观念 ,无形之中成了忽必烈所建元王朝的政治 文化纲领 ,并构建起了以蒙古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士大夫的统治体制。 [ 关键词 ]金、元鼎革  华夷正统观  演进 升华  仕蒙 [作者简介 ]李治安 (1949 — ) ,男 ,河北省邢台市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 元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 K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28041 (2007) 0420134206   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也 是程朱理学继续发展和官学化的时期。然而 ,令人费 解的是 ,恰恰在最讲究“纲常”、“名节”的理学官学化的 元代 ,却出现了以理学宗师许衡为代表的中原文人士 大夫纷纷仕蒙 ,出现了南宋末较多士大夫望风降元和 元末较多汉人进士以身殉国。甚至连誓死抗击元军的 文天祥 ,最后拒绝忽必烈任相之劝时也没有强调华夷 悬隔①。这就不能不令人思考 :当时华夷正统观念是否 发生过一定的变化 ? 对于这个元代思想文化与政治、 社会研究中颇具特色和应予足够关注的问题 ,前人研 究耶律楚材、郝经等人物和正统论时略有涉及②。本文 拟在此基础上 ,就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 ,它与汉族 文人仕蒙的内在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一、成吉思汗攻陷燕京后 华夷观念的困惑与调适   1215 年的成吉思汗攻陷金中都燕京 (今北京)和金 宣宗南迁汴梁 (今河南开封) ,应该是金王朝遭受的前 所未有的致命打击。随着燕京的陷落 ,蒙古铁骑迅速 攻占了黄河以北近九百座城邑 ,未能南迁的数百万大 小官吏和黎民百姓因之遭到蒙古军的蹂躏掳掠。无论 是被掳北上抑或暂留原地 ,他们都命运悲惨 ,困苦不 堪 ,深有家破国亡却又被无情遗弃的肠断魂销之痛。 在这种情况下 ,中原士人及百姓又不得不再次面对蒙 古代金之际华夷观念的困惑与调适。 在摆脱华夷困惑和进行新的调适中 ,耶律楚材和 ·431· ① ② 赵翼 :《廿二史劄记》卷 30《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刘岳申 :《申斋集· 文丞相传》。 刘晓 :《耶律楚材评传》,第 215、219 页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陈得芝 :《耶律楚材、刘秉忠、李孟合论》,见《蒙元史研究丛稿》,北 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胡多佳 :《郝经三题》,见《元史及北方民族史 研究集刊》,第 8 辑 ,1984 ;白钢 :《论郝经的政治倾向》,载《中国史研 究》,1985(4) ;王晓清 :《宋元史学的正统之辨》,载《中州学刊》,1994 (6) ;江湄 :《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载《中国史研究》,1996 (3) 。 邱处机走在了最前列。 出身于契丹贵胄的耶律楚材 ,学识广博 ,通究“星 历、医卜、杂算、内算、音律、儒、释”①。他十七岁“中甲 科”,蒙古攻占燕京时任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他没 有立即投降蒙古 ,也没有以身殉国。三年后 ,他应征北 觐成吉思汗 ,开始了在大蒙古国的仕宦生涯。他先以 占卜之术受成吉思汗青睐 ,日益被重用 ,升任必阇赤 长 ,掌管汉地诏敕文书 ,创立十路课税所 ,改行五户丝 制 ,主持“戊戌选士”,竭力辅助蒙古大汗保留和接受中 原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②。 身为契丹贵胄而又深受汉文化浸润的耶律楚材 , 对金朝和两宋的眷恋情感不是太深 ,有时还不乏一些 微词批评。因此 ,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情势下 ,他的华 夷隔阂颇少③,较早脱离形将覆亡的金政权和应征效力 蒙古汗廷是可以理解的。耶律楚材赞誉成吉思汗和蒙 古军是承受天命的“天皇”、“天兵”,满怀激情地歌颂他 们攻略燕京、汴梁进而成就“朔南一混车书同”的大业 , 歌颂他们“皇业巍巍跨千古”,甚至超越秦始皇和汉武 帝④。毋庸讳言 ,耶律楚材效力蒙廷不久就开始把蒙古 政权视为正统所在了。他的这种思想和行动 ,的确比 金末一般中原士大夫“超前”得多。 邱处机 ,山东登州栖霞人。金末全真道教主 ,曾被 金世宗召见 ,颇受优待。全真道因之声势隆盛 ,风动山 岳 ,势力扩张到北方广大地区。金宣宗南迁 ,燕京很快被 蒙古军攻占 ,全真道所仰赖的金朝政权一时间岌岌可危。 1219 年 ,成吉思汗派使臣刘仲禄赴山东征召邱处 机。成吉思汗所看中的 ,一是邱处机“有保养长生之秘 术”,二是全真道在北方佛道诸派中势力最大 ,蒙古军 事占领河北后 , ⑤需要全真道从政治上予以安抚与协 助。而邱处机重视的 ,则是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比起 金朝和南宋更为强大 ,面对这样的未来支配者 ,全真道 必须与之交好连手 ,既能寻求政治靠山来扩张势力 ,又 可发挥蒙古征服者与汉地传统文化间的调和功用。双 方各自抱着固有的意图 ,又有较多的互相利用之处 ,因 此促成了 1221 年春邱处机师徒跋涉万里 ,到位于今阿 富汗兴都库什山晋见成吉思汗。应成吉思汗的垂询 , 邱处机提出了“不嗜杀人”、“清心寡欲”等建议 ,受到成 吉思汗的赞赏 ,被称为“神仙”。成吉思汗命令邱处机 进驻燕京 ,掌管“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其门徒可享受 免除差发赋税的优待⑥。由于上述交好连手 ,全真道果 然横行天下 ,压倒了释、儒及道教其他教派。所付出的 代价就是邱处机为首的全真道实际认可了蒙古正统支 配地位和自身臣属“牧师”角色 ,传统的华夷之别也被 完全抛在脑后了。 很明显 ,走在突破华夷困惑和进行新调适最前列 的耶律楚材和邱处机 ,或为契丹贵胄 ,或为方外道士 , 并非典型的士大夫 ,尚不代表中原士大夫的主流。他 们的“超前”,应是一定特殊背景下的偶然行为。 二、金朝灭亡后华夷正统观念的 变化与部分汉族文人仕蒙   1234 年 ,蒙古军攻克蔡州 (今河南汝南) ,金朝最终 覆亡。鉴于蒙古代金入主中原的无情现实 ,中原士大 夫及百姓的华夷观念随之而发生新的变化。这次变化 迅速波及士大夫主流群体 ,故意义重要。最具代表性 的是修端公然在正统议论中尊金贬宋和奉蒙古为“大 朝”开其端 ,刘秉忠、张文谦、窦默、姚枢、张德辉、元好 问、王鹗等名士纷纷效力和亲近蒙古政权步其后。 先说修端尊金贬宋的正统观。 1234 年的夏历九月 ,金朝灭亡刚刚八个月 ,东平路 (治所在今山东东平)修端等五六名士人就开始聚会 , 议论辽、金、宋正统谁属及与之相关的华夷问题。 起先有人倾向于以两宋为正统 ,修端针锋相对地 反驳 ,“金太祖举兵平辽克宋 ,奄有中原三分之二 ,子孙 帝王 ,坐受四方朝贡百有余年 ,今以刘、石等比之”,未 必妥当。他称 ,“国家正闰 ,固有定论”,意在承认金朝 为正统。他反对在正闰上“轻易褒贬”和“在周则为正 (正统) ,在金则为闰 (僭伪)”之类的歧视少数民族政权 的做法 ;进一步提出了以辽、金为“北史”,以“北宋”为宋 史 ,以南宋为“南宋史”的主张⑦。修端是汉族士大夫中 较早提出平等对待辽、金、宋 ,反对歧视少数民族政权 之人 ,可谓独树一帜。乍看起来 ,其论不无“离经叛道” 和偏袒辽、金之嫌。事实上 ,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的发 展 ,也会引起汉族、中国、正统等理念含义的相应变化。 修端的看法 ,完全符合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和正统 观念上华夷如一的发展趋势 ,不仅无可厚非 ,而且应予 赞赏和肯定。近来 ,研究者陈芳明说 ,修端籍贯为“受 ·531· ◇史学经纬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苏天爵 :《元文类·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陈得芝 :《耶律楚材、刘秉忠、李孟合论》,见《蒙元史研究丛稿》。 刘晓 :《耶律楚材评传》,第 215、219 页。 耶律楚材 :《湛然居士文集·和谢昭先韵》。 沈涛 :《常山贞石志·栾城县太极观记》。 李志常 :《长春真人西游记》;郭旃 :《金元之际的全真道》,见《元史论 丛》第 3 辑 ,中华书局 ,1986 ;郑素春 :《元代全真教主与朝廷的关 系》,见《蒙元的历史与文化》(下) ,台北 ,学生书局 ,2001。 修端 :《辩辽宋金正统》,见《元文类》卷 45 ;另 ,《秋涧集·玉堂嘉话》 所刊时间为早 ,文字略有差异。 胡风影响很大”的燕山 (今河北省北部) ,“虽是汉人 ,却 以外族的立场发言”①。此语明显含有贬斥之意。不过 陈所说的燕山之地 ,中唐以降胡汉杂居 ,后与燕、云等 州一起长期为契丹、女真所盘踞 ,却是无可争辩的事 实。修端之论 ,某种意义上又是以燕山等北方地区契 丹、女真、汉族的长期融合及“华夷同风”为背景的。 修端的正统观还流露出对南宋的蔑视乃至愤恨 , 及对金亡国的惋惜。这种情感 ,在宋与金对峙、南北隔 绝百余年的形势下 ,想必不是修端个人所独有。估计 那时相当一部分中原士大夫都有同感。赵秉文就称南 宋为“岛夷”、“蛮夷”②。由是观之 ,国家的长期分裂 ,也 会使汉民族内部因地域界限发生裂痕 ,也会给民族感 情和心理带来一些阴影。 如果说修端等五六人仅仅是议论商讨如何解决和 调适蒙古代金后的华夷困惑和正统归属 ,那么 ,刘秉 忠、张文谦、窦默、姚枢、张德辉、元好问、王鹗等一批汉 族士大夫精英则是在经历上述思考与理念动荡后 ,不 再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的议论 ,而是亲身付诸实践 ,冲 破蒙、汉界限 ,纷纷北上 ,直接效力或亲近蒙古政权。 如刘秉忠随海云法师应召北上 ,长期留侍王府 ,以术数 占候受知于忽必烈 ,“参帷幄之密谋”,亲密无间 ;张文 谦借同窗刘秉忠引荐 ,置忽必烈“侍从之列”,“司王府 教令笺奏”,备受信任 ;窦默以“三纲五常”和“治道”说于 忽必烈 ,贴心侍内廷 ,“不令暂去左右”;姚枢先因“中书” 杨惟中北入“龙庭”,后窦默引荐入忽必烈藩邸 ,以“八 目”、“条三十”竭力出谋划策 ;张德辉“在朔庭期年”,随 从忽必烈四时游牧 ,后又偕“一代宗匠”元好问北觐 ,奉 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金朝正大年间的词赋状元王 鹗北觐 ,忽必烈直呼其“状元”,且给予赐座礼遇③。 与耶律楚材和邱处机相比 ,这些人有如下三个特 点 :第一 ,大约都是窝阔台灭金前后比较积极地北上效 力或臣服于蒙古贵族 ,部分还进入怯薛侍从 ;且时间相 对集中 ,人数较多。第二 ,多半出身儒士 ,也有词赋文 人和僧人 ,大都是金末术数、儒学、文学词赋等领域的 精英巨子。第三 ,来自山东、山西、河北等不同地域 ,可 以代表当时北方的邢州术数、东平词赋、卫州理学等主 要士人群体 ,意味着中原士大夫主流逐步加入与蒙古 贵族的合作。他们和修端等正统议论几乎同步 ,逐渐 由暂时投靠和寻求严实、张柔等汉世侯的庇护 ,转而直 接北上效力于蒙古贵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 ,承认了 蒙古贵族在中原新的合法统治地位 ,并且置身于此体 制之内 ,替新主子服务效劳。华夷观念转变 ,促成他们 的仕蒙 ;而仕蒙行动又升华和坚定了他们的华夷新观 念。显然 ,他们比耶律楚材、邱处机及修端走得更远 , 与忽必烈等蒙古贵族的交结更深 ,合作更进一步了。 三、元朝建立前后华夷正统观念的 新突破与仕蒙障碍的消除   忽必烈是第一位主动接受汉文化并用之于国家政 策中的蒙古贵族。他从 1251 年总领漠南军国重事、特 别是建立元朝后 ,实行杂糅蒙古、汉族文化的政策 ,较 好地适应了元帝国混一南北的政治需要。这期间 ,郝 经与许衡或从道统与君统的理论层面 ,或以理学宗师 的知行垂范 ,实现了华夷观念的新突破 ,消除了汉族文 人仕蒙的障碍 ,协助忽必烈奠定了以蒙古贵族为核心、 联合汉族士大夫官僚统治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 郝经 ,字伯常 ,祖籍陵川 (今属山西) ,生于河南许 州(今河南许昌) 。1256 年应召北觐 ,入忽必烈王府 ,条 上政事 ,颇受信任。从攻鄂州 (今属湖北)时 ,建议撤军 北还 ,争夺汗位。1260 年 ,奉使南宋议和 ,被扣留十余 年。1275 年 ,回到大都(今北京) ,不久病故。郝经的学 问以传统经学和伊洛理学为主 ,兼及诸史子集④。他是 忽必烈身旁著名的政论家 ,还结合时势 ,发表了一些有 关正统和蒙汉华夷问题的新见解。 在正统和华夷问题上 ,郝经说 ,宋朝“自太祖受命 , 建极启运 ,创立规模 ,一本夫理。校其武功 ,有不逮汉 唐之初。而革敝政 ,弥兵凶 ,弱藩镇 ,强京国 ,意虑深 远 ,贻厥孙谋 ,有盛于汉唐之后者”。他还认为 ,宋朝 “国体则为正”⑤。如此看来 ,其视宋朝为正统的倾向十 分明确。同时 ,郝经又以“中州士大夫”自居 ,赞誉“盖 金有天下 ,席辽宋之盛 ,用夏变夷 ,拥八州而征南海 ,威 既外振 ,政亦内修 ,立国安强 ⋯⋯粲粲一代之典 ,与唐 汉比隆”⑥。所撰《金源十节士歌》曰 :“金源国士多国 人 ,与国俱死皆大臣⋯⋯从今莫把夷狄看 ,试问几人能 自守 ?”⑦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金朝 ,充满了挚爱和怀 念 ,不再当作夷狄之邦 ,甚至和汉唐媲美。郝经在宋、 金正统谁属问题上似乎有些左右逢源。正如研究者白 ·631· 学术月刊  2007 ·4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陈芳明 :《宋辽金史的纂修与正统之争》,见《宋史研究集》(七) 。 赵秉文 :《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宣宗哀册》。 《元朝名臣事略》卷 7《太保刘文正公》、《左丞张忠宣公》;卷 8《内翰 窦文正公》、《左丞姚文献公》;卷 10《宣慰张公》;卷 12《内翰王文康 公》。 苟宗道 :《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文忠公文集》卷 首。 郝经 :《上宋主陈请归国万言书》,见《郝文忠公文集》,卷 37。 郝经 :《删注刑统赋序》,《郝文忠公文集》,卷 30。 郝经 :《金源十节士歌》,见《郝文忠公文集》,卷 11。 钢所云 ,郝经的正统思想与冲破华夷观念行动之间存 在矛盾①。这种看法颇有道理。需要补充的是 ,郝经没 有陷入上述矛盾而不可自拔。他基于两宋理学家对道 统的阐发 ,积极探索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探索的结果是 ,囚禁真州 (今江苏仪征)时的郝经 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命题 :“今日能用士 ,而能行中 国之道 ,则中国主也。”②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 ,宋代理学家在承继三代和重 建“内圣外王之学”的过程中 ,升华或发展了“道”、“道 统”和“君统”等一系列概念。“道统”即“圣人之教”,“君 统”(治统)即“天子之位”③。杰出士大夫则往往是道的 载体 ,在“道统”与“君统”不一致时 ,士大夫有责任“致君 行道”④。郝经是“专治‘六经’”起家的 ,又喜好伊洛之 学 ,曾与理学名家赵复过从交往 ,所以 ,他对这套理论 是心领神会的。郝经实际上是把“道”、“道统”和“君统” 等理学概念引入正统及华夷认识 ,解决所遇到的疑难 和矛盾。这样 ,郝经以上命题的含义就比较清楚 :“中 国之道”就是圣人之道的代名词 ,“中国主”则是中国正 统君主的简称。无论汉族、女真、蒙古的统治者 ,只要 能重用士大夫 ,只要能行圣人之道 ,就可以达到“道统” 和“君统”的合一 ,就可以成为中国正统的君主。 这种理论的引入与阐释 ,不仅冲破了传统的“内诸 夏而外夷狄”和“用夏变夷”⑤的思想局限 ,还从“道统”和 “君统”合一的层面 ,重新解释了儒家的正统学说及其在 宋、金、元问题上的归属。按照这种新阐释 ,南宋之所以 为正统所在 ,不只是因其是华夏王朝的南迁与延续 ,还在 于朱熹等士大夫的努力而使儒家“道统”延续于南宋。而 即使是女真、蒙古这样的夷狄君主 ,只要重用士大夫 ,就 能够因“行道”而拥有“道统”,也就能够成为正统。如此 , 郝经本人正统思想与冲破华夷观念行动间的矛盾 ,就迎 刃而解了。汉族士大夫在女真或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形势 下 ,囿于传统的正统及华夷界限而难以适从的困惑 ,也就 不复存在。换句话说 ,这种新阐释为汉族士大夫效力于 蒙元王朝、为蒙古统治者联合汉族士大夫提供了理论依 据 ,同时也为蒙古贵族为核心的蒙元王朝如何成为“正 统”指示了门径。这就是以上命题的理论贡献所在。 许衡 ,字仲平 ,号鲁斋 ,怀孟河内 (今河南沁阳)人。 北方理学宗师。1254 年 ,应忽必烈召担任京兆提学。 1261 年后任国子祭酒和中书左丞。许衡虽然没有得到 忽必烈的高度信任 ,担任中书左丞时间较短 ,其政治作 为似乎有限 ,但他在正统和华夷问题上实际贡献并不 亚于郝经。 至元三年(1266 年)四月 ,许衡在《时务五事》中说 : “北方奄有中夏 ,必行汉法 ,可以长久 ,故魏、辽、金能用 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 ,皆乱亡相继 ⋯⋯ 国朝仍处远漠 ,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 ,非用汉法不 可也。”这里的“汉法”,就是“中国之道”和“中国之法”的 同义语。因为是呈给忽必烈的时政奏疏 ,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偏重元 帝国的统治政策 ,又兼忽必烈很难理解“道”为何物 ,还 对道学比较反感 ,许衡就换成相对通俗直白的“汉法” 一词来表达。当时 ,郝经被扣留在真州 ,他的命题阐发 许衡尚无从得知。但是 ,两人的意思大体一致 ,都强调 “汉法”和“中国之道”在“北方奄有中夏”和成为“中国 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许衡预料到成吉思汗所建泱泱蒙古帝国改行“中 国之法”的困难与长期性。他说 :“然万世国俗 ,累朝勋 贵 ,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 ,改就亡国之俗 ,其势有甚 难者⋯⋯以北方之俗 ,改用中国之法 ,非三十年不可成 功。”⑥基于这样的考虑 ,许衡亲自致力于蒙古国子生的 儒学教育 ,把全面奉行“中国之法”的希望寄托在下一 代蒙古人身上。这样做符合实际 ,也具有战略眼光。 后来 ,安童、不忽木等弟子果然不同程度地汉化或儒 化 ,并且在理学官方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上述奏疏不是直接论说 ,人们或许会对许衡 在正统或华夷问题的理论贡献打些折扣 ,至少认为他 不及郝经。表面上看 ,不无道理。但是 ,许衡是北方理 学宗师 ,在士大夫中的地位比郝经高得多。在很大程 度上 ,他又是北方士大夫的总代表 ,是“中国之道”的载 体。许衡劝忽必烈“用汉法”和本人直接入仕元朝 ,意 味着把“道”、“道统”带入了元朝廷。元末杨维桢说 :“道 统者 ,治统之所在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 禹、汤传之文、武、周公、孔子。孔子没 ,几不得其传百 有余年 ,而孟子传焉。孟子没 ,又几不得其传千有余 年 ,而濂洛周、程诸子传焉。及乎中立杨氏 ,而吾道南 矣。既而宋亦南渡矣 ,杨氏之传 ,为豫章罗氏、延平李 氏 ,及于新安朱子。朱子没 ,而其传及我朝许文正公。 此历代道统之原委也。然则道统不在辽金而在宋 ,在 宋而后及于我朝 ,君子可以观治统之所在矣。”⑦鉴于 ·731· ◇史学经纬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白钢 :《论郝经的政治倾向》,载《中国史研究》,1985(4) 。 郝经 :《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郝文忠公文集》,卷 37。 王夫之 :《读通鉴论》,第 352 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 ,2004 ;张分田 :《中国帝王观念》,第 566 页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04。 《春秋·公羊传》;《孟子·滕文公上》。 许衡 :《鲁斋遗书》,卷 7。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正统辩》。 此 ,许衡在正统或华夷问题的实际贡献 ,不应低估。我 的看法是 ,郝经与许衡一唱一和 ,从道统与君统的层 次 ,实施或推动了汉族士大夫华夷观念新突破。其中 , 郝经的理论贡献大些 ,许衡的政治作用多些。百余年 后 ,部分明朝士大夫批评许衡仕元“有害名教”①,恰恰 可以反衬许衡等对元初正统或华夷问题的贡献非常 大。言其为“新突破”,是指以他为代表的士大夫华夷 正统观念基本达成了“能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主也”的 新共识 ,而且以“北方奄有中夏 ,必行汉法”的表达直接 影响到忽必烈等蒙古统治者。这是前所未有的。特别 是北方理学宗师许衡身先仕元 ,具有导向效应。在他 的带动下 ,汉人士大夫仕蒙元蔚然成风 ,成为“用夏化 夷”或“致君行道”的具体行动 ,“内夏外夷”之类精神藩 篱也就不复存在。元初华夷和正统的讨论 ,大体画上 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以蒙古贵族为核心 ,联合汉族 士大夫的统治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 ,随之奠定。南宋 灭亡以后 ,尽管郑思肖竭力抨击蒙元 ,但也只是个别南 宋遗民的怨情发泄或心理反弹而已 ,多数士大夫都选 择了被迫认同或逐渐接受元王朝的统治。 四、余  论 地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以农耕为生存方式的汉 族 ,栖息于长城以北、以西主要从事游牧的诸少数民 族 ,构成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两大基本族群。中国多 民族统一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 ,就是这两大族群交往、 冲突、渗透、融合的过程。过去 ,人们观察、研究民族交 往与民族融合问题时 ,大多是注重政治和经济层面 ,思 想文化的功能作用相对比较忽视。实际上 ,伴随着先 秦时期华夏与夷狄错综复杂的交往历程 ,古代传统政 治思想领域的华夷之别、以华化夷和正统观念等相继 应运而生。尤其是五代、宋、辽、金、元之际 ,契丹、女真、 党项、蒙古先后兴起于北方 ,又竞相向南推进 ,频繁争 夺中原的统治权 ,最后还由蒙古族首次统一了全国。 随之 ,“内华夏而外夷狄”及德运、正统等传统思想受到 越来越激烈的挑战。俗话说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 会孕育和催生新思想和新观念。本文讨论的元初华夷 正统观念的演进 ,实质上正是 13 世纪成吉思汗所建蒙 古帝国入主中原和即将混一南北之严峻现实所铸造、 所促成的。特别是蒙古少数民族统一全国 ,的确是四 千年历史前所未有之巨变 ,的确需要相应地在华夷和 正统观念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调适与准备。首先是契丹 贵胄耶律楚材和方外道士邱处机走在摆脱华夷困惑和 与蒙古人合作的最前列 ;接着是修端在金朝灭亡八个 月后提出的辽、金亦可为正统和尊蒙尊金的观点 ;后来 又是郝经与许衡一唱一和 ,从道统、君统等理论实践结 合的层面 ,推出“能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主也”的新认 识。对这种华夷正统观念的逐步演进升华 ,若是从汉 族中心论和贵华夏贱夷狄的陈旧理念出发 ,自然会被 视作“离经叛道”而难以容忍。但是 ,如果从我们多民 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的历程去俯瞰观察 ,它又是顺应 潮流、积极正视现实和具有变通进取精神的。因此 ,它 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政治、社会作用都是值得称道的。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演进的理论贡献 ,集中表现在 对宋、元正统论辩的显著发展。综观宋、元关于正统的 论辩 ,大体有四种观点 :一是欧阳修及王祎“正天下”、 “合天下”的有绝有续说②;二是朱熹《通鉴纲目》倡言的 道统所在为正统说③;三是修端的辽、金亦为正统说 ;四 是郑思肖把少数民族政权以及血脉不纯的李唐王朝统 统当作夷狄 ,主张“夷狄行中国之事曰僭”说④。郑思肖 的说法虽然被明朝章潢等承袭且作为狭隘的汉族正统 论的蓝本 ,但其片面性和陈腐性不言而喻。而在前三 种论说中的修端说即为元初所开创 ,元末还成为脱脱 主持修纂辽、宋、金三史时决定各为正统的重要理论依 据。第二种朱熹的说法 ,经郝经、许衡理论与实践的发 展升华 ,具体表述为“能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主也”,更 为精彩 ,更富有包容性和变通性 ,更能够适应少数民族 政权频繁入主中原甚至混一南北的新时势、新情况。 其影响逐渐上升 ,成为元王朝官方和士大夫都能接受 的正统观念。所以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 ,应该是 宋元正统论辩中继欧阳修、朱熹后的第二次理论突破 , 而且是对平宋以后乃至明清易代华夷正统观念长期发 挥导向效应的理论突破。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演进的现实政治作用和社会作 用 ,是帮助汉族士大夫解决了仕蒙的思想障碍 ,建构起 蒙汉联合的政治文化体制。如前所述 ,金元鼎革 ,饱经 战乱劫难的汉族士大夫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受的创伤 打击都是巨大的 ,他们和广大民众一样被杀戮被掳掠 , 颠沛流离。他们刚刚认同了逐步汉化的金朝。意想不 到的是 ,更为“野蛮”的蒙古铁骑突然席卷中原 ,而且把 毁农纵牧、掳掠驱奴、裂土分民等草原制度大量带入汉 地 ,对儒士文人起初亦不予优待。后来 ,虽然有“戊戌 ·831· 学术月刊  2007 ·4 ① ② ③ ④ 何瑭 :《河内祠堂记》,见《鲁斋遗书·先儒议论》。 欧阳修 :《正统论》,见《欧阳文忠公集》,卷 16。 朱熹 :《通鉴纲目·序例》。 郑思肖 :《古今正统大论》,见《心史》。 选士”的甄别举措 ,但也仅限于少数人。此时的文人士 大夫可谓斯文扫地 ,充满了绝望。他们对取代金朝的 蒙古人 ,主要是恐惧、憎恶和种族文化上的隔膜。尽管 有耶律楚材和邱处机比较积极的靠近和效力举动 ,大 多数则只能处于观望、彷徨和无所适从之中。或者投 靠张柔、严实等汉族军阀世侯 ,暂时求得经济供养和政 治庇护。而修端、郝经等人正视金朝灭亡和耶律楚材 和邱处机为先导的少数汉族士大夫接触靠近蒙古贵族 的实践活动 ,积极地探讨了蒙古统治下华夷和正统理 论问题 ,提倡平等对待少数民族政权。郝经及许衡又 引入朱熹所倡言的道统所在为正统说 ,进而推演发挥 为“今日能用士 ,而能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主也”。这里 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对蒙古统治者来说 ,只要能够实 行中国之道 ,就可以成为中国正统的主人 ,其关键又在 于重用士大夫 ;二是对汉族士大夫来说 ,不应该歧视少 数民族政权 ,只要它能实行中国之道 ,也有可能成为中 国正统的主人 ,重要的是士大夫应该积极“致君行道”, 不能因华夷隔阂而犹豫怠慢。有了这样的推演发挥 , 既可以敦促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统治者比较积极吸收汉 法 ,又可以鼓励广大汉族士大夫打消顾虑 ,勇敢地参与 进入元朝各级政权。在某种意义上 ,“今日能用士 ,而 能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主也”,无形之中成了忽必烈所 建元王朝的政治文化纲领。由此构建的以蒙古贵族为 核心、联合汉族士大夫的统治体制 ,可以简称为蒙汉联 合的政治文化体制。过去 ,我们常常把忽必烈以降的元 王朝称之为蒙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从阶级分析的角 度看 ,这样认识颇有道理 ,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有元一 代始终存在着草原游牧和汉地农耕两大基本经济因素 , 蒙古贵族多数仍然保持着游牧领主的原有属性 ,“蒙汉地 主阶级”的称谓 ,亦有不周全之嫌。况且 ,忽必烈政权的 基石之一就是华夷如一和“行中国之道 ,则中国主也”的 文化共识 ,其政权结构框架也大致是蒙古皇帝联合汉族 士大夫。所以 ,至少从政治层面可以称之为是以蒙古贵 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士大夫的统治体制。 民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体现 ,诸多民族的文化 营养共同丰富和发展着人类文化。而文化又可以超越 民族或族群界限 ,传承其优秀或精华的部分 ,使之可能 成为不同种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具体到儒家思想 ,同 样可以超越族群 ,可以在调节民族关系、变通政权或集 团政策走向上施加自身的影响。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 调适和演进 ,居然也影响到汉族士大夫仕蒙元和元王 朝的政治文化体制的形成。朱熹等理学家“道统所在 为正统”的论说 ,本来是解决道统 (圣人之教) 与君统 (天子之位)关系的 ,是为着论证三代以后道统、君统分 离和士大夫如何协助君主奉行圣人之教而重新达到道 统、君统合一。谁曾料到 ,郝经及许衡却把它变通运用 到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场合 ,改而在华夷正统问题上取 得了意外的收获。我们不得不承认和感叹 :以儒家为 代表的思想文化在近古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中依然发 挥着重要作用 ! 于此 ,文章开头谈到的宋元理学发展 与汉族士大夫仕蒙间的悖论疑惑 ,就可以涣然冰释了。 (责任编辑 :常山客) The Orthodox Ideas Evolving bet ween China and Foreign and Literati of the Han Nationality Being Mongolia Functionary In Eearly Yuan Li Zhi’an Abstract : Literati of t he Han nationality have suffered enormous wound pain in t he revolution between Jin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They feel fearing、abhorring and t he baffle on race cult ure to Mongolian. But t he orthodox idea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are step2by2step evolving and distilling because of t he cooper2 ation among Yelv chucai、Qin chuji、Xu heng and Mongolia ruler . At t he same time , effect is become grea2 ter and greater t hat it make Mongolia ruler such as Kublai can use Han nationality policy actively as well as it encourages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of t he Han nationality participate in t he ent rance all of t he various lev2 els regime in t he Yuan dynasty , so that it becomes gradually accepted ort hodox ideas by t he government and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 Yuan dynasty. Meanwhile it build a govern system that the Mongolia ruler is foundation and lots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of the Han nationality have participated in. Key words : t he revolution between Jin and Yuan dynasty , t he orthodox ideas evolving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 being Mongolia f unctionary ·931· ◇史学经纬
本文档为【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49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04
浏览量: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