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代兵力论考

汉代兵力论考

举报
开通vip

汉代兵力论考汉 代 兵 力 论 考 胡 宏 起 弄清汉代的兵力总额, 对于深入研究汉代兵制具有重要意义。可惜因史料简缺, 目 前对汉代兵力总额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欲就此作些论考。 一、中央军之兵力 汉代中央军属中央直接统辖的军事力量, 主要担负保卫皇宫、中央官署和京师安 全的任务, 有时也奉命出征, 应付地方、边境的非常事变。 西汉的中央军由郎中令 (光禄勋) 领导的郎卫, 卫尉统领的卫士, 中尉 (执金 吾) 统领的京师卫戍部队和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兵组成。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对郎中令、卫尉、中尉、城门校尉四官的职责、...

汉代兵力论考
汉 代 兵 力 论 考 胡 宏 起 弄清汉代的兵力总额, 对于深入研究汉代兵制具有重要意义。可惜因史料简缺, 目 前对汉代兵力总额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欲就此作些论考。 一、中央军之兵力 汉代中央军属中央直接统辖的军事力量, 主要担负保卫皇宫、中央官署和京师安 全的任务, 有时也奉命出征, 应付地方、边境的非常事变。 西汉的中央军由郎中令 (光禄勋) 领导的郎卫, 卫尉统领的卫士, 中尉 (执金 吾) 统领的京师卫戍部队和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兵组成。 《汉书·百官公卿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上》对郎中令、卫尉、中尉、城门校尉四官的职责、属官等作 了详细记载: 郎中令, 武帝太初元年 (前 104 年) 更名为光禄勋, 所属诸郎之职, “掌守门户, 出充车骑”, 为皇帝的侍卫军, 人数不定, 多时达到千人。属官诸大夫、谒者则是备皇 帝顾问应对、议论及掌宾赞等事的, 不执戟侍卫, 不属侍卫军之列。汉武帝时设期门、 羽林, 属郎中令, 人数无定, 期门多时有千人。这样, 郎中令所领郎卫在武帝以前多 时有千人, 武帝时达到 2000 人以上。 卫尉统领的卫士主要负责京师宫门和皇家园陵寝庙的守卫工作。按西汉制度, 卫 士征自郡国兵, 一岁一更, 轮番至京师宿卫, 即卫宏《汉旧仪》所谓“一岁为卫士”。 据《汉书·武帝纪》载, 武帝即位当年即建元元年 (前 140 年) 七月下诏曰: “卫士转 置送迎二万人, 其省万人。”可知在武帝前, 卫尉所领的卫士有 2 万人; 武帝即位时减 省为万人。但据史实看, 武帝以后 (或是从武帝开始) , 卫尉所领的卫士人数有很大增 加。《汉书·盖宽饶传》载: 汉宣帝时, 盖宽饶由谏大夫降为卫尉属官卫司马后, “及 岁尽交代, 上临飨罢卫卒, 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 愿复留共更一年, 以报宽饶厚 ·92· 德”。一卫司马有卫卒数千人 , 若以 2000 人计, 则卫尉所属的“诸屯卫候、司马二十 二官”, 共领有卫士 44000 人左右。《汉书·韦玄成传》则有明确记载, 汉宣帝时, 凡 诸帝、后的寝庙 176 所、园陵 30 所,“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说明汉宣帝时, 卫尉所领的卫士至少有 45000 余人。宣帝以后, 卫士数量也有减少的情况。如《汉书 ·元帝纪》初元三年 (前 45 年) 就诏“罢甘泉、建章卫士, 令就农”。 中尉统辖的京师卫戍部队, 因驻屯于未央、长乐二宫以北, 故有“北军”之称。西 汉前期, 三辅地区的军事力量并归中尉指挥, 故北军兵卒甚众。《汉书·王温舒传》载, 武帝时王温舒为中尉, “是时上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 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得数万人 作。”一次就查出漏役的中尉卒数万人, 可见北军兵卒数量之多, 估计此时北军总兵力 有四五万人以上。 汉武帝太初元年更中尉为执金吾后, 把卫戍京师的职责从北军中分化出来, 执金 吾的职责主要为充任天子宫外的仪仗。武帝又在北军中增设八校尉, 即中垒、屯骑、步 兵、越骑、长水、胡骑、虎贲、射声八校尉。每校尉的领兵之数, 如以东汉的 700 人 计, 则八校尉共有兵力 5600 人。 城门兵是武帝于征和二年 (前 91 年) 戾太子发动未遂政变后, 为加强京师的防卫 力量而设, 屯守长安十二城门, 由城门校尉、司马及十二城门候统领。其兵力数无载, 以东汉的 3000 人 (详下文) 推之, 当也在 3000 人上下。 综上可知, 西汉中央军的兵力处于不断变化中, 但总的趋势是中央军兵力得到加 强。汉武帝时期, 中央军兵力达到 10 余万人。 东汉的中央军由光禄勋领导的郎卫, 卫尉统领的卫士, 北军中候统领的北军五校 兵, 执金吾统领的京师消防、警察部队和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兵组成。另外, 汉灵帝 时有西园八校尉兵之设。 《后汉书·百官志》及注引《汉仪》、《汉官》等史籍对光禄勋、卫尉等官的属官、 职责、兵额等有较详细的记载: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等, 属官如五官、左、右三中郎将所领诸郎无载, 可 略而不计。虎贲中郎将, 注引蔡质《汉仪》曰: “主虎贲千五百人, 无常员, 多至千人 (本文以千人计)。”羽林中郎将, 亦引《汉仪》曰: “羽林郎百二十八人。”又据应劭 《汉官仪》:“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 右监主九百人。”则光禄勋领导的郎卫之数为 2828 人。 卫尉“掌宫门卫士, 宫中徼循事”。属官除公车司马令所领卫士之数不明外, 其余 属官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及诸宫门司马, 共领卫士 2454 人。 北军中候“掌监五营”。所属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共领士 3536 人。 其中长水校尉, 注引《汉官》曰: “员吏百五十七人, 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应劭 《汉官仪》则曰: “长水领士千三百六十七人”。二者记载出入较大。本文以 736 人计。 ·03· 历 史 研 究 1996 年第 3 期  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注引《汉官》曰: “执金吾缇骑二百人, 持 戟五百二十人。”共领卫士 720 人。 城门校尉, 本注曰: “掌雒阳城门十二所。”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二》云: “惟城门屯兵数无所考, 以宫掖门司马所领者推之, 多者七百二人, 少者止三十人, 况 十二门止于一校, 必非重兵所在, 多不过三千人耳。”马氏的推论很有道理, 今也以十 二城门候领兵 3000 人计。 另据《后汉书·灵帝纪》载, 中平五年 (188 年) , “八月, 初置西园八校尉”, 以 加强京师洛阳的防卫力量。八校尉即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左、助军右、左、 右校尉。各校尉的领兵数量史书缺载, 不可考。但由于八校尉兵设于东汉末年, 存在 时间不长, 故八校尉兵的数量对整个东汉时期中央军兵力的估计无多大影响。 由上可知, 东汉中央军的兵力总额为 12538 人。曹魏时, 王郎在谈及东汉中央军 的情况时说: “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 并合虽且万人。”① 这与《后汉书·百 官志》、《汉官》等史籍所记东汉中央军兵力总额的数字是相近的。可见, 东汉中央军 兵力总额为 12000 人左右, 殆无可疑。 东汉中央军兵力比西汉大为减少, 是汉光武帝精兵简政、压缩中央军的必然结果。 二、郡国兵之兵力 郡国兵即地方军, 是汉代军队中数量最多的部分, 分布于全国各郡国, 由郡都尉 或王国中尉直接统领, 但服从中央的调遣。 应劭《汉官仪》曰: “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 材力武猛者, 以为轻车、骑 士、材官、楼船, 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 各有员数, 平地用车骑, 山阻用材官, 水泉 用楼船。”所谓“各有员数”, 是指各郡国的地方军有一定的数量。但对各郡国地方军 的具体数量, 则史无明载, 只能寻找其他途径来考察西汉郡国兵的数量。 按西汉制度: 全国实行征兵制, 凡适龄男子一生需服两年兵役, 一年在本人所在 郡国担任郡国兵, 一年为卫士或到边地戍守。卫宏《汉旧仪》曰: “民年二十三为正, 一岁为卫士, 一岁为材官骑士, 习射御骑驰战陈。”又《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的话 说: “已复, 为正一岁, 屯戍一岁, 力役三十倍于古。”“为卫士”、“屯戍”, 是指宿卫 京师或戍守边地, 时间是一年。“为材官骑士”、“为正”, 是指担任郡国兵, 时间也是 一年。据此, 如果知道全国适龄服役男子数量和服役的始止年龄, 就可推算出当时全 国郡国兵的大致总额。 要知道全国适龄服役男子数, 就必须先要知道全国的户口数。《后汉书·郡国志 ·13· 汉代兵力论考 ① 《三国志·魏志·王郎传》注引《魏名臣奏》。 一》注引皇甫谧《帝王世记》云: “然考苏 (秦)、张 (仪) 之说, 计秦及山东六国, 戎 卒尚存五百余万, 推民口数, 尚当千余万。⋯⋯至汉祖定天下, 民之死伤, 亦数百万。 是以平城之卒, 不过三十万, 方之六国, 五损其二。”以此计算, 西汉初年的口数为 600 余万。这个数字可能偏低, 因皇甫氏对战国末年及秦代人口数的估算偏低。试想其时 人口千余万, 500 余万人当兵, 1 人养 1 兵, 如何养得起。如以 4 人养 1 兵, 则当时人 口当是 2500 余万。“五损其二”后, 西汉初年当还有人口 1500 余万。又《汉书·地理 志》记, 汉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 2 年) , 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 口五千九百五 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据葛剑雄先生对西汉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研究, 认为西汉初年 (前 206 年) 至武帝元光二年 (前 133 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0‰; 汉 武帝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武帝后元二年 (前 87 年) 至汉平帝元始二年的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 7‰①。如此, 西汉初期人口以 10‰的自然增长率增长, 至汉武帝即位 时 (前 140 年) , 全国当有人口 3500 万左右。而从后元二年起, 人口以 7‰的自然增长 率增长, 至元始二年达到 5900 余万, 则后元二年的人口数必须有 3000 万左右才会有 可能。再据《汉书·食货志》载晁错之语曰: “今农户五口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现就以每户有二人服役计, 又以武帝初年 3500 万人口数来推算, 则当时全国的适龄服 役男子数是 1400 万左右。 一般认为, 西汉初期的始役年龄是 17 岁, 汉景帝二年 (前 155 年) 定为 20 岁②, 汉昭帝时又推迟到 23 岁③, 并成为两汉的定制。汉初至昭帝初期的止役年龄是有爵者 56 岁, 无爵者 60 岁, 昭帝时则统一为 56 岁④。由此可知, 汉武帝时期的始役年龄是 20 岁, 止役年龄如定为 56 岁, 则 1400 万适龄服役男子在 37 年中 (20—56 岁) 需每 人担任郡国兵一年, 平均每年约有 42 万人为郡国兵。当然, 随着人口的增加, 郡国兵 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如以平帝元始二年的人口数计, 则此时郡国兵的数量约是 70 万。 42 万至 70 万郡国兵, 应是汉武帝时期及其以后西汉王朝在平时拥有的郡国兵数 量。但在战时, 西汉王朝所征发的郡国兵数量会大于此数。让我们先看下列史实: 《汉书·成帝纪》: 鸿嘉四年 (前 17 年)“冬, 广汉郑躬等党与浸广, 犯历四县, 众 且万人。拜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 发郡中及蜀郡合三万人击之。” 《汉书·西南夷传》: 始建国三年 (11 年) “巴、蜀骚动”, 王莽“遣宁始将军廉丹 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 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击之。” 《后汉书·耿 传》: 建武五年 (29 年) , 耿 击败张步部众后,“树十二郡旗鼓, 令 张步兵各以郡人诣旗下, 众尚十余万。”李贤注引《东观记》曰: “ 凡平城阳、琅邪、 ·23· 历 史 研 究 ① ② ③ ④《盐铁论·未通篇》。 《汉书·景帝纪》。 《西汉人口考》, 载《中国史研究》1981 年第 4 期。 高密、胶东、东莱、北海、齐、千乘、济南、平原、泰山、临淄等郡。” 以上三次发兵的时间, 二次在平帝元始二年以后, 仅一次在鸿嘉四年, 但也只比 元始二年早 19 年。如把这三次的发兵数量和《汉书·地理志》所载上述郡国元始二年 的人口数作一比较, 就可得知各郡国发兵额与人口数间的比例。广汉、蜀两郡有人口 1908178, 能发兵 30000 人, 发兵额与人口之比是 1∶6316。天水、陇西等六郡有人口 3603984, 能发兵 100000 人, 发兵额与人口之比是 1∶36。城阳、琅邪等 12 郡国有人 口 6202829, 至少能出兵 10 余万人, 如以 12 万人计, 出兵额与人口之比是 1∶5117。 在这三次发兵中, 始建国三年发兵数量最大, 为 36 人出 1 人; 鸿嘉四年最小, 为 63 人出 1 人。王莽时期及东汉初年, 战争频仍, 为应付战争需要, 故发兵面较大。如 战争连年的汉武帝时期, 发兵面以 36 人出 1 人为兵计, 则当时全国郡国兵的数量可达 90 余万。如平帝元始二年按战时发兵面 63 人出 1 人为兵计, 则全国可征发到的郡国兵 也达 90 余万。正因为战时西汉王朝可征发到近百万或更多的郡国兵, 故当时有“发兵 百万”、“将兵百万”之说。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 平七国之乱时, “汉发兵百 万”;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 西汉末年昆阳之战时, 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这虽 非精确数据, 但它或能说明, 在战时西汉王朝能征发到近百万郡国兵这样一个事实。 东汉建国后, 刘秀对郡国兵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后汉书·光武帝纪》载, 建武六年, “初罢郡国都尉官”。次年三月又下诏曰: “国有众军, 并多精勇, 宜且罢轻 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 令还复民伍。”“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①。 自此以后, 内郡都尉官废除, 不设常备兵, 遇有战事, 临时设都尉领兵征伐, 事已即 罢。只有边郡才设常备兵以戒司非常。因此, 东汉的郡国兵主要是指边郡兵。 东汉边郡约 36 个, 即玄菟、乐浪、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雁门、 定襄、云中、朔方、北地、武威、张掖、五原、酒泉、敦煌、金城、陇西、汉阳、武 都、犍为、越 、永昌、益州、广汉、蜀、 柯、交 、日南、九真、南海、苍梧、郁 林、合浦。从当时边郡发兵的数量来看, 一郡之兵多为四五千人。如《后汉书·西南 夷传》: “建武十八年 (42 年) , ⋯⋯昆明诸种反叛, 杀长吏。益州太守繁胜与战而败, 退保朱提。十九年, 遣武威将军刘尚等发广汉、犍为、蜀郡及朱提夷, 合万三千人击 之 (案: 每郡约发兵 4000 人)。”《西羌传》: “中元元年 (56 年) , 武都参狼羌反, ⋯⋯ 陇西太守刘盱遣从事辛都、监军掾李苞, 将五千人赴武都, 与羌战”。“章和元年 (87 年) , (傅) 育上请发陇西、张掖、酒泉各五千人, 诸郡太守将之, 育自领汉阳、金城 五千人, 合二万兵 (击迷唐)。”《南蛮传》: “永和二年 (137 年) , 日南、象林徼外蛮夷 区怜等数千人攻象林县, ⋯⋯交 刺史樊演发交 、九真二郡兵万余人救之 (案: 平 均一郡发兵 5000 余人)。”另据《后汉书·祭肜传》载, 光武帝建武年间, 北方的匈奴、 ·33· 汉代兵力论考 ① 《后汉书·百官志》。 鲜卑、乌桓结盟, 入塞寇边, 于是“朝廷以为忧, 益增缘边兵, 郡有数千人”。所谓 “益增缘边兵”, 显然是指增加北方边郡的兵力。以上史载表明, 东汉边郡设有常备兵, 每郡郡兵的数量为四五千人, 现以 4000 人计, 则 36 边郡共有郡兵 144000 人。 三、边防兵之兵力 汉代边防兵是指边郡部都尉统领的戍卒、农都尉领导的屯田卒、属国都尉统领的 属国兵和长期屯驻边地的屯兵。他们主要担负守卫边境、抵御外来侵犯的任务。属国 兵下面将列专门题目论考, 在此省略。 据前面所述, 按西汉制度, 适龄服役男子一生中要服二年兵役, 一年为郡国兵, 一 年为卫士或到边地戍边。据此, 则西汉每年的边防兵、中央军数量之和应大致等于郡 国兵的数量, 也即是说边防兵的兵力等于郡国兵数减去中央军兵数。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 第一, 西汉郡国兵未见有免役的记载, 而戍卒免役的记载却多有。西汉王朝在 边境安定时常减免一部分戍卒的兵役, 而且有时是较大规模地减免。如《汉书·宣帝 纪》载, 宣帝五凤四年 (前 54 年) , “以边塞亡寇, 减戍卒什二”。第二, 郡国兵不见 有纳赋代役的规定, 但戍边男子却可纳更赋代役。“更赋”一词首见于《汉书·昭帝 纪》元凤三年 (前 77 年)。如淳注更赋曰: “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 亦名为更, 律所谓 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 又行者当自戍三日, 不可往 便还, 因便往一岁一更。诸不行者, 出钱三百入官, 官以给戍者, 是谓过更也。”汉初 以来, 适龄服役男子一生中要戍边一年 (为卫士者不戍边)。汉昭帝时改为在适龄服役 期内每年戍边三日, 是因为汉之北方劲敌匈奴经汉武帝时期战争的打击, 加上内部出 现分裂而衰落下去, 边境出现安定局面, 无需大批男子到边地戍边, 于是便以“戍边 三日”作为纳更赋代役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天下男子在适龄服役期内每年交纳 300 钱于官府后, 就 可免去戍边一年的兵役。每年 300 钱的更赋不算太重, 所以相当部分应戍边的男子都 会纳更赋代役, 而不亲自去戍边。因此, 西汉边防兵的数量比郡国兵数减去中央军兵 数计算出来的数字要少得多。 西汉初期, 边境的防务由封在边地的燕、赵、代、长沙、楚等诸侯王的王国兵担 任。因西北边境有劲敌匈奴的威胁, 故中央还派遣了长期屯兵。《汉书·高祖纪》载, 汉高祖时西北边境的长期屯兵有 20 万人。汉文帝时, 西北边境的戍卒数量有较大增加, 以致出现了“屯戍者多, 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① 的困难。至汉武帝时, 通过大规模用 兵四边, 疆土扩大。为加强边境的有效防卫, 武帝在边地设部都尉以领戍卒, 设农都 尉以领屯田卒, 设属国都尉以领属国兵, 从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边防防御体系。 ·43· 历 史 研 究 ① 《史记·平准书》。 据《汉书》《地理志》、《匈奴传》、《赵充国传》、《冯奉世传》、《田广明传》、《扬雄 传》、《西南夷传》及《居延汉简》等有关史料的记载, 西汉在边地设部都尉 56 个、农 都尉 4 个、属国都尉 8 个。即敦煌郡的中部、玉门关、阳关、宜禾部都尉; 酒泉郡的 东部、中部、北部部都尉; 张掖郡的日勒、居延、肩水部都尉和张掖属国都尉、番和、 居延、张掖农都尉; 金城郡的西部、广武部都尉和金城属国都尉; 武威郡的北部部都 尉; 陇西郡的南部部都尉; 西河郡的南部、西部、北部部都尉和西河属国都尉; 天水 郡的属国都尉; 安定郡的属国都尉; 北地郡的北部、浑怀部都尉和北地属国都尉、上 河农都尉; 上郡的匈奴、高望北部、望松北部部都尉和上郡属国都尉; 朔方郡的东部、 中部、西部部都尉; 五原郡的东部、中部、西部、受降部都尉和五原属国都尉; 云中 郡的东部、中部、西部部都尉; 定襄郡的东部、中部、西部部都尉; 雁门郡的东部、西 部部都尉; 代郡的东部、中部、西部部都尉; 上谷郡的东部、西部部都尉; 辽西郡的 东部、西部部都尉; 辽东郡的东部、中部、西部部都尉; 乐浪郡的南部、东部部都尉; 会稽郡的西部、南部、东部部都尉; 广汉郡的北部部都尉; 蜀郡的西部、北部部都尉 和 柯郡的南部部都尉。 部都尉及其属官的任务是统领戍卒居障塞候望警备外族侵扰。据陈梦家先生的考 证, 居延部都尉有候官 5 个, 即殄北、居延、遮虏、甲渠、卅井候官。肩水部都尉也 有 5 个候官, 即广地、橐他、肩水、仓石、庾候官。甲渠候官所在地破城子出土的汉 简有“吏员百八人”、“卒员三百□ ”的记载, 由此, 陈先生认为甲渠候官“吏员约 百人, 卒员三百人。其它候官, 或较小”①。如平均一候官以有吏卒 300 人计, 则居延 部都尉有吏卒 1500 人。其他部都尉的吏卒数若亦以此数计, 则所知的西汉 56 部都尉 共有吏卒 84000 余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农都尉, 武帝初置。”前面所列的农都尉数是 4 个, 且 只在张掖、北地两郡。这恐怕有漏载, 因史载表明, 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 等郡也有屯田卒, 这些屯田卒不可能遥统于张掖或北地的农都尉, 这些郡当自有本郡 的农都尉系统。一农都尉所领的屯田卒数因史无载而不可考, 虽如此, 但某一时期的 某一地域的屯田卒数, 史籍仍留下了一些记载, 如《史记·匈奴列传》载: 汉武帝元 狩四年 (前 119 年) , “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 往往通渠置田, 官吏卒五六万人”。 “朔方以西至令居”的地理范围, 大致包括朔方、定襄、雁门、西河、上郡、北地、安 定、金城、天水、武都、陇西等 11 郡。“官吏卒五六万人”, 应是此时西北边地所有屯 田吏卒的总数。 由上可知, 汉武帝元狩年间, 汉朝在边地的戍边吏卒和屯田吏卒共有 15 万左右。 至武帝元鼎年间, 汉在边地的戍边吏卒和屯田吏卒数激增。《史记·平准书》曰: 元鼎 ·53· 汉代兵力论考 ① 《汉简缀述》,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第 68 页。 六年 (前 111 年) , “初置张掖、酒泉郡, 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 斥塞卒 六十万人戍田之。”应当指出的是, 这 60 万人并不是仅指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四 郡的戍边、屯田卒数量, 而是指这个时期汉在西北边地戍边、屯田卒的总数。加上北 方、西南边地的戍卒, 那么元鼎年间的边防兵数量当有 60 余万 (不包括属国兵)。从 武帝后期开始。因匈奴衰落, 边境安宁, 汉朝遂大量裁减戍卒, 边防兵数量大为减少。 《汉书·赵充国传》载, 至汉宣帝时, “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 乘塞列燧 有吏卒数千人”, 加上由赵充国统领驻屯金城的一万多屯兵和驻屯西域的一二千屯 兵①, 此时边防兵的数量仅二万人左右。 东汉初期经长期战争之后, 边陲萧条, 鄣塞亭燧破坏殆尽。据《后汉书·马成 传》, 西北边境先后由杜茂、马成率兵驻屯防守。至汉明帝时, 边防力量得到加强。 《文献通考·兵考二》说: “明帝以后, 又岁募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出戍, 所以妻子 自占边县, 以为常。凡徙者, 皆给弓弩衣粮。于是北胡有变则置度辽营, 南蛮或叛则 置象林兵, 羌犯王辅则置长安、雍二尉, 鲜卑寇居庸则置渔阳营。其后盗作缘海, 稍 稍增兵。” 《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八年 (65 年) , “初置度辽将军, 屯五原曼柏, ⋯⋯诏三 公募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 减罪一等, 勿笞, 诣度辽将军营。”又《后汉书·乌桓传》 载: 阳嘉四年 (135 年) , “发积射士二千人, 度辽营千人, 配上郡屯, 以讨乌桓。”可 知度辽营至少有兵力千人。《后汉书·安帝纪》: 建光元年 (121 年) ,“初置渔阳营”。李 贤注引伏侯《古今注》云: “置营兵千人。”《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十四年 (102 年) , “初置象林将兵长史官”。《后汉书》《安帝纪》、《鲜卑传》有“夫黎营”的记载。早在 光武帝时即有黎阳营之设, 《汉官仪》曰: “世祖以幽、并州兵骄 (骑) 克定天下, 故 于黎阳立营, 以谒者监之, 兵骑千人。”史载东汉营兵兵额多言千人, 可见一营之兵千 人当为东汉制度。如此, 则上述五营共有兵 5000 人。 东汉时期在边地也有部都尉之设, 见诸史书的东汉部都尉有 13 个, 即辽东西部部 都尉、安定南部部都尉、陇西南部部都尉、金城西部部都尉、张掖居延部都尉、广汉 北部部都尉、蜀郡西部部都尉、犍为南部部都尉、益州西部部都尉、九真东部部都尉、 交 东部部都尉、会稽东部、西部部都尉②。需要指出的是,《后汉书·郡国志》载, 辽 东西部、张掖居延、广汉北部、蜀郡西部、犍为南部五部部都尉在汉安帝时分别改为 辽东属国都尉、张掖居延属国都尉、广汉属国都尉、蜀郡属国都尉和犍为属国都尉。属 ·63· 历 史 研 究 ① ② 分见《后汉书》《和帝纪》、《傅燮传》、《马防传》、《西羌传》、《郡国志》、《安帝纪》、《西南 夷传》、《安帝纪》、《西南夷传》、《桓帝纪》、《南蛮传》、《胡广传》、《顺帝纪》。 《汉书·赵充国传》载, 宣帝时为平定叛羌, 赵充国用兵一万二百多人“分屯要害处”。《汉 书·西域传下》载, 宣帝时, 郑吉等率一千五百人屯田车师, 经营西域。 国都尉也领戍卒戍边 (与西汉属国都尉领属国兵戍守有别)。又《后汉书·和帝纪》载: 永元二年 (90 年) , “复西河、上郡属国都尉官”。《张奂传》、《窦融传》分别有“安定 属国都尉”和“张掖属国都尉”的记载。由此可知, 见诸史书的东汉部都尉、属国都 尉共 17 个 (部都尉改为属国都尉的不重计)。由史载看, 东汉一部都尉或属国都尉所 领的戍卒数比西汉时少, 如《张奂传》载, 安定属国都尉的戍卒“唯有二百许人”, 不 及西汉一候官之兵力。这可能是个特例, 其他部都尉、属国都尉的兵力或较多, 如平 均以 1000 人 (与一营兵力同) 计, 17 个部都尉、属国都尉共领有戍卒 17000 人。 东汉的边防兵除上述外, 在西域设置的护西域都护、副校尉、戊己校尉、西域长 史也各领有一定数额的边兵 (但护西域都护不见有领兵的记载)。据《后汉书·西域 传》记载: “护西域副校尉, 居敦煌, 复部营兵三百人”; “戊己校尉, 领兵五百人, 居 车师前部高昌壁”; “班勇为西域长史, 将弛刑士五百人, 西屯柳中”。可知, 东汉在西 域的边兵多时不过千余人。 以上是东汉比较固定的边防兵兵力, 至少有 24000 人 (不包括少数民族兵)。因常 备边防兵数量不多, 在边境吃紧时, 东汉王朝多临时征发内郡兵及中央军至边地, 配 合边防兵、边郡兵作战。如《后汉书·西羌传》载, 汉安帝永初至元初年间 (107—119 年) , 为平定叛羌, 东汉王朝动用了中央军、司隶、冀、凉三州的边郡兵、内郡兵 (内 郡兵为临时征发) 20 余万人。 四、属国兵之兵力 属国兵是指在属国都尉统辖下服属于汉王朝的少数民族兵, 属边防兵系统。 汉代属国之设始于武帝。据《汉书·武帝纪》载: 元狩二年 (前 121 年) 秋, “匈 奴昆邪王杀休屠王, 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 置五属国以处之”。“五属国”有不同 的说法, 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张守节《正义》以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 中为五属国; 杜佑《通典》以安定、上郡、天水、西河、五原为五属国。笔者认为杜 说是对的。前面所列西汉八个属国是安定、上郡、天水、西河、五原、张掖、金城、北 地。查考史籍, 未见西汉有陇西、朔方、云中三属国之设置, 而金城、北地两属国是 始置于汉宣帝时 (见下文)。张掖属国也不可能是始置于元狩二年, 因为张掖郡的设立 时间虽有不同说法, 或曰元鼎六年, 或曰太初元年, 但都认为在元狩二年以后。元狩 二年未有张掖郡的设立, 就不可能有张掖属国的存在。所以, 元狩二年汉所置的五属 国只能是安定、上郡、天水、西河、五原五属国。 至汉昭帝末年, 五属国的 4 万余匈奴降众已有部分叛汉离去。据《汉书·冯奉世 传》说: “元帝初, 上郡 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初, 昭帝末, 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 亦将众人数千畔”。故最后留在五属国的匈奴降众只有 3 万人左右。 ·73· 汉代兵力论考 汉昭帝时, 有张掖属国之记载。《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昭帝元凤三年 (前 78 年) , 郭忠“以张掖属国都尉, 匈奴入寇与战, 斩黎汗王”, 封成安侯。据《后 汉书·窦融传》, 西汉末年, “张掖属国精兵万骑”。 汉宣帝时, 有金城、北地两属国之设。《汉书·赵充国传》曰: 神爵二年 (前 60 年) 五月, 羌“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 ⋯⋯其秋, 羌若零、离留、且种、儿库共斩先 零大豪犹非、杨玉首, 及诸豪弟泽、阳雕、良儿、靡忘皆率前巩、黄羝之属四千余人 降汉, ⋯⋯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又《汉书·宣帝纪》载, 五凤三年 (前 52 年) “单于阏氏子孙昆弟⋯⋯当户以下降众五万余人来降归义, ⋯⋯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 匈奴降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西河属国始置于元狩二年, 《汉书·冯奉世传》的记 载也表明西河属国在汉宣帝以前就有, 西河属国应是复置。原因可能是昭帝末西河属 国的匈奴降众数千人叛去后该属国就废止了, 五凤三年又重新设置西河属国以安置匈 奴降众。又《汉书·匈奴传》说, 宣帝神爵三年有匈奴日逐王“率其众数万骑归汉”, 但未见汉置属国之记载, 抑或这数万匈奴降众安置于已有属国之内? 未可知晓。 汉宣帝以后, 西汉再无属国之设。以上 8 个属国共有少数民族降众 15 万人左右 (张掖属国兵未计, 日逐王所率匈奴降众以 3 万人计)。西汉王朝对属国的政策是“因 其故俗为属国”①, 即在不改变少数民族降众的原有部落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 惯的前提下, 使其接受汉朝的统治。属国设于边郡, 平时属国的少数民族降众为汉守 边保塞, 战时部分少数民族降众就被汉朝征发为兵, 充当兵役。 东汉时期也有属国之设, 但东汉的属国是在原有郡县管辖地区将少数民族集中的 地方划出来设立的, 免去属国的赋役 (包括兵役) 负担, 以别于郡县。所以, 东汉时 期不存在属国兵。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则由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和护羌校尉领 护。东汉王朝的少数民族兵主要就来自这些少数民族降众。需要说明的是, 使匈奴中 郎将、护乌桓校尉和护羌校尉皆始置于汉武帝时, 但在西汉时使匈奴中郎将是出使匈 奴的使官; 护羌校尉因武帝后对降羌是设置属国以处之, 故护羌校尉在武帝以后废止 了; 护乌桓校尉领护的乌桓因居塞外, 一般不征发他们当兵。东汉时以上三官皆在边 郡设营府, 置属官②, 领护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 并根据战事需要征发归附的少数民族 当兵。 使匈奴中郎将领护南匈奴。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 (49 年) , 南匈奴单于比将四五万 人归附汉朝。次年, 汉廷令南单于入居云中郡, “置匈奴中郎将, 将兵卫护之”。不久 ·83· 历 史 研 究 ① ② 应劭《汉官仪》: “使匈奴中郎将屯西河美稷县。”《后汉书·百官志》: “使匈奴中郎将, ⋯⋯ 置从事二人, 有事随事增之, 掾随事为员。”《后汉书·乌桓传》: “置 (乌桓) 校尉于上谷宁 城。”《后汉书·百官志》“护乌桓校尉”条注引应劭《汉官仪》曰: “长史一人, 司马二人, 皆六百石。”《汉官仪》: “护羌校尉都于陇西令居县, 长史、司马二人, 皆六百石。”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后又将南匈奴分部屯居北地、朔方、云中、五原、定襄、雁门、代郡等 7 郡。汉和帝 永元二年 (90 年) , 东汉与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后, 南匈奴“党众最盛, 领户三万四千, 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 胜 0 兵五万一百七十”。南匈奴不仅平时替汉“侦罗耳目”①, 侦 察北匈奴动静, 而且曾多次配合东汉军队击败北匈奴、鲜卑等族的侵犯, 为东汉西北 边境的安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汉安帝时期开始, 南匈奴时有部分反叛, 但总的 说来, 终东汉之世, 南匈奴的大部分接受了东汉王朝的领护, 为汉守边保塞。 护乌桓校尉领护乌桓。《后汉书·乌桓传》载, 建武二十五年, 部分乌桓部落归附 汉朝,“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 皆居塞内, 布于缘边诸郡, 令招来种人, 给其衣食, 遂为汉侦候, 助击匈奴、鲜卑。⋯⋯及明、章、和三世, 皆保塞无事”。当 时归附汉朝的乌桓人的数量史书没有记载, 但至汉灵帝时, 居于塞内的乌桓至少有 15800 余落。《乌桓传》说: “灵帝初, 乌桓大人上谷有难楼者, 众九千余落, 辽西有丘 力居者, 众五千余落, 皆自称王。又辽东苏延仆, 众千余落, 自称峭王。右北平乌延, 众八百余落, 自称汗鲁王。”据马长寿先生的推算, 当时乌桓“每一邑落当有人口一百 几十人至二百几十人”②。以一邑落有人口 200 人计, 则 15800 余落 (即邑落) 的人口 是 310 余万。当然, 这个数字是塞外乌桓乘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之际大量迁居塞内的结 果。东汉初期归附汉朝的乌桓人可能只有数万、十余万或数十万。 护乌桓校尉也领护鲜卑。《后汉书·百官志》曰: “护乌桓校尉⋯⋯主乌桓胡。”注 引应劭《汉官仪》曰: “并领鲜卑。”《后汉书·鲜卑传》载: 汉明帝永平元年 (58 年) , “祭肜复赂偏何击歆志贲, 破斩之, 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 并诣辽东受赏赐, 青、徐 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 保塞无事”。汉和帝永元五年 (92 年) , 鲜 卑占据北匈奴故地, 遂叛离东汉。从永平元年至永元五年, 鲜卑为汉保塞 35 年。归附 汉朝的鲜卑人数史籍缺载, 但我们可从其他方面来推知其大概。据《后汉书》《南匈奴 传》、《袁和传》载, 南匈奴四五万人归汉时, 东汉每年所给的费用是一亿九十余万, 而 给鲜卑的费用是每年二亿七千万, 可知归附的鲜卑人比归附的南匈奴人要多。如给每 个人的人头费大致相等, 那么归附的鲜卑人约是归附的南匈奴人的 217 倍, 即归附东 汉的鲜卑人有十三四万。 护羌校尉领护西羌。《后汉书·西羌传》说: 光武帝建武九年 (33 年) , “凉州部皆 有降羌, ⋯⋯即以牛邯为护羌校尉。”西羌为东汉王朝最大的边患, 为平定西羌的反叛, 东汉耗费甚多, 单永初、元初的 14 年间就开支军费二百四十亿钱。《西羌传》的记载 也表明: 终东汉之世, 西羌叛离的时间长, 归降的时间短; 叛离的人多, 归降的人少。 所以护羌校尉领护的降羌极少, 而从降羌中所能征发的兵员就更少, 如《后汉书》《西 ·93· 汉代兵力论考 ① ② 《乌桓与鲜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第 121 页。 《后汉书·南匈奴传》。 羌传》、《邓训传》等所记东汉一次征发的羌兵仅数百人或稍多些, 说明羌兵在东汉的 少数民族兵中数量很少, 于东汉的整个少数民族兵兵力的估计无足轻重, 可略而不计。 综上, 如归附东汉的乌桓人以 15 万计, 降羌略而不计, 则归附东汉的少数民族降 众约有 55 万人。但汉和帝以后, 由于有相当部分归附东汉的少数民族降众叛汉离去, 故归东汉领护的少数民族降众也相应减少。 从《汉书·西域传》所记西域各国的胜兵额 (胜兵, 即可充当兵役的男子) 与人 口数的比例来看, 大都在 1∶4 至 1∶6 间。另《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也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 南 匈奴“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 胜兵五万一百七十”, 胜兵额与人口数之比是 1∶417。现 取个中间数即 1∶5 计, 则西汉在宣帝末可征发到属国兵 4 万人左右 (张掖属国兵 1 万 在内)。东汉在和帝初年可征发到少数民族兵 11 万左右。 最后, 把以上所论考的汉代中央军、郡国兵、边防兵和属国兵 (东汉为少数民族 兵) 的数量列表如下: 兵 别 时 期 西 汉 东 汉      备   注 中央军 10 余万 112 万 西汉的为汉武帝时期及其以后的数字。 郡国兵 42—70 万  1414 万  西汉战时可征发近百万或更多。东汉战时也大为增加。 边防兵 约 15 万  至少 214 万 西汉的为汉武帝时期的数字, 元鼎年间曾达 60 余万。 汉宣帝时下降为 2 万左右。 属国兵 4 万  11 万 东汉的少数民族兵数量在汉和帝以后有较大减少。 合 计 71—99 万  29 万 (责任编辑: 宋 超)   〔作者胡宏起, 1964 年生, 南昌大学历史系讲师。〕 ·04· 历 史 研 究
本文档为【汉代兵力论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43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9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21
浏览量: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