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用中药表

常用中药表

举报
开通vip

常用中药表常用中药表 常用中药表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第一药, 宣肺平喘之良药, 宣肺利尿之要药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表实证 2.肺实咳喘 3.风水水肿 4.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配附子(先煎)、细辛,煎服,治心动过缓有效) 3~10 1.表 虚 自汗,阴 虚盗汗及肾不纳气的 虚 喘 慎 用 2.发汗解 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捣 绒 用 发 汗 和 缓 3.小儿,老人等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麻黄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长于...

常用中药表
常用中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常用中药表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第一药, 宣肺平喘之良药, 宣肺利尿之要药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表实证 2.肺实咳喘 3.风水水肿 4.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配附子(先煎)、细辛,煎服,治心动过缓有效) 3~10 1.表 虚 自汗,阴 虚盗汗及肾不纳气的 虚 喘 慎 用 2.发汗解 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捣 绒 用 发 汗 和 缓 3.小儿,老人等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麻黄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长于散寒,通阳。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外感风寒表虚、实证 2.寒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 3.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3~10 1.外用治子宫出血、寻常疣较效 2.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紫苏(辛温,归肺胃经) 善疗表寒兼脾胃气滞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外感风寒证 2.脾胃气滞证 3.气滞胎动 4.食鱼蟹中毒 3~10 1.叶长于发表,梗偏于理气安胎 2.不宜久煎 3.治鱼蟹中毒单用可至30~60克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有“夏月麻黄”之称,最宜治疗阴暑证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阴暑证 2.水肿,小便不利 3~10 1.汗多表虚者忌用 2.不宜久煎 3.利水退肿须浓煎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 为“呕家圣药”,胃寒呕吐尤宜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外感风寒表证 2.多种呕吐证,胃寒呕吐尤宜 3.风寒客肺咳嗽 4.解半夏、南星及食鱼虾中毒 3~10 1.阴虚内热及热盛者慎用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药性和缓,为发表散风通用 祛风解表 透疹止痒 止血 1.风寒、风热表证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炒炭) 5.外治手足癣较效 3~10 1.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2.荆芥、防风温性不大,善祛风,故用时可不辨寒热而取其疏风之性。 3.不宜久煎。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治风通用之品,为风药之润剂(微温不燥)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1.风寒、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2.风寒湿痹证 3.破伤风,小儿惊风 4.煎汤送服蜈蚣散,治面神经麻痹有良效 3~10 1.燥热、阴虚血亏、热病动风者慎用或忌用 2.其性兼甘,故为“风药中之润剂” 3.祛风而不燥,防风秦艽之类也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气味烈雄,升浮发散,偏上偏表;擅治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风寒头痛 发散风寒 胜湿止痛 1.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风寒头痛 2.风寒湿痹证 3~10 1.阴虚燥热证忌用 2.治痹常用药,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独活反之) 3.脾胃虚弱者用量过大易致呕吐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 于散太阳经风寒湿痹见长,颠顶头痛首选药 祛风散寒 胜湿止痛 1.外感风寒夹湿表证,颠顶头痛 2.风寒湿痹证 3.头面及遍身风湿瘙痒证 3~10 1.血虚头痛及热证均慎用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性善走窜,长于祛风散寒止痛,为少阴头痛,牙痛之常用品 祛风解表 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 通窍 1.外感虚寒及阳虚外寒证 2.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等诸痛 3.寒饮咳喘 4.通关开窍醒神 3~5 1.气虚多汗、阴虚阳亢或血虚引起的头痛等忌用 2.反黎芦 3.入丸散剂:0.5~1 4.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中毒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辛温而芳香上达,为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之要药 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 1.风寒感冒,头痛牙痛 2.鼻塞、鼻渊 3.疮痈肿毒 4.寒湿带下 5.多种皮肤病(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 3~10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为治鼻渊之要药,又是治疗风寒头痛的常品 散风寒 通鼻窍 祛风、除湿止痛 1.风寒表证夹湿,鼻渊 2.痹证 3.风湿疹瘙痒,疥癣(祛风杀虫止痒) 4.麻风病(须配大风子等) 3~10 1. 血虚头痛不宜用 2.过量服用易中毒 3.苍耳、辛夷皆用于鼻渊头痛、风寒表证 辛荑(辛温,归肺胃经) 为治鼻渊之专药,又为治风寒头痛,鼻塞之佳品 散风寒 通鼻窍 1.风寒头痛,鼻塞 2.鼻渊头痛 3~10 1.阴虚火旺者忌服 2.内服宜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 外能发寒解表,内能 散寒通阳 发寒解表 散寒通阳 1.外感风寒的轻证 2.阴盛格阳证 3.外敷能散结通络下乳,治乳汁郁积,乳房胀痛;解毒散结,治疮痈肿毒 3~10 1.不宜久煎. 2.捣烂敷脐治小儿遗尿、秋季腹泻;熬膏敷患处治面神经麻痹。均有良效。 胡荽(辛温,归肺胃经) 为药食两用之佳品 解表透疹 健胃消食 1.麻疹透发不畅 2.胃寒食滞 3~6 1.热毒壅滞而疹出不透者忌用 柽柳(辛平,归肺胃心经) 麻疹透发不畅常用药 解表透疹 祛风除湿 1.麻疹透发不畅 2.风寒湿痹 3.外邪闭肺,肺失宣降的咳喘 3~10 1.麻疹已透者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心烦 鹅不食草(辛温,归肺肝经) 既为治风寒头痛,鼻塞目翳之良药,又为治鼻渊之妙品 祛风散寒 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 2.湿疮肿毒,无名肿毒,跌打肿痛 3.寒痰咳喘证 6~9 1.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 2.鲜品煎液治百日咳有效;本品研细末,加凡士林为软膏,外用治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疗效 发散风热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长于发汗散热,是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咽痛目赤,麻疹不透或皮肤疮疹的常用药 发散风热 清利咽喉 透疹解表 疏肝解郁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2.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 4.肝气郁滞,胸闷胁痛等 3~6 1.不宜久煎,后下 2.其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3.阴虚多汗者不宜,阴虚血燥者慎用 4.还可治暑邪内郁引起的痧胀呕吐等证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 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上宣肺气,下利大便;风热表证兼便秘者用之尤宜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外感风热,症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风热及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热毒疮痈及痄腮 5.性偏滑利,通利二便 6~12 1.本品有滑肠通便之弊,脾虚腹泻者慎用 2.炒研末,开水冲服,治偏头痛;本品配苎麻根、甘草,煎服治鼾症。均有良效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 长于清肺肝热 发散风热 润肺止咳 平肝明目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症见头痛咽痛 2.肺热或燥热伤肺 3.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9~12 1.治目疾可外用煎水洗眼 2.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炙桑叶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之要药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目疾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疔疮肿毒 10~15 1.疏风多用黄菊(杭),平肝明目多用白菊(滁),解毒消疔多用野菊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 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背强痛之主药,脾虚泄泻佳品,麻疹不透之常品 解肌退热 透发麻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1.外感风热,头痛项强 2.麻疹透发不畅 3.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4.热泻热痢,脾虚久泄 10~15 1.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生津以鲜葛根为优 2.煨用治脾虚泄泻之佳品 3.配红花、地龙,煎服治脑血栓形成有良效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为治少阳证主药,治肝气郁结证要药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1.少阳热往来,外感发热 2.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痛经 3.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及子宫下垂 4.疟疾 3~10 1.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多醋炙,升举阳气多用蜜炙,行血调经多用酒炙,骨蒸劳热用鳖血炒 2.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外感风热、咽痛喑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证的常用药 发散风热 透疹止痒 祛风止痉 退翳明目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2.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热瘙痒 3.小儿惊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 4.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3~10 1.可单味研末冲服(治破伤风、经行头痛、面神经麻痹、荨麻疹),一般症用量宜少,止痉量宜大 2.孕妇慎用 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擅治风热所致头面诸证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外感风热所致头昏、头痛及偏正头痛等证 2.风热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 3.风湿痹痛(配祛风湿药) 5~10 “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为升阳举陷之要药 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1.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 2.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尤擅清阳明经热毒 3.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等 3~10 1.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 2.升阳举陷生用,发表透疹制用3.配枳壳或牡蛎,水煎服,对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均有效 淡豆豉(甘辛凉,归肺胃经) 发汗力平稳,无清热作用 解表 除烦 1.外感表证 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3.护胃和中 10~15 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多用治风热感冒,以麻黄紫苏发酵则多用于风寒 浮萍(辛寒,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 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水肿,小便不利 3~10 表虚自汗者勿用 木贼(甘苦平,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 2.便血,痔血 3~10 气虚血虚目疾者慎用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肺热咳嗽、胃火牙痛良药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收敛生肌 加速骨缺损愈合 1.气分实热证 2.肺热咳喘、气喘 3.胃火牙痛 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5.研粉内服治大骨节病;生石膏配桐油外用治单纯性阑尾炎;在辩证的基础上,重用生石膏(60~90g),治癌症多汗。均有良效 15~60 1.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2.其功偏于清解,重用石膏善透肌肤之热 3.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宜生用,先煎;外用敛疮宜煅用 4.主含CaSO4·2H2O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为治气分实热之要药, 滋阴润燥而退虚热之常品,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1.气分实热证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阴虚消渴 4.骨蒸潮热 6~12 1.脾虚便溏者慎用 2.清肺胃实热之力逊于石膏,而重在清润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甘寒,性不滋腻,生津不恋邪 清热生津 除烦止呕 利尿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 4.热淋涩痛 15~30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善清肺胃之热,养胃阴而生津止渴。为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的良药及肺热咳嗽的常品 清热生津 消肿排脓 1.热病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或燥咳 3.痈肿疮疡 10~15 1.孕妇忌服(中期引产) 2.反乌头 3.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桅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长于泄三焦郁火,尤善清心火,为治热病烦闷要药 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热病烦闷 2.湿热黄疸 3.血热出血 4.热毒疮疡 3~10 1.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止血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 治肝火目赤、目珠疼痛之要药 清肝明目 消肿散结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痛 2.瘰疬瘿瘤 10~15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既清肝热,又益肾阴,治目疾无论肝热或阴亏皆宜 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1.目赤肿痛,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配桑寄生治高血压) 3.肠燥便秘 10~15 气虚大便溏泄者慎用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长于清心泻火除烦 清热除烦 利尿 生津 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3.热病后期气津两伤 6~15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长于清热利尿渗湿 清热除烦 利尿 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10~15 明代以前方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所用的为竹叶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 清热解毒 清肝明目 息风止痉 1.惊痫抽搐 2.肝热目赤 3.疮痈,痔疮肿痛 1~2 多入丸散剂 寒水石(咸寒,归心胃肾经) 清热泻火 1.热病烦渴 2.丹毒,烫伤 10~15 1.内服外用均可,脾胃虚寒者慎2.为碳酸钙的矿石(方解石)或硫酸钙的矿石(红石膏)。主含CaSO4·2H2O或CaCO3 鸭跖草(甘苦寒,归肺胃膀胱经) 清热泻火 解毒 利水 1.热病 2.咽痛,疮疡,毒蛇咬伤 3.水肿,热淋 15~30 莲子心(苦寒,归心肾经) 清心安神 涩精止血 1.热病高热神昏 2.失眠,遗精 3.血热吐血 1.5~3 脾胃虚寒者慎用 谷精草(辛甘凉,归肝胃经) 风热上攻所致目赤翳障 疏散风热 明目退翳 1.目赤翳障 2.头痛齿痛 6~15 密蒙花(甘微寒,归肝经) 治目赤翳障,无论虚实皆可用之 清肝养肝 明目退翳 目赤翳障 6~10 专入肝经 青葙子(苦微寒,归肝经) 清肝明目 退翳 目赤翳障 6~10 专入肝经 青光眼患者忌服 清热燥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善清中上焦湿热及肺火, 为治湿温暑湿、胸脘痞闷及肺热咳嗽之要药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 1.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肺热咳嗽 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4.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5.血热出血 6.胎动不安 3~10 1.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 黄莲(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善清中焦湿热及心火,既为湿热泻痢及胃热呕吐要药,又为心热烦躁失眠之良品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1.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 2.热病高热 3.心烦失眠,胃热呕吐,肝胃失和,呕吐吞酸 4.痈肿疮毒,皮肤湿疮,目赤肿痛 5.血热出血证 2~5 1.清热燥湿、泻火生用。 2.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清肝胆火。炒用降低寒性。 3.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善清下焦湿热,为下焦湿热诸证的常用药;为实热、虚热两清之品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虚热 1.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 2.疮痈肿毒,湿疹湿疮 3.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5~10 1清热燥湿、泻火生用,退虚热盐水炒 2.脾胃虚弱者慎用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善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 清热燥湿 泻肝火 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 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3~6 1.脾胃虚弱者不宜;津伤阴亏者慎用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下焦湿热 清热燥湿 杀虫 利尿 1.湿热之泻痢,黄疸,带下 2.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3.小便涩痛 3~10 1.脾胃虚弱及阴虚津伤者慎用 2.反藜芦 3.苦参片、苦参碱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效较好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 治湿热黄疸、疥癣、湿疮见长 清热燥湿 解毒 祛风 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2.湿热黄疸 3.湿热痹痛 6~10 脾胃虚寒者慎用 椿皮(苦涩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燥湿 涩肠止泻 止血止带 1.湿热泻痢,久泻久痢 2.赤白带下 3.崩漏,便血,痔血 3~10 1.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2.脾胃虚弱者慎用 清热解毒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通用药,治疮痈要药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疮痈疔肿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血痢 10~15 1.脾胃虚寒或气虚疮疡脓稀者慎用 2.金银花露内服治肿瘤化疗口干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为表里气血两清之品。“疮家圣药”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疏散风热 1.疮痈肿毒,瘰疬结核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6~15 1.脾胃虚寒或气虚疮疡脓稀者慎用 蒲公英(苦甘寒,归肺胃经) 为热毒内外痈肿之常用药,尤善治乳痈 清热解毒 利湿 消痈散结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3.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10~30 1.大量可致缓泻 紫花地丁(苦寒,归心肝经) 治疔疮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1.疮痈疔肿,乳痈、肠痈,丹毒肿痛 2.毒蛇咬伤 15~30 体质虚寒者忌服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 1.疮痈疖肿 2.咽喉肿痛,风火赤眼 10~15 大青叶(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长于凉血消斑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疮痈丹毒,口疮,咽痛 2.外感发热,温病初起 3.热入营血,高热斑疹 10~15 脾胃虚寒者慎用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1.用于温病发热头痛,喉痛或身发斑疹 2.大头瘟疫,丹毒痄腮 10~15 脾胃虚寒者忌用 青黛(咸寒,归肝肺经) 治热毒发斑之要药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肝泻火 1.痄腮喉痹,疮痈丹毒 2.热毒发斑,吐血衄血 3.肝热惊痫 4.咳嗽痰血 1.5~3 1.入丸散剂 2.胃寒者慎用 贯众(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对风热感冒有治防双重作用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 1.风热感冒,热毒班疹,痄腮 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3.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10~15 1.清热解毒、杀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2.不宜过量。脾胃虚寒者慎用 穿心莲(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可治多种湿热病证 清热解毒 燥湿 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 2.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3.湿热泻痢,湿热搔痒,热淋 6~10 1.味苦,用量不宜过大 2.汤剂无效,有效成分由石灰水提取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专入肺经,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 1.肺痈,肺热咳嗽 2.热毒疮痈 3.热淋 15~30、 1.不宜久煎 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肠痈要药,又治肺痈及疮痈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1.肠痈、肺痈、疮痈 2.产后瘀阻腹痛 6~15 脾胃虚弱者慎用 射干(苦寒,归肺经) 治咽喉肿痛要药 清热解毒 利咽祛痰 1.咽喉肿痛 2.痰壅咳喘 3~10 1.孕妇慎用 2.水煎内服治乳糜尿 山豆根(苦寒,归肺胃经) 治热毒咽痛之第一要药 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 1.热毒壅结之咽喉肿痛 2.牙龈肿痛 3~10 1.本品还可用于黄疸,肺热咳嗽2.配桔梗、甘草,煎服治银屑病;山豆根粉高压消毒后,局部涂敷,治宫颈糜烂 2.过量易致呕吐、腹泻、胸闷 白花蛇舌草(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治外痈内痈之常品 清热解毒 消痈 利湿通淋 1.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2.肠痈腹痛 3.热淋 15~30 1.用于多种癌症治疗 2.岭南地区多以水线草代用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热毒血痢良药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与秦皮煎汤外洗,治阴痒 3.配黄芪制成糖浆,治消化性溃疡 4.鲜品捣汁外用,治神经性皮炎 6~15 虚寒泻痢者忌服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治梅毒要药 解毒除湿 通利关节 1.梅毒 2.热淋,带下,湿疹 15~30 以本品大量(60~150g)配甘草,煎服,治钩端螺旋体病,效较好 马齿苋(酸寒,归肝大肠经) 热毒血痢常品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通淋 1.热毒血痢 2.疮痈肿毒 3.崩漏便血 4.热淋血淋 5.鲜品取汁或煎水外用治急性荨麻疹、白癜风;或以本品制成霜型面膜药,治黄褐斑,良效 15~30 肠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半边莲(甘淡寒,归心小肠肺经)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2.大腹水肿 10~15 虚证水肿忌用 半枝莲(辛苦寒,归肺肝肾经) 清热解毒 散瘀止血 利水消肿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吐衄,血淋 3.大腹水肿 15~30 1.血虚者及孕妇慎用 2.单用或复方用于消化道肿瘤 蚤休(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为治疮痈肿痛、毒蛇咬伤之要药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 3.小儿惊风 5~10 1.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2.阴证疮疡忌用 3.广泛用于多种癌症治疗 三丫苦(苦寒,归心经) 清热解毒 祛风除湿 散瘀止痛 1.疮痈肿毒,蛇虫咬伤 2.外感疫气诸证 3.风湿痹痛 15~30 脾胃虚寒者慎服 马勃(辛平,归肺经) 清热解毒 利咽 止血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3~6 秦皮(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清热解毒 燥湿止痢 清肝明目 1.热毒泻痢,湿热带下 2.目赤肿痛,目生障翳 3~10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热毒血痢,休息痢之常品 清热解毒 止痢 截疟 腐蚀赘疣 1.热毒血痢,休息痢 2.疟疾 3.鸡眼赘疣 10~15粒(疟疾)10~30粒(痢) 1.内用须龙眼肉包服或入胶囊服 2.胃肠出血及肝病者忌服或慎服3.研碎水煎灌肠治大肠癌;10%鸦胆子油口服乳剂治中晚食管癌 白蔹(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适用于疮痈各阶段 清热解毒 消痈敛疮 1.疮痈肿痛,溃久不敛 2.水火烫伤 3~10 1.反乌头 2.消散初起疮痈,溃脓成未溃者,敛疮生肌,治疮痈要药 山慈菇(辛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痈疽疔毒,发背恶疮,瘰疬痰核 3~6 正虚体弱者慎用 漏芦(苦寒,归胃经) 治乳痈要药 清热解毒 消痈 通乳 1.疮痈,乳痈 2.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5~10 1.正虚体弱,孕妇及疮面平塌者慎用 金荞麦(苦微寒,归肺脾胃经) 清热解毒 消痈利咽 祛风湿 1.肺痈吐脓,痈肿疮疔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3.风湿痹痛 15~30 绿豆(甘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 消暑 利尿 1.疮痈肿毒 2.药食中毒 3.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15~30 脾胃虚寒,滑肠泄泻者慎用 四季青(苦涩寒,归肺心经)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敛疮 1.水火烫伤,下肢溃疡,湿疹,疮痈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涩痛 3.外伤出血 15~30 红藤(苦平,归大肠肝经) 肠痈要药,兼治疮痈肿痛,又擅治跌打损伤,经行腹痛 清热解毒 活血止血 1.肠痈,疮疡 2.跌打损伤,经行腹痛,风湿痹痛 10~15 1.孕妇慎用 2.大剂量15~30 地锦草(苦辛平,归肺胃大肠经) 止血不留瘀 清热解毒 活血止血 利湿退黄 1.热毒泻痢 2.热毒疮痈,毒蛇咬伤 3.多种出血证 4.湿热黄疸 15~30 金果榄(苦寒,归肺大肠经) 清热解毒 利咽止痛 1.咽喉肿痛 2.疮痈肿毒,泻痢腹痛,脘腹疼痛 3~10 肿节风(辛苦平,有小毒,归肝肺大肠经) 清热解毒 祛风除湿 活血止痛 1.感冒发热,咽痛咳嗽,泻痢腹痛 2.风湿痹痛 3.跌打损伤 6~12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千里光(苦寒,归肝经) 被称为“外科圣药” 清热解毒 清肝明目 1.疮痈疖肿,水火烫伤 2.目赤肿痛 15~30 木芙蓉(辛平,归心肝肺经) 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痈肿疮毒,丹毒,水火烫伤,跌打损伤 外用适量 1.外治痈肿疮毒之要药 2.阴疽不红不肿者忌用 胖大海(甘寒,归肺大肠经) 咽痛失音之佳品 清热利咽 润肺开音 清热通便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燥热便秘 2~4枚 泡服或煎服 橄榄(甘酸平,归肺经) 清热解毒 利咽生津 1.咽喉肿痛 2.酒毒或鱼蟹毒 6~15 木蝴蝶(苦甘凉,归肺肝胃经) 治音哑 清热利咽 疏肝和胃 1.咽喉肿痛 2.肝胃气痛 3~6 亦名千层纸 土牛膝(苦酸平,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 活血散瘀 利水通淋 1.咽喉肿痛 2.痛经,经闭,风湿痹痛 3.热淋 10~15 朱砂根(苦辛凉,归肺大肠经) 清热解毒 利咽 散瘀止痛 1.咽喉肿痛 2.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3~9 余甘子(甘酸涩凉,归肺脾胃经) 清热解毒 利咽生津 润肺化痰 咽痛咳嗽 3~15 铁苋菜(苦涩凉,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1.热毒泻痢 2.血热出血,外伤出血 15~30 清热凉血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入心肝血分,清热凉血要药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1.热入营血证 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毒斑疹 3.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 10~30 1.​ 鲜品养阴力弱,清热生津力 强,脾虚便溏者不宜 2.干生地煎服治席汉综合症。生地配黄芩、苦参煎服治红斑狼疮性肢痛。生地配黄酒煮成药液内服,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均良。 玄参(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似生地,偏于滋阴解毒 清热凉血 滋阴解毒 1.热入营血证 2.咽喉肿痛,瘰疠痰核,脱疽 3.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10~15 1.脾虚大便溏薄者不宜 2.反藜芦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治无汗骨蒸佳品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1.血热斑疹,吐衄 2.虚热证 3.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4.疮痈,肠痈 6~15 1.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2.清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宜酒炒,止血宜炒炭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专入肝经。凉血而无 留瘀之弊,主要用于 瘀热互结证。 血热斑疹、吐衄等 证常用药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1.血热之斑疹,吐衄 2.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3.目赤肿痛 6~15 1.血虚经闭不宜 2.反藜芦 3.煎服治冠心病 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 治热毒血滞之斑疹、麻疹要药 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1.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2.痈疽疮疡,湿疹搔痒,水火烫伤 3~10 1.脾虚便溏者忌服 2.性寒而滑,有轻泻作用,可用于排毒 水牛角(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临床多以之代犀角 清热凉血 解毒消斑 1.热入营血 2.血热吐衄 3.疮痈,喉痹 15~30 1.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宜先煎或锉末冲服 清虚热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治暑热外感要药,又善清虚热 清虚热 凉血 解暑 截疟 1.热病伤阴,夜热早凉 2.阴虚发热 3.暑热外感 4.疟疾 3~10 1.脾胃虚弱、肠滑者不宜用 2.不宜久煎 地骨皮(甘寒,归肺肝肾经) 凉血退蒸之佳品 清虚热 清热凉血 清肺降火 1.阴虚发热 2.血热出血 3.肺热咳嗽 4.内热消渴 6~15 1.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2.煎以代茶治糖尿、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专清虚热,除疳热 清虚热 除疳热 1.阴虚发热 2.疳积发热 3~10 胡黄莲(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既清虚热,疗疳热,又能清湿热。除胃肠实热效果佳 清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1.阴虚发热 2.疳积发热 3.湿热泻痢,痔疮肿痛 3~10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 2.最主要用于阴虚或产后发热(不一定是低热) 清虚热 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 2.温病热入营血 3.热淋血淋 4.疮痈咽痛,毒蛇咬伤 3~12 1.脾胃虚弱者忌用 泻下药 攻下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力猛善行,有“将军”之称 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之要药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止血 解毒 活血祛瘀 清泄湿热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证 3.热毒疮痈,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证 5.黄疸,淋证 5~10 1.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妊娠,月经、哺乳期忌服 2.生用泻下力强,宜后下或泡服,酒制活血力较强,炒炭多用于出血证 3. 煎服治急性胰腺炎;生品末冲服治肠梗阻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实热积滞,大便秘结之常品 泻下 软坚 清热 1. 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2.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 3.外敷可回乳、治急性乳腺炎 10~15 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服 2.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服 3.外敷尚治顽固瘙痒、痔疮等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 专治热结便秘 泻下导滞 行水消胀 1.用于便秘 2.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 1.5~3(泡) 5~9(煎) 1.一般单味泡服,煎宜后下,小量可以作为缓泻剂 2.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3.剂量过大偶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芦荟(苦寒,归肝大肠经) 治肝经实火热结便秘者尤宜 泻下 清肝 杀虫 1.热结便秘(通便兼清肝火) 2.肝经实火 3.小儿疳积 4.癣疮(外用) 1~2 入丸散 1.味臭,入丸散。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2.泻下力强于大黄,但伴有剧烈腹痛 润下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 最宜年老、体虚、产妇阴津不足肠燥便秘。是常用润肠通便药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10~15 1.去外壳,打碎入煎 2.以火麻仁馏油外用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有效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 善治肠燥便秘,兼治水肿及脚气浮肿 润肠通便 利水消肿 1.肠燥便秘 2.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6~12 打碎入煎,孕妇慎用 松子仁(甘温,归肺肝大肠经) 治津枯肠燥便秘和肺燥咳嗽之佳品 润燥滑肠 润肺止咳 1.肠燥便秘 2.肺燥咳嗽 3.血燥生风眩晕、风痹等 5~10 1.脾虚便溏、有湿痰者慎用 峻下逐水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甘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苦寒,泻下逐饮峻剂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 2.风痰癫痫 3.痈肿疮毒 入丸散 0.5~1 1.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 2.内服宜醋制。外用适量生用 3.体虚及孕妇忌服 4.反甘草 京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泻水作用稍逊于甘遂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煎:1.5~3 丸散:1/次 1.来源于大戟科(红大戟茜草科,长于消肿散结) 2.内服宜醋制减毒,外用适量生用 3.体弱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善泻胸胁水饮,现用治老慢支寒湿偏重者,疗效较佳 泻水逐饮 祛痰止咳 杀虫疗疮 1.胸胁停水,水肿,臌胀 2.咳嗽痰喘 3.痈疽肿毒,秃疮,顽癣 煎:1.5~3 丸散:0.6/次 1.内服宜醋炒减毒 2.体虚及孕妇慎用 3.反甘草 商陆(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于水肿,臌胀等证兼二便不利者佳 泻下利水 消肿散结 1.水肿,臌胀,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2.疮痈肿毒 5~10 1.醋制可减低毒性 2.孕妇忌服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善泻下逐水,通利二便 泻下 逐水 驱虫 去积 1.水肿臌胀 2.痰壅喘咳 3.热结便秘,食滞 4.虫积腹痛 煎:3~9 丸散:1.5~3 1.炒用性减缓 2.不宜与巴豆同用 3.孕妇忌用 巴豆(辛热,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辛热大毒,善峻下寒积,有斩关夺门之力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 1.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者 2.腹水臌胀 3.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4.痈疽,疥癣,恶疮 入丸散剂0.1~0.3/次 1.内服宜用巴豆霜 2.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3.畏牵牛 4.得热助泻,得冷泻止,故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 千金子(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 内服逐水,外用杀虫 泻水逐饮 破血消瘕 1.水肿,臌胀,二便不利 2.癥瘕,经闭 3.外用治顽癣,瘶疮,黑痣疣赘,蛇伤 制霜入丸散:0.5~1 外用适量 体弱及孕妇忌用 袪风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独活(辛苦温,归肾膀胱经) 性善下行入里,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痹止痛 祛风湿 止痹痛 解表 1.风寒湿痹痛 2.头风头痛,风寒表证及表证夹湿 5~15 1.以下部寒湿之腰膝酸痛为宜 2.独活羌活古时不分,本经只有独活,并谓独活一名羌活。 2.气血亏虚者慎用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善治风湿热痹及水肿兼热者,水肿无论风水、皮水、腹水均可选用 祛风湿 止痛 利水消肿 1.风湿痹证 2.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5~10 1.祛风湿宜木防己,利水退肿宜汉防己 2.阴虚体弱、脾胃虚汗者慎用。木防己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 入心脾肝肾经,毒大力强之品,善祛风湿、散寒止痛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1.风寒湿痹,拘急疼痛 2.寒湿诸痛、心腹冷痛,寒疝腹痛,手足厥冷 3.局部麻醉(外用) 4.以制川乌、制草乌各5g煎服,治小儿风湿舞蹈症属卫阳虚者有效 煎服:3~9 散剂酒剂:1~2 1.入汤剂要先煎0.5~1小时 2.宜炮用。生用宜慎,一般只外用 3.不宜久服,孕妇忌用 4.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 蚕砂(甘辛温,归肝脾胃经) 风寒痹痛无论寒热新久均宜,最宜风寒湿痹之肢节疼痛、屈伸不利者 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 和中化浊 1.风湿痹痛 2.吐泻转筋 3.风疹,湿疹瘙痒 5~15 1.包煎 2.外用适量 3.现代以本品炒炭,细末内服,治崩漏良效 松节(苦温,归肝肾经) 善祛筋骨间风寒湿邪而止痹痛 祛风燥湿 止痛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10~15 阴虚血燥者忌用 公丁藤(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祛风除湿 消肿止痛 1.风寒湿痹,半身不遂 2.跌打肿痛 3.风寒表实证无汗之证 3~6 本品辛温有毒,有强烈的发汗作用,故孕妇忌服,体虚多汗者慎用 独一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祛风除湿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1.风湿痹痛 2.跌打筋骨,闪腰岔气。 3.本品研末外敷,可治外伤出血。 3~15 1.浸酒或入丸散剂。 2.孕妇忌服。 3.现代煎服以治口腔疾病(包括出血、炎证)有良效 闹羊花(辛温,有大毒,归肝经) 祛风除湿 散瘀定痛 风寒湿痹,跌打肿痛 0.3~0.6 本品辛温燥烈毒大,故不宜多服久服。体虚及孕妇忌用 马钱子(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通络止痛 散结消肿 1.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2.痈疽肿痛 3.炒黄研末装胶囊,治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性疼痛 入丸散:0.3~0.6 本品辛温燥烈,毒性大。服用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中毒昏迷,故内服须严格控制用量及炮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孕妇忌用 雷公藤(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肝经) 作用强烈,善治风湿顽痹之疼痛拘挛;现可用治慢性肾炎、红斑狼疮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活血消肿 杀虫解毒 1.风湿顽痹 2.疔疮肿毒,腰带疮,麻风,顽癣 1~5 1.久煎(文火煎2个小时以上),外敷不超过半个小时,否则起泡 2.有大毒,内服宜慎。孕妇、体虚弱者忌用。凡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 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 祛风止痛 活血通络 止痒 1.风湿痹痛及其它各种痛证。 2.跌打损伤。 3.风疹,湿疹,顽癣 4.本品尚解蛇毒 煎:3~10 研末服:1.5~3 入汤剂不宜久煎,或浸酒服 两面针(辛苦平,有小毒,归肝胃经) 祛风通络 活血散瘀 行气止痛 1.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2.跌打伤痛 3.胃痛,牙痛。 4.解毒疗伤,治毒蛇咬伤及治水火烫伤 5~10 有小毒,服用不能过量,忌与酸 味食物同服 寻骨风(辛苦平,归肝经) 既可祛风湿,又善止痛,可用治一切风湿痹痛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伤痛 0.6~10 阴虚内热者不宜服。不宜大量或 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海桐皮(苦辛平,归肝经) 专入肝经,性平不偏,直达病所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杀虫止痒 1.风痹痛,四肢拘挛 2.疥癣,风疹,湿疹 5~15 八角枫(辛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祛风除湿 疏筋活络 散瘀止痛 1.风湿痹痛,瘫痪麻木 2.跌打损伤 3.还可用于手术麻醉止痛 2~6 本品有毒,孕妇、小儿及年老体虚弱者忌服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 通经络,通行十二经,为治全身风湿痹痛的要药,用于中风后遗证。 祛风湿 通经络 消痰水 治骨鲠 1.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 2.痰饮积聚(亦为要药) 3.诸骨鲠喉 5~15 治骨鲠:30~50 1.体弱者慎用 2.煎服对胆结石、泌尿系结石;外用治腮腺炎、急性乳腺炎、小儿鞘膜积液等均有良效 秦艽(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风药中的润剂(微寒),风湿痹痛无论寒热新久均宜,兼热者尤宜 祛风湿 舒筋络 退虚热 清湿热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手足不遂 2.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3.湿热黄疸 5~15 大剂量多致30 1.不宜久煎 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 入心肝血分,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挛急兼热者 祛风通络 凉血消肿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喉痹,疮肿 5~15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 为风湿顽痛,筋脉拘挛之要药,也是治疗湿浊中阻、升降失常之呕吐、腹泻转筋之要药 舒筋活络 除湿和胃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2.吐泻转筋 3.消食生津,用于津伤口渴,消化不良 10~15 1胃酸过多者不宜用 2.性温不燥 3.制成片剂内服,治急性黄疸有明显疗效 靳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善走窜,“内走脏腑,外达皮肤”无论内风外风,还是外风诱发内风所致的病证均可选用。为惊风抽搐要药 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1.风湿顽痹,口眼斜,半身不遂 2.麻风,疥癣,皮肤瘙痒 3.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煎:5~15 研末服:1~1.5 1治惊风抽搐的要药,但肝热引起的惊风一般不用 2.阴虚血热者忌服 3.内走脏腑,外达皮肤 乌梢蛇(甘平,归肝经) 风疾无论内外均可用。为惊风抽搐要药 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1.风湿痹痛 2.麻风,疥癣,皮肤瘙痒 3.小儿急惊风,破伤风 煎:5~10 研末:2~3 治惊风抽搐之要药 豨莶草(苦辛寒,归肝肾经) 祛风除湿 通经活络 清热解毒 1.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内服外用均可) 3.降血压 10~15 1.治痹证宜制用,治疮痒、湿疹宜生用 2.酒制补肝肾,强筋骨 臭梧桐(辛苦凉,归肝经)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降压 1.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周身瘙痒,湿疹瘙痒(仅供外用) 2.降血压病 5~15 1.用于降压不宜高温久煎,花开前采叶降压作用好。 2.外用适量 丝瓜络(甘平,归肺胃肝经) 祛风通络 化痰解毒 1.风湿痹痛 2.胸胁痛 3.咳嗽痰多 4.疮痈,乳痈 5.乳汁不下(配漏芦,路路通,王不留行等同用) 6~10 大剂量可至60 1.药力平和,用量宜大 2.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 桑枝(苦平,归肝经) 横走肢臂,治风湿肩臂疼痛 祛风通络 行水消肿 1.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2.水肿,脚气浮肿 15~30 药力平和,用量宜大 伸筋草(苦辛温,归肝经) 治痹痛拘挛及伤损瘀肿要药 祛风除湿 舒筋活血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皮肤不仁 2.跌打损伤 10~25 1.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2.得槟榔良(滇南本草) 3.有利尿、增进尿酸排泄作用 老鹳草(辛苦平,归肝大肠经) 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 解毒止痢 1.风湿痹痛 2.湿热泻痢 10~30 煎服治乳腺增生症。 路路通(辛苦平,归肝胃膀胱经) 祛风活络 利水 通经下乳 1.风湿痹痛,肢麻拘挛,跌打损伤 2.水肿,小便不利 3.经闭,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4.风疹瘙痒(祛风止痒) 5~10 穿山龙(苦辛平,归肝肺经) 治风湿痹痛与咳嗽痰多,无论寒热均宜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化痰止咳 1.风湿痹痛,跌打伤肿 2.咳嗽痰多 3.疮痈,乳汁不下,经闭 15~30 海风藤(辛苦微温,归肝经) 专入肝经 祛风湿 通经络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之瘀血肿痛 5~15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 善祛风湿,补肝肾。于风湿痹痛,肾虚有寒者为宜 祛风湿 强筋骨 利尿 1.风湿痹痛 2.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水肿,脚气浮肿 5~15 阴虚火旺,舌干口苦者忌服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 强筋骨力强,尤宜风湿痹痛与肝肾不足互欠者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10~15 降血压良,以本品60g、决明子50g,日一剂,煎服。 狗脊(苦甘温,归肝肾经) 强腰膝作用良 祛风湿 补肝肾 强腰膝 1.风湿腰痛脊强,肾虚腰膝软弱 2.肾虚尿频,遗尿,白带过多 10~15 肾虚有热之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口苦口干者忌用 千年健(苦辛温,归肝肾经) 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不足者,尤宜老人 祛风湿 强筋骨 止痹痛 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5~10 浸酒为佳,亦可水煎服 鹿衔草(苦甘平,归肝肾肺经) 祛风湿 强筋骨 调经止血 补肺止咳 1.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2.崩漏经多及肾虚之白带不止 3.肺痨咳血,肺虚久咳 4.外伤出血 10~20 煎服或研末炖肉 雪莲花(微苦甘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 强筋骨 温肾阳 活血通经 1.风寒湿痹,筋骨无力 2.肾虚阳痿 3.月经不调,痛经,白带 3~10 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忌用 化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广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化湿和中要药 化湿 解暑 止呕 1.湿滞中焦证 2.暑湿证及湿温初起证 3.湿阻呕吐 4.表证夹湿 5~10 1.叶长于发表 梗善和中 2.阴虚火旺者忌用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 似藿香,亦化湿和中要药。善治脾经湿热之口甜腻、口臭、多涎等证 化湿 解暑 1.湿滞中焦证 2.外感暑湿证或湿温初起证 5~10 善醒脾而除中洲陈腐秽浊之气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 可祛上下表里之湿邪,长于内化湿浊,燥湿健脾之功较强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湿滞中焦证 2.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5~10 1.生用燥性强,炒稍弱 2.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3.煎服治胃下垂、痛风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善燥湿、行气,为消湿滞痞满之要药、食滞胀满常用药 燥湿 行气 消积 平喘 1.湿阻中焦证 2.肠胃积滞证 3.痰饮喘咳 3~10 1.体虚及孕妇慎用 2.苦温燥湿,常为苍术之辅助药 3.厚朴花,辛苦微温,芳香化湿,行气宽胸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 醒脾调胃之要药。凡脾胃寒湿气滞所致病证均可选用 化湿和中 温脾止泻 理气安胎 1.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2.脾胃虚寒吐泻 3.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 5~10 1.后下 2.阴虚有热者忌服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 偏治中上二焦,善治湿阻中焦及寒湿气滞呕吐反胃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1.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寒湿气滞之呕吐 3~6 1.入丸散剂较好。其壳力稍弱 2.入汤剂宜后下 3.火升作呕者不宜 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 燥湿行气 温中止呕 1.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证 2.虚寒夹湿久泻 5~10 阴虚血少者忌用,不宜久煎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 燥湿散寒 除痰截疟 1.湿阻中焦证 2.疟疾 3~6 1.去壳,取仁捣碎用 2.阴虚血少者忌用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之要药,健脾安神之常品。 勿论寒热,诸湿水患皆可用之 利水渗湿 健脾安神 1.水肿,小便不利 2.脾虚诸证 3.心悸失眠 10~15 1..煎服(60g/次,日一剂),治精神分裂症 2.烘干,细末,内服(6g/次,日二次)治斑秃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专利水,阴虚水肿之要药 利水渗湿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5~10 1.无水湿者忌服 2.猪苓多糖注射液,治病毒性肝炎、银屑病等有效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善利水渗湿,泻肾于膀胱之热 利水渗湿 泄热 1.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 2.湿热带下,淋浊 5~10 1.在滋阴品中常用此品,以泻相火而保真阴。 2.配白术治耳源性眩晕;配茯苓、石菖蒲治中耳积液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不伤正,补脾不滋腻,尤宜于脾虚湿滞 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 清热排脓 除痹 1.水肿,小便不利 2.脾虚泄泻 3.肺痈,肠痈 4.湿痹筋脉拘挛 10~30 1.清热利湿宜生,健脾止泻宜炒 2.食疗佳品 3..内服治扁平疣、坐骨结节滑囊炎、消化道在肿瘤,配萹蓄治鞘膜积液 赤小豆(甘平,归心小肠经) 性质平和的利水消肿、退黄之佳品 利水消肿 解毒排脓 利湿退黄 1.水肿小便不利 2.疮痈肿毒 3.黄疸 10~30 外用适量 冬瓜皮(甘微寒,归肺小肠经) 水肿偏热者为宜 利水消肿 1.水肿 2.暑热烦渴 15~30 1.煎剂内服,短期内可使尿量显著增加 2.冬瓜子性味与皮同,清肺化痰、利湿排脓 玉米须(甘平,归膀胱肝胆经) 药性平和,阴黄阳黄均可选用 利水消肿 利湿退黄 1.水肿,小便不利,淋证 2.黄疸 15~30 葫芦(甘平,归肺小肠经) 功专利水消肿 利水消肿 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水肿等 15~30 煎剂内服,利尿作用显著 香加皮(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主入肝肾经 利水消肿 祛风湿 强筋骨 1.水肿,小便不利 2.风湿痹痛 3.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无力 3~10 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泽漆(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 利水消肿 化痰止咳 散结 1.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 2.肺热咳嗽及痰饮喘咳 3.瘰疬,痰核,癣疮 5~10 1.内服外用均可。 2.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孕妇及气血虚弱者忌用。 3.本品(30g/日)煎服治乳糜尿 蝼蛄(咸寒,归膀胱胃经) 利水消肿 1.水肿小便不利 2.石淋、癃闭 3~5 气虚体弱者及孕妇忌用 利水通淋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 尤适于湿热下注而小便淋沥涩痛 利尿通淋 渗湿止泻 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1.热淋,水肿,小便不利 2.暑湿泄泻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 4.热痰咳嗽 5~15 1.宜包煎。2.炒车前子研细末(饭前,4.5g,日3服,治胃溃疡、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有效) 3.车前草兼能清热解毒、止血 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胃经) 治热结膀胱之热淋、石淋、小便涩痛及暑湿、湿温、暑热烦渴之要药 利尿通淋 清热解暑 祛湿敛疮 1.热淋,石淋 2.暑热烦渴,湿温初起 3.清热收敛湿疮 10~15 1.宜布包煎 2.外用,配冰片等研细末,治复发性口疮、腋臭等;以滑石粉为主的九华膏外涂,治Ⅰ~Ⅲ度烧伤,有较好效果 关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 清热利水 通淋 通经下乳 1.热淋,脚气肿胀 2.口舌生疮,心烦尿少 3.血瘀闭经,乳少 4.湿热痹痛 3~6 1.关木通60克水煎服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作用 2.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用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膀胱经) 药力缓,每配相关药以取效 利尿通淋 下乳 1.湿热淋证 2.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5~10 今之木通,古书称通草;今之通草,古书称通脱木。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利尿通淋 热淋 10~15 1.孕妇忌用 2.利尿排钠 萹蓄(苦微寒,归膀胱经) 利尿通淋 杀虫止痒 1.用于热淋,血淋 2.湿疹阴痒,虫积腹痛 10~30 配薏仁治鞘膜积液;配金樱子治遗精;鲜品捣烂外敷治腮腺炎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 清热利湿 止痒 1.热淋 2.湿疹,风疹,皮肤瘙痒,阴痒 10~15 1.为皮肤科常用药 2.煎服治急性乳腺炎;外用治扁平疣。均有效 海金沙(甘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专利尿通淋止痛,尤擅治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利尿通淋 各种淋证 6~12 1.宜包煎 2.本品鲜叶连同孢子,捣烂外敷,治带状疱疹;加黄酒、睡各半煎服,治急性乳腺炎等。有良效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为治血淋、石淋之要药 利尿通淋 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1.热淋,石淋,血淋 2.肺热咳嗽 3.血热出血证 5~10 配鸡血藤、太子参、阿胶煎服,治苯中毒性贫血,效较好 冬葵子(甘寒,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利水通淋 下乳 润肠通便 1.热淋水肿 2.产后乳汁不下,乳房胀痛 3.肠燥便秘 10~15 孕妇慎用 灯心草(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利尿通淋 清心除烦 1.热淋 2.心烦失眠,小儿夜啼 3.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等 2~5 萆薢(苦平,归肾胃膀胱经) 功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要药 利湿浊 祛风湿 1.膏淋,白浊 2.风湿痹痛 3.妇女湿盛带下 10~15 利水退黄药 药名 要点 功用 主治 用量 备注 茵陈(苦寒,归脾胃肝胆经) 治黄疸要药,最宜湿热阳黄 清热利湿 利胆退黄 1.用于黄疸 2.用于湿温,湿疮,湿疹。(配桑白皮、丹参等煎服治痤疮) 10~30 1.血虚痿黄慎用 2.水煎代茶治高脂血症;配土茯苓、桃仁治前列腺炎;均有一定效果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治石淋要药、治湿热 黄疸佳品 除湿退黄 利尿通淋 解毒消肿 1.湿热黄疸 2.石淋,热淋(胆结石) 3.痈,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30~60 1.鲜品捣汁涂患处治烧烫伤 2.以之为主救治雷公藤中
本文档为【常用中药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84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5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