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當代臺灣族群問題1_8

當代臺灣族群問題1_8

举报
开通vip

當代臺灣族群問題1_8由一個仙蛋論加匏朗地區的「原(住民)」、「埔(仔人)」關係 當代臺灣族群問題 簡炯仁 副教授 高苑技術學院企業管理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台灣研究中心 1、​  前 言 今年,「911事件」之後,美國舉國上下一致「反恐」,積極加入「重建行列」,國會摒棄成見,亟力支持總統,不僅不刁難總統提案,反而更大方增加總統「重建、反恐」的經費;反觀我國,自去年「318」以後國家政策一籌莫展,經濟日衰、社會日益不安,族群關係緊張,面對天然災害、外交困境更是束手無策。美國也是多族群的國家,而臺灣亦是,為何兩者的表現如此不同? 臺灣是一個多...

當代臺灣族群問題1_8
由一個仙蛋論加匏朗地區的「原(住民)」、「埔(仔人)」關係 當代臺灣族群問題 簡炯仁 副教授 高苑技術學院企業管理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台灣研究中心 1、​  前 言 今年,「911事件」之後,美國舉國上下一致「反恐」,積極加入「重建行列」,國會摒棄成見,亟力支持總統,不僅不刁難總統提案,反而更大方增加總統「重建、反恐」的經費;反觀我國,自去年「318」以後國家政策一籌莫展,經濟日衰、社會日益不安,族群關係緊張,面對天然災害、外交困境更是束手無策。美國也是多族群的國家,而臺灣亦是,為何兩者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現如此不同? 臺灣是一個多族群且多元文化的社會,因而臺灣的族群向為臺灣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舉凡清治時期的臺灣開發、閩客械鬥、漢埔關係,甚且今日的臺灣政治、社會的某些議題,無不導源於臺灣的族群關係。清治台時期,臺灣移墾社會的族群,大凡有南島語系原住民及漢人系移墾者。南島與系則以在台居住地分為平埔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而漢人系則分為閩南系與客家系,其中,閩南系則又分泉州人及漳州人等。他們對臺灣的開發各付出相當的貢獻。縱然如此,各外來政權卻時常利用族群間的矛盾,進而挑撥離間,引起嚴重的族群械鬥,造成臺灣移墾社會的動盪不安。 目前臺灣的社會,省籍(族群)問題不僅是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每遇到政策的訂定,或選舉期間,該問題就有可能突顯出來,因而造成兩岸的緊張、政治的爭執、社會的不安。準此,臺灣社會的族群的研究,為「臺灣研究」重要的一環,不僅攸關臺灣。同時,臺灣社會族群的研究也攸關臺灣歷史、語文、政治(包括兩岸關係、政治發展)經濟、教育、社會等層面的探討。 2、​ 臺灣社會族群概述 A.​ 理論探討 「族群」(Ethnicity)的定義 「族群」通常顯現有如下幾個特徵: 1. 一群人在同一地域 2. 分享共同的歷史記憶 3. 具有一或多種共同的文化要素,譬如宗教信仰、習俗或語言 ​  4. 族群中具有某種「同仇敵愾」團結的意識 亦即,由「族群」(Ethnicity)→「國族」(Nationality) 說明其他國家經由「族群」(Ethnicity)發展成「國族」(Nationality)的情形 B. 臺灣社會的族群 1.​ (以血緣分) 南島語系與漢人系 2. (以原籍或語言分)彼此又可細分如下: 南島語系 a. 平埔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清治台時期則分為「生番」、「熟番」; 現今一般則統稱為「原住民」,又各分為十族) ​  b. 分類的問題 「生番」與「熟番」;「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平埔族) c. 分佈地區 ​  d. 生活習俗 漢人系 〈i. 閩南人(泉州人及漳州人),ii. 客家人(四縣與海豐)〉 a. 來台的經過情形 b. 中土的人口壓力 c. 來台拓墾的情形 d. 生活習俗 戰後時期 (外省人,民國三十八年來台者) 3.​  (以權力分) a.​  被支配者——本省人 (閩南人與客家人) 原住民(「漢化」的平埔族與山地原住民) b. 支配者———外來政權及其附庸 3、​ 戰前臺灣的族群關係 A. 漢、埔族群關係 a. 荷蘭、鄭氏時期 「臺灣土著當荷蘭、鄭氏竊據時,附近數十里內,非徙即滅,已無遺種,故臺 灣縣獨無番」,因而台南市附近的平埔族,非徙即滅,已無遺種。 b. 清代時以「熟番」為剿亂工具,進而以「賜地政策」,或以「賜地」置隘方式, 平埔族因而他遷。 歷代政權對山地原住民的政策 歷代各政權對山地原住民大都採取「隔離政策」,直到光緒元年才改採進取開發 政策,直接衝擊原住民的生存空間 1. 沈葆禎的「開山撫番」及番地解禁政策對山地原住民的衝擊 2. 劉銘傳的土地清丈政策 ​  3. 日本「理番政策」 以上三項政策造成山地原住民長期被隔離,並被視為「番仔」予以歧視。 B. 閩客械鬥 1. 朱一貴事件與「六堆」 2. 林爽文事件 3. 清代治台政策的檢討 「忠義亭」、「義民祠」與「義祠亭碑記」 4. 清治台時期的臺灣族群關係 (移墾初期社會) (移墾中期社會) (定著社會) 諧和 → 衝突 → 融合 (經濟與共) (人口過剩,資源匱乏) (產業發達,聚落形成)    基本上,清治台時期,臺灣社會各族群「原籍」的「迷思」,並各自信仰「地區 性的鄉土神祇」,造成各自分立的族群意識;加上治台當局「以台治台」策略的 運用,造成彼此的械鬥。縱使治台末期,臺灣社會已經逐漸形成「土著化」的現象,但僅限於「社區化(Communalization)」,尚未達到「國族化(Nationality)」 的階段。 C. 日治時期「臺灣意識」的崛起 由於日治時期厲行「現代化」政策,促成「臺灣意識」的興起,有了「國族意識(Nationalism)」的雛形 一九二0年代「台灣是臺灣人的臺灣」觀念的形成背景 一九二0年代「臺灣民族運動」 4、​ 戰後臺灣社會的族群問題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推行「中國意識」,造成既有臺灣認同的模糊 A. 厲行「大中國沙文主義」(本省人 ←→ 外省人) 1. 「(中國)原鄉」的迷思(Myth) 「中國人」←→「臺灣人」 2. 二二八事件,引起臺灣人←→外省人的嚴重衝突 3. 「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名詞,刻意製造族群的區隔 ​  4. 政府遷台厲行「戒嚴」措施及白色恐怖,更加強族群對立 5. 「眷村」政策與軍公教階級,刻意區隔「外省族群」與「本省族群」,形成「外 省族群」虛幻的「危機意識」,不僅造成「外省族群」難以融入臺灣社會, 甚至造成二者的對立。 ​  6. 「土地改革」以整肅臺灣地主,戰後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瓦解,各地角頭蜂起, ​  國民政府更透過地方選舉,造成臺灣社會分裂,使臺灣社會四分五裂,難以凝 ​  聚共識,形成「國族(Nationality)意識」 B. 解嚴之後的社會變遷 1. 國民政府的外交挫敗 「中國代表」神話的破滅,「本土意識」相對高漲 2. 解除戒嚴令 「本土意識」的壓抑解除 3. 臺灣社會的「本土化運動」與「民主化運動」 ​  4. 去年「阿扁政權」成立,「國民黨政權」和平轉移到「民進黨」,造成「外省族群」 ​  的不安 ​  5. 中國不斷打壓臺灣,造成「中國」與「臺灣」的對立 ​  C. 新趨勢 後解嚴時期新的社會現象 1. 「鄉土文化教育」 2. 「還我土地政策」 3. 客家「還我母語運動」、「反美濃水庫運動」,促成「美濃愛鄉協進會」 4. 行政院的「眷村改建計畫」 5. 行政院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凝聚各地「社區意識」 6.「九族文化園區」、「客家文物館」、「平埔館」等的成立 7. 各地「地方文史工作室」的運作 8. 宣示「伊達邵」為原住民第十族,以及目前正在醞釀的「平埔族正名運動」 #「族群(Ethnicity)」 逐漸凝聚成「咱攏是臺灣人」的「國族意識(Nationalism)」 伍、 政府族群政策的制訂 A. 臺灣族群問題的困窘 1.​ 四百年來,外來政權更換頻仍,而每一外來政權又向以「以台治台」為其執政最 高綱領,以激化島內的族群關係,強化族群間的矛盾。 2. 外來政權民族政策的「迷思(Myth)」 清代的「漢化」,亦即「賜姓政策」; 日治時期的「內地化」、「皇民化」政策; 國府時代的「族群融合」、「國際化」 @致使臺灣島上的人民無法形成以「臺灣」為認同對象的「國族意識(Nationality)」, 因而造成各族群認同的模糊,動輒對立。 3. 實際例子(Case study) a. 左營「果貿新村」重建計畫 b. 美國及其他多族群國家的例子   實施兩院制,一個院代表族群,稱之為「民族院」,每一族群同額代表制 ,另一個院代表全民,稱之為民意院。有關個別族群議案,必須經過代 表族群的院通過,否則無效,而「民意院」廢除小區域性的地方選舉制, 以破除當地族群的對立。如此,以政治的手段解決國內的族群衝突。 c. 瑞士的「官方通用語文」政策 瑞士也是一個多族群、多語文的國家,但是該國將三大族群的語文如法文 、德文、義大利文制訂為官方「通用語言」 ,不僅當地學校酌情實施,公 務人員也必須懂得三種語言。因此,各族群間互相尊重、和平共存。 B. 如何制訂族群政策? 1. 決策理念 如何將既有的「族群Ethnicity」 轉化成為「國族Nationality」 反對「族群融合」,提倡「五族共和」(原住民、平埔族、客家人、河洛人及 新住民),亦即「五族」政治上民主、平等,經濟、社會上互惠,文化上互相 尊重,假以時日,逐漸凝聚一個形成一個「新臺灣人意識」,形成一個「新臺 灣人」。因為「族群融合」又牽涉到已納個族群融合那個族群的問題,又是 「漢化」的翻版。 2. 「本土化」 任何一個國家反對「本土化」就是外來政權的專制獨裁,世界上沒有一個「民 主化」的國家不是「本土化」,有人舉德國「希特勒」為例,反駁李登輝,只顯 示其強詞奪理; 3. 「民主化」,透過「民主化」的過程,凝聚「臺灣意識」,亦即「國族(Nationality) ​  意識」,並秉持各族群平等互惠的原則,制訂「族群政策」。 ​  4. 「臺灣化」,最後大家認同「臺灣」為故鄉,並自認「咱大家攏是臺灣人」,亦 ​  即由 「族群 Ethnicity」自然發展為「國族 Nationality」,臺灣的族群問題自 ​  然消失。 5. 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建立臺灣「國家意識」的建立 @ 「本土化」、「民主化」-→「臺灣化」 6、​  結 論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的社會,族群問題一直是我們政治、社會的問題,我們必須勇敢面對。當今的政策必須透過「本土化」、「民主化」,進而「臺灣化」,建立一個族群之間互相尊重,以和平化解「族群的對立」,進而形成「咱攏是臺灣人」的共識。 【參考書目】 清代有關臺灣方志。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199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 伊能嘉矩《臺灣番政誌》,溫吉編譯,臺灣叢書譯文本第四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臺灣總督府。 國分直一《臺灣歷史與民俗》,1991,武陵出版社。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復刊11(1,2)。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1997。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叢刊(10),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1992,聯經出版社。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1997,前衛出版社。 Campbell, W. 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2. Hutchinson, John & Smith, Anthony D. Ethni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Deutsch, Karl W.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66. 當代臺灣族群問題 簡炯仁 副教授 高苑技術學院企業管理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台灣研究中心 5、​  前 言 6、​ 臺灣社會族群概述 7、​ 戰前臺灣的族群關係 8、​ 戰後臺灣社會的族群問題 伍、 政府族群政策的制訂 7、​ 結 論 【參考書目】 清代有關臺灣方志。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199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 伊能嘉矩《臺灣番政誌》,溫吉編譯,臺灣叢書譯文本第四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臺灣總督府。 國分直一《臺灣歷史與民俗》,1991,武陵出版社。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復刊11(1,2)。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1997。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叢刊(10),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1992,聯經出版社。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1997,前衛出版社。 Campbell, W. 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2. Hutchinson, John & Smith, Anthony D. Ethni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Deutsch, Karl W.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66.
本文档为【當代臺灣族群問題1_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1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5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