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_详解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_详解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新闻传播史_详解笔记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1、主要参考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 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 (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

中国新闻传播史_详解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1、主要参考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 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 (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 (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4)代表著作 (三)关于事件: (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3)起因、经过、影响 二、论述题 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 古代新闻事业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开元杂报的存在,说明中国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已有了早期的报纸,中国有报纸的年限不会晚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 4、敦煌进奏院状: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进奏院状,沙州隶属于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所以称敦煌进奏院状,现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进奏院状主要记述了归义军使节在朝廷的活动,没有报头,由进奏官自行采集各种信息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现存年代最早的两份原生态报纸,对于研究古代报纸和早期新闻的传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5、进奏院状:唐代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称呼,进奏院状是其中的一种叫法。它主要内容包括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和重要的军政信息。进奏院状不定期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主要是各地藩镇的诸道的长官,带有某有上行公文的色彩,但提供的信息往往比正式公文早,信息多数是朝廷的政事活动,由进奏官自行采集筛选,侧重于长官关心的信息。进奏院状具有一定报纸的性质,是宋以后邸报的前身,为原始状态的报纸。 6、定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00新名)宋代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实行的一种制度。定本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信此样本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于真宗咸平二年,沿至宋末,神宗和高宗年间曾短暂废止,不久既恢复。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的内容传报,邸报得以更好实现皇帝和当权宰辅的意图。 7、邸报:邸报出现于宋朝,是在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发行机构是进奏院。邸报完全从官文书中脱离出来,成为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加大,时效性增强,能够定期连续发行,读者不限于少数藩镇长官,扩大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形式上没有报头,内容主要包括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战报和刑罚。稿件一般由进奏官从门下省的阁门司抄录而来,有所取舍后传之四方,在社会上公开发售,邸报的一部分为雕版印刷。 8、小报(90名):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无报头和固定名称,无明确起始时间,据估计宋太宗初年进奏院成立不久即出现。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其主要内容是一些官吏的任免消息,皇帝诏令和大臣的章奏等时政消息,信息灵通,时效性强,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读者广泛,有京官和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关心政事的人士,有手写和印刷两种。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官报禁载的新闻文件,满足了社会对朝政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但是小报触犯了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因此从诞生之日就不断被查禁,但由于邸报的局限和小报顽强的生命力,终其一朝,小报也未被禁绝。 9、民间报房:出现于明中叶的北京,是专门从事抄报活动的民间行业,获利微薄。民办报房官方消息来自六科和提塘,业务主要抄传和发行邸报,为增加收入,也从事抄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性的小本报帖等活动。民间报房所发行的邸报的报帖最初为手抄,后来又加入印刷,以适应扩大的发行需求。 10、《急选报》(98名):出版于万历八年(1580)四月二十二日的北京,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也是目前惟一的明代报纸原件,现存北京图书馆。据考,《急选报》是邸报的一种,作册状,正文共六页,以黄纸为封面,左上端印有加黑框的报头,正文介绍被“急选”的官员情况,使用雕版印刷,未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姓名,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急选报》为中国新闻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纸实物,有助于加深对明报的了解,具有珍贵的价值。 11、《万历邸钞》(02名):是明代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等。明士大夫知识分子不少人有抄录邸报的习惯,被保存下来的《万历邸抄》即是其中一部。 12、《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被附录入明人文集,得以间接保留下来。《天变邸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是北京内城西南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的灾异事件,由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编写,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的民间报纸可能性较大。 13、揭帖:开始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14、旗报和牌报: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源于露布,是一种书写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于旗子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 15、报房京报: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京报内容基本为宫门抄、上奏、章奏三部分,宫门抄记载朝廷重大政事活动,内容庞杂,文字简略;上奏主要照发皇帝谕旨;章奏部分为皇帝同意发布的大臣的奏疏,皇帝的批示也一并在内。京报的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的采写和言论,读者以朝野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为主,也有少数商人。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是从部分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16、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分别编印发行。辕门抄末署出版者姓名和报纸期号,无报头及年号,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采录的官场消息。这种报纸是为一地区的官绅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消息,以补京报的不足。 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01传)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99新)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传入 (1815-1873)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于1815年8月5日至1921年,月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同英国基督教组织伦敦会传教士米怜携同中国工人梁发创于东南亚华人聚居的马来半岛的马六甲。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内容主要是阐述基督教义,兼宣讲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开专栏,涉及时政,无新闻,简短通俗,大量引用儒家语录,雕版印刷,主要撰稿人有米怜、麦都思、马礼逊和梁发等,免费赠阅。 2、《蜜蜂华报》:1822年8月由葡萄牙人巴波沙创于澳门,为葡文周报,是中国本土出版的 第一份外文报刊,创立意在推动澳门立宪派的民主运动。此报由天主教教士编辑,鼓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1823年民主运动失败,巴波沙被捕,报馆被封,报纸被禁。 3、《广州纪录报》:1827年出版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第一种英文报纸,以载商情为主,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美商伍德创,后归于英鸦片商马地臣。为英美为华商人提供商情、沟通信息,评论西方对华政策,是一份商业报纸,附有单独发行的商业行情报。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年8月,伦敦会传教士郭士立创于广州,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近代月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三方面组成,着重介绍西方实用科技和人文史地,鼓吹中外友好,设新闻言论专栏;1835年2月转由广州外国人联合组织的“对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接办,同年7月随该机构迁往新家坡。 5、《香港公报》:1841年出版于澳门,随英军进入香港,是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英文出版,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 6、《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周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至1974年停刊,是中国领土上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为英商所创的商业报纸,早期与香港政府关系密切,常就英政府对华政策发表意见,要求扩大侵华规模,以满足商人要求,政治色彩浓重,带有明显的官报性质。 7、《孖刺报》:存在于1857年至1941年的香港,英文出版,是中国境内第一份日报,由英美商人合办,商业报纸,曾出中文附刊〈香港船头货价纸〉,为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8、《遐尔贯珍》(99新名):创刊于1853年8月,出至1856年三月,共33号,是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月刊,也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英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主编;内容上有少量传教文字,大量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为英殖民政策辩护,重视新闻报道,曾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也刊登商情广告,1855年出专门附刊《布告篇》。铅活字连史纸印刷,每期印有中英文目录。 9、《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于香港开始出版,初为《孖剌报》的中文附刊,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周报。一张两版,双面印刷,主要载行情、船期和广告,兼有少量新闻,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1864年末至第二年初,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70年代再次易为《中外新报》,成为独立报纸,变为4开4版,以船期和广告为主要内容,另附《行情纸》,1873年改为日报,90年代转归中国人所有。 10、《字林西报》(99传名):英商奚安门创于上海,英文出版,前身为《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64年改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北华捷报》成为其星期附刊,出至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形式上为英国报纸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材料,重视时政新闻和言论,有很强的政治性,始终为外国侵华行径辩护,打压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11、《六合丛谈》:1857年由伦敦会在上海的下设机构墨海书馆主办,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的月刊,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包括宗教、科技、商情和新闻报道,一年后停刊。 12、《万国公报》:中文报刊,创于1868年9月,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其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起初为纯粹宗教性周刊,中国书式,毛太纸铅印;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缩减了宗教内容,主要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和行情物价,设言论,读者由教众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和商人等。1883年至1888年停刊五年,1889年由广学会复刊,改周刊为月刊,由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传教士主笔,大量介绍西学,评议中国政经时事,主张中国变法,产生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而停刊。 13、《上海新报》创于1861年,周报,由《北华捷报》主办,是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传教士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以广告、航运和行情为主,于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兼载新闻,源自《京报》和本埠新闻,不重言论1872年因与《申报》竞争改为日报,同年底因亏损停刊。 14、《申报》:英商美查创于1872年上海,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初为双日刊,第五号起改为日报。此报标榜盈利,注重经营,降低成本,重视发行,招登广告,发展多种经营,在内容上,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本土化经营,重视新闻报道和言论,刊载文艺作品,增办了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民报》。《申报》经营得当,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仅半年就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未完) 15、《新闻报》1893年英商与中国商人张叔和合资创办于上海的中文日报,后产权归英商丹福士,中国人编撰,中式体例,内容侧重于经济,为吸引读者,每日随报赠一画页,20世纪后成为与《申报》相齐的上海大报。 16、《京津泰晤士报》:英商创于1894年天津,出至1948年,周刊,1902年改为日刊,着重报道中国北方新闻,政治上与英政府立场一致,英租界资助,为半官方报纸,20世纪后成为中国北方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7、《中西见闻录》:1872年“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于京创办的中文月刊,传教士丁韪良主编,内容以介绍西方实用科学和基础科学为主,有少量西方科技新闻和寓言,不涉宗教和时政,免费分发给官绅、士大夫,出满三年停刊。 18、广学会:初名“同文书会”,1887年成立于上海,1892年易名为广学会,创立人为韦廉臣,1888年成立董事会,海关总税务司长赫德为会长,以广西学为宗旨,以中国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宣传对像,主要工作是出版报刊书籍,有《成童画报》《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大同报》《女铎》,以《万国公报》为其机关报,最有影响。 19、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外国传教士在北京成立的组织,以传播西方实用科学知识为主,办有中文月刊《中西见闻录》。 二、简述题 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94论) 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01论) 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第三章 民族新闻事业产生 (1873-1898)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彙报》:初名为《汇报》,创于1874年,由容闳发起,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民办报纸。单张日报,中文版式,连史纸印刷,每日两张八版。内容上分文字和广告两方面,文字包括《京报》全录、辕门钞、上海新闻和中外新闻,每两是有一论说,言词谨慎,鼓吹洋务。同年9月1日更名为《彙报》,更加民办化,将论说置于首位,增加了文艺作品,主张变法自强,与《申报》竞争激烈。至1875年因财力不济,招募新股,更名《益报》,论说锐减,社会新闻和文艺作品明显增加,至年末经营不善停刊。 2、《述报》:国人自办报纸,创于1884年广州,日报,是我国第一份石印报纸,载新闻、评论、西方科技书刊译文和商情广告,常配插图。每月汇编一卷,新闻评论部分称《中西近事汇编》,科技知识部分称《格致便览》,1885年4月停刊。 3、《循环日报》:(1874——1959),王韬与友人黄胜在港创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每期两小张4版,白报纸两面印刷,另用土纸印有船期时刻表。内容有新闻,商情,航运和广告,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新闻版部分分《羊城新闻》《京报选录》《中外新闻》三栏,论说为首,初期大部分为王韬执笔,月末汇集成册单独发行。《循环日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王韬在论说中宣扬变法自强,向西方学习,介绍并赞许西方议会政治和君主立宪制,开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成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离开后,报纸思想渐趋保守,出至1959年停刊。 4、王韬(98论):(1828——1897),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受儒家教育,后因应试不中,改学经世致用之学,曾于伦敦会墨海书馆任职,参与编撰《六合丛谈》,译西书,参加太平天国运动,败露后逃至香港,先后供职于《近事编录》《香港华字日报》,游历欧洲,1870年与友人黄胜办中华印务总局,后创办《循环日报》,有报刊政论文集《弢园文录外编》传世,为我国第一本政论文集。王韬的主要思想有: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变法自强,“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主张兴商富国,和西方进行商战;宣传变革思想,介绍赞许西方议会政治和君主立宪制;批评洋务弊端,要求革除官场积弊和陋习,非议科举,主强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他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是报刊宣传维新变法的先声。 5、《万国公报》:1895年8月15日康有为、梁启超创于北京,两日一期,10页一册,梁、麦孟华编辑,由京报房代印,木板雕印,免费分送在京官绅。《万国公报》主经介绍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情况,文章大部分选自广学会所出书报,有《地球万国说》《地球万国兵制》《通商情形考》等,在京城引起轰动,受到众多官员士大夫的欢迎,同年12月应李提摩太之请改名为《中外纪闻》。 6、《中外纪闻》:1985年12月16日由《万国公报》更名而来,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为强学会机关报。册首为《恭录阁钞》,其后依次是路透社电讯,国内外新闻摘录,西学知识,论说等,1896年1月,北京强学会被禁,《中外纪闻》一同被封。 7、《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于上海,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铅字竹纸印刷,为5日刊,徐勤、何树龄主编,免费送阅。此报直截了当阐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以自撰文章为主,只出三期即被解散。 9、梁启超(99传论): 10、《知新报》(00新名):(1897——1901)创于1897年澳门,由康有为和澳门富商何廷光动议创办,康广仁实际主持,韩文举、何树龄等撰述。日刊—旬刊—半月刊,内容模仿《时务报》,重视论说,报道内地维新运动,译载西学知识和西国政事,登载了《时务报》不便载的消息,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谴责后党,赞颂维新志士,鼓吹光绪还政,成为保皇派在国内重要的言论机关,至1901年,共出三年133期,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11、《湘学报》:(1897——1898)1897年创于长沙,是湖南第一份近代报刊,旬刊,雕版印刷,线装书式,唐才常主笔,以长沙校经书院名义发行,是一份以推广新学为主的学报。着重刊载各国历史沿革,新政措施,地理,数学,中外贸易和外交等,也刊载维新上谕、奏折和团体章程,一度载国内外报刊新闻评论,是湖南维新运动的思想理论先导。 12、《湘报》(90名):创于1898年长沙,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南学会的机关报,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1张4版,毛边纸单面铅印,内容包括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省新政和各国时事等,附有广告。热烈宣扬维新,于1898年10月15日被查禁,共出177期。 13、《国闻报》(02传名):1897年10月26日,北方维新人士他于天津,是戊戌时期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日报,1张8版,有文字和广告两大部分,文字版主要载上谕,路透社电报,论说和中外要闻等,另有附张《京报》和旬刊《国闻汇编》。报纸以“通上下情,通中外”为目的,大量介绍外国情况,同时大量及时报道了百日维新,于1899年迫于形势,卖给了日本人。 14、唐才常:号佛尘,湖南浏阳人,曾主持《湘学报》《湘报》,是维新派左翼,富有战斗精神的维新派政论家,代表文章有《君发共主论》《民主表》《论热力》等。主要思想是倡导新学,呼吁变法,赞美君主立宪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变法失败后被张之洞捕杀。 15、严复:(1854——1921)字又陵,几道,福建侯官人,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和报刊政论家。曾赴英国留学海军,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回国后任海军教学工作,于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发表译作《天演论》,介绍进化论学说,主张变法维新,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依据,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言行谨慎,不参加维新的实际行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于《直报》 16、《官书局报》:1896年强学会被禁,清政府将其改为官书局,作为官方出版机构,大学士孙家鼐管理,出版以《官书局报》,是第一次政府出面办的报纸,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央官报。半月一期,样式与京报同,内容近似于《中外纪闻》,载谕旨,奏折,路透社电报等国内外新闻,原文抄录,不加评论,拒载议论时事,臧否人物的言论。 17、时务文体(96名、03论):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的论说为代表,戊戌变法时期初步形成,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臻于成熟,风靡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产生过很大影响。主要特点是:“纵笔所至,略不检束”,不受八股和桐城古文限制,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用外国文法”,浅显流畅,内容词语新颖生动,积极吸收西方自然科学术语;“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18、《弢园文录外编》:1883年出版,是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由王韬将其部分报刊政论汇编而成,主要选自《循环日报》《近事编录》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19《时务报》:(1896——1898)康有为指挥,黄遵宪具体主持,梁启超、汪康年等共同筹办,于上海创立,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连史纸石印,旬刊,内容首为论说,依次为《恭录谕旨》《奏折录要》等,以译报为主,同时发政论。曾发表了梁启超论说《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宣传了康有为的变法改制的思想,提出变法,并主张商战,为学校,开议院等想法。后期汪康年在张之洞的支持下排挤康门弟子,不再宣传民权和维新活动,改发洋文和译报,并与1898年改为《昌言报》继续在上海出版。 20、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湘报》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撰稿人,也是南学会的主要组织者,戊戌变法时期最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重视报刊,称其为“民史”“民口”,大力提倡新政,强调加强维新团体的组织和建设,批判封建专制,宣传民权,主要作品有《湘报后叙》《论湘粤铁路之益》《治事篇》等。 21、康有为: 二、简述题 简述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98论) 2、简述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近代国人报刊的特点。 3、简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 4、简述时务文体如何形成,有何特点? 三、论述题 1、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99传论) 2、试述维新派办报思想。(97论) 3、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4、论述维新派办报活动及其历史作用。(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5、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 第四章 清末民初时期 (1899-1919) 一、名词解释 1、《清议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新民丛报》 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3、《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4、《东方杂志》 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 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新闻、言论和资料。 5、《时报》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6、《京话时报》 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 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 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 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 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7、《中国日报》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 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8、《开智录》 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1900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 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 9、郑贯公(96论)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10、《苏报》案(03新名) 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 11、章太炎(96论)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12、《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13、《中兴日报》(98名) 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14、《中国女报》 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的通俗月刊。 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 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 15、《神州日报》(95名)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 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6、“竖三民” 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17、于右任(96论)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 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 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 19、《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1、《报纸条例》(02论)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22、《出版法》(02论)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23、癸丑报灾(99新名) 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 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24、黄远生(01新传名)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25、邵漂萍(01新传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二、简述题 1、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96论) (一)历史背景简述: (二)分述三人办报活动,并逐一简评。(参考名解部分) (三)总体评价其历史作用、地位: 2、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93论、01新论涉及) (一)历史背景: (二)分述五种刊物:(参考脉络图及名解) (三)总体评价其历史作用和地位: 3、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 (一)历史背景:(社会状况、技术条件、需求、外国通讯社影响等) (二)诞生于清末: (1)1904年广州中兴通信社,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 (2)1908年比利时远东通信社,王幕陶创办。 (3)1911年广州展民通信社,杨实公创办。 (三)历史背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短暂繁荣) (四)兴起于民初: (1)广州:公民通信社 (2)上海:民国第一通信社、上海通信社 (3)武汉:湖北通信社 (4)长沙:湖南通信社 (5)北京:北京通信社等 (五)评价: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译报。自采的新闻很少,用复写和油印方式分送各报,质量不高,发行量少,有几份到几十份不等。 三、论述题 1、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活动的特点及业务改进。(90、95) (一)历史背景: (二)代表性刊物列举: (三)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两大党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自己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长期论战。 (2)资产阶级各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上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占到了主导地位。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都用报刊政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同时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先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延伸。读者已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 (四)业务改进: (1)报刊言论的加强和丰富。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均重视言论,其时政文体多是“新民体”,语言晓畅,富于情感;还出现了短评和“编者按”的评论形式,短小灵活,生动鲜明。 (2)新闻报道增多和改善。与戊戌时期相比,消息在报刊上地位逐渐提高。 (3)编辑工作的进步。报纸版式有了很大改进,标题出现了多行题,通栏题;文艺副刊、新闻图片、漫画受到重视,广告发行及报纸经营管理得到加强。 (五)总评: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进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2、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新闻思想并简评。 (一)历史背景: (二)各派代表性刊物列举: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功能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认为报馆是与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国民公意代表者”,政府应该接受它的监督。 (2)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3)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反映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4)在宣传方面,提出“浸润”等报刊宣传方法。 (5)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6)在新闻业务方面,主张评论和新闻通讯、报道有明确分野。 (7)评价: 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冼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报界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b. 局限性:但是这些主张从总体上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于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大体一致。但是革命派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先进的政治代表,他们的办报思想,更倾向于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内涵,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笔枪”。 (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 (3)认为报纸是国民的代表,特别是平民的代表。坚信其报纸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 (5)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 (6)评价: 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 b. 局限性:但是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着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忽视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 对于西方新闻学的吸收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3、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一)历史背景: (二)新闻事业变化:(参考教材p150) (1)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取代前清官报 (2)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 (3)通讯社兴起 (4)政党报纸峰起 (三)新闻业务变化:(参考教材p155) (1)政论衰退,新闻报道增强,出现众多名记者 (2)副刊进一步发展(设固定栏目和版面,内容广泛等) (四)总评: 4、试述清政府、南京政府、袁世凯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02论) (参考名词解释) 5、试述清政府官报的发展情况。 (参考后面综合题:试述从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五四运动时期 (1915年-1921年) 一、名词解释 1、《新青年》(91论)1915年9月15日创于上海,由群益书社出版,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6开月刊,每6号为一卷,至1922年7月停刊,共出9卷54号。《新青年》的创立标志中国新闻事业进入新民主的新时期,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背景:政治上袁世凯窃国,加紧复辟帝制;思想上操纵报刊舆论,尊孔复古;资产阶级开始 进行国民思想启蒙运动。 创办人和主编是陈独秀,他制定了刊物的宗旨和原则,办刊方针,组织了编者作者和读者队 伍,有重大贡献。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都是《新》的主力人员。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封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十月革命后开始倾向社会主义,率先刊登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足:缺少历史唯 物主义批判精神,主张极端西化,表现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 2、《敬告青年》: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是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文章对青年提出6点要求,以反对封建束缚: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进化论学说;民主,天赋人权说。 3、《每周评论》(02新名):1918年至1919年,共出37期,是《新青年》同人为进行及时的政治宣传而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重在“批评事实”。内容:报道评论国内外大事,大力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组织发动舆论,支持文学革命斗争,传播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有反帝反封建和社会主义倾向。组织者: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统战性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等;栏目主要有:《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等。26期始,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大量宣传实用主义。 4、《湘江评论》:1919 年7月14日创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湘》是4开4版的小型周报,以述评为主,把时事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全部用白话文写作,揭露巴黎和会本质,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宣传,热切歌颂十月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指导整个湖南革命的作用,影响及于全国。毛泽东是《湘》的主要领导者,他发表于此报“民众大联合”的理论是后来统战思想的萌芽。同年8月被军阀张敬尧查封。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对开大张日报,以评述为重点,密切配合政治形势发展,进行有力的反帝反封宣传,发动和支持各界罢工罢课罢市;影响波及京津海等重地,两月后被北洋军阀查禁,10月复刊后改为三日刊,至1920年停刊,共出100期,是强有力的言论机关。 6、《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至1921年7月止,共六期,主编李达。月刊,是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16开本,每期约50页,不标明编辑、印刷、出版地址。目的:向革命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推进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介绍世界共产党建设的知识,论述中国革命道路,报道国内工人运动;开展了反对实用主义和反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两次论战。意义: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重要纽带。 7、《劳动节纪念号》《劳动音》:周刊,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出至五期停刊。主要报道工人生活状况和斗争,发表评论,给予支持指导工人正确的斗争方法和途径。 8、《劳动界》: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创办,32开本周刊,1921年停刊,共出24期,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撰,新青年社发行;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内容:以浅显的语言向工人介绍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报道国内外工运情况;鼓动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团结斗争改变受压迫的地位。有助于促使工人的觉醒。 10、《劳动者》:周刊,1920年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办,1921停刊,共出8期。它向工人宣传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工人才能得到解放,最早译载《国际歌》。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 工人报刊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11、中俄通讯社:(02传名)1920年7月,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他创办,简称“华俄社”,共产国际来华成员杨明斋主持。主要业务:向《新青年》《民国日报》等供给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稿子(消息,通讯,专访,演讲,人物介绍,组织资料),同时选择中国革命的消息译成俄文,发回莫斯科。意义:在大革命时期长期活动,为沟通中俄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传播十月革命经验起了一定作用。 12、“四大副刊”:分别为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的《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P199 <晨报>副刊,《晨报》原名《晨钟报》,1918年创刊,研究系报刊,立宪派把持。1919年李大钊主持《晨报》第七版,发展成为著名的晨报副刊,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马克思研究》等栏目,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重要阵地。《阿Q正传》就是连载在《晨报副镌》,在思想文艺界有广泛影响,为发展新文学作出了贡献。 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1919年办,大力宣扬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潮,受到青年读者欢迎。1925年《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掌握,失去其进步作用。 《京报副刊》,创于1924年,孙伏园主编,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曾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论战,影响广泛。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18年创刊,初张东荪主编,后继主编俞颂华、宗白华,讨论社会主义,后该刊向右转,脱离文化潮流。 1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99新名)1918年10月4日成立,至19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为导师。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新闻学研
本文档为【中国新闻传播史_详解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50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6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4
浏览量: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