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络调理原则

经络调理原则

举报
开通vip

经络调理原则眩  晕     眩晕(vertigo)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自觉症状。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甚至难于站立,恶心呕吐;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眩晕多因忧郁恼怒,清窍被扰;、恣食厚味,清窍被蒙;劳伤过度,脑髓不充;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所致。     眩晕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等疾病。   【辨证】     本病以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为主要表现。 肝阳上亢:头目胀痛,耳鸣,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痰湿...

经络调理原则
眩  晕     眩晕(vertigo)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自觉症状。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甚至难于站立,恶心呕吐;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眩晕多因忧郁恼怒,清窍被扰;、恣食厚味,清窍被蒙;劳伤过度,脑髓不充;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所致。     眩晕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等疾病。   【辨证】     本病以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为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肝阳上亢:头目胀痛,耳鸣,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痰湿中阻: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呕吐痰涎,口粘纳差,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气血两虚: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不寐,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 肾精亏损:眩晕久发不已,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健忘,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高血压患者加曲池、足三里;脑动脉硬化加合谷、足三里、风府;耳源性眩晕加合谷、太阳、曲池;。     方义 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操作 毫针泻法,风池刺向对侧眼球,约1寸深,百会沿皮向后刺,令针感向四周扩散,直至整个巅顶发胀。     (2)虚证     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以足少阳经、督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贫血加膏肓俞、膈俞;神经衰弱加神门、内关、三阴交。 方义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向棘突斜刺1~1.5寸施以捻转补法,足三里直刺1.5~2寸,用补法,令针感向下传至踝关节,向上至膝关节及髋关节。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hypertention)全称“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BP:140/90mmHg或18.6/12kPa以上)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病因至今未明,一般认为与长期工作紧张,精神刺激及遗传有关。     本病归属于中医“头痛”、“眩晕”、“肝风”等范畴。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导致肝肾阴失调所致。  【辨证】     高血压病早期约半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如血压波动幅度大可有较多症状,常见头痛头晕,头胀,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明显而持续性地升高,则可出现脑、心、肾、眼底等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肝火亢盛: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惊悸,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干黄,脉弦。     阴虚阳亢: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心悸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数。     痰湿壅盛  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     气虚血瘀  眩晕头痛,心悸怔忡,气短乏力,面色萎黄,纳差,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见有瘀点,脉细涩。     阴阳两虚  眩晕头痛,面色萎暗,耳鸣心悸,动则气急,甚则咳喘,腰腿酸软,失眠多梦,夜间多尿,时有浮肿,舌淡或红、苔白,脉细。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者,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痰湿壅盛者,健脾化痰、清利头目,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虚血瘀者,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并用,补泻兼施;阴阳两虚者,滋阴补阳、调和脏腑,针灸并用,补法。     主穴 百会  曲池  合谷  太冲  三阴交     配穴 肝火亢盛加风池、行间平肝泻火;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滋阴潜阳;痰湿壅盛加丰隆、足三里健脾化痰;气虚血瘀加血海、膈俞益气活血;阴阳两虚加关元、肾俞调补阴阳;头晕头重加百会、太阳清利头目;心悸怔忡加内关、神门宁心安神。 方义:百会居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并与肝经相通,可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曲池、合谷清泻阳明,理气降压;太冲为肝经原穴,疏肝理气,平降肝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调补脾肝肾,配伍应用以治其本。 操作: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者,百会可加灸;太冲应朝涌泉方向透刺,以增滋阴潜阳之力;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头    痛     头痛(headache)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见于临床各科急慢性疾病中,各种外邪或内伤等因素(凡是头部对疼痛敏感的组织炎症、损伤,或受到牵拉、挤压等),均可使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而导致头痛。     引起头痛最常见的疾病为高血压、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脑炎、脑膜炎、急性脑血管疾病、脑瘤、青光眼、额窦炎、三叉神经痛、肌收缩性头痛等。     【辨证】 按照头痛的部位辨证归经,前额痛为阳明头痛,侧头痛为少阳头痛,后枕痛为太阳头痛,巅顶痛为厥阴头痛。     1.外感头痛:发病较急,头痛连及项背,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风寒头痛:头痛,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大便干,小便黄,苔黄,脉浮数;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 ,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     2.内伤头痛: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肝阳上亢: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目赤,耳鸣如蝉,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 肝肾阴虚:头痛头晕,时轻时重,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弦细; 气血亏虚:头部空痛,头晕,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心悸少寐,劳则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浊上蒙:头痛昏蒙,胸闷脘胀,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瘀血阻络:头痛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紫黯,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疗】     1基本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 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太阳 风池 列缺 阿是穴 配穴  阳明头痛者,加印堂、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方义 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操作 毫针泻法,风池刺向对侧眼球,进针1~1.5寸深,针感达前额,施术1分钟。太阳斜刺进针1~1.5寸,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2)内伤头痛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侠溪;痰浊头痛者,加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血虚头痛者,加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 方义 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头维疏通头部经气。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头维平刺,进针2寸,用捻转补法。 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由于神经、血管性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以一侧头部疼痛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为特点。本病与遗传有关,部分患者可在头部、脑外伤后出现,中医认为本病多与恼怒、紧张、风火痰浊有关。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日久伤阴;或恼怒急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脾阳素虚,痰湿运化无力,阻塞清窍;或气郁日久,久病入络,脉络痹阻而致痛。 【表现】 临床表现为头痛多为一侧,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疼痛开始时为激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钝痛。任何时间可发作,但以早晨起床时为多发,症状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典型的偏头痛有先兆症状,如眼前闪烁暗点、视野缺损、单盲或同侧偏肓。发作时头痛部位可由头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同时可放射至颈、肩部。 肝阳上亢:头胀痛,眩晕,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胸胁胀痛,目赤口干,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 痰湿偏盛:头痛昏沉,胸脘痞闷,呕恶吐涎,四肢逆冷,苔白腻,脉弦滑。 淤血阻络:头痛,病程较长,痛有定处,其痛如刺,舌紫暗,脉弦或沉涩。     【治疗】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丝竹空 足临泣 率谷 颔厌 悬颅 合谷 列缺 配穴 肝阳上亢加四神聪、翳风、风池;痰湿偏盛加丰隆、足三里;淤血头痛加血海、地机。     操作:头部诸穴沿皮刺,疼痛局部施中强刺激,间歇运针,20~30分钟,也可配合使用电针。当发作时要以远端穴为主,并先刺,行较强刺激的泻法。 感    冒     感冒(common cold),又称伤风、冒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剧变时,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肺卫症状。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的感冒范畴。 【辨证】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鼻塞,喷嚏,流清涕,咳嗽,咯痰液清稀,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有汗,鼻塞浊涕,咯痰稠或黄,咽喉肿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感冒: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酸重,头痛如裹,胸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白腻,脉濡。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鼻塞流清涕者,加迎香;头痛不止加太阳;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或在风门、肺俞拔罐;高热惊厥者,三棱针点刺人中、十宣。     方义 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咳  嗽     咳嗽(cough)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临床一般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是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影响肺气出入,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如肺阴亏损,失于清润;或脾虚失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不宣;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盛灼肺,阻碍清肃;肾虚而摄纳无权,肺气上逆,均可导致咳。     咳嗽多见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是肺系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辨证】     1. 外感咳嗽: 咳嗽病程较短,起病急骤,或兼有表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头痛,恶寒发热,形寒无汗,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外感风热:咳嗽气粗,咯痰粘稠、色黄,咽痛,或声音嘶哑,身热头痛,汗出,微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 内伤咳嗽:咳嗽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兼脏腑功能失调症状。     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色白,呈泡沫状,易于喀出,胸脘痞闷,腹胀纳差,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肝火灼肺:气逆咳嗽,阵阵而作,痰少而黏,不易咯吐,引胁作痛,面赤咽干,目赤口苦,舌边尖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肺阴亏虚:干咳,咳声短,以午后黄昏为剧,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两颊红赤,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肺俞 中府 列缺 太渊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合谷;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咯血者,加孔最。上呼吸道感染者加尺泽、鱼际;急性支气管炎加大椎、风门、足三里;肺炎加大椎、身柱、膻中、;支气管扩张加尺泽、鱼际、孔最。慢性支气管炎加身柱、膏肓俞、足三里;肺结核加尺泽、膏肓俞、百劳、太溪等。     方义 咳嗽病变在肺,按俞募配穴法取肺俞、中府调理肺脏功能,宣肺化痰,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太渊为肺经原穴,可宣肺解表。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 操作 毫针泻法,风热可疾剌,风寒留针或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火罐。针刺太渊注意避开桡动脉,中府、风门、肺俞等背部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哮  喘     哮喘(asthma)是指突然发作的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的一种常见反复发作性疾患。哮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为特征;喘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临床两者常同时举发,其病因病机也大致相同,故合并叙述。本病的基本病因为痰饮内伏。偏嗜咸味、肥腻或进食虾蟹鱼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饮阻塞气道,而发为痰鸣哮喘。小儿每因反复感受时邪而引起;成年者多由久病咳嗽、情志、劳倦等引动肺经蕴伏之痰饮而形成。     哮喘多见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        【辨证】     l. 实证:病程短,或当哮喘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风寒外袭:咳嗽喘息,遇寒触发,咯痰稀薄,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苔白薄,脉浮紧; 痰热阻肺:咳喘,痰粘,咯痰不爽,胸中烦闷,咳引胸胁作痛,或见身热口渴,纳呆,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 虚证: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哮喘间歇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体质虚弱,脉象无力。 肺气虚:喘促气短,动则加剧,喉中痰鸣,神疲,语言无力,痰液稀薄,动则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肾气虚:气息短促,呼多吸少,不得接续,动则喘甚,汗出肢冷,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      1. 基本治疗      (1) 实证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天突。      方义: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乃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取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操作:毫针泻法。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      (2) 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 膏肓俞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肺气肿加关元、命门。      方义:肺俞、膏肓俞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配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真原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操作:定喘用刺络拔罐,余穴用毫针补法。可酌用灸法或拔火罐。 不  寐 不寐(insomnia)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本证有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有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心火独盛,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有因体质素弱,心胆虚怯,情志抑郁,肝阳扰动,以及饮食不节,脾胃不和所致。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     【辨证】     主症经常不易人睡,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     心脾亏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易汗出,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胆气虚:心悸胆怯,多梦易醒,善惊多恐,多疑善虑,舌淡苔白,脉弦细;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遗精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 肝阳上扰:心烦,不能入寐,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面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胃不和:睡眠不安,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痰多,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宁心安神,清热除烦。以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四神聪 照海 申脉 神门 内关     配穴: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胆俞;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涌泉、心俞;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足三里。神经衰弱者加足三里、关元、气海;失精者加关元、志室;梦多者加魄户、厉兑;头昏健忘加印堂、风池;耳鸣耳聋加听宫、中渚。     方义:心藏神,首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络穴内关宁心安神;脑为元神之府,取四神聪健脑益髓,镇静安神。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通调阴、阳跷脉,改善睡眠,若阳礄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礄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操作:神门、内关、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1-~2小时;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胸  痹     胸痹是以胸膺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塞,重者胸痛如绞,并有短气、喘息等症。胸痹多由老年心肺气虚,或恣食甘肥生冷,或思虑过度,致脾虚生湿,湿痰内蕴,胸阳不展,气机阻滞而致。     本病多见于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的老年人,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均可发生胸痛。    【辨证】      虚寒证:胸痛彻背,心悸,胸闷短气,恶寒,肢冷,受寒则甚,舌苔白滑或腻,脉沉迟。 痰浊证:胸闷如室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粘腻色白,舌苔白腻,脉象缓。 瘀血证:胸痛如刺,或绞痛阵发,痛彻肩背,胸闷短气,心悸,唇紫,舌质暗,脉细涩或结代。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活血通络,宽胸理气。取俞募穴和手少阴、厥阴经穴。     主穴:心俞  内关 巨阙  膻中 郄门 配穴:恶寒加灸肺俞、风门;肢冷加灸气海或关元;痰浊配太渊、丰隆蠲化痰浊;瘀血加膈俞行气活血。背痛加肺俞、心俞,可拔火罐;短气灸气海俞、肾俞。唇舌紫绀可取少商、少冲、中冲点刺出血。 方义:巨阙是心经募穴,郄门是心包经郄穴,二穴同用可振奋心阳,配气会膻中调气止痛,内关是心包经络穴,能活血通络而止痛。心俞为心的募穴,可缓解心痛,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消    渴 消渴(diabetes)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本病主要病机是燥热和伤阴,病变涉及肺、脾、肾,五志过极,精神烦劳,气机郁结,消烁阴津;或偏食甘辛,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或恣情纵欲,房劳不节,肾精亏耗,发为消渴。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 本病西医学称为糖尿病。    【辨证】 主症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肺热津伤(上消):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胃热炽盛(中消):多食善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肾阴亏虚(下消):尿频尿多,混浊如膏脂,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阴阳两虚: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三阴交  太溪 配穴:上消口渴多饮者,加太渊、少府;中消多饥者,加内庭、地机;下消多尿口干者,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诲。 方义:胰俞为奇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旁开1.5寸,是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肺俞培补肺阴。肾俞、太溪滋补肾阴。三阴交滋补肝肾。睥俞健脾而促进津液的化生。 操作: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朴实泻法操作。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胁    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和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肝胆病变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胁痛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胆,与脾、胃的病变有关。气滞、瘀血、湿热等实邪闭阻胁肋部经脉,或精血不足,胁肋部经脉失养,均可导致胁痛。    【辨证】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闷痛、窜痛等,常反复发作。 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纳呆食少,脘腹胀满,苔薄白,脉弦。 瘀血阻络:胁肋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沉涩。 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拒按,口干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疏利肝胆、行气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肝阴不足平补平泻)。 主穴:期门  支沟  阳陵泉  足三里 加减:肝气郁结加行间、太冲疏肝理气;瘀血阻络加膈俞、阿是穴化瘀止痛;湿热蕴结加中脘、三阴交清热利湿;肝阴不足加肝俞、肾俞补益肝肾。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期门、膈俞、肝俞等穴不町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瘀血阻络者膈俞、期门、阿是穴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再加拔火罐。 方义:肝、胆经布于胁肋,故近取肝经期门、远取胆经阳陵泉疏利肝胆气机,行气止痛,取支沟以疏通三焦之气,配足三里和胃消痞,取“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 胃  痛 胃痛(gastralgia),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古人又称“心痛”、“胃心痛”、“ 心腹痛”、“心下痛”等。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气滞血瘀,以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因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病。 【辨证】 1.实证: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寒邪犯胃:暴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等。 饮食停滞: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胀满,痛连胁,嗳气吞酸喜叹息,每因情志因素诱发,苔薄白,脉弦等。 气滞血瘀: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 2. 虚证: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 脾胃虚寒:兼吐清水,便溏,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等。 胃阴不足: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中脘 内关 配穴  寒邪犯胃加胃俞;饮食停滞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加太冲;气滞血瘀加膈俞;脾胃虚寒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内庭。急性胃炎加梁丘;消化性溃疡加公孙。 方义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局部穴,两穴合用能和胃止痛;内关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主胃痛、恶心。 操作  足三里、内关用平补平泻法,中脘用泻法,疼痛发作时,均可在各穴连续刺激1~3分钟。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梁丘用强刺激。 呕  吐      呕吐(vomiting)是临床常见病证,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见于多种疾病。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呕吐;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使胃失和降而呕吐;或因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酿生痰饮,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等。 【辨证】 l. 实证: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 寒邪客胃: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溏薄,头身疼痛,胸脘痞闷,喜暖畏寒,苔白,脉迟; 热邪内蕴: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 痰饮内阻: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 肝气犯胃:呕吐每因精神不畅时发作,频频嗳气,平时多烦善怒,吞酸,苔薄白,脉弦。     2. 虚证: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脾胃虚寒: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呕而无力,纳差便溏,面色咣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于呕者,加公孙。 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理气和胃止呕。 操作: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虚寒者,可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泄   泻 泄泻(diarrhea)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的病症。古人将大便溏薄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其它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病,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辨证】 1.急性泄泻: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 感受寒湿: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 感受湿热:大便色黄而臭伴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饮食停滞: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慢性泄泻: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迁延而来,便泻次数较少。 脾虚:大便溏薄,谷食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不思饮食,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濡缓无力; 肝郁: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肾虚: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腰酸腿软,消瘦,面色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  1.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操作  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2)慢性泄泻 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方义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操作  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便   秘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患者粪质干燥、坚硬,排便坚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的一种病症。便秘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液被吸收,以致使质干燥难解。本证的发生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邪热内燔,津液受灼,肠道燥热,大便干结;或因情志不畅,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肺气不降,肠道气机郁滞,糟粕内停,而成便秘。病后、产后,气血两伤末复,或年迈体弱,气血亏耗,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失滋润;或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腑气受阻,糟粕不行,凝结肠道而成便秘。 西医学的习惯性便秘,全身衰弱致排便动力减弱引起的便秘,以及神经官能症、肠道炎症恢复期肠道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肛裂痔疮、直肠炎等肛门直肠疾患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引起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节治疗。高热病人兼见的便秘,除按热性病辨证治疗外,亦可参考本篇以处理其便秘兼症。 【辨证】 主症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心烦,口臭,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气秘: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腹中胀痛,遇情志不舒则便秘加重,纳食减少,胸胁痞满,口苦,舌苔薄腻,脉弦; 虚秘:气虚见大便秘结,临厕努挣,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咣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细;血虚见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 寒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腹中冷痛,面色咣白,四肢不温,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  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寒秘者,加神阙、关元。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调。水道、归来、丰隆,可调理脾胃,行滞通腑。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神阙、关元用灸法。 癃  闭 癃闭(retention of urine)是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的疾患。“癃”是指小便不利,点滴而下,病势较缓;“闭”是指小便不通,欲溲不下,病势较急。癃与闭都是排尿困难,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故统称癃闭。本病由膀胱湿热互结,或肺热壅盛,津液输布失常,或跌仆损伤,以及下腹部手术,引起筋脉瘀滞,影响膀胱气化而致小便不通;或脾虚气弱,或年老肾气虚惫,命门火袁,不能温煦鼓舞膀胱气化,使膀胱气化无权,形成癃闭, 癃闭可见于西医学的膀胱、尿道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及前列腺疾患等所造成的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辨证】 1.实证:发病急,小便闭塞不通,努责无效,小腹胀急而痛,烦躁口渴,舌质红,苔黄腻。    湿热内蕴:小便量少难出,点滴而下,严重时点滴不出,小腹胀满,口苦口粘,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肺热壅盛:呼吸急促,咽干,咳嗽,舌红苔黄,脉数; 肝郁气滞: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小腹胀急,口苦,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黄,脉弦; 外伤血瘀:有外伤或损伤病史,小腹满痛,舌紫暗或有痹点,脉涩。    2.虚证:发病缓,小便滴沥不爽,排出无力,甚则点滴不通,精神疲惫,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脾虚气弱:气短纳差,大便不坚,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阳虚:若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中极  膀胱俞  配穴  湿热内蕴者,加委阳;邪热壅肺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髎、血海。 方义  秩边为膀胱经穴,可疏导膀胱气机。三阴交穴通调足三阴经气血,消除瘀滞。阴陵泉清热利湿而通小便。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进气化。 操作  毫针泻法。秩边穴用芒针深刺2.5~3寸,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度。针刺中极等下腹部穴位之前,应首先叩诊,检查膀胱的膨胀程度,以便决定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浅,不能直刺者.则向下斜刺或透刺,使针感能到达会阴并引起小腹收缩、抽动为佳。每日1~3次。 (2)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经、任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秩边  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方义  秩边为膀胱经穴,可疏导膀胱气机。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脾俞、肾俞补益脾肾。三焦俞通调三焦,促进膀胱气化功能。 操作  秩边用泻法,操作同上;其余主穴用毫针补法,亦可用温针灸,每日1—2次。配穴用补法。 慢性前列腺炎 本病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本病可分为细菌性和无菌性前列腺炎二种类型。细菌性前列腺炎系病原菌侵入前列腺引起,主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侵入途径以直接(逆行或顺行)蔓延为主,常由尿道炎、精囊炎或副睾炎引起,也有通过血行或淋巴感染造成,如病齿、扁桃体。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常由急性前列腺炎转变而成,无菌性前列腺炎也称前列腺溢液或称慢性前列腺充血,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认为与前列腺经常或连续不断的充血有关。    祖国医学无此病名,根据症状,归属于“淋浊”、“癃闭”的范畴,本病多由于房劳不节,忍精不泄或有手淫恶习,劳伤精气,日久肾阳亏损,命门火衰则不能蒸化,或嗜酒和过食肥甘致脾虚湿热内蕴,败精壅滞,腐宿凝阻溺窍,瘀久化腐而发病。 【辨证】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尿道滴白或遗液,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有时有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遗精、早泻、射精时疼痛,个别的为阴茎异常勃起),下腰部、会阴部、耻骨上区、腹股沟部、睾丸部位疼痛,伴头昏头痛、目花、失眠、腰膝痠软等。     脾肾虚弱、湿浊内阻:症见尿频,尿白,大便不畅,伴有腰膝痠软,头晕失眠,气短体倦,脉多虚弱。     湿热蕴结、气化不利:症见解尿灼热涩痛,发热腰痠,下阴胀痛,脉多弦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虚证以补肾益气、健脾化湿为主,实者以理气活血、清热化湿为主。      主穴:气海、关元、太溪、中极、阴陵泉、三阴交、会阴。      配穴:实证加三焦俞、委阳。虚证加脾俞、肾俞。      方义:取气海、关元、太溪以补肾益气,会阴系冲任督二脉之上支,与肾经关系密切,灸之可壮命门之火。中极为膀胱之募,泻以清利下焦湿热,佐以阴陵泉以健脾化湿,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针之能理气活血。虚证加补脾俞、肾俞以加强补肾健脾之功,实证加泻三焦俞、委阳以泻下焦湿热。     操作:提插捻转法,隔日1次。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亦称前列腺良性肥大或前列腺增生症。主要特征是尿潴留和排尿困难。为常见的男性老年病之一,大多数发生在50~70岁之间,近年由于我国平均寿命延长,本病的发病率亦随之增加。    本病属于中医“癃闭”的范畴。认为本病因于肾元亏虚,中气不足,津液耗损,浊阴下降,致小便排出困难;也可因肝郁气滞,湿热下注,尿道阻塞等原因;使水道阻塞,排尿不畅,甚至形成尿闭之变。    【辨证】 1.膀胱湿热:小便点滴不通,或量少丽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敷。 2.肾气不足:小便淋漓不爽,排出无力,甚则点滴不通,面色恍白,神怯气弱,腰膝酸软,舌质淡,脉沉细。 3.阴虚火旺:时欲小便不得溺,咽干,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敷。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膀胱湿热者清利湿热,针用泻法;肾气不足者补肾益气,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补泻兼施。以任脉、肺、脾、肾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中极  秩边透水道  会阴  三阴交  列缺 配穴:膀胱湿热加阴陵泉、太冲、金门、飞扬;肾气不足加三焦俞、委阳;阴虚火旺加巨阙、太溪、神门。    方义  秩边透水道可通利膀胱气机;三阴交以疏导脾经气机;中极为膀胱经之募,能通调下焦膀胱气机,气化所出,使水湿得以运化;气海以培补元气;会阴为任脉之起始穴,也是冲、任、督之会穴,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列缺乃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交任脉,具有通调水道,调节肺、任脉经气的作用。诸穴配伍,从根本上解决前列腺肥大的问题。 操作:常规针刺,得气后,行针使针感能行至病所,再行提插捻转泻法,以通通调水道;属肾气不足者行补法;以上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灸法  取会阴、曲骨、曲泉以艾条悬灸,每穴灸15分钟,至局部皮肤潮红灼热,但以不灼伤皮肤为度。灸后,可在会阴和曲骨两穴局部按摩,每穴可按摩5~10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艾灸的同时,加针三阴交、太溪,平补平泻。还可在关元、气海、肾俞、脾俞部位行艾盒灸,每日1次。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 (Irregular Menstruation)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等出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的疾病。本篇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介绍,而经期的异常往往会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临证时当全面分析。月经不调可分为月经先期 ( 经早 ) 、 月经后期 ( 经迟 ); 月经先后无定期 ( 经乱 )。月经不调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因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热伏冲任,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热扰血海,或久病阴亏,阴虚内热,热扰冲任,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伤脾,因而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可致月经先期;或外感寒邪,血为寒凝,或久病伤阳,影响血运,或久病体虚,阴血亏损,或饮食劳倦,思虑伤脾,化源不足,可致月经后期;或因情志抑郁,疏泄失常,或肝气不疏,血为气滞,或肾气亏虚,失其封藏,冲任失调,以致血海溢蓄失常而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西医学认为,月经受垂体前叶和卵巢分泌的激素的调节,而呈现周期性子宫腔流血。如丘脑下部—垂体一卵巢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失于平衡,则导致其功能失常而产生月经不调。 【辨证】 1.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 7 日以上,甚至 10余日一行。 实热证: 兼见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粘稠,伴面红口干,心胸烦热,小便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 脉数者。 虚热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 气虚证: 月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者。 2. 月经后期: 月经推迟 7 日以上 , 甚至 40~50 日一潮。 寒实证:兼见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薄白, 脉沉紧者 。 虚寒证:月经周期延后,月经色淡而质稀,量少,小腹隐隐作痛,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者。 3.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或提前或错后1~2周,连续 2 个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肝郁证: 兼见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作胀,少腹胀痛,时叹息,嗳气不舒,苔薄白,脉弦者。 肾虚证: 经来先后不定,量少,色淡,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弱者。 【治疗】 1. 基本治疗 (1) 月经先期 治法  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配太冲或行间、期门;虚热证者,配太溪;气虚证者,配足三里、脾俞、肾俞;月经过多者,配隐白;腰骶疼痛者,配肾俞、次髎;心烦者,配神门。 方义  本方重在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操作  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2) 月经后期 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配穴  寒实证者,配子宫、天枢、地机;虚寒证者,配命门、腰阳关、关元、归来。 方义  气海为任脉经穴,可益气温阳,调一身之阳气,温灸更可温经散寒。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经经气,从而和血调经。 操作  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归来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3) 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法  疏肝益肾,养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配支沟、内关、阳陵泉;腰骶疼痛,配次髎;肾虚证者,配肾俞、太溪。 方义  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 , 有疏肝理气之作用。三穴共用可调理经血。 操作  肝俞用毫针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按语】 1. 月经先期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月经后期应注意与经闭、早孕相鉴别,月经先后无定期应注意与绝经前后诸证相鉴别。 2.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通过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自身功能的调节,使失调的生殖内分泌功能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对月经周期的整个过程进行良性调节,使其卵泡期和黄体期两个阶段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月经不调随之得到调整和治疗。 3. 一般多在经前 5~7 天开始治疗,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治疗,连续治疗 3~5 个月, 直到病愈。 4. 针灸对月经不调有很好的疗效,如系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应及早作适当处理。注意经期卫生,少进生冷及刺激性饮食;调摄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适当减轻体力劳动强度。 痛经 痛经 (Dysmenorrhea)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月经期前后出现小腹冷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剧痛难忍的病证,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临床表现有虚实之分,实证痛经的常见原因多由情志不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经血阻滞于胞宫;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客于胞宫。虚证痛经的常见原因多由脾胃虚弱,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而发。 西医学将本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类。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或功能性痛经 , 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 , 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 , 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口狭窄及阻塞等。本病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辨证】    1. 实证: 经行不畅,少腹疼痛拒按,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 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 气滞血瘀:经前伴有乳房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 寒邪凝滞:腹痛有冷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畏寒肢冷,苔白腻 , 脉沉紧。 2. 虚证: 腹痛多在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 气血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无力,头晕眼花,心悸,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 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晕耳鸣,目糊,舌红苔少,脉细。 【治疗】 1. 基本治疗 (1) 实证 治法  行气活血, 散寒止痛。以足太阴经、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地机 配穴  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者 , 配归来。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乃脾经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四穴合用,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2) 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 方义  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 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操作  毫针刺,用补法,可配合灸法。 经闭 经闭 (Amenorrhea) 又称闭经. 是指凡地处温带 ,女子年过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形成月经周期,但又连续中断3个月以上的病证。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肾气未充,或多产堕胎,或久病大病,耗伤气血,血海空虚,无血以下而致血枯经闭;或受寒饮冷,血为寒凝,冲任阻滞不通,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盛,阻于冲任,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胞脉闭阻导致血滞经闭。 经闭包括西医的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至于青春期前、 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期的闭经都属生理现象。 【辨证】 1. 血枯经闭: 女子年过 18 岁而月经尚未来潮, 或以往有过正常月经, 经期错后,经量逐渐减少, 终至经闭,现连续中断在 3 个周期以上。 肝肾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弦细。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2. 血滞经闭: 以往月经正常, 骤然经闭不行, 伴有腹胀痛。 气滞血瘀:情志抑郁, 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 痰湿阻滞:形体肥胖,胸胁满闷,神疲倦怠,白带量多,苔腻,脉滑。 寒邪凝滞:小腹冷痛,形寒肢冷,喜温喜暖,苔白,脉沉迟。 【治疗】 1. 基本治疗 (1) 血枯经闭 治法  养血调经。以任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足三里  归来 配穴  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胃俞、膻中、内关、中脘等。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下焦真元而化生精血。足三里、归来为胃经穴, 健脾胃而化生气血。血海充盈,则经自通,月事自能按时而下。 操作  毫针刺,用补法,可施灸。 (2) 血滞经闭 治法  温经散寒,健脾化痰,活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中极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气滞血瘀者, 配合谷、太冲; 痰湿阻滞者, 配阴陵泉、丰隆;寒邪凝滞者 , 配命门、腰阳关。 方义   中极为任脉穴,能通调冲任,疏通下焦。三阴交、血海通胞脉而调和气血。气调血行,冲任调达,经闭可通。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凝滞者可施灸法。 崩漏 崩漏 (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 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 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崩漏的发生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妄行。常见的原因有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肝郁化火,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归经;或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或肾气亏损,失于封藏,而致冲任不固。本病涉及到冲任二脉和肝、脾、肾三脏。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
本文档为【经络调理原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229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4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4
浏览量:18